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聞一多原名是什麼臧克家被譽為什麼
聞一多本名聞家驊。
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
1、聞一多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2、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 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國立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著名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⑵ 聞一多的氣質是什麼
詩人浪漫氣質
另外給你提供一些聞一多的資料,好長哦!
聞一多生平
(1899-1946)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文史學者。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下巴河的一家書香門第。13歲時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說,此時他的詩詞才華開始展現,陸續發表了詩、賦,並任《清華周刊》、《新華學報》的編輯和校內編輯部的負責人。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把聞一多推入校園運動的潮流。他滿懷激情的書寫詩詞,發表演說。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參加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1922年他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進行學習,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時,他更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對詩歌的酷愛,發表詩評,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紅燭》。1925年聞一多留學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從事《晨報》副刊《詩鐫》的編輯工作。以後,他曾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等校任教。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標志著他在新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他到臨大任教。1938年2月,聞一多參加臨大學生「湘黔滇旅行團」,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華里,採集民謠、民歌,創造出許多描繪祖國壯麗山河風景畫。臨大遷到昆明後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任教授。
聞一多是近現代中西文化大交匯、大碰撞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獨具特色的詩人聞名於世。聞一多詩作的數量並不算多,但卻以感情深厚、藝術精美見長。他的詩在內容上的突出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表現出深沉、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並從愛國愛民的真情出發,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來的憧憬。在新詩形式上聞一多既善於吸收西方詩歌音節體式的長處,又注意保留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的傳統,提出了一套創造新格律詩的理論,主張新詩應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他所倡導的新格律詩理論和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影響了為數眾多的詩人,並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新格律詩派,在新詩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聞一多的成就並不限於新詩創作與提倡新格律詩理論,他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創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學術思想界更為強烈而普遍的震動。應該說,聞一多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及古代文化研究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後來他走出書齋,投身民主運動,能夠具有那樣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樣是和他在新詩創作及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開的。
抗戰後期,昆明的民主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日益高漲。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雲南省支部執行委員,積極參加由中共地下黨和民盟同志所組織的「西南文化研究會」,談學術、議時政、研究斗爭策略;並在黨和民盟同志的影響幫助下,認真閱讀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閱讀《新華日報》和《群眾》雜志等革命書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45年,在中國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後又擔任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自覺地按照黨和民盟組織的要求行事,堅定地和愛國學生站在一道,抗議反動派的血腥罪行。
1946年西南聯大開始分批北上,為了工作需要,他堅決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李公朴於7月11日慘遭殺害,聞一多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他置生死於度外。7月15日他義無反顧地參加公朴先生的追悼活動。追悼會後,聞一多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為李公朴被暗殺事件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在回家途中,遭到國民黨特務殺害。1949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這樣說道:「我們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個人民主主義者的人們,在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了起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聞一多他在知識界和廣大青年中廣交朋友,動員他們共同戰斗,正確對待黨和民盟的關系,在原則問題上始終按照黨的要求辦事,他和共產黨員和睦相處,並肩戰斗,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和眾多的革命先烈用鮮血灌鑄了我們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體制的基石。聞一多所走過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又是壯麗輝煌的。為了追求真理,他和同時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經歷了痛苦的磨練,而一經接受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後,便堅定不移地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爭取和平、民主的新中國而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他的代表作有《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另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等研究頗深,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等專著。後人集有《聞一多全集》(4冊)。
聞一多的兩次轉向
1.由狂放歸於沉靜
1912年,年僅13歲的聞一多從湖北鄉間一戶富裕人家來到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學專攻美術。從考入清華到1925年留美歸來這十餘年間,聞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藝術與文學之間,對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國近兩年的時間里,聞一多耳聞目睹的都是陰謀、戰爭、屠殺,面對民族的巨大災難,他再也難抑悲憤,發表了《貢獻》、《罪過》、《收回》、《你指著太陽 起誓》、《心跳》、《一句話》等充滿愛國激情和痛撻社會現實的詩歌。但火山噴發之後,他又備感無奈,最終走了一條文人的傳統老路,躲進書齋,鑽入故紙堆, 成了對世事過問無多僅求獨善其身的冷靜學者。
2.由「自由學者」轉為鬥士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聞一多等學院派知識分子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從北京到昆明的大轉移中,聞一多參加了歷時兩個多月、橫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餘華里的 步行團。對社會下層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變化的契機。同時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迅速貧困化,使他觀察問題的角度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 聞一多的變化,是從1943年春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昆明發售開始的。蔣介石在這本書中公開宣揚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制主義。他不僅反 對共產主義,連自由主義也不能容忍,認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機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隱患」。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們所難以接受的。聞一多這樣寫 道:「《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的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 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向五四挑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聞一多偶然讀到了延安詩人田間的幾首詩,深為其中的戰斗精神所震驚,立即寫了《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一文公開發表,在大後方引起了一陣波動。 隨後他又寫了一系列針對現實的雜文,開始吶喊。同時他急切地閱讀各種左傾書籍,詳細了解共產黨的各種情況。趙超構的《延安一月》中關於全延安只有「四個警 察」的記述使他印象極為深刻,認為「只有在那樣的新社會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無阻礙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詩人浪漫氣質的聞一多的轉變是迅猛徹底的。他於1944年夏在羅隆基、吳晗的介紹下秘密加入民盟,並表示「將來一定請求加入共產黨」。從此,他在共產 黨的秘密領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爭民主的運動中去。當然在內心深處他對學術並不能完全忘懷,曾多次對人說自己感到有些空虛,希望實現政治民主之後便回到書房 好好讀十年、二十年書。但這已無法實現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後一次演講》後,便被暗殺於昆明街頭.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選自<<聞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名言
【經典名言】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名言解說】天賦:天資。這則名言刻在清華大學校園里一座聞一多雕像後的石碑上,它和現在已被千萬人誦唱的《七子之歌》一樣,都表現了聞一多澎湃的愛國熱情。「母親!我要回來,母親!」75年後,這個呼聲響徹中華大地。難怪毛澤東曾說:「我們應該多寫聞一多頌。」
附聞的《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黃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處來的,
帕米爾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種族是一條大河,
我們流下了昆侖山坡,
我們流過了亞洲大陸,
我們流出了優美的風俗。
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
五嶽一般的庄嚴正肅,
廣漠的太平洋底度量,
春雲的柔和,秋風的豪放。
我們的歷史可以歌唱,
他是堯時老人敲著木壤,
敲出來的太平的音樂,
我們的歷史是一首民歌。
我們的歷史是一隻金礨
盛著帝王祀天的芳醴!
我們敬人,我們又順天,
我們是樂天安命的神仙。
我們的歷史是一掬清淚,
孔子哀掉死麒麟的淚;
我們的歷史是一陣狂笑,
莊周,淳於髡,東方朔的笑。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我的心裡有堯舜的心,
我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我是神農黃帝的遺孽。
我的智慧來得真離奇,
他是河馬獻來的饋禮
我這歌聲中的節奏,
原是九苞鳳凰的傳授。
我心頭充滿戈壁的沉默,
臉上有黃河波濤的顏色
泰山的石溜滴成我的忍耐,
崢嶸的劍閣撐出我的胸懷。
我沒有睡覺!我沒有睡覺
我心中的靈火還在燃燒;
我的火焰他越燒越燃,
我為我的祖國燒得發顫。
我的記憶還是一根麻繩,
繩上束滿了無數的結梗;
一個結子是一樁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歷史。
我是過去五千年的歷史,
我是將來五千年的歷史。
我要修葺這歷史的舞台,
預備排演歷史的將來。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首歌:
還歌著海晏河清的音樂。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杯酒,
又在金礨里給皇天獻壽。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滴淚,
我的淚洗盡人類的悲哀。
我們將來的歷史是聲笑,
我的笑驅盡宇宙的煩惱。
我們是一條河,一條天河,
一派渾渾噩噩的光波!
我們是四萬萬不滅的明星;
我們的位置永遠註定。
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
我是東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聞一多曾這樣剖析過他與郭沫若的不同:「我個人同《女神》底作者態度不同之處在: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女神》之作者愛中國,只因他是他的祖國,因為他是他的祖國,便有那種不能引他敬愛的文化,他還是愛他。」(《〈女神〉之地方色彩》)也就是說郭沫若的愛國主義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情感,而在聞一多這里愛國不僅是一種道德情感,更是一種文化態度。這一時期的聞一多認為:「東方底文化是絕對的美的,是韻雅的。東方文化而且又是人類所有的最徹底的文化。」(引文同上)面對「西風東漸」的現實,他呼籲建立東方的文化優越感,並把這作為振奮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之一。因此,他的「我是中國人」的宣示不僅有其情感底蘊,更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詩一開頭即宣告:「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我是黃帝的神明血胤,」從而點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淵源。在接下來的三節里,詩人以五嶽,太平洋,帕米爾高原,流下昆侖山、流過亞洲大陸的大河作譬,昭示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後詩人的目光轉向了我們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衰落的文明古國,燦爛的文明史是我們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誇耀的地方之一。詩人唱道:我們的歷史是韻雅的歷史,這里有平靜、和諧、樸素的詩一般的生活歷程;我們的歷史是追求和諧、自然的歷史;我們與自然相安,不作過多的索取;我們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沒有過份的奢望。我們的歷史是充滿情感,有眼淚,也有歡笑的歷史;這淚、這笑中都含著東方哲人的哲學憬悟,因而我們的歷史也是充滿玄思和東方智慧的歷史。在接下來的三節里,詩人歌詠了偉大的民族性格、不朽的民族精神。這精神中有堯舜的謙讓、仁愛,有荊軻聶政的不畏強暴,重義輕生,有一個偉大民族開闊的心胸、傑出的智慧。詩人在這里以「戈壁」,「黃河波濤」,「泰山的石溜」、「崢嶸的劍閣」為筆墨顏料,勾畫出我們民族的肖像。一回想到現實,詩人的心靈立刻感到陣陣灼痛,他「心中的靈火」在燃燒,為他的祖國燒得發顫。他背負著歷史,要走向未來。詩人確信;他的民族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將「洗盡人類的悲衰」,「驅盡宇宙的煩惱」,給全人類帶來生機。最後,詩人心情激盪,驕傲地宣稱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我們是四萬萬不滅的明星;我們的位置永遠註定。」「我是東方文化的鼻祖;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聞一多簡介(網路全書)
聞一多(1899—1946),現代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後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其父為晚清秀才。5歲入私塾,課余隨父讀史書。他從小喜讀詩詞,愛好美術,所接受的既有傳統的經史教育,也有晚清以來的「新學」教育。1912年冬,聞一多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課余組織校內學生藝術團體「游藝社」(後改組為「新劇社」)「美術社」等,參加演劇與研究美術。五四運動激發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熱情,他被推為清華學生代表團成員,並代表清華去上海參加全國學生代表大會。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發出激烈的改造學校、改造社會的呼聲。7月,他的第一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這些詩大多收在詩集《紅燭》中。他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穠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的報告,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留美期間,學習繪畫,同時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並在創造社的刊物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
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詩集《紅燭》後,聞一多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紅燭》之後的詩作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他獨具的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他主張詩人應該超脫於政治之外,但又認為「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他提倡「中華文化的國家主義」,參加過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在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認識的支配下,他在一段時期里走著一條曲折的道路。1925年聞一多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此時,他致力於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收集了他1925年以來的詩作28首。這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新月》雜志創刊,聞一多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術研究。1930年秋後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定居北平,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到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2月,他參加臨大學生的「湘黔滇旅行團」,步行3500華里到達昆明,沿途看到人民的悲慘境遇,對於他的覺悟和進步頗有影響。1938年5月「臨大」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仍任教授。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的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鍾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3月出版的《楚辭校補》,是他10年研究的結晶,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3年後,由於痛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和腐敗,思想發生根本轉變,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之一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詞彙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靜夜》《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於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天安門》《欺負著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著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消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聞一多的詩,是他的藝術主張的實踐。他的大多數詩作,猶如一張張重彩的油畫,他不僅喜用濃重的筆觸描繪形象,渲染氣氛,尤擅於在大膽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變幻種種不同的情調色彩,再配上和諧的音節、整飭的詩句這些優美的藝術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詩成為一幅完整的藝術品。但有時由於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樸與自然美的光華。聞一多的詩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的詩人。
⑶ 聞一多歷史背景故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亦多,字益善,號友山,亦號友三,後改名聞多、聞一多。浠水縣巴河聞家鋪人。著名詩人、學者。
1909年入武昌兩湖師范附小,1913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校期間,擔任《清華月刊》、《清華月報》的編輯工作,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文學創作活動。
1922年赴美,先後入芝加哥美術學院、丹佛阿羅拉多大學、紐約藝術學院學畫,同時致力於詩歌的研究和創作,寫了不少愛國思鄉的作品。1925年回國,任職、任教於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和北京大學。1926年任《晨報》副刊《詩鐫》編輯。
1927年應鄧演達之邀回漢,在北伐軍總政治部負責宣傳工作。同年秋到上海辦新月書店,並任《新月》編輯。次年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應聘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他積極參加,發表演說,支持學生愛國抗日運動。
抗戰開始,清華和北大、南開等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他隨校遷往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期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當選為民盟中央執委、《民主周刊》社社長等職務。抗戰勝利後,他更加積極參加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他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同時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將慘案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為遭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愛國進步人士李公朴先生舉行追悼大會。在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內戰;會後遭國民黨特務殺害。
聞一多早年參加新月社,主張新詩格律化,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詩,後主要從事《楚辭》、《詩經》、《周易》等學術研究,成為著名學者。其主要著作有詩集《紅燭》、《死水》,學術著作有《楚辭校補》、《怎樣讀〈九歌〉》、《樂府詩 》等。
他的詩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內容上抒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朱自清稱他「詩歌愛國主義詩人,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愛國詩人。」(《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藝術上追求「三美」,開創了新格律詩派。
後期雜文創作,充滿了戰斗精神,是他為民主而斗爭的有力武器。聞一多一生,歷經詩人、學者、鬥士三個階段,最後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詩篇。
1930年8月聞一多應楊振聲校長之聘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陳夢家隨來作他的助教。聞一多以自己的誠懇與影響,廣聘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先後有游國恩、方令孺、丁山、姜忠奎、張煦、沈從文等, 擔任各門功課主講,可謂名家雲集,陣容強大,在當時國內文壇頗有影響。
聞一多最初賃屋於大學路,在學校的斜對面。因樓下一層光線很暗,旋即搬到了匯泉,離海水浴場不遠的一棟小房,出門即是沙灘。他到學校,必經梁實秋家門,時常兩人同行,魚山路、大學路都是起伏的山路,二人扶手杖而行。
青島有日本人開的「吳服店」,經營日式「和服」,聞一多以其寬袍大袖有中國古風,便買了一套來穿。
在匯泉住了不到一年,他把妻、子送回湖北老家,自己孤處海隅。海風呼嘯,有些凄涼,於是搬到了學校東北方的第八校舍,是孤零零的一座二層小樓(今「一多樓」),面對著一座墳山。樓上有一套房, 內外兩間由他住,樓下,起初住著黃際遇,以後由游國恩住。
(3)聞一多歷史文化地位擴展閱讀: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聞一多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並後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斗爭中。
1943年,他開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黨和民主同盟的幫助,黨通過不同渠道,給他送去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他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後,他表示五四給他的印象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的向五四宣戰,是無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民盟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民盟決心響應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為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聞一多
⑷ 聞一多的有關資料
聞一多, 本名家驊(huá)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後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後,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於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 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後獻出了寶貴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⑸ 聞一多在新月派中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影響
如果說新月派的副帥是徐志摩,那麼,聞一多就是新月派詩歌的元帥型人物。
提起聞一多,人們便會馬上聯想到「新月派」,而一提起「新月派」,人們也會馬上聯想到聞一多。聞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文藝理論家」,聞一多是「新
月派的主將、中堅分子」,這樣的結論似乎是鐵板釘釘,絲毫不能移易的了。因此,許多現代文學史著作是這么寫,不少專家、學者也是這么說。
雖然,也有一些人
提出了不同意見,比如熊佛西先生,早在1946年寫的《悼聞一多先生》的文章中,就曾寫下過這樣的文字:「有些人僅將你看成一位『新月派』的詩人,那就無異說,你是一位專詠風花雪月,而不管人民現實痛苦躲在象牙之塔里的詩人。這我要為你抗議。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你比新月派的詩人偉大,你比他們更愛國,更愛人民,更了解人民。……與其說你是新月派的詩人,毋寧說你是愛國派的詩人。」
⑹ 中國各省歷史文化排行
一樓胡搞,把南京和浙江並了.
我試試只排前五吧.
上古(傳說):四川,陝西,河南專,山西;湖北-----文明發祥地
古代屬(先秦至唐);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河北-----經濟,文化中心
宋-近:河南,江蘇,浙江,山東,北平----經濟,文化中心.
近現:廣東,湖南,浙江,江蘇,安徽.
⑺ 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並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麼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最後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斗爭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寫詩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⑻ 郭沫若對聞一多的評價是什麼
「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賅博,立說的新穎而翔實,不僅是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的。」這是郭沫若在開明版《聞一多全集》序言中,對聞一多的研究工作的評價。
《聞一多全集》前言評價說:「聞一多是在近現代中西文化大交匯、大碰撞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所倡導的新格律詩理論和獨樹一幟的新詩創作,影響了為數眾多的詩人,並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新格律詩派,在新詩發展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聞一多的成就並不限於新詩創作和提倡新格律詩理論。他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創造性重大成就,引起了學術界和思想界更為強烈而普遍的震動。」
「他的研究不僅考索賅博、扎實可信,而且大膽開拓、新見疊出;在《詩經》、《楚辭》、《莊子》、唐詩及神話等領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成一家言。因此在以上幾個學科的研究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8)聞一多歷史文化地位擴展閱讀
聞一多在《周易》、《詩經》、《楚辭》、《莊子》及唐詩、神話、古文字等諸多研究領域中,作了大量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聞一多的著述,生前結集出版的很少,大多散見於多種報刊之中。聞一多去世後,在朱自清主持下,編輯了《聞一多全集》,於1948年由開明書店出版。199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聞一多全集》。除此之外,聞一多尚有大量未刊遺作手稿,由家屬捐贈北京圖書館收藏。
聞一多早年以《紅燭》、《死水》兩詩集著名於世;中年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成績卓著,享譽海內外;後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獨裁和腐敗強烈不滿,拍案而起,成為遐邇聞名的民主鬥士。
詩人、學者、鬥士,三種氣質集於他一身,學者的時期最長,鬥士的時間最短,但他始終不失為一個詩人;而詩人和學者時期,他也不失為一個鬥士。
聞一多熱愛祖國,愛國主義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他的一生,最後並把他引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經有過迷茫、失誤與苦悶,但是經過深思和中國共產黨的關懷與幫助,終於找到了真理,而一經找到了真理,他便義無反顧,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實現真理而英勇奮斗,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⑼ 人們為什麼評價聞一多是詩人,學者
聞一多是中國現代文化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學史上,聞一多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屬於第二代新詩寫作者,雖不是新詩的開創者,卻是新詩開山劈嶺的拓進者。從1920年9月,他在《清華周刊》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至1930年擱筆,共出版了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數量不多,但字字珠璣,篇篇精品。
聞一多與徐志摩等利用《晨報》副刊每周出《詩鐫》一次,進行新詩探索。由於他們講求修辭,用律嚴格,後來被稱為「格律派」,為新詩早期發展的三大流派之一(另兩派為自由派與象徵派)。他著名的《死水》一詩,努力想把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統統融於詩中。徐志摩曾坦承自己在詩歌創作上受到過聞一多的啟發,他說:「我想這五六年來我們幾個寫詩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響。我的筆本來是最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看到聞一多的謹嚴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聞一多的詩歌以大膽新奇的藝術手法,將內在的情感和精巧的構思融為一體,風格沉鬱凝重,語言絢麗工整,對新格律題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後人創作新詩提供了範式。聞一多對詩歌的另一重大建樹,就是對新詩理論的探索。針對新詩初創時期所出現的種種弊端,聞一多在新詩創作的同時,撰寫了系列論文,發表自己對新詩的見解。從1921年到1926年,聞一多相繼發表了《敬告落伍的詩家》、《評本學年〈周刊〉里的詩》、《詩底音節研究》、《律詩底研究》、《〈冬夜〉評論》、《〈女神〉之時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泰果爾批評》和《詩的格律》等系列詩評文章。尤其是在《詩的格律》這一堪稱格律詩理論綱領性文章中,提出系統的新格律詩理論,奠定了詩歌理論的基礎。聞一多的這兩部詩集和關於新詩理論的論述,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新詩史上不朽的地位,成為「五四」以來中國詩壇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詩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學術研究領域,聞一多較之同時代學者起步較晚,且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之情,從1928年起開始學術研究,到1944年共計17年學術研究生涯中,在古代神話、《楚辭》、《詩經》、漢樂府詩、唐詩、古文字等諸多領域,都有極具開拓性、突破性的建樹。他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之言,在以上幾個學科的研究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可以說是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