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滕王閣序歷史意義

滕王閣序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8 16:52:39

① 滕王閣在古代有什麼作用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1] ,漢族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的傑作。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2]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4]
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

滕王閣景色(2張)

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5]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
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

滕王閣(18張)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勝利落成。

② 滕王閣的名稱來歷

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專,且於滕屬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

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成為永恆的經典。

(2)滕王閣序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2、宋朝大觀二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

3、嘉靖五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

4、康熙十八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

5、光緒末年滕王閣又遭火焚。宣統元年重建。

6、2001年1月南昌滕王閣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7、2018年10月29日,南昌滕王閣旅遊區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

網路-滕王閣

③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1、徐孺下陳蕃之榻。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

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

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

6、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世說新語》:晉明帝小時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從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所以這樣說。」元帝感到很驚訝。

第二天,大宴群臣時又問明帝同樣的問題,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問:「怎麼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樣?」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

7、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8、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於《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

李廣: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借馮唐、李廣的遭遇,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感。

9、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

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傳說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有個叫吳隱之的廣州刺史,聽了傳說後就去喝了貪泉的水,並賦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表明自己清廉的決心。果真,他上任後,是一個人人稱頌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不受污染。

涸轍:水乾涸了的車轍溝。見於《莊子·外物》:莊周到監河侯家借糧食,他不借,莊周便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我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叫我,我環顧四周,發現是一條掉在車轍溝里的鮒魚。我問他:「你叫我干什麼?」

魚說:「我本來是生活在東海里的,但是現在流落到這里,你可以找來一斗的水救我嗎?」我說:「可以,讓我到越國去游說越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好嗎?」鮒魚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現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

你這樣說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魚乾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說無論處於何種惡劣環境,都不會改變高尚志節和樂觀情懷。

11、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見於《後漢書》:東漢將領馮異出征,先戰敗於回谷,後得勝於澠池。漢光武帝劉秀致書慰勞他說:「你開始雖然在回谷戰敗,但終於能在澠池獲勝,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2、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志。

見於《後漢書》。孟嘗,字伯周,東漢人,曾任合浦太守,為官清正賢能,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受到人民愛戴。後隱居。漢桓帝時,尚書楊喬多次舉薦,稱他「清行出俗,能於絕群」, 但始終沒被起用。

13、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

14、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一個宮室。是皇帝辦公之處。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漢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見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見。

15、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晉書•謝安傳》: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比如有芝蘭玉樹,人們都會希望它生於自己的庭院中。」 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後來就稱謝玄為謝家寶樹。

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說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孟子的鄰居是做喪事的,孟子跟他們學做喪事,孟母就搬家;第二個鄰居是商人,孟子跟他們學做買賣,孟母就又搬了家;這一次搬到了私學旁,孟子就開始學習知識和禮儀。

16、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

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7、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

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

18、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向武帝推薦了司馬相如。

19、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裡在想高山或流水,鍾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後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難得的知音、知己。

20、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晉朝王羲之曾和群賢宴集於此,賦詩作文,作有《蘭亭集序》,文壇上傳為佳話。梓澤:晉朝石崇的金谷園,又名梓澤,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會於此。這兩句是說,當年蘭亭宴集的盛況已成陳跡,繁華的金谷園也早變為一片廢墟。

21、「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江陸海: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為成語,一般寫作「陸海潘江」。這里用來形容眾賓客的文才。

22、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

23、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見《晉書•阮籍傳》。阮籍,晉朝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內心憂憤,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不拘禮法。他常獨自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慟哭而返,藉此宣洩苦悶心情。

(3)滕王閣序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

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④ 《滕王閣序》典故的含義

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准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鍾期」是「鍾子期」的節縮。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託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鍾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注,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一說「會」讀kuài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有一副謎語聯: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謎底:吹火筒),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謎底:彈棉花)。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裡說,怎麼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台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裡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綉,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麼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

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1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藉此宣洩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沉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里指狂放,不拘禮節。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

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

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裡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裡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里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一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里含有對閻公的奉承。

20、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這一句是說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司馬相如就只能撫凌雲之賦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說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麼羞愧呢?這兩句的重點在後一句,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次自己遇到閻公這樣的知音,所以願意在宴會上賦詩作文。

由於篇幅太長,請參考http://www.haonan777.blog.bokee.net/bloggermole/blog_viewblog.do?id=504363

⑤ 《滕王閣序》中都有那些典故都有什麼作用

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鍾期」是「鍾子期」的節縮。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鍾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裡說,怎麼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台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裡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綉,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麼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 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1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藉此宣洩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沉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里指狂放,不拘禮節。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 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 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裡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裡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里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一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里含有對閻公的奉承。 20、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這一句是說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司馬相如就只能撫凌雲之賦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說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麼羞愧呢?這兩句的重點在後一句,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次自己遇到閻公這樣的知音,所以願意在宴會上賦詩作文。 21、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裡在想高山或流水,鍾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後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難得的知音、知己。文中這兩句是說,遇到鍾子期那樣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慚愧呢?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閻都督這樣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22、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晉朝王羲之曾和群賢宴集於此,賦詩作文,作有《蘭亭集序》,文壇上傳為佳話。梓澤:晉朝石崇的金谷園,又名梓澤,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會於此。這兩句是說,當年蘭亭宴集的盛況已成陳跡,繁華的金谷園也早變為一片廢墟。 23、「請灑潘江,各傾陸海」。潘江陸海: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為成語,一般寫作「陸海潘江」。這里用來形容眾賓客的文才。這兩句是說,敬請在座的諸位嘉賓,就象陸機、潘岳那樣,各盡其才,寫出精彩的詩篇吧。陸機 太康末年,與弟陸雲同至洛陽,文才傾動一時,時稱「二陸」。曾官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善駢文,且多擬古之作。所作《文賦》為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世說新語·周處》:「乃入吳尋二陸。平原(陸機曾任平原內史)不在,正見清河(陸雲曾任清河內史)。」潘岳其《悼亡詩》較有名。南朝梁鍾嶸《詩品》對陸機、潘岳詩作的評價極高,至於偏頗,他把陸機、潘岳列為上品,而列陶淵明為中品,曹操為下品,這就有欠公平了。

⑥ 《滕王閣序》為何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6)滕王閣序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

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敘述。

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寫出來的句子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⑦ 滕王閣的歷史

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1]。20多年後,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後,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於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鎔《憶滕王閣》詩雲:「天下好山水,必有樓台收。山水與樓台,又須文字留。」
後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於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於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2]。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3]。元統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4]。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於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於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倖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於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5]。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於軍閥混戰,贛軍師長岳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歧、岳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

⑧ 滕王閣序的作品影響

《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滕王閣序》讓高舉反駢旗幟的文學家韓愈讀了之後也大為贊賞,稱頌其「讀之可以忘憂」 也。
韓愈作《新修滕王閣記》曰:「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瑋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亦欲往一觀而讀之。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曰:『子其為我記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

閱讀全文

與滕王閣序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