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肇慶的歷史文化

肇慶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5 19:44:31

『壹』 肇慶有什麼風俗習慣

●舞獅
舞獅在肇慶城鄉有著悠久的傳統,春節舞獅采青拜年,是肇慶城鄉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地的農村、企業都有不少的舞獅團。每逢節日和喜慶,這些舞獅團都會以舞獅助興,進行驚險刺激的表演。
肇慶電力醒獅團是一支欽譽海內外的獅團,曾多次出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賽。1998年,這個獅團的少年獅隊在全國南北獅王爭霸中奪得亞軍。這個獅團獨創的「九天攬月」、「踩沙煲上樁」等套路堪稱驚險與藝術的交融,令萬千觀眾傾倒。
●舞龍
肇慶市德慶縣是傳說中龍母的故鄉,德慶、封開一帶素有舞龍的習俗,有火龍、彩龍、旱龍三種。每逢節慶,當地的人們都會舞動巨龍歡慶。德慶電力集團舞龍隊是一支頗有名氣的舞龍隊,曾多次代表廣東參加全國舞龍大賽,並獲得過季軍。
●水上醒獅
水上醒獅表演設在七星岩桂花軒前的主游道旁湖面上。在跨度近30米的粼粼碧波上面,豎立著70多根柱樁,高樁離水面2.4米,低樁距水面0.6米。柱樁盡頭處,立著一個面積為25平方米的表演平台。兩頭醒獅踩樁舞動,躍向湖面,並在水上表演各式驚險、精彩的傳統南獅套路。
由市旅遊委精心設計,肇慶旅遊醒獅團演出的水上醒獅表演,以別出心裁的形式發掘並豐富了南國醒獅表演的傳統藝術,擴展了景區的文化內涵。
● 九龍湖客家風情
在肇慶鼎湖區九龍湖山下,是一萬多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淳厚的山民、典雅的民居、古樸的婚俗、好客的主人、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還有獨特的、被國內外建築學家列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的客家圍屋,構成了九龍湖特有的客家民俗文化。那原始的古法造紙、精煉桂樹油等,正是當地客家人與自然相融、保護自然生態、服務人類自身的典型表現。在鳳凰台上,地地道道的客家小夥子和姑娘們表演的客家風情,讓您賞心悅目,還有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獨特古樸的婚禮……。
●肇慶婚俗
肇慶人結婚有許多奇特而有趣之處。結婚前一天,新人各自在家准備,互不見面。男家在良辰燃放鞭炮,接著請好命公﹑好命婆(一般是有兒子的中年夫婦)開床設賬。是夜,新郎不得睡在新床上。次日清晨,新郎由好命公﹑好命婆為之梳頭。女家,不管嫁妝多少,父母都要為女兒准備一對小火籠,內裝木炭,上蓋大紅紙,以預祝女兒婿結婚後生活紅火。結婚前一天晚上,新娘徹夜不眠。次日凌晨,新娘由伴娘陪伴,梳妝打扮。吉日早上,迎親的花車來到女家,伴郎即大聲嚷著要見新娘,但新娘卻由伴娘陪伴著,躲在閨房之中,遲遲不出,這叫依依不捨,如新娘之兄長未婚,要避開,絕對不能看著小妹出門。同時,新娘的母親要將一條男褲放在閨房的門上,八字兒擺開,以讓女兒從褲檔下跨出閨房。接著,一對新人開始向女家的長輩端茶拜別。拜別後,母親將一籃象徵如意吉祥的十寶--紅包﹑紅糖﹑紅棗﹑桂圓﹑酒餅﹑米花﹑蓮子﹑百合﹑花生﹑桂面--交新娘。這時,新郎領著新娘跨出大門門檻,新娘的兄長未婚,則由新娘的父親為新郎打紅傘遮陽。花車回到男家時,男家派一個已生養有兒子的婦女在鞭炮齊鳴聲中接過紅傘,打開遮住新郎,向新房走去。是時,新郎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均不可看著新郎﹑新娘走下花車,直至走進新房,這叫迴避,以免見外。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走近新房後,與新郎並排坐在床沿上,叫坐床。繼而他們登廳拜堂,先拜祖先,後拜父母。
●疍家婚俗
肇慶沿西江之水上人家,稱疍家,其嫁傢伙娶頗奇趣:男子未聘,則置盤草於艇梢:女子未受聘,則置盤花於艇梢,以致媒妁。結婚前3天,男女互不見面。至吉日良辰,特設酒艇,張燈結綵,旗燈照耀,好不熱鬧。吉時,鞭炮齊鳴,於是一好命公便伴著新郎哥,駕起一葉花舟,駕向新娘子的紅船。新娘子被接回後,旋即登船見過家公家婆,與新郎哥一同拜祭祖先。傍晚時分,親朋戚友駕方舟赴宴。宴席上,無論菜多小,"香芋扣肉"一菜絕不可少,且特別大碗,同時要由主家女尊長親手泡製。飲宴沸沸揚揚,一直鬧至深夜才散去。小家疍戶還有養童養媳之風習,長大後而結婚者謂之轉髻。現今絕大部份水上人家已遷居岸上,雖然其生活習慣已與岸上人家同化了,但其婚俗仍留有一些古痕跡。

『貳』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叄』 肇慶名勝古跡

1.肇慶包公祠位於肇慶城西,是為紀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慶任端州知州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離任肇慶時不持一硯歸,其政績顯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來紀念這位清官,甚至還將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夠逢凶化吉。現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築群,除牌坊、山門外,還有大殿,東、西配殿,鍾樓,鼓樓、亭、廊、井等,佔地面積11500平方米,與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規模位於前列,也體現了嶺南古建築的特色和風格。
2.崇禧塔 肇慶的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明代古塔,聳立在美麗的西江兩岸,為名城增輝添彩。郭沫若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優美詩句。 四塔之首的崇禧塔,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巍峨壯觀,氣勢非凡。塔高57.5米,外觀9層,內分17層。每層八角塔檐均懸掛風鈴,江風徐來,鈴聲四起,令人心曠神怡。趙朴初撰書的楹聯「七星高北斗一塔聳南天」,鑲嵌在入口處。登塔眺望,肇慶景物盡收眼底,是登高懷古頌今的好去處。
3.肇慶古城牆 肇慶古城牆位於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宋代的城牆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瓮城,城牆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牆,並親自題書四門石匾額,改東門曰慶雲、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 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牆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牆遭到極大的破壞。 1987年至於996年間,肇慶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志性建築,發展旅遊事業,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朝天門"、墩台和雉堞,並重建了披雲樓,使肇慶古城牆得以重現,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4.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座落在肇慶市城中路。
宋徽宗趙佶曾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繼皇位後,升端州為府,御書「肇慶府」。為供奉御書,於宋重和元年(1118年),府衙前曾築高台建樓,名御書樓。明天順六年(1462年),郡守黃瑜重建,改稱為麗譙樓。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時在此登基,改作永明宮。建國初,因該樓紅色,俗稱紅樓。麗譙樓曾陳列銅壺滴漏、乾寧銅鍾、大藤鼓等報時器,以報時刻。樓後的府衙是古端州治所,宋名臣包拯曾於此任職三年,政績卓著,以不持一硯歸的清廉之風聞名於世。現在麗譙樓的台基拱道門上還有匾額「古端名郡」和對聯「星岩朗曜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
5.梅庵是古端州名剎,坐落在肇慶市城西的梅庵崗上。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築藝術獨特,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木構建築風格,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珍視與關注。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國務院於1996年公布梅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披雲樓 肇慶古城牆長2800米,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牆。披雲樓座落於古城牆之西段,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樓高三層,當時作為瞭望台而建造的。因樓矗立在城牆最高處,雲霧常繞,所以得名。今日看到的披雲樓是1989年再次重建的,樓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騰王閣、 湖北黃鶴樓等宋式建築而設計的。內部結構是採納廣西真武閣結構樣式的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穿門式門拱三層設計,佔地面積為300平方米。登斯樓,望城內外,景緻盡收眼底。現根據端州文史資料記載,樓內設有兩組蠟像:包公出巡,南明永曆帝在肇慶。頂樓展覽有該樓樓史的圖片和書畫。「披雲鶴淚」系端州古八景之一。
7.葉挺獨立團史跡陳列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肇慶成立,全團2100多人,共產黨員葉挺擔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擔任北伐先鋒,被譽為「鐵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陳列通過歷史照片、文物等展示了葉挺獨立團的光輝戰斗歷程,是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8.元魁塔位於江濱東路東端,渡頭村的東南側。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相傳為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舉,仕途暢通之時回鄉所建,故名「元魁塔」。 塔高23.1米,外觀七層,內為九層,屬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塔。造型自下而上每層高度按比例養活塔檐及平座逐漸收縮,呈上細下大之錐型,雖斜不倒,十分穩重,既有明代的建築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築風格。
9.閱江樓臨西江而立,樓高二層,分東西南北四座,組成四合院式的整體建築。中間是典型的嶺南庭院。設有水池、假山以點綴,種有米蘭、葵樹。 閱江樓建於明代,原為石頭庵,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為閱江樓。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部曾設在此。葉挺為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獨立團被譽為"鐵軍"。1959年,閱江樓辟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館內除葉挺獨立團團史陳列外,每年還展出各種類型的展覽。閱江樓西側的"古崧台"現建有端硯陳列館。
10.白沙龍母廟位於肇慶市西郊龜頂山之東,廟址面臨西江北岸的白沙灘,故名白沙龍母廟, 1984年11月,肇慶市政府公布,白沙龍母廟為肇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龍母廟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此廟歷代有修葺,其建築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築群。從河濱廣蔭石牌坊進入,空地通道之旁,東有龍母亭,西有戲台,通首直達山門,內為朝廳,耳房設在兩側,再往前走,是大殿和龍母後殿,大殿兩旁各有青雲巷,東西配殿、廟舍,客廳位於巷的外側。建築的四周,是寬廣深遂的庭院花園,其間古樹蒼蔥挺拔,小鳥啼鳴,花香撲鼻,香煙裊繞,顯得環境寂靜清幽。
11.盤古生態文化景區,位於肇慶市北嶺山南麓盤古坑,佔地約200 畝。景區面向碧波盪漾的星湖,背倚巍巍的北嶺山,地形高低錯落,委婉中野趣橫生,起伏中藏露得當,立面視覺良好,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七星岩景區融為一體,湖光山色秀美清幽。景區內峰高谷深,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布溪潺,環境幽雅,集"奇、秀、幽"於一體,兼有山水型和城郊型公園的特點。景區內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C,冬暖夏涼,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達86050個CM3,是粵西地區最好的天然氧吧之一,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景區保留了自然生態的地貌,按照雕塑與園林、觀賞與教育、藝術與歷史、生態與文化結合的原則進行精心規劃修造。區內景點眾多:盤古祖殿、百家姓尋根園、民族圖騰柱、北嶺秀台、雕塑廣場、綠籬迷宮、飛鳥樂園、開心拓展園、靈龜出洞、蝴蝶谷、陽元樹、金盤蹄印、宋坑遺址、瀑布群、禾雀花林、杜鵑花林、艷姜花林……是遊人觀光及領略中國五千年文化,享受森林浴的首選生態旅遊勝地。景區內還設有燒烤園、山水泳場,是遊人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12.高爾夫度假村:位於高要市白土鎮,佔地7000多畝,擬建36洞高爾夫球場,由世界首席高爾夫球場設計大師加利.皮亞先生設計。首期18洞球場、會員會所和附屬設施工程於九四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高爾夫球場建在蜿蜒起伏的低坡谷地上,獨立式別墅交錯其間。會所及低密度別墅、洋房背倚連綿的山脈,前望青翠的球場及湖泊,構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圖畫。
13.九龍湖景區位於肇慶市鼎湖鳳凰生態旅遊區內,是嶺南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景區,「一湖碧水,十溪匯流,百鳥爭鳴,千傾森林,萬畝水面。」是對九龍湖景區的全面寫照。九龍湖方圓19萬畝,與國際級的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一脈相連,四周峰巒迭嶂,山高林密,蒼籠迭翠,湖面蜿蜒曲折,一幅純天然綠色畫卷。是親近自然、體會山野風情、休閑度假、戶外拓展、提高綜合素質的好去處!
客家生態自然村位於一個風光旖旎的半島上,在那裡可參觀古老神秘的客家民居——夯牆屋,了解當地客家人的風俗習慣;還可以欣賞地地道道的客家姑娘和小夥子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趣致的板鞋、竹筷舞,如有機會還可以做一客家新郎官!

『肆』 肇慶市歷史

歷史古跡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伍』 肇慶簡介,最好詳細D``急用!!!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先。三國時的士燮一家及南朝至隋唐時期的瀧州陳氏,不但是一方豪族,而且頗有學識。他們在西江一帶的活動,對促進肇慶古代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州(今封開縣)人莫宣卿高中狀元,時年17周歲,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 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文人駐足詠嘆。僅唐代就有15位宰相來過肇慶。唐代的李邕、李紳、沈亻全期、宋之問,宋代的包拯、郭祥正、鄭敦義、黃公度,明代的陳獻章、俞大猷、湯顯祖、王泮,清代的王夫之、屈大均、陳恭尹、翁方綱、袁枚、阮元、張之洞、景日珍、林召棠等,都曾在肇慶興利除弊,為為老百姓辦好事。文人學者們或開設學堂,傳播文化知識;或以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精彩的詩文,尤其是李邕,以《端州石室記》一文,使端州譽滿長安。這些人的活動,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肇慶是我國佛教傳播重地之一。唐代禪宗六祖惠能,開創了禪宗南派,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中國思想史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惠能弟子、唐代佛教學者石頭和尚陳希遷(高要人),所著《參同契》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誦經典。他的肉身至今還供奉在日本橫濱總持寺。 端州與海外文化交往始於唐代。日本留學僧榮睿因與鑒真五次東渡未果,於天寶七年(公元748年)輾轉來到端州,染病圓於龍興寺。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鑒真終於按榮睿遺願東渡日本成功,傳授中國佛教、醫學和文化藝術。1963年鑒真和尚圓寂1200周年,在鼎湖山建立榮睿紀念碑,日本友好代表團專程來參加落成典禮。 深厚的文化基礎,有賴於源遠流長的教育傳統。宋代開始在西江興辦官學。西江各縣大部分學宮,均始建於宋。包拯興建的星岩學院,是嶺南最早的書院之一。明萬曆年間創辦的端溪書院,至清初發展成為嶺南學術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學派鼻祖全祖望,以及何夢瑤、馮敏昌、馬俊良、謝蘭生、林召棠、蘇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紹年、傅維森等全國知名的學者也曾在該書院掌教。清代肇慶除了端溪書院外,還有星岩書院、三都書院、培風書院等20多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康有為的學生陳煥章在今鼎湖區硯洲創立穎川兩等學堂,為兩廣近代學堂之較早者。此後的肇慶府中學堂、廣羅肇工藝學堂等,培養了不少傑出人士,著名社會活動家譚平山就畢業於廣羅肇工藝學堂。民國年間成立的賓興局,贊助本地子弟出洋留學,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吳大任、經濟學家吳大業,就是出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陸』 端州的人文景觀,歷史傳說有什麼

肇慶古稱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端州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肇慶」城名為其登基後親筆所賜,意為「開始帶來吉慶」。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土著文化、端硯文化、宋文華、龍母文化等等異彩紛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跡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端名郡肇慶宋城牆

位於城區內,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政和三年(1113年)擴建為外皮磚砌,內位夯土,高6.5~10米,寬8~18米,周長2800米,現城牆保存完好。「宋城攬古」為肇慶八景之一。

『柒』 有關肇慶的資料

肇慶簡介
有「西江明珠」之稱的肇慶市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居西江中游,北回歸線橫貫其境。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為215C。系著名的歷史文化、風景旅遊名城。
肇慶古稱端州,宋朝重和元年,改稱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唐代文學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葉挺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肇慶留下足跡。全市有歷史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物景點300多處。
星湖風景區(七星岩和鼎湖山)風光自古聞名遐邇。星湖水面達530公頃,七座挺拔的岩峰,狀如天上北斗七星。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處處是景,景景皆奇。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以佛教文化為主線建成的大型「東方禪林」已對外開放,為七星岩增添了新的景區。鼎湖山雄居廣東四大名山之首,乃北回歸線上的明珠,「活的自然博物館」,集風景旅遊、科學研究、宗教朝聖於一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這里設有「人和生物圈」生態定點科研站。「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的慶雲寺掩映於亞熱帶雨林之中,每年吸引大批遊客。
在端州城區,保存著以宋朝城牆、披雲樓、梅庵、閱江樓、崇禧塔、麗譙樓等為重點的文物古跡,使肇慶成為歷史悠久面充滿著濃厚文化氛圍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以環市公路為連線,鼎湖硯洲的包公祠、四會的貞山、懷集的燕岩、封開的龍山景區、德慶的悅城龍母祖廟等景區組成一個旅遊網路,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每年接待中外遊客超過500萬人次。

肇慶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坐落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肇慶早在14萬年前便已有人類活動。自古以來,這里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結合點,歷來都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宋徽宗趙佶和包公也曾到過這里;到了近代,這里又成為兩廣總督府駐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裏手書「眾生平等,一切有情」八個大字。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肇慶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自然景觀,城區有一江浩盪、兩湖映碧、三峽爭險、四塔擎天、五樓斗麗、六崗七岩八洞,相映爭輝。城外,德慶縣的悅城龍母廟、封開縣的龍山、懷集縣的燕岩、廣寧縣的竹海大觀、四會市的貞山、鼎湖區的硯洲、九龍湖,肇慶瑰麗的自然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肇慶的豐富物產更是讓來肇慶旅遊的人,不僅可以大飽眼福,還可以滿載而歸!

『捌』 提供一些關於肇慶的風土人情的資料

懷集落花燈節 ---東部山區奇特民俗

元宵節過後,熱鬧的春節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落下帷幕。但在懷集東部的鳳崗、洽水、甘灑等山區鎮,人們過了正月二十落花燈節,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到了正月二十那天,吊燈的主人和初二上花燈時一樣,拿著煮熟了的全雞、豬肉、齋菜、香燭和鞭炮,喜氣洋洋地來到祖堂酬謝祖先。這時,祖堂內燭光明亮、香煙纏繞,炮竹聲彼起此落,震耳欲聾。一家有喜,四鄰同慶,鄰居們也拿著雞、肉拜祖先,爆竹聲陸續不斷,將新春又推向高潮。

六月六歌圩

從前,懷集橋頭鎮有趕廟會的習俗。一到農歷六月六,村村寨寨的人都來到岩西立琴,有的在河灘上搭棚唱大戲,有的在河畔擺賣,有的在石崖上捕燕窩,有的在石筍旁對歌......如今的燕岩六月六歌圩,大概源於此。

龍母誕

悅城龍母誕,時間:每年農歷五月初八
德慶悅城龍母祖廟(舊稱孝通廟)是為紀念龍母而建的,傳說在周秦時,在悅城河邊住著一位聰明賢惠的姑娘,她能耕善織,能漁能牧,能預知禍福、醫治百病。她養育了五位龍子。行雲播雨、保境安民。被當地百姓尊稱為龍母。每年農歷五月初八為龍母誕的正誕,誕期從農歷五月初一日至五月初九日止,氣氛熱烈。誕期一開始,來自廣東、廣西、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一帶的進香東船便紛紛駛至,爭相泊岸。一連數日,龍母廟香煙繚繞、炮竹聲聲,進香祈禱者多達數十萬人之眾。

星湖金秋歡樂節

「星湖金秋」歡樂節是肇慶市兩年一次的大型文化活動。歡樂節把傳統的民間藝術和現代藝術、舞台藝術和廣場藝術、動態藝術和靜枋藝術、專業藝術和群眾藝術、本地藝術和外地藝術、表演藝術和游樂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形成一個項目多、檔次高、表演方法新、群眾喜聞樂見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以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歡樂節以各種藝術形式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融娛樂性、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

歡樂節的表演項目主要有:專業、業余文藝演出和獅子、武術、雜技表演;交誼舞、時裝表演;歌舞和健身表演;花燈、燈飾展、燈謎;少兒書畫大賽等。

四會柑桔節

四會柑桔節,時間:每年的金秋時節
四會市是有名的桔子之鄉,有著悠久的柑桔種植歷史。據史料記載,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四會就開始較大面積栽培柑桔,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稱四會為"凍柑"。由於四會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土產和柑農豐富的栽培經驗,四會柑桔以其皮薄、清甜爽口、味鮮無渣特點而聞名海內外。從明朝開始,四會每年都要選送最好的柑桔進貢朝廷,故稱"貢柑"。明末清初,綏江河畔的鄉村大面積種植柑桔。時至今日,柑桔種植業更是成為四會的一大產業,柑桔品種達三十多個,四會真正成為了柑桔王國,在廣海北線、四連線公路兩旁也形成了大規模的柑桔集貿市場。每年的金秋時節,四會市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柑桔節,以柑桔為媒,舉行大型的商貿洽談和文化藝術表演活動,吸引四方賓客,前來品嘗柑桔,洽談生意。

燕子節

懷集燕岩燕子節,時間:每年農歷六月初六
懷集縣距肇慶城區185公里。橋頭鎮位於懷集縣城西南部,距縣城約40餘公里。橋頭一帶屬喀斯特地貌,四周岩洞遍布,溪流縱橫,田園風光秀麗。距橋頭鎮一公里處,有一巨穴名稱"燕岩"。燕岩者,燕子寄居之洞府也。燕岩洞高約66米,寬約40米至9米,洞口面向東南,有一小河由南往北,趟洞而過。流經洞內河長約660米,洞內石筍、石幔、石乳,千姿百態。每年的農歷六月六系橋頭鎮的廟會日,系游岩佳節盛日。

浴佛節
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的鼎湖山慶雲寺,其浴佛節定於農歷四月八日,和我國漢地佛教浴佛節的時間相同。是日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張彩,然後聚集在大雄寶殿內舉行誦經法會(又叫灌佛會)。誦經法會開始,先由佛教徒誦經,接著由大師捧出釋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釋迦牟降生時有雙龍分別吐溫水和涼水為之沐浴的故事,仿龍吐水為小玉佛沐浴,並用預先以各種名香浸得之香水為小玉佛灌頂。禮畢,佛教徒便用剩餘的香水澆灌各種花卉。浴佛節前一兩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前來,他們等待著四月這一吉日參謁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結善果。

肇慶特產

燕岩的金絲燕窩
懷集二寶:金絲燕和金絲窩

肇慶「三奇、八寶」與肇慶土特產
沙浦:廣東最大肇實集散地
端溪石美涌紫雲
名人與四會沙糖桔
竹雕走進肇慶工藝市場
【星岩蛋花】 【肇慶草席】
四會柑香飄四海
鼎湖舉行特產行業協會儀式
肇慶那聞名於世珍寶--端硯 產量極少的文鯉和麥溪鯉
放養於溪邊竹林下的封開杏花雞
名山名茶:鼎湖山茶餅
懷集燕窩和金絲燕窩酒
柑中之珍品:德慶貢柑
肇慶蓮藕和糖蓮藕
鼎湖山的特產--紫背天葵
土特產品:何首烏
四大南葯之一:德慶巴戟
難得的滋補佳品:肇實 四大名硯之首-端硯
傳統食品:肇慶裹蒸
肇慶七星岩獨有蜂蜜
七星劍花和七星蛋花

『玖』 肇慶有無什麼特色文化

歷史文化:宋城牆、閱江樓、梅庵、悅城龍母祖廟、七星岩摩崖石刻群等回。
語言文化答:肇慶是粵語和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
風景旅遊:七星岩旅遊風景區、仙女湖旅遊風景區、鼎湖山旅遊風景區。其中七星岩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而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人文建築:星湖牌坊音樂噴泉,奇幻多變,精彩紛呈。
商業文化:市中心廣百、好世界、大潤發、沃爾瑪四大商場組成一個密集的商業圈。
飲食文化:裹蒸是肇慶的特產食物,正宗裹蒸色香味俱全,採用糯米、綠豆、肥豬肉等原材料,以冬葉包制,呈四角山包形狀,講究葉綠、米粘、豆軟、肉香,另需配有上等芝麻,才算是肇慶正宗的裹蒸,等閑不易吃得到的。

『拾』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肇慶素有西江名珠的美譽

肇慶是旅遊好去處

閱讀全文

與肇慶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