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史的主旋律是什麼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1)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
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自鴉片戰爭為起點,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根據倡導和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之更迭,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
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獨裁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
抗日戰爭結束後,代表中國兩種不同命運的國共兩黨經歷了四年的國內戰爭較量,因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腐敗與無能敗退台灣,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而結束;
第三個時期(1949年至今),共產黨在取得了現代化主導權之後,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動員全體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運動的新時期。
B.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5分
(1)提供基礎:洋務派創辦近代工業,引進西方生產方式和技術,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為改良派、革命派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3分)洋務派創辦近代教育,培養新式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沖擊了舊思想,為新思想的引進和傳播創造了條件。(3分) (2)含義:沉淪:西方列強侵略,清王朝腐敗,中國社會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上升:中國人民通過不斷探索和斗爭,最終贏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2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社會的轉折提供了政治基礎;(2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進一步壯大了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為中國社會的轉折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3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為中國社會的轉折提供了思想基礎。(2分)(4)第一種觀點:沒有認識到前 30年為後30年發展的奠基作用,過分誇大了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失誤。(2分) 政治方面:新中國成立時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後來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分) 經濟方面: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經濟基礎。(2分)科技文化方面:掃盲教育、「雙百」方針、「兩彈一星」等成就,為科技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2分)[來源:Z|xx|k.Com] 第二種觀點:這種觀點是對改革開放事業的反對或懷疑,過分誇大了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問題。(2分) 政治上:撥亂反正,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經濟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總體上實現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2分)文化上:科教興國、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全面發展。(2分) C.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是什麼
民族獨立、國家富強 D. 中國近代歷史的主旋律是什麼 救亡圖存一直是近代史的主旋律 E. 中國歷史發展主旋律 內部矛盾斗爭、外部矛盾改變、不斷的變化、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5)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擴展閱讀 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 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 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F.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