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布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都集中在哪裡,以及地域如何分布
朋友,這個問題不怎麼好回答,基本上全國各個省市都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回;不過總體來說都答是在河流兩岸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比較多一些,比如原來的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陝西,安徽;長江流域的雲貴川三省,湖北湖南,江西等;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福建等,總之人類的起源和進步與河流水源離不開的,所以作為文化地,當然也有一些近代文化的名村,但是古文化佔了很大比例,也相對集中。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你如果想了解詳細可參看資料以及網路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更加詳細的說明。
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簡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 ;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個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個 ;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個 ;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個。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安徽省黔縣碧陽鎮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縣李口鄉張店村
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村 2010年07月22日建設部公布名單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01 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02 天津市薊縣漁陽鎮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店頭村
05 山西省陽泉市義井鎮大陽泉村
06 山西省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09 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10 山西省太谷縣北洸鎮北洸村
11 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12 山西省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13 山西省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14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16 浙江省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17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鎮高遷村
19 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
20 浙江省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21 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23 浙江省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寧縣商山鄉黃村
25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26 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27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29 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30 福建省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35 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37 江西省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38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41 湖南省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43 湖南省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45 廣東省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46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47 廣東省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48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49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50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53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54 貴州省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
55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56 貴州省雷山縣郞德鎮上郞德村
57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58 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59 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6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五堡鄉博斯坦村
6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鄉瓊庫什台村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
3.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5.河北省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6.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7.山西省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8.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10.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11.山西省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13.山西省祁縣賈令鎮谷戀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鎮伯方村
15.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
16.吉林省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
17.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18.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19.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20.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21.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22.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
23.江蘇省高淳縣漆橋鎮漆橋村
24.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村
25.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
26.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27.浙江省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28.浙江省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
32.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
33.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34.浙江省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37.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
38.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西溪村
39.浙江省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
40.安徽省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41.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42.安徽省歙縣雄村鄉雄村
43.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
44.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45.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4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盧村
47.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48.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50.福建省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
55.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58.福建省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59.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60.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思溪村
61.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
62.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桑園村
63.江西省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65.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湖洲村
66.山東省招遠市辛庄鎮高家莊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72.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73.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
74.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蘭溪村
75.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村
76.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
77.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78.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
79.廣東省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80.廣東省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
81.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82.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83.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84.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85.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86.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87.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88.重慶市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89.四川省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90.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樂道街村
91.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
92.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93.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94.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95.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村
96.雲南省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村
97.雲南省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98.雲南省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100.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
101.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102.陝西省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10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104.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樹縣安沖鄉拉則村
Ⅳ 福州林浦歷史文化名村投票
要將完整的投票方式發布出來才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太過於簡單的介紹了朋友們是不知道在哪裡如何進行投的。
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2、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3、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5、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6、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8、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9、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13、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15、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16、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17、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18、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21、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22、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23、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24、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1.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3.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5. 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7.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8.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9.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1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
11.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
12. 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
14.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17. 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23.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25. 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28.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9.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30.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31.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32.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
33. 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
34.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
35. 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
36. 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01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02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03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04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05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06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07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08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09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10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11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12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13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14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15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16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17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18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19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20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21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22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23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24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25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26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27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28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29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30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31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32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33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34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35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3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01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02天津市薊縣漁陽鎮西井峪村
03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04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店頭村
05山西省陽泉市義井鎮大陽泉村
06山西省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07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08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09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10山西省太谷縣北洸鎮北洸村
11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12山西省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13山西省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14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15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16浙江省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17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18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鎮高遷村
19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
20浙江省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21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村
22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23浙江省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24安徽省休寧縣商山鄉黃村
25安徽省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26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27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28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29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30福建省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32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33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34江西省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35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36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37江西省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38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39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40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41湖南省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42湖南省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43湖南省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44湖南省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45廣東省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46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47廣東省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48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49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50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51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52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53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54貴州省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
55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56貴州省雷山縣郞德鎮上郞德村
57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58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59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6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五堡鄉博斯坦村
6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鄉瓊庫什台村 1.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
3.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5.河北省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6.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7.山西省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8.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10.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11.山西省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13.山西省祁縣賈令鎮谷戀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鎮伯方村
15.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
16.吉林省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
17.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18.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19.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20.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21.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22.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
23.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漆橋鎮漆橋村
24.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村
25.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
26.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27.浙江省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28.浙江省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
32.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
33.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34.浙江省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37.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
38.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西溪村
39.浙江省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
40.安徽省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41.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42.安徽省歙縣雄村鄉雄村
43.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
44.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45.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4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盧村
47.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48.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50.福建省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
55.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58.福建省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59.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60.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思溪村
61.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
62.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桑園村
63.江西省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65.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湖洲村
66.山東省招遠市辛庄鎮高家莊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72.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73.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
74.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蘭溪村
75.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村
76.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
77.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78.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
79.廣東省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80.廣東省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
81.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82.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83.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84.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85.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86.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87.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88.重慶市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89.四川省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90.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樂道街村
91.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
92.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93.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94.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95.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村
96.雲南省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村
97.雲南省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98.雲南省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100.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
101.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102.陝西省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10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104.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樹縣安沖鄉拉則村
Ⅵ 誰知道福州的歷史文化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 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
Ⅶ 福州歷史文化
天下英豪,盡出福州。哦哈哈
Ⅷ 誰能告訴我目前我國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共有幾批了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錄
共有四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起公布。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個鎮;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個鎮;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個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評選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進行。
根據各地評選推薦,截止2007年5月,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5座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2座。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3、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
4、江蘇省蘇州市角直鎮
5、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
6、浙江省桐鄉市烏 鎮
7、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8、重慶市合川縣淶灘鎮
9、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
10、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河北省蔚縣暖泉鎮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3、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
4、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
5、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
6、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
7、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
8、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
9、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
10、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
11、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
12、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
14、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16、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
17、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
18、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
19、湖南省龍山縣里耶鎮
20、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21、廣東省吳川市吳陽鎮
22、廣西靈川縣大圩鎮
23、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
24、重慶市江津市中山鎮
25、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26、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
27、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28、四川省閬中市老觀鎮
29、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
30、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
31、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
32、雲南省祿豐縣黑井鎮
33、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34、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2、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3、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5、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6、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8、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9、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13、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15、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16、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17、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18、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21、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22、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23、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24、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 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
2. 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3.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4. 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
5.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
6. 江蘇省高淳縣淳溪鎮
7.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
8. 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
9.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
10. 浙江省寧海縣前童鎮
11. 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
12.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
13. 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
1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15. 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區上清鎮
16. 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
17.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
18. 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
19. 湖北省鄖西縣上津鎮
20. 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
21.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
22.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黃姚鎮
24. 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興坪鎮
25.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
26. 重慶市北碚區金刀峽鎮
27. 重慶市江津市塘河鎮
28. 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鎮
29. 四川省雙流縣黃龍溪鎮
30. 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
31. 四川省合江縣堯壩鎮
32. 四川省古藺縣太平鎮
33. 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
34.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
35.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鎮
36. 雲南省騰沖縣和順鎮
37. 西藏自治區乃東縣昌珠鎮
38. 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39. 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
40.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4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惠遠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3.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5. 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7.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8.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9.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1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
11.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
12. 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
14.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17. 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23.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25. 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28.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9.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30.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31.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32.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
33. 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
34.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
35. 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
36. 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
2.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3.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大社鎮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5.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
6.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王爺府鎮
7.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多倫淖爾鎮
8.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9.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
10.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鎮
11.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
12.上海市南匯區新場鎮
13.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
14.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
15.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
16.江蘇省海門市余東鎮
17.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
18.浙江省仙居縣皤灘鎮
19.浙江省永嘉縣岩頭鎮
20.浙江省富陽市龍門鎮
21.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
22.安徽省歙縣許村鎮
23.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
24.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25.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
26.江西省橫峰縣葛源鎮
27.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
28.河南省開封縣朱仙鎮
29.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
30.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31.湖北省咸寧市汀泗橋鎮
32.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
33.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
34.湖南省望城縣靖港鎮
35.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
36.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
37.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
38.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
39.海南省澹州市中和鎮
40.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
41.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
42.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
43.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
44.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
45.重慶市永川區松溉鎮
46.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
47.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48.四川省大邑縣新場鎮
49.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
50.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
51.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
52.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
53.貴州省平壩縣天龍鎮
54.雲南省孟連縣娜允鎮
55.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鎮
56.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陳爐鎮
57.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
58.甘肅省臨潭縣新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2.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3.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4.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5.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6.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7.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8.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9.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10.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11.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12.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13.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14.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15.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16.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17.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18.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19.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20.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21.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22.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23.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24.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25.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26.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27.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28.四川省漢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29.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30.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31.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32.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樓上古寨)
33.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34.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35.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3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Ⅸ 福州歷史文化名人大致簡介
1、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2、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後並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3、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4、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5、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省長樂市(今福州市長樂區)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Ⅹ 介紹福州歷史和文化
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詞、話語的形成與使用,都源於一定的環境、階層,被賦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福州的一句俗語話: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來,鄭和下西洋時,到過一個叫溜山國的島國,即現在的馬爾地夫。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它一共有三千多個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緩散無力,舟至彼處而沉,故行船謹避,不敢近此經過。古傳弱水三千,即此處也。」
踏遍天下驚濤駭浪的鄭和,對溜山國海面「緩散無力」的海水之說,半信半疑,便派長樂人忠武尉黃參帶領一支由極富行船走海經驗的福州與長樂水手組成的小分隊去探險。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沒。幸虧黃參他們水性極好,大多被溜山國的人救上了岸。
現代科學已經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國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現緩散無力現象,是因為該區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層與深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密度小的海水會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輕下重,使海水成層分布。這上下層之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屏障,叫作密度躍層。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這種穩定的密度躍層可以作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較小和較大兩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某種外力作用在這種界面上,界面就會因振動而產生波動。這叫內波,也就是所謂的死水。由於這種波浪處於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見。因此,有經驗的行船走海人給內波起了一個「看不見的波浪」的別稱。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層水的厚度等於船舶的吃水深度時,密度躍層就可能出現死水現象。這時,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較低,原來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進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產生和維持界面的內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好像被粘在海水裡了。因此在整個帆船時代,死水現象令行船走海人為之變貌失色。
後來,在溜山國人充當向導的情況下,鄭和的船隊才安然無恙地越過了弱水海域,造訪了溜山國。鄭和率領舟師向阿拉伯海進軍時,原先初闖弱水海域的長樂與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島國。要等鄭和從非洲返航時,再來收編他們。
黃參帶領著福州籍與長樂籍的水手們養病溜山國,在當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復了健康。閑得無聊的他們,便四處溜達。這時候,他們才知道,溜山國雖有三千多個島嶼,但一共只有八個島嶼上有人居住。這個八個島嶼分別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來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塢溜。而且這個溜與那個溜之間,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種非常簡陋的用椰子皮為索穿成的小船。這八個最後一個字都帶「溜」的島嶼,人口稀少,合起來,人口也僅有二千餘人。以黃參為首的長樂人和福州人,沒有多長時間,就把溜山國的八個帶「溜」字的島嶼反復走了許多遍。加上當地沒有糧食稻米可餐,一年到頭惟魚蝦食之。生活上,極不習慣。直到鄭和率領船隊從非洲返航,才把他們帶回祖國。以至於他們回到福州後,深有感觸地說: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於,這是遊子的切身感受,至今,這句俗語話還時不時地掛在經常出差與歸國探親的福州人的口頭上。後來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然,今天會講這句方言俗語的遊子,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象這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極為生動的方言俗語,還有不少存活於民間。而且,每一句類似的俗語話中,大多隱藏著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生動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點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補罅拾遺,予以整理,那一定會在語言學上成就一番事業。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語言學家的這種神經還沒有往這一含金量頗豐的礦藏伸出敏銳的觸角。
本人不是語言學家,所以只能試舉以上幾例,聊作拋磚之舉,但願能引出一些美玉來,以作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