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沿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歷史上,頓鑽鑽井技術的發明、自流井氣田的開發,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近代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1862年,當美國的石油開發如火如荼之時,中國的近代石油工業尚處於萌芽狀態。
19世紀下半葉,世界上主要產油國石油產量迅猛增長,供應量遠遠超出其國內市場需求,中國便成為其傾銷石油的市場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更為這些外國商人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1863年,美國商人首次把2100加侖(約6.8噸)煤油輸入中國,隨後的若干年中,各國列強也隨之將石油輸入中國,以此攫取巨額財富。1863—1949年的87年中,中國進口各國各類油料約3460萬噸,其中煤油約2464萬噸,汽油約281萬噸,柴油約622萬噸,潤滑油約91萬噸。再加上進口原油42萬噸,總計約達3500多萬噸。
外國石油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傾銷,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有識之士提議開發本國石油資源,以免利棄於他。在時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倡導推動下,1878年,在台灣苗栗後壟溪使用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頓鑽鑽機鑽成了中國第一口近代油井,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
20世紀初,清朝政府批准陝西當局開發陝北石油,成立延長石油官廠,於1907年9月10日,用近代鑽機鑽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開發了延長油田;1909年,新疆當局在獨山子也進行過近代石油鑽井。從大陸第一口油井鑽成開始,至清朝政府被推翻為止的4年間,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算是有了一個開始。
1912—1949年9月間的中華民國時期,剛剛起步的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環境十分不利。內戰、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民不聊生。相當長的時期內,僅有延長油礦、自流井氣田以及甘肅、新疆等地土法開采了少量的石油,石油消費基本上依賴進口。直至抗日戰爭開始前後,才出現了四川油礦、獨山子油礦、玉門油礦等一批現代石油企業。其中玉門油礦規模較大、產量較高、工藝技術較先進,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1946年,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大而堪稱完整的現代石油工業部門,其時煉制進口原油和頁岩油,煤煉油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民國時期形成的石油工業雖然還很弱小,然而它的勘探、開發和煉油卻採用了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工藝技術,形成了一支專門的員工隊伍,培養了一批石油專業人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當代石油工業的發展准備了一定的條件。這是近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起步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性大規模的油氣資源勘察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個突破;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和投入開發,使中國在60年代初期實現了石油基本自給,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之後,相繼建成了勝利、遼河、新疆、四川、大港、華北、長慶等大型油氣田,石油產量快速上升。截至1978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中國原油年產量就突破1億噸,跨入了世界主要產油國的行列。
1978年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石油工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技術水平和石油產量穩步提高,取得輝煌成就,開創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理論和符合中國油氣田特徵的勘探開發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在我國陸地及海域建成27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到2005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億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500億立方米,成為世界第五大產油國。油氣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5年的26.8%,同時,建成了20多個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為主體的石油化工體系,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3億多噸,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產能均居世界前列,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末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中國石油工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國家對石油工業實行戰略性重組。1998年,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原則,組建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隨後,兩大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別組建的股份公司相繼在紐約、倫敦、香港成功上市。2003年,原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重組,更名為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加快了由石油化工貿易公司向實業公司的戰略轉型步伐。近年來,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領域。在中國石油工業產業鏈的不同領域,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競爭與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管理體制。
按照「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中國與世界能源界廣泛交流與合作,已經在6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油氣勘探、生產和服務。形成了油氣投資、工程技術服務和油氣貿易三大海外業務。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開始形成勘探開發、管道輸送、煉油和終端銷售一體化發展的格局,為今後拓展國際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的幾大石油石化企業正在向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邁進。
⑵ 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摘自《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 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
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⑶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⑷ 中國石油發展史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⑸ 中國石油的歷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⑹ 中國石油的歷史
一九年=九六年初,中國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和技術的援助下發展了
石油工業並使其現代化,創建了自給的能力, 「黑色金礦"最重要和最
大的蘊藏地是大慶油田,這里生產的石油佔全國石油產量的一半。過去
幾年又開發了新的油田,其中包括山東省的勝利和河北省的大港油井,
它們提供了最多的石油。在黃海大陸架也蘊藏有大量的石油,不久前開
始的海洋石油勘探將會發現更多的石油。值得提出的是,不久前已架起
了第一台海洋鑽機,這完全是中國製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一九六五
年開始出口石油,盡管目前的出口量也還不大。國內石油的使用量還不
大,因為,煤提供國內動力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工業改組用石油的進程進展緩慢o . 、
中國石油的蘊藏量估計是三十億至一百億噸。。開采量每年增長百分
之二十,去年開殺的石油為六千至七千萬噸。通過大量的開殺預計今年
的產量為九千萬噸。根據西方能源研究所的估計,如果中國能夠保持目
前的增長速度,一九八O年將開採石油一億二千五百萬噸,一九八五年開采四億四千萬噸。 』 。 j
石油生產的擴大引起了生產開採石油設備的大資本家企業的興趣,
它們期望北京從西方購買生產設備。中國希望用出口石油的收入轉變中國外貿的逆差為順差是這一期望的現實基礎。由於國家不太可能大量擴
大出1:I商品,所以首先希望通過增加石油及加工過的石油的出口比重來
平衡擴大的西方進口。.
⑺ 石油的歷史發展是怎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⑻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按照「實現所有制結構多元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面的整體重組改制,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日、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國內公眾股28億股。目前,中國石化總股本為867.02億股,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股占總股本的67.92%,未流通的其它國有股和法人股佔9.50%,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開采、銷售;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化肥及其它化工的生產與產品銷售、儲運;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石油產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產品和其它商品、技術的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的研究、開發、應用。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發和零售)生產商和供應商,是中國最大的主要石化產品(包括中間石化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化肥)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截止2004年底,剩餘探明經濟可採石油儲量3267百萬桶,剩餘探明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30,330億立方英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52億噸,乙烯生產能力389.5萬噸;擁有加油站3.01萬座,其中自營加油站2.66萬座;總資產4600.81億元,凈資產1863.50億元。2004年,生產原油3860萬噸,天然氣5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33億噸,生產汽煤柴成品油8083萬噸;生產乙烯407.4萬噸,生產合成樹脂622.1萬噸、合成橡膠56萬噸、合纖單體及聚合物602萬噸、合成纖維165萬噸;銷售成品油9460萬噸,市場佔有率達到60.5%,其中零售5325萬噸。
中國石化參照國際模式,構築了公司的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和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中國石化現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和參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餘家,包括油田勘探開發企業、煉油及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及科研、外貿等單位,經營資產和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
中國石化秉承競爭、開放的經營理念;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的發展戰略;公司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回報最大化的經營宗旨;外部市場化,內部緊密化的經營機制;規范、嚴謹、誠信的經營准則。中國石化發展的目標是真正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國石化的獨家發起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049億元,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並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2004年底,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股本867億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股佔67.92%,國家開發銀行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持股佔9.50%,外資股佔19.36%,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2003年度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4位
⑼ 我國石油的發展史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說起中國石油發展,要從介紹當時的歷史大背景說起。當時石油地質調查研究與地方、民間石油開發活動交相輝映,構成了民國初年民族石油工業的一個短暫活躍期。然而,隨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剛剛興起的石油開發活動很快就被叫停了。1914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以「油礦需用日繁,尤與我國海軍計劃有重大關系」為由,「令行各省,將商辦各礦一律停辦在案」,並倉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礦業條例》。事後人們才知道,北洋軍閥政府以政令開道,匆忙所圖,只為一事,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勘察石油。
後來的歷史證明,北洋軍閥政府拱手請來的美孚石油公司,並沒有給中國的石油工業帶來希望,相反卻因其鑽探失敗,給日後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蒙上了一層陰影,造成了一系列惡劣影響。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勘察失敗後,便開始在國際場合四處散布悲觀論調,非議 「中國無論在海相地層還是在陸相地層中都不可能產生大量的石油」,斷定「中國不是一個產油國家,而是一個石油消費國家」。中國「貧油論」由此發端,「貧油國」的帽子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一壓就是幾十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大革命的成敗得失,系統構想中國的前途和未來。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了《實業計劃》一書,與另外兩部書合為《建國方略》推出。其中對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進行了完整描述。孫中山堅信中國富產石油,強調開發石油,實現國內石油自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將其作為國策列入了《實業計劃》,明確了民國時期發展石油工業的基本方略。
歷史證明,孫中山先生的判斷和方略是正確的。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石油不僅成為了重要的實業,而且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成為了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命脈的戰略資源。截至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後,到了1931年,民國政府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後易名資源委員會,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才將石油工業被列入了國防工業范疇。蔣介石親任委員長。但是,此時的蔣介石早已背叛了辛亥革命,把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拋在了腦後。為實行其獨裁統治,接連發動內戰,將中國人民推向戰爭的深淵,根本無暇顧及石油工業的發展。
⑽ 簡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
1878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開發石油的行政管理機構──礦油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石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石油、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取得巨大進展。——常識科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