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婺源西沖的歷史文化

婺源西沖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8 16:08:15

⑴ 婺源旅遊,去幾條旅遊線路都比較方便的民宿有哪些

婺源縣有4000多棟徽派古建築,有的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但這些古建築大都分布在偏遠鄉村。東線;月亮灣, 李坑(小橋流水人家) 江灣(偉人故里) 曉起 江嶺(最佳油菜花攝影地) 北線;思溪延村,彩虹橋,嚴田風景區,卧龍谷,靈岩風景區。
北線;思溪延村有婺源將軍府福綏堂度假宅院,婺源王家徽院,婺源墅家墨娑西沖院等民宿,東線;有婺源明訓別院·雲水謠,南鄉子·婺源曉起攬月,月亮灣景區對面有家月亮灣俞家民宿。等等這些民宿都是比較具有特色的。

⑵ 江西婺源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有哪些

婺源歲時習俗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開大門,放鞭炮後,要焚香燒錢,祭拜四方,接著給長輩拜年;早餐叫"利市",意為新的一年開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廳堂的桌上擺一桌盒,內裝有各色乾果、糕點、糖果,其中板栗、柿餅(或柿干)是不能少的(栗、柿與利市諧音),邊喝茶,邊吃栗、柿等果點,接下來吃"四角開"(即粽子,婺源的粽子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開四角,寓意四處都吃得開),糯米蛋糕,紅茶蛋、桂園、紅棗等園形、紅色、象徵吉利的食品;中餐多為吃面條,涵有顏面,人長壽之意。這一天,逢人講話,要相互祝福,只能說好話,吉利的話,不能講粗話、臟話;家中忌用刀、剪等凶物,以求平安;不能掃地和朝外倒水,以免走了財氣。初二日天始走親訪友、拜年送禮,這項活動可持續到一、二個月之久,民間有"拜年拜到三月三"的說法。初三日,凡有讀書子弟的,這一天都要研墨寫字,俗稱開筆利市。初五請財神,祈求趙公元帥護祐財運享通。初七為人日,要祭拜祖宗,求一家平安;給新婚親朋送紅燭、餅、紅棗、蛋,意為"添燈(丁)",祝早生貴子。立春日家家盆栽青菜、天竺,大門上貼"迎春接福"四字;還要備干魚、肉、蒸飯蒸菜,點香燒紙,鳴放鞭炮,名之曰"獻春"。十三日晚上迎燈,十五元宵鬧燈,十八日晚圓燈。
二月
春分前後的春社日,家家都要獻社。一族之人,男丁都要聚集祠堂或祖墓前祭拜祖先,稱春祭;"新墳三年社",長輩去世不滿三年的,每年的社日子孫要去墳掃墓。舊習,這一天,是女孩穿耳朵的日子。 三月
清明日掛錢掃墓。清明前一、二日,家家做"清明粿"(野艾、米粉做皮,包菜餡)。清明日家家吃果。婺源土語,清明、聰明音近似,故有"多吃聰明果,人會更聰明"之說;又因過去清明果一年只吃一次,年長幾歲的,又有"多吃了幾年清明果"之謂。
五月
端午節叫端陽,家家戶戶門上,要插菖莆嶄艾,家中燃燒蒼術、白芷,薰蚊驅蠍,並清掃室內衛生,有條件的,還以雄黃酒消毒。婺源人端午節不吃粽子,早飯吃一種類似發糕但卻是用米粉漿做的氣糕,咸鴨蛋、大蒜子、面條,中午祭拜祖宗,合家吃端午飯,喝雄黃酒。
六月
六月六為洗曬日。晴天,家家戶戶掛曬所有衣物,讀書之人曬書,據說這一天曬了書就不會蟲蛀、發霉。
七月
十五日為鬼節。此時新米已上市,家家用新米拌油茶果殼灰汁做"灰汁果或油煎果,蒸菜蒸肉蒸飯祭拜祖宗和土地神"。
八月
十五日中秋節,節慶食品有月餅、雪梨、塘魚(即草魚,婺源民俗中秋吃塘魚,謂中秋的塘魚頭腦髓最滿,吃了最補;婺源禮俗敬客人吃魚頭,是把最補、最好的東西敬客人),殺豬宰雞。節慶活動一是舞龍,伴有花船、馬燈,敲鑼打鼓舞遍全村;二是賞月,舞龍之後,浩月當空,全家人團聚在明月之下,邊吃月餅、水果,邊賞月,其樂融融。
九月
九月九日重陽節,要喝重陽酒。文人墨客相邀,游寺廟、覽名勝,謂之重陽登高。
十月
十五日月半,家家用糯米舂麻果,晚上焚燒香紙,內祭祖先,外祭鬼魂。
十一月
冬至為祭祀日,舊稱冬祭,家祭祖先,族祭祖宗。有修理墳塋之事,須於此日動工破土;養有耕牛之農戶,於此日舂麻果喂牛,使耕牛增強體質,便於過冬。
十二月
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民間稱灶神為一家之主,"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二十四日過小年;二十六日在門口殺雞祀拜五路大神;除夕夜全家團聚吃辭年飯,喝辭歲酒,家家張貼門對,晚上,迎灶神進家。是夜,屋內燈火通霄達旦。 婺源傳統禮俗【生辰】 婺源風俗,小孩出生後,女婿需向岳父母報喜。報喜禮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壺,鮮做麻果(用糯米飯舂成,又稱麻糍)若干,活雞一隻。岳父母即須以糯米、雞、雞蛋、紅糖及其他補品、嬰兒衣服回贈;其中回贈的雞是有規矩的,如女婿送來的是公雞,回贈必須是母雞,反之亦然,不可搞錯。第三日,要請接生婆和親友吃喜酒,稱為"接三朝";這一天,接生婆要以紫蘇、艾祈、蔥白泡溫水為新生嬰兒沐浴,俗稱"洗三朝";洗後,蒸飯蒸菜、買魚買肉、燃香燒紙,敬獻祖宗;家中還須舂麻果散給親朋,親朋亦須送雞蛋、紅糖、紅棗等補品看望產婦。一個月後,要給嬰兒剃胎頭,接親朋吃"滿月酒";百日,再接親朋喝"百歲酒",此時親朋需備禮品送給嬰兒,俗稱"擔百歲",祝願嬰兒健康成長,長命百歲。以後,從周歲開始,每十年的生辰日,均須接親朋喝生日酒,親朋亦須備禮以賀;五十歲以後,十年一慶,稱為做壽,吃長壽面、喝壽宴酒,家中點紅燭,壽者穿新衣,著新鞋,還需上墳祭獻祖先。 【婚禮】 結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男女雙方當事人和家庭均十分慎重,依禮而行,生怕有所疏漏,落個不是,招人議論。婺源昔時婚嫁,重門當戶對,輕聘禮,從訂親到結婚,有以下程序和禮儀:
踏家地男方通過媒人到女方說親,女方在初步答應親事後,要擇日上門對男方進行"考察",俗稱"踏家地"。親事成不成,要根據"考察"情況來定,所以,男女雙方都很重視。踏家地那天,女方的父母、親屬等人,來到男方家中,對未來的女婿及其家庭經濟、人口、男方父母性格為人等情況進行了解察看;男方不但要擺酒隆重款待,對每個前來察看的人還須贈送紅包,不能絲毫怠慢。 下定 即定親。踏家地後,男女方還需將各自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查看是否有沖撞。如無妨礙,女方又未提出反對意見,男方就可擇日攜帶酒、煙、魚、肉、糕點、雞蛋等禮物,到女方家定親,俗稱"下定"。女方如收下禮物,親事就講定了;如不收,則作罷論。下定後,女方需請親朋喝下定酒,亦即告之於眾。 迎娶 下定之後,男方選好結婚吉日良辰,寫好結婚佳期貼送至女方徵求意見;女方父母及有關親屬與男方送佳期貼之人(一般均為男方親屬)經過共同協商,議定並點紅燭、用紅紙書寫婚期正單和禮單,交付男方。吉日前二天,男方按禮單將禮品送至女方家中,稱為擔桶;女方將禮品收下後,將嫁妝一一分杠捆紮,點鞭炮送出家門,每扛嫁妝放一次爆竹,由擔桶之人抬回男方家中。吉日前一天下午,男方請親朋三人來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有趣的是,迎娶之人到女方家門口後,女方家大門關閉,迎親之人,須邊放爆竹,邊將開門紅包從門縫中送進去;女方一般由新娘的兄弟在門後接收紅包,如對送進來的紅包里的錢不滿意,可將紅包從門縫中送出,外面見紅包送回後,打開加放錢,包好再從門縫中送進去,如還不滿意,還可送出來,如此反復,直到滿意後,才打開大門,讓迎親的人進屋。這期間,迎親的爆竹需響個不停,這種禮俗,其意在於增加熱鬧氣氛和情趣,不在加錢多少。女方家請親朋來陪迎親的人喝宴酒,筵席完後,到出嫁吉時,由伴娘帶新娘向父母,長輩一一告辭,每位長輩須送給新娘"辭堂紅包",而後由人背送新娘上轎。婺源習俗,稱女伴娘為"雞婆",背新娘上轎的男人為"雞公",被請來做"雞公"、"雞婆"的人,必須是兒女雙全,身體健康、家境良好的"好命人"。 哭轎 婺源舊時禮俗,新人上轎時,母親在家中房裡哭送,新人邊上轎邊向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哭別,俗稱哭轎。哭轎的哭,可是有名堂的。母親的哭,要把平日里女兒的聰穎、孝順,出嫁後對女兒的叮囑、期望等等,通過"哭"表達出來;女兒的哭,要把父母、兄嫂、姐妹對自己的疼愛、關心、情誼,今後的祝福等等,一、一"哭訴"出來。整個"哭"詞,細細聽去,給人一種骨肉情深,母女難分,雖悲實喜,悲喜交集的強烈感染。不過,並不是每個當母親和做女兒的都能這樣哭的,要哭得好,哭得情真意切,哭得人人側耳,行人駐足,不但平時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礎,當時人有一定的文化,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准備和構思。 拜堂 喜轎抬到男方門前,須由男方選定的"好命人"背新娘出轎,送入洞房之中。當晚,男方家中大擺筵席,請送禮賀喜的親朋陪新郎喝喜酒,俗稱"請新郎"。散席之後,舉行結婚儀式,舊稱"拜堂"。由"好命人"引導新郎、新娘來到廳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是夫妻交拜,然後夫妻雙雙逐一拜見男方的舅、伯、叔、姨、姑、兄、弟、姐、妹等親屬,受拜的親屬,均要送給新郎、新娘每人一個紅包,以示祝賀。拜畢,共飲合巹酒,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請舅·回門 結婚的第二天,男方要宴請新娘的兄弟,謂之"請舅";第三天,女方家中來人,接女兒和新姑爺,稱"接回門"。女婿來到岳父母家,先拜見女方家的長輩,而後在女方親朋陪同下入席宴飲,飯後夫妻雙雙回到男方家中。至此,整個婚慶活動全部結束。 婺源文化習俗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一樣,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六縣。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於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來源於為躲避戰亂而遷徙來到徽州的難民,也包括在這里做官或喜愛這里山水的人。外來移民帶來了比山外居民更為豐富的儒家文化,更為先進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歷史上的古徽州府為核心,並擴展輻射到其他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淀和文化現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著中華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襲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長鼎盛於明清,延綿古今,影響播散於海內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主流文化特徵,對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徽州山多田少,隨著人員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實際滿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在南宋之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憑借文化優勢,迅速致富,並逐漸發展成著名商幫。徽州商人將經商利潤的一部分用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一部分帶回徽州,用來購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做官。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各種文化要素較之其他地區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榮和輝煌。
徽州有著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婺源禮儀習俗自古以來,婺源就是禮儀之邦,民風儉朴,講究坐不爭上,食不爭多,行不爭先的「三不」禮節;與人交往,誠售為上;與人交談,書往往來,對人尊呼,對已謙稱;入私塾學館,尊師為父。
對長輩按輩份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闆、老闆嫂(娘),對雇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鄰里之間,有帶小孩名稱呼某家爸、某家*的。本縣民間,向來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家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家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舊時,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來客要請坐、奉茶、敬煙。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滿,而酒是要斟滿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鄉間待客更為熱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麵條招待。客人進餐,小孩不得入座挾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挽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並招呼「慢走」、「有空來嬉」。路遇外鄉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飯。

⑶ 婺源有多少年歷史了

婺源建縣的歷史有1200多年,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江南東道歙州休寧縣地及江南版西權道饒州樂平縣地置,隸江南東道歙州(治今歙縣)。歷唐宋元明清皆屬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國元年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3年(1934年)改隸江西省,36年(1947年)復隸安徽,38年(1949年5月)又劃回江西,現屬江西省上饒市管轄。
婺源縣位於贛東北(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東西分別與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鎮毗鄰,南隔銅都上饒德興市與世界自然遺產「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國家級旅遊勝地黃山市。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

⑷ 江西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東西!譬如:城市,人文,山川,歷史文化及非物質文化

歷史文化: 景德鎮、滕王閣、東林寺、白鹿洞書院 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廬山 、井岡山、三清山、婺源、龍虎山等,其中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清山作為「世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南昌、景德鎮、贛州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及鄱陽湖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明清江西四大名鎮是景德鎮、河口鎮、樟樹鎮、吳城鎮。分別是現在的景德鎮市區、鉛山縣城、樟樹市區、永修縣吳城鎮。 四鎮的特色是:景德鎮是瓷器,樟樹是葯材,吳城鎮是木材(在鄱陽湖邊,屬於永修縣,為木材集散地),河口鎮是茶葉紙張。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⑸ 婺源簡介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婺源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走進婺源但見藍回天,青山,答碧水, 小橋, 流水, 人家, 粉牆,青磚, 黛瓦, 天人合一,相映成趣。所以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岩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婺源景點:著名景點有西北部的大鄣山與靈岩洞群,東北部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婺源油菜花花期:3月28日—4月10日為油菜花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濃郁的油菜花香,漫步其中,使人沉醉。婺源油菜花為近期熱門目的地。

⑹ 婺源江灣的歷史文化

江灣村始建於隋末唐初,是婺源為數不多的千年古鎮之一。村莊位於山環水抱的河谷地帶,嵌於錦峰綉嶺,清溪碧水之中。村落北部後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蔥郁,生機盎然;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形,由東向西蜿蜒流過,碧波盪漾;村東成片的良田高低錯落,春天的油菜花錯落有致、金浪翻滾,與遠山、近水、粉牆、黛瓦相映成趣,與梨花、桃花、李花、紅花爭相鬥艷。山與水的交融給江灣平添了許多靈氣。自宋至清,這里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又有文人學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選入《四庫全書》。村內既有保存尚好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眾多明清官邸、徽派商宅,還有一批古建築,其中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座(處),古村古風古韻,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這里的徽派建築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與歙硯製作技藝已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婺源(江灣)豆腐架」入選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積淀,使這里頻添熠熠生輝的文化風采;歲月的濃墨,使這里長留著厚重深長的古韻遺芳。
江灣的江姓是西漢開國宰相蕭何的後裔,唐末僖宗宰相蕭遘因「朱溫篡唐」蒙難,其子蕭禎隱居安徽歙縣篁南(今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村)「指江為姓」,後其第八世孫江敵於北宋元豐年間始遷江灣。
江灣的建築布局卓具特色,一街六巷,縱橫交錯,新舊有序,千年延展,不亂方陣。且每條巷道各有個性,不見雷同,古樸優雅,自成一景。從後龍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構成一個碩大的「安」字。江灣的老街還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韻,街面還是那麼窄,幾幢老店鋪,如培心堂、飲蘇堂、日生堂,店門還是那一塊塊拼起的木板排門,店堂里還是那老櫃台、老貨架,外牆還是那古老的封火牆,徜徉其中,我們彷彿穿行於時間隧道,仍可感受到一些古江灣明清時期的商業氣息 。

⑺ 婺源有什麼人文知識么

婺源徽劇
徽劇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地方劇種,也是聞名全國的一個大劇種。婺源徽劇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徽劇劇目通俗易懂,聲腔藝術雅俗共賞。徽劇傳播地域廣泛,不僅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它地方劇種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徽劇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戲曲發展史研究很有價值。
婺源徽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清乾隆年間,(老)「慶升」、「彩慶」、「同慶」、「大陽春」等徽班就先後在婺源搭班演出。嘉慶三年(1798年),當時為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回鄉祭祖時,將其父曹文埴創立的「華廉」戲班改為「慶升」班,並將該戲班帶回婺源曉鏞。此後陸續有20多個徽劇班社先後在婺源演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號稱「京外四大徽班」的「慶升」、「陽春」、「同慶」、「彩慶」徽班。
與此同時,婺源當地也先後組建了不少徽班,並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發展,四處巡迴演出。光緒年間,婺源中雲村王旺金組建「洪福林班」,演員以婺源人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鄰地區演出。此外,「梓塢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陽春」、「新鴻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帶演出、擴展。
20世紀40年代,因農村經濟衰落,婺源鄉間的徽班先後解散,徽班藝人一部分組織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務農,農閑節慶進行業余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劇團,經過搶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劇重獲新生。1958年,婺源徽劇團以傳統徽劇《水淹七軍》、《金得山拿虎》、《扈家莊》、《百花贈劍》參加江西省戲劇會演。1959年又以傳統徽劇《汾河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匯報演出,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和好評。
2006年,婺源徽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儺舞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裡戶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布在中雲鎮坑頭村,鎮頭鎮游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餘個,不同名稱節目60餘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虱》,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於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後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藝術主要附著於徽州「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為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的總稱。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後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06年,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歙硯
歙硯,因硯石產於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又名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唐代,婺源屬歙州,因以州名物而習慣稱歙硯。
龍尾硯石質優良,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觳里,金聲而玉德」之特點,為歷代所推崇。蘇東坡為求得龍尾硯曾寫下了贊譽有加的《龍尾硯歌》,黃庭堅在其《硯山行》中留下了「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的感嘆,蔡襄更是由衷發出了「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感慨。龍尾硯天然紋理美觀多樣,有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銀暈、龍鱗、玉帶、豆斑等數十個品種。
如今,婺源制硯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書畫、金石、石雕等藝術門類的營養,生產出更具文化意蘊,同時也更具現代審美意識的硯台,被當代書畫家譽為「硯國明珠」。
婺源歙硯製作技藝已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婺源江亮根同志為國家級歙硯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此外,婺源茶藝、婺源文化空間、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婺源燈彩、婺源紙傘製作技藝、婺源綠茶製作技藝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⑻ 婺源當地屬於徽派文化,為什麼後來卻劃給了江西

很多人都知道江西省的婺源是中國景色最宜人的鄉村,這里每年盛開的油菜花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也吸引著各個攝影師和藝術家前來。與此同時,婺源不但擁有著大規模美麗的油菜花田,也有著很多歷史文化悠久的徽派建築給這里添色不少。其實,婺源位於安徽和江西、浙江的交匯處,古代隸屬於徽州,所以這里的建築風格都不是江西特色,而是安徽特色的。

綜上我們知道,婺源不僅景美、人美,同時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也是十分厚重的,很多人來到婺源的時候,只知道看大片的油菜花,很少有人真正意義上的走進婺源,去了解到一個全面的婺源。希望未來想要去婺源的旅行者們一定要把握好時機,無論是徽派建築還是花海,都能夠享受其中。

與婺源西沖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