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明歷史文化名人家風家訓

三明歷史文化名人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21-03-08 14:22:58

1. 三明悠久的歷史文化 急求……急求阿

現在的三明是在1970年才成立的,之前的三明地區從沒有成立過統一的區域,在歷史上都是分屬其它地區,1970 年拼湊成一個「三明」,包括了福建的每個民系。現在三明境內最早的縣建制是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 析建安縣東部地置將樂縣,西部地置綏安縣,屬建安郡。晉義熙元年(405)改綏安縣為綏城縣。並於延平縣南鄉沙源地置沙村縣。隋開皇十三年(593)綏城、將樂並入邵武縣(隸江西撫州)。唐武德四年(621)恢復沙村縣建制改稱沙縣,屬建州(今南平大部);八年(625)從邵武縣析出復置將樂、綏城縣,隸建州(今南平大部);貞觀三年(629)2縣俱廢;垂拱四年(688)復從邵武、建安析出原綏城、將樂縣地,重置將樂縣;開元十三年(725)置黃連縣(屬建州,二十六年即738年改屬汀州);二十九年(741)置尤溪縣(屬福州);天寶元年(742)黃連縣改名寧化縣(屬臨汀郡,今龍岩大部);元和三年(808)將樂縣並入邵武、建安縣,五年(810)再恢復(屬建州)。五代南唐中興元年(958)置歸化縣。宋建隆元年(960)置建寧縣,均屬建州(今南平大部);宋朝開始,將樂、泰寧、建寧、光澤、邵武隸屬邵武軍,元朝時候隸屬邵武路,明朝到清朝隸屬邵武府。i宋元佑年(1086)歸化縣改名泰寧縣。宋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縣,紹定元年(1228)撤縣,元朝至元八年(1271)復置。歷屬汀州(今龍岩大部)、汀州府(今龍岩大部)、汀漳龍道。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縣、尤溪縣地置永安縣(隸延平府);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縣、將樂、寧化縣地置歸化縣(隸汀州(今龍岩大部),後改名為明溪縣,民國初屬汀漳道。;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縣地置大田縣(隸延平府)。清朝前期開始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永春州分別屬延建邵、汀漳龍、興泉永道。
民國元年(1912)廢府,將樂、沙縣、尤溪、永安、泰寧、建寧縣屬北路道(1914年改建安道),寧化、清流、歸化縣屬西路道(1914年改汀漳道),大田縣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各縣直屬福建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建寧、泰寧、清流、歸化為中央蘇區縣。1934年設行政督察區時,沙縣、尤溪縣屬三區,大田縣屬四區,寧化、清流、明溪、永安縣屬八區,將樂、建寧、泰寧縣屬九區。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5)福建省省會內遷永安。1946年設九區(駐永安,轄永安、大田、德化、三元、寧洋、清流、明溪7縣)。
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各縣相繼解放。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南平專區),三元、明溪、永安、清流、寧化、大田、寧洋、德化8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永安專區,10月德化縣劃屬晉江專區)。1956年3月撤銷永安專區,7月三元、明溪縣合並稱三明縣,隸屬南平專區,大田縣劃歸晉江專區,永安、清流、寧化、寧洋縣劃歸龍岩專區(同年撤寧洋縣,部分地劃歸永安縣)。1959年2月撤銷清流、寧化縣,設清寧縣,成立省轄三明市。1961年撤銷清寧縣,恢復清流、寧化縣與永安同劃歸三明市。1963年三明市改縣級市,原明溪縣屬地析出恢復三明縣,設三明專區,轄三明市及三明、永安、清流、寧化、大田5縣。1964年三明縣恢復為明溪縣。1970年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同年12月三明專區改名三明地區。1983年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復為省轄地級市,市區設三元、梅列區。1984年永安撤縣建市。[1]

2. 福建三明出過哪些名人

三明、是一塊古老而神秘土地,三明、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他們或文或武、或醫或藝、或佛或道,不論是從事政治或者是從事文化或經濟,在他們的那個社會里、應該說是做了一些事,甚至可說是與國與民有利的事。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婺源)。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縣。慶元六年(1200)農歷三月,朱熹逝世。嘉定二年(1209年),宋寧宗謚封朱熹為「文公」;寶慶三年(1227年),宋理宗又追贈朱熹為「太師」,謚封「信國公」,紹定三年(1230年)封朱熹為「徽國公」。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賜朱熹故鄉婺源為「文公闕里」。隨著理學越來越多地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和利用,對朱熹的封贈也越來越多。元至正元年(1341年),元惠宗詔立「徽國文公之廟」;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毅宗詔稱「先儒朱子」(後改稱「先賢」),列於漢唐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聖祖詔升「先賢朱子於十哲之次」,定文廟春秋祭祀。

鄧順田

二十二都(今三元區)人,隸民籍,明洪武年間,以從征功,授泉州為千戶。數傳至誠,由武進士起家,征倭寇有功,進至狼山總兵致仕。子銓武舉千戶;仲子鍾武進士,江西黃合水守備。銓子薄,癸末武進士。

葉祖洽

葉祖洽(1046?1117年),字敦禮,泰寧城關葉家窠人。自幼聰穎,才識卓異。宋嘉?八年(1063年)18歲鄉試解元,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在革新派考官呂惠卿和王安石支持下,葉祖洽被定為狀元。泰寧縣名的由來,也與葉祖洽有很大的關系。

張顯宗

張顯宗(1363?1408),字名遠,福建寧化人。6歲喪父,由母撫育成人,張顯宗從小勤奮好學,聰慧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歲貢;二十三年中舉,翌年參加會試,名列一甲第二名,經殿試得太祖親諭--特賜狀元。

羅從彥

羅從彥(1072-1135年),字仲素,沙縣城西洞天岩人。據明永樂元年(1403年)沙縣知事倪峻撰寫《豫章先生祠堂記》說:「先生諱從彥,字仲素,古劍州人,後居沙陽。」羅從彥的先祖原居江西南昌,郡望豫章,故世稱豫章先生。

黃慎

黃慎(1687-1770年),原名盛,字公懋、恭壽,號癭瓢山人、東海布衣,寧化人,清初著名畫家。

「揚州八怪」中,以黃慎的畫路最寬。黃慎集諸家之長,勇於破舊創新,以狂草筆法入畫,開創一代畫風。他的作畫既重形似,又狂逸不羈,往往只用寥寥數筆,便能形神兼備。他的草書雖然師承懷素,但更為出神入化,有崩岩墜石之奇、鸞舞蛇驚之勢。而且,黃慎還善於運用破毫禿筆,放縱而又嚴謹;他曾寫過一幅對聯:「別向詩中開世界,長從意外到雲霄」。因此,黃慎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田一雋

明·大田人。字德萬。隆慶中會試第一,授編修。進侍講。張居正欲廷杖吳中行,一雋疏救,格不入,乃從王錫爵詣居正,陳大義,詞獨峻,居正必賺之。一雋告歸,居正敗。起故官。遷禮部左侍郎掌翰林院。卒。家無余貲。

李寶浚

中國本土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深峰村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生於一個商紳家庭。他年少志高,聰明好學,14歲就對人說:「我將來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李寶浚應召到南京,擔任飛機營營長。該營訓練注重科學,飛行技術一律由李寶浚教授。頗具成效。與劉佐成再次合作下研製的飛機終於在南京試飛成功。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細數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發言。

3. 歷史上哪些名人的家訓最讓你印象深刻

《孟子》中有句我們很熟悉的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無論我們在社會上承擔何種角色

在自己的家裡始終都是一份子

因此從端童蒙、重家教開始

家訓家風的養成就顯得很重要了

影響我們的家訓或許只是一句簡單的話

或許是長輩們常年叮囑不斷的書信

歷史上很多人之所以有濟世之功

都離不開融於心血和根骨的家訓

清朝名臣紀曉嵐

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無論是風流還是風趣,在家教上紀曉嵐也是頗有心得。看這家書中的「四戒」、「四宜」,既有關注學習,也注重道德修養,更強調了身體健康。相對於其他家訓專注一點來說,是顯得更為全面的,由此也能看出紀曉嵐的博學多才,涉獵之廣了。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這是諸葛亮在給兒子的家書《誡子書》中寫到的部分內容,從始至終都是圍繞這一個「靜」字,靜得下心才能專注的學習,心浮氣躁只能使學習成為流於表面的形式。

我們在電視上常看諸葛亮無論遇到多危機的情況都能手搖羽扇,眼中透出睿智的光芒,我想這不僅是自信、也是靜的力量,使他有著樂觀面對未知的能力。

晚清重臣曾國藩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對於子女,曾國藩有兩個重要的要求:「儉」和「勤」。為了遠離奢靡的生活,他曾阻止家人來京城居住,家中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衣、食、粗(工)、細(工)缺一不可」。府邸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勤奮、儉朴、求學、務實就是他們的家風。

漢武帝時太史令司馬談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作為史官,撰寫史書是最大的使命,這也是他們心中對先祖和國家最大的「孝」。自孔子逝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並,史記斷絕,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心有不安。因此他將這個使命遞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遷。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這句家訓,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我想是有道理的。

北宋官員包拯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這是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的家訓,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以此可見他對名節的看重,君子可以失去錢財、可以失去性命,但自己的名節卻是要至死守護的,哪怕是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的子孫也是一樣的。

北宋文化家歐陽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

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無論是精鐵還是美玉,都需要鍛造和打磨,但無論如何,人都應該像玉一樣,無論在何種狀態下都有自己堅守不變的東西,而不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品性。

就像我們現在說的,做人要有原則,無論是善還是忠,或者是信,都要有所堅守。而這窮其一生的堅守也絕不是為了傷害或者損害他人,像玉一樣「無害」,正所謂君子如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了。

家是社會的細胞

無數的小家庭給社會新鮮的血液

以及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雖然我們常說家訓是為訓誡後人

其實每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前

好像沒有過充足的准備

這個准備不僅僅是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明白家是什麼

我們要有個怎樣的家

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才是家裡最重要的

只有長輩明白一個家什麼最重要

晚輩也才能明白長輩的智慧和用心

踐行家訓也才有意義

4. 《名人的家風家訓有哪些》

1·周公的《誡伯禽書》2·司馬談的《命子遷》3·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版甥書》 4·顏之推的《顏權氏家訓》 5·唐太宗的《誡皇屬》 6·包拯家訓 7·歐陽修的《誨學說》8·袁採的《袁氏世范》 9·朱柏廬的《朱子家訓》 10·李毓秀的《弟子規》

5. 名人的家風家訓

曾國藩家書

1.疑心來生則計較多源,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乖矣
2.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
3.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系乎讀書之多寡
4.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5.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6.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
7.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日長傲,日多言
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9.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10.每日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秘訣
11.欲去驕字,不輕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12.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
14.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葯,治身以不葯二字為葯
15.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16.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豁達光明大略相同
17.強字須從明字做出
18.君子大過人處,只在虛心而已

6. 有什麼名人家訓家風嗎

1.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魯迅2.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3. 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俄]葉甫圖申科《家庭》4.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5. 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魯迅《安貧樂道法》7.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題蘇聯婦女生活展》8.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格言聯璧》9.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約·馬可福音》10. 不愛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裡養了一頭母獅、孵了一窩不幸。--[英]泰勒《佈道書》中國古代的名人家訓:1、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清·王豫 2、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清·錢泳 3、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明·徐渭 4、富貴子弟無成者,失於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於嚴束也。--清·陳藎 5、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 7、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7. 三明市三元區的歷史名人,越多越好

歷史名人有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黃慎、伊秉綬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彭德懷等都在三明戰斗和工作過。

8. 名人家風家訓

1.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魯迅.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3. 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俄]葉甫圖申科《家庭》4.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5. 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魯迅《安貧樂道法》7.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題蘇聯婦女生活展》8.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格言聯璧》9.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約·馬可福音》10. 不愛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裡養了一頭母獅、孵了一窩不幸。--[英]泰勒《佈道書》中國古代的名人家訓:1、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清·王豫 2、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清·錢泳 3、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明·徐渭 4、富貴子弟無成者,失於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於嚴束也。--清·陳藎 5、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 7、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9. 列舉一則古代名人的家風家訓

家庭,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級組織單位。歷史上,許多人通過承擔對家庭、氏族的責任,實現從個體「小我」到社會「大我」的轉變。

在此過程中,他們教育子孫、持家治業的智慧凝練成富有哲理的語句,成為家訓,經由後人世代相傳,既作為家庭成員立身處世的准則,又作為家庭文化賡續延綿的依據。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錢氏家訓》等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淀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賞析:陸游一生極其重家庭教育,寫了大約二百首有關教育子女的家訓詩。《放翁家訓》是陸游的一部家訓專著,此書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約寫於其四十四歲時,後一部分約寫於其八十歲左右。

《放翁家訓》在宋代的家訓中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結合陸游自己的切身經驗寫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獨特發人深省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孫要繼承清白家風,做清白人,專心耕讀,做鄉中君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意思是,節儉能使家庭興旺,勤快會使身體強健。既勤勞又節儉,人生才能高枕無憂。他不肯將金錢留給後人,曾寫信對女兒曾紀芬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後人。」意思是,為官應當清廉,當為民請命,不是為了發財。子孫全靠自己,何須我來幫襯。所以,我絕對不留一文錢給後人。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後人什麼不該做,又告訴了後人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雖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傳說73歲時,病危的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想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時年21歲的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鄰家大娘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父親床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案頭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父親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這句話,激勵著當時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志士,努力奮斗,堅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門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時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人們,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為人處世的標准。  

    可見,好的家訓家風,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航標。讓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僅不會迷失,還會走得更遠。

家風,往小了說是一個家的發展規劃和准則,是一個家庭興盛的基礎;往大了說是一個國家的風氣,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准則。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任何時候談家風都不會過時。

閱讀全文

與三明歷史文化名人家風家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