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愛琴文明最早始於什麼時候,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公元抄前2000年前後,愛琴文明發祥襲於克里特島,後來文明中心移至希臘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合稱愛琴文明,歷史800年。它是古代希臘古代文明的開端。之後八世紀雅典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城邦之一,五世紀伯利克里是執政民主制度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五世紀晚期雅典衰落下去。
B. 愛琴文明是哪年開始的
它是指公元前20年~前12世紀存在於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島、希臘半島及小亞細亞西部的歐洲青銅時代的文明,因圍繞愛琴海域而得名。在希臘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歐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簡介歐洲南部的希臘半島,東鄰愛琴海。這里山巒起伏,海岸線曲折,海上島嶼星羅棋布,克里特島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島。相傳在遠古時期,這里由一個叫米諾斯的國王統治。他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王宮,裡面的通道縱橫曲折,任何陌生人進去都不可能走出來。19世紀的考古發掘證明,這並不純粹是神話。公元前2000年左右,愛琴文明發祥於克里特島,後來文明中心移至希臘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克里特島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歷史約800年,它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
C. 愛琴海文明的歷史溯源
克里特島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克里特島文明愛琴文明最早起源於克里特島,然後傳播到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發展到它的全盛時期,不久突然衰退,有興旺的農業和海上貿易,宮室建築及繪畫藝術均很發達,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代表。克里特島產生了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築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其標志.
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千年代分布於愛琴海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在《荷馬史詩》等傳說的啟示下,成功地發掘小亞細亞西北部古城特洛伊及南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太林斯等遺跡,使長期湮沒的愛琴文化再出現於世。二十世紀初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發掘克里特島古城諾薩斯,得米諾斯王宮等重要遺址,大大充實了此項文化的內容。
前二千年代初進入青銅時代,出現象形文字(尚未譯解),並有相當規模的建築物;約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紀被毀(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葉克里特達到青銅時代全盛期,在諾薩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現相當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各種精製的工藝品及線形文字「A」(尚未譯解);表明當時已經處於階級社會,其居民據認為多半來自西亞。約前1400年可能毀於火山爆發。邁錫尼文化(通常也稱之為「希臘底」[Helladic])系前二千年代中葉亞加亞人所創,與同時代的克里特文化水平相似,唯風格較為粗獷。在派羅斯(美塞尼亞西岸)等地發現大批線形文字「B」(1952年文特里斯譯解成功)泥版,表明邁錫尼社會存在奴隸制。線文「B」也出土於克里特島,說明後者與邁錫尼有密切關系;一般認為此時(前十五世紀)的克里特,大概處於邁錫尼支配之下。約前十二至前十一世紀,隨多利安(多立斯)人南下,邁錫尼文化被毀。愛琴世界是地中海東部文明的發源地,它與東方各古國、特別是埃及新王國有過頻繁的經濟和文化的交往。線文「B」的研究已可確定,愛琴文化(主要是邁錫尼)對隨後的上古希臘歷史有明顯的影響。
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並使用黑曜石製作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於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里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34年)。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並用時代,銅器並不多。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築物和城防設施。這一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裡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後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半島的科林斯、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公元前2500年後,一批屬於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於公元前6000年,以後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後,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製作引人注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一步的勞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里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築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徵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的國家主要興起於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札克羅等。其中以克里特島中部北岸的克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並擁有海港。兩者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里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克里特此時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初呈圖形,後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瓮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瓮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後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築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心,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克里特文明的繁榮 新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於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義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現克里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一個征服了許多土地並且是一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米諾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於它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個以克里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里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 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徵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有關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後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麗,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現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牆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後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緻,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重有別。
由於克里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後的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此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還發現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佔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D. 愛琴文明的歷史
由於書面記錄的匱乏,我們只能主要從紀念建築和考古發掘中梳理出大致的歷史進程。當然,最近對文字材料的解讀工作也增加了不少認識。
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的愛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持續的?考古發掘提供了許多證據以回答這一問題。愛琴文明的根可以追溯到漫長的原始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代表為克諾索斯將近6米厚的地層,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製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顯示了從底層到頂端持續的技術發展。
這一米諾斯文明層可能比希沙立克(Hissarlik)的最底層年代更早。它的結束標志為對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鋸齒狀裝飾的引進,還發現了以其單色顏料對其主題的復製品。在這一階段的結束後,緊接著的是青銅時代的開端,以及米諾斯文明的第一階段。因此,對於分層的仔細觀察可以辨認出另外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標志有陶器風格的重要進步。這些階段占據了整個青銅時代,而後者的終結,標志為鐵這一更為先進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愛琴時代的落幕。
約前1000年鐵在全愛琴范圍內獲得使用,這種材料或可能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賴以成功的手段,他們在早期定居點的廢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同時,對於新石器時代之後的九個克諾索斯時期,我們可以貫穿其中觀察到一種非常鮮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藝術的全方面的發展。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裝飾的組織、形式以及內容逐漸發展。因而直到這兩千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這一涓涓細流沒有絲毫被打亂的跡象。這個事實可以進一步說明整個文明一直在其基礎和本質上沿承著自己的脈絡。
雖然在其他藝術種類的遺存中這一論斷的例證不夠豐富,壁畫藝術起碼在晚期顯示了同樣有序的發展;而對於宗教,我們至少可以說沒有突變的跡象,從統一的自然崇拜通過各個正常的階段直至晚期發展出擬人神。沒有跡象表明有傳入的神祇或宗教理念。
愛琴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壤,頑強地在整個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延續和成長在自己的土地上。
然而有少量證據表現出一些變化,例如外來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們接受了文化上更占優勢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後者。克諾索斯王宮的多次重建可能提供了可信的證據。相似的重建也在同一階段發生於斐斯托斯,可能也發生於聖三一(Hagia Triada,地名)。
我們在愛琴海北部地區邁錫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宮殿中所發現的「正殿」布置可能說明它們是晚期的作品,因為沒有一個顯示出類似克里特的那種獨有的設計。
年表
愛琴文明的年表是基於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這最早來源於早期米諾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其他克諾索斯殘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遺跡相像。
在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院落中發現一個閃長岩小雕像,它的風格以及所帶的十三王朝鐫刻值得提及;在此同樣發現了一個「牧羊王」希安(Khyan)的邊飾(cartouche),他一般被定年為前1650年代。
在邁錫尼、伊阿利蘇斯、瓦斐奧等地區發現的金龜子和其他埃及物件將它們定位於第十八王朝(約前1600—1400)。而在埃及,帶有愛琴樣式的萊夫提(Refti,埃及附庸國)貢品器皿上面所繪的形象在服飾和發型上同克里特壁畫和寶石上的形象有諸多相同,而且在後繼的王朝中繼續被表現,例如位於底比斯的萊克瑪拉(Rekhmara)墓。
在米諾斯,晚期的器皿被發現同第十八王朝的文物放在一起,而在愛琴海上也有證據顯示出始於這個朝代的埃及風格的巨大影響力,比如邁錫尼短劍、壁畫以及其他物件上所描繪的尼羅河場景等。
愛琴文明的結束時間較難確定,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愛琴地區才使用鐵來製造武器,可能與古典時期希臘人記憶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這場入侵沒有立即將愛琴海文明掃除,至少在南部地區是如此。但它最終摧毀了諾索斯的宮殿,並導向了幾何時期。至此,愛琴文明的歷史可以確實地說是結束了。
從考古發掘的頭骨形狀來看,一支接近於北非人種的地中海民族自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就定居於除了克里特島之外的愛琴地區。後者的獨立性和自然物產的豐饒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前4000年代。
然而大致相應於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前2500年?)時期,克里特島上發展出了某種文明。最初是島嶼中央分散的小部落,演化成為強大的君主集權國家:首都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文明。它的國王,可能同時也是當時興盛的自然崇拜的高級祭司,下令修建了一個宏偉的石頭宮殿。他還從弱小的部落接受進貢,比如統治墨薩拉平原(Messara)的斐斯托斯王子。米諾斯君主同埃及有海路聯系,並將他的貨物送往南愛琴海的各個地區,如處於費拉科庇第二城市階段(Second City Period)早期的米洛斯以及塞普勒斯;而作為交換,接受如米洛斯黑曜岩刀之類的商品。另外,他們在早期就發展出一套圖像文字系統,然而只有少量留在耐久的物件上的銘文才被保留下來。在陶瓷物件或是石膏上的土生繪畫風格也日益精良,另外從陶器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們也有高超的冶金技術。
人們沒有在克諾索斯和斐斯托斯發現防禦工事,因此推測克里特時期和平安詳,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在島嶼的東部發現了一些同首都關系緊密的小型定居點,它們控制著當地豐饒的地域並支援著海上的貿易。古爾尼亞(Gournia)以及帕萊卡斯特羅(Palaikastro)同時擔負著這兩個使命;地方政治中心扎克羅斯(Zakros)可能最初出於商業目的被興建,以作為非洲商路的起點。這個統治於大約前3000年代到達它的頂峰,隨後經受了確切但不太顯著的衰落。
同時,在愛琴地區的其他條件良好的地點,主要是同早期海上商路有聯系的地方如梯林斯和希沙利克,一些早期民族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自然,這些文明隨著它們同克里特的距離,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更高級的米諾斯文明的影響。如早期的希沙利克比起米洛斯島表現出更多的外部(即亞洲)的影響,而更少克里特的影響。同時期的希臘內陸仍然是未開化的地區。
500年後,即約前1600年發生了某種突變。倏忽之間整個地區的文物展現出一種驚人的一致性,本地的陶器發展脈絡幾乎完全停止,取而代之以所有地區統一的製造和裝飾樣式。克里特人擺脫了前段時期的衰落,重新走上穩固發展的道路。它們分階段發展出一套更方便和具有表現力的書寫系統,在聖三一遺址得到充分的展現。整個地區的藝術呈現出了統一的精神和模式,在宗教中它們表現出同樣的擬人神風格以及同樣的儀式用具。一個地方生產的物件在另一些地方被發現。愛琴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加深和遠播,例如同埃及的貿易發展得非常可觀,愛琴物件以及它們的仿製品可以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內陸以及地中海中西地區:即西西里、撒丁島以及西班牙發現。毫無疑問當時一個強大的力量已經穩固地在愛琴海中央發展起來,整個地區都位於它的政治、社會及藝術影響之下。
這個力量位於克里特,但它不斷地受到北方新鮮血液的激勵,這個補充足以激起文明內部新鮮的成分,但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內質。
克里特的主宰非常短壽。前1500年之後不久,島上的寧靜被破壞,克諾索斯宮殿??(至少是希臘大陸和沿岸島嶼),使克里特藝術受到了無可挽回的一擊。他們如同其先驅者一樣,雖然政治上占據了主宰,在文化上卻在破壞中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影響。我們仍無法確定這些入侵者究竟是誰,但他們很可能也是從北方而來,是後世「希臘人」的祖先。在它們的統治下重現了和平。雖然藝術生產的質量下降,但重新在被統治的人民中繁榮起來。克諾索斯宮殿的北部被入侵的部落酋長重新占據,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富裕的陵墓。商業活動可能得到恢復,因為即使質量下降,愛琴產品在一致性和廣泛分布上尤甚於從前。
約前950年災難最終降臨,克諾索斯的宮殿再次被摧毀,而這次它再也沒有被重新使用過。鐵取代了青銅,愛琴藝術在包括克里特的希臘大陸和島嶼上,連同克里特文字一起銷聲匿跡。有理由相信在塞普勒斯以及可能在安納托里亞的西南海岸,這場災難並未完全摧毀原有的文明,愛琴文明在這里同它的根源切斷了聯系,繼續殘存著。其他一些地方殘存的,使用了毫無生氣的幾何風格的藝術設施,反映了早已風華不在的末期愛琴文明的影子。同樣的,更簡單的火化取代了土葬。
這場巨大的災難為地方藝術的新發展掃清了障礙。它可能源於又一次北方部落的入侵,而他們比起前驅者而言要更為野蠻,並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鐵質武器。這些部落,所謂「多利亞人」為荷馬以及後世的希臘傳統所知。他們擊碎了一個已經堅實地建立起來的文明,使得愛琴的藝術精神花費了兩到三個世紀,可能通過殘存在愛琴的民族性里的藝術天性,才又得到重新綻放。在這次征服的過程中,整個地區似乎經歷了一場長期的動盪和人口遷移,以愛奧尼亞遷移以及埃奧利亞和多利亞「殖民」存留在希臘的記憶里。而當我們再一次清晰地見到愛琴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時,它已經被希臘人所佔據,卻並沒有完全丟失早期文化的印記。
E. 愛琴文明的歷史沿革
由於書面記錄的匱乏,我們只能主要從紀念建築和考古發掘中梳理出大致的歷史進程。當然,對文字材料的解讀工作也增加了不少認識。
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的愛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持續的?考古發掘提供了許多證據以回答這一問題。愛琴文明的根可以追溯到漫長的原始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代表為克諾索斯將近6米厚的地層,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製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顯示了從底層到頂端持續的技術發展。
這一米諾斯文明層可能比希沙立克(Hissarlik)的最底層年代更早。它的結束標志為對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鋸齒狀裝飾的引進,還發現了以其單色顏料對其主題的復製品。在這一階段的結束後,緊接著的是青銅時代的開端,以及米諾斯文明的第一階段。因此,對於分層的仔細觀察可以辨認出另外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標志有陶器風格的重要進步。這些階段占據了整個青銅時代,而後者的終結,標志為鐵這一更為先進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愛琴時代的落幕。
約前1000年鐵在全愛琴范圍內獲得使用,這種材料或可能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賴以成功的手段,他們在早期定居點的廢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同時,對於新石器時代之後的九個克諾索斯時期,我們可以貫穿其中觀察到一種非常鮮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藝術的全方面的發展。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裝飾的組織、形式以及內容逐漸發展。因而直到這兩千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這一涓涓細流沒有絲毫被打亂的跡象。這個事實可以進一步說明整個文明一直在其基礎和本質上沿承著自己的脈絡。
雖然在其他藝術種類的遺存中這一論斷的例證不夠豐富,壁畫藝術起碼在晚期顯示了同樣有序的發展;而對於宗教,我們至少可以說沒有突變的跡象,從統一的自然崇拜通過各個正常的階段直至晚期發展出擬人神。沒有跡象表明有傳入的神祇或宗教理念。
愛琴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壤,頑強地在整個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延續和成長在自己的土地上。
然而有少量證據表現出一些變化,例如外來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們接受了文化上更占優勢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後者。克諾索斯王宮的多次重建可能提供了可信的證據。相似的重建也在同一階段發生於斐斯托斯,可能也發生於聖三一(Hagia Triada,地名)。
我們在愛琴海北部地區邁錫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宮殿中所發現的「正殿」布置可能說明它們是晚期的作品,因為沒有一個顯示出類似克里特的那種獨有的設計。
年表
愛琴文明的年表是基於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這最早來源於早期米諾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其他克諾索斯殘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遺跡相像。
在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院落中發現一個閃長岩小雕像,它的風格以及所帶的十三王朝鐫刻值得提及;在此同樣發現了一個「牧羊王」希安(Khyan)的邊飾(cartouche),他一般被定年為前1650年代。
在邁錫尼、伊阿利蘇斯、瓦斐奧等地區發現的金龜子和其他埃及物件將它們定位於第十八王朝(約前1600—1400)。而在埃及,帶有愛琴樣式的萊夫提(Refti,埃及附庸國)貢品器皿上面所繪的形象在服飾和發型上同克里特壁畫和寶石上的形象有諸多相同,而且在後繼的王朝中繼續被表現,例如位於底比斯的萊克瑪拉(Rekhmara)墓。
在米諾斯,晚期的器皿被發現同第十八王朝的文物放在一起,而在愛琴海上也有證據顯示出始於這個朝代的埃及風格的巨大影響力,比如邁錫尼短劍、壁畫以及其他物件上所描繪的尼羅河場景等。
愛琴文明的結束時間較難確定,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愛琴地區才使用鐵來製造武器,可能與古典時期希臘人記憶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這場入侵沒有立即將愛琴海文明掃除,至少在南部地區是如此。但它最終摧毀了諾索斯的宮殿,並導向了幾何時期。至此,愛琴文明的歷史可以確實地說是結束了。
從考古發掘的頭骨形狀來看,一支接近於北非人種的地中海民族自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就定居於除了克里特島之外的愛琴地區。後者的獨立性和自然物產的豐饒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前4000年代。
然而大致相應於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前2500年?)時期,克里特島上發展出了某種文明。最初是島嶼中央分散的小部落,演化成為強大的君主集權國家:首都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文明。它的國王,可能同時也是當時興盛的自然崇拜的高級祭司,下令修建了一個宏偉的石頭宮殿。他還從弱小的部落接受進貢,比如統治墨薩拉平原(Messara)的斐斯托斯王子。米諾斯君主同埃及有海路聯系,並將他的貨物送往南愛琴海的各個地區,如處於費拉科庇第二城市階段(Second City Period)早期的米洛斯以及塞普勒斯;而作為交換,接受如米洛斯黑曜岩刀之類的商品。另外,他們在早期就發展出一套圖像文字系統,然而只有少量留在耐久的物件上的銘文才被保留下來。在陶瓷物件或是石膏上的土生繪畫風格也日益精良,另外從陶器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們也有高超的冶金技術。
人們沒有在克諾索斯和斐斯托斯發現防禦工事,因此推測克里特時期和平安詳,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在島嶼的東部發現了一些同首都關系緊密的小型定居點,它們控制著當地豐饒的地域並支援著海上的貿易。古爾尼亞(Gournia)以及帕萊卡斯特羅(Palaikastro)同時擔負著這兩個使命;地方政治中心扎克羅斯(Zakros)可能最初出於商業目的被興建,以作為非洲商路的起點。這個統治於大約前3000年代到達它的頂峰,隨後經受了確切但不太顯著的衰落。
同時,在愛琴地區的其他條件良好的地點,主要是同早期海上商路有聯系的地方如梯林斯和希沙利克,一些早期民族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自然,這些文明隨著它們同克里特的距離,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更高級的米諾斯文明的影響。如早期的希沙利克比起米洛斯島表現出更多的外部(即亞洲)的影響,而更少克里特的影響。同時期的希臘內陸仍然是未開化的地區。
500年後,即約前1600年發生了某種突變。倏忽之間整個地區的文物展現出一種驚人的一致性,本地的陶器發展脈絡幾乎完全停止,取而代之以所有地區統一的製造和裝飾樣式。克里特人擺脫了前段時期的衰落,重新走上穩固發展的道路。它們分階段發展出一套更方便和具有表現力的書寫系統,在聖三一遺址得到充分的展現。整個地區的藝術呈現出了統一的精神和模式,在宗教中它們表現出同樣的擬人神風格以及同樣的儀式用具。一個地方生產的物件在另一些地方被發現。愛琴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加深和遠播,例如同埃及的貿易發展得非常可觀,愛琴物件以及它們的仿製品可以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內陸以及地中海中西地區:即西西里、撒丁島以及西班牙發現。毫無疑問當時一個強大的力量已經穩固地在愛琴海中央發展起來,整個地區都位於它的政治、社會及藝術影響之下。
這個力量位於克里特,但它不斷地受到北方新鮮血液的激勵,這個補充足以激起文明內部新鮮的成分,但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內質。
克里特的主宰非常短壽。前1500年之後不久,島上的寧靜被破壞,克諾索斯宮殿??(至少是希臘大陸和沿岸島嶼),使克里特藝術受到了無可挽回的一擊。他們如同其先驅者一樣,雖然政治上占據了主宰,在文化上卻在破壞中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影響。我們仍無法確定這些入侵者究竟是誰,但他們很可能也是從北方而來,是後世「希臘人」的祖先。在它們的統治下重現了和平。雖然藝術生產的質量下降,但重新在被統治的人民中繁榮起來。克諾索斯宮殿的北部被入侵的部落酋長重新占據,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富裕的陵墓。商業活動可能得到恢復,因為即使質量下降,愛琴產品在一致性和廣泛分布上尤甚於從前。
約前950年災難最終降臨,克諾索斯的宮殿再次被摧毀,而這次它再也沒有被重新使用過。鐵取代了青銅,愛琴藝術在包括克里特的希臘大陸和島嶼上,連同克里特文字一起銷聲匿跡。有理由相信在塞普勒斯以及可能在安納托里亞的西南海岸,這場災難並未完全摧毀原有的文明,愛琴文明在這里同它的根源切斷了聯系,繼續殘存著。其他一些地方殘存的,使用了毫無生氣的幾何風格的藝術設施,反映了早已風華不在的末期愛琴文明的影子。同樣的,更簡單的火化取代了土葬。
這場巨大的災難為地方藝術的新發展掃清了障礙。它可能源於又一次北方部落的入侵,而他們比起前驅者而言要更為野蠻,並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鐵質武器。這些部落,所謂「多利亞人」為荷馬以及後世的希臘傳統所知。他們擊碎了一個已經堅實地建立起來的文明,使得愛琴的藝術精神花費了兩到三個世紀,可能通過殘存在愛琴的民族性里的藝術天性,才又得到重新綻放。在這次征服的過程中,整個地區似乎經歷了一場長期的動盪和人口遷移,以愛奧尼亞遷移以及埃奧利亞和多利亞「殖民」存留在希臘的記憶里。而當我們再一次清晰地見到愛琴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時,它已經被希臘人所佔據,卻並沒有完全丟失早期文化的印記。
F. 愛情海文明的起源和持續經歷了哪些發展
存在了至少多年的愛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持續的?考古發掘提供了許多證據以回答這一問題。愛琴文明的根可以追溯到漫長的原始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代表為克諾索斯將近6米厚的地層,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製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顯示了從底層到頂端持續的技術發展。
這一米諾斯文明層可能比希沙立克的最底層年代更早。它的結束標志為對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鋸齒狀裝飾的引進,還發現了以其單色顏料對其主題的復製品。這一階段的結束後,緊接著的是青銅時代的開端,以及米諾斯文明的第一階段。
因此,對於分層的仔細觀察可以辨認出另外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標志有陶器風格的重要進步。這些階段占據了整個青銅時代,而後者的終結,標志為鐵這一更為先進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愛琴時代的落幕。
約前1000年鐵在全愛琴范圍內獲得使用,這種材料或可能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賴以成功的手段,他們在早期定居點的廢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同時,對於新石器時代之後的9個克諾索斯時期,我們可以貫穿其中觀察到一種非常鮮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藝術的全方位的發展。
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裝飾的組織、形式以及內容逐漸發展。因而直至這2000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這一涓涓細流沒有絲毫被打亂的跡象。這個事實可以進一步說明整個文明一直在其基礎和本質上沿承著自己的脈絡。
雖然在其他藝術種類的遺存中這一論斷的例證不夠豐富,壁畫藝術起碼在晚期顯示了同樣有序的發展。而對於宗教,我們至少可以說沒有突變的跡象,從統一的自然崇拜通過各個正常的階段直至晚期發展出擬人神。沒有跡象表明有傳入的神或宗教理念。
愛琴海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壤,頑強地在整個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延續和成長在自己的土地上。然而有少量證據表現出一些變化,例如外來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們接受了文化上更占優勢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後者。克諾索斯王宮的多次重建可能提供了可信的證據。
在愛琴海北部地區邁錫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宮殿中所發現的「正殿」布置可能說明它們是晚期的作品,因為沒有一個顯示出類似克里特的那種獨有的設計。
愛情海文明
G. 古希臘時期愛琴海主要有什麼文明
愛琴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青銅文明,以克里特島和希臘地區的邁錫尼,故又稱「回克里特——邁錫答尼文明,西方古代文明由此發軔。因這一文明的存在被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對邁錫尼地區始於1876年的發掘而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後續的發現證明邁錫尼在愛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時期)並不佔中心的地位,因而後來更多地使用更為一般的地理名稱來命名這個文明。
中文名
愛琴文明
外文名
Aegean Civilization
德 語
Ägäische Zivilisation
法 語
civilisation égéenne
H. 愛琴海文明發源於哪裡
愛琴海文明發源於來所謂米諾斯時源期的克里特島。克里特島的居民來自北非,他們的文化受到埃及的影響。考古學家鑒別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克里特生活時代:無關緊要的早期米諾斯,和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時代同期的中期米諾斯以及和偉大的埃及廟宇同期的晚期米諾斯。這最後一個時代留下一大批財富,有繪畫、雕塑和金屬製品,一些線性經文和亞琴·伊文斯爵士於1900年發掘的聳人聽聞的克諾索斯宮殿。
I. 愛琴海文明的來歷
愛琴文明的年表是基於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這最早來源於早期米諾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其他克諾索斯殘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遺跡相像。 在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院落中發現一個閃長岩小雕像,它的風格以及所帶的十三王朝鐫刻值得提及;在此同樣發現了一個「牧羊王」希安(Khyan)的邊飾(cartouche),他一般被定年為前1650年代。 在邁錫尼、伊阿利蘇斯、瓦斐奧等地區發現的金龜子和其他埃及物件將它們定位於第十八王朝(約前1600—1400)。而在埃及,帶有愛琴樣式的萊夫提(Refti,埃及附庸國)貢品器皿上面所繪的形象在服飾和發型上同克里特壁畫和寶石上的形象有諸多相同,而且在後繼的王朝中繼續被表現,例如位於底比斯的萊克瑪拉(Rekhmara)墓。 在米諾斯,晚期的器皿被發現同第十八王朝的文物放在一起,而在愛琴海上也有證據顯示出始於這個朝代的埃及風格的巨大影響力,比如邁錫尼短劍、壁畫以及其他物件上所描繪的尼羅河場景等。 愛琴文明的結束時間較難確定,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愛琴地區才使用鐵來製造武器,可能與古典時期希臘人記憶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這場入侵沒有立即將愛琴海文明掃除,至少在南部地區是如此。但它最終摧毀了諾索斯的宮殿,並導向了幾何時期。至此,愛琴文明的歷史可以確實地說是結束了。 從考古發掘的頭骨形狀來看,一支接近於北非人種的地中海民族自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就定居於除了克里特島之外的愛琴地區。後者的獨立性和自然物產的豐饒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前4000年代。 然而大致相應於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前2500年?)時期,克里特島上發展出了某種文明。最初是島嶼中央分散的小部落,演化成為強大的君主集權國家:首都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文明。它的國王,可能同時也是當時興盛的自然崇拜的高級祭司,下令修建了一個宏偉的石頭宮殿。他還從弱小的部落接受進貢,比如統治墨薩拉平原(Messara)的斐斯托斯王子。米諾斯君主同埃及有海路聯系,並將他的貨物送往南愛琴海的各個地區,如處於費拉科庇第二城市階段(Second City Period)早期的米洛斯以及塞普勒斯;而作為交換,接受如米洛斯黑曜岩刀之類的商品。另外,他們在早期就發展出一套圖像文字系統,然而只有少量留在耐久的物件上的銘文才被保留下來。在陶瓷物件或是石膏上的土生繪畫風格也日益精良,另外從陶器的形狀可以推斷出它們也有高超的冶金技術。 人們沒有在克諾索斯和斐斯托斯發現防禦工事,因此推測克里特時期和平安詳,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在島嶼的東部發現了一些同首都關系緊密的小型定居點,它們控制著當地豐饒的地域並支援著海上的貿易。古爾尼亞(Gournia)以及帕萊卡斯特羅(Palaikastro)同時擔負著這兩個使命;地方政治中心扎克羅斯(Zakros)可能最初出於商業目的被興建,以作為非洲商路的起點。這個統治於大約前3000年代到達它的頂峰,隨後經受了確切但不太顯著的衰落。 同時,在愛琴地區的其他條件良好的地點,主要是同早期海上商路有聯系的地方如梯林斯和希沙利克,一些早期民族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自然,這些文明隨著它們同克里特的距離,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更高級的米諾斯文明的影響。如早期的希沙利克比起米洛斯島表現出更多的外部(即亞洲)的影響,而更少克里特的影響。同時期的希臘內陸仍然是未開化的地區。 500年後,即約前1600年發生了某種突變。倏忽之間整個地區的文物展現出一種驚人的一致性,本地的陶器發展脈絡幾乎完全停止,取而代之以所有地區統一的製造和裝飾樣式。克里特人擺脫了前段時期的衰落,重新走上穩固發展的道路。它們分階段發展出一套更方便和具有表現力的書寫系統,在聖三一遺址得到充分的展現。整個地區的藝術呈現出了統一的精神和模式,在宗教中它們表現出同樣的擬人神風格以及同樣的儀式用具。一個地方生產的物件在另一些地方被發現。愛琴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加深和遠播,例如同埃及的貿易發展得非常可觀,愛琴物件以及它們的仿製品可以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內陸以及地中海中西地區:即西西里、撒丁島以及西班牙發現。毫無疑問當時一個強大的力量已經穩固地在愛琴海中央發展起來,整個地區都位於它的政治、社會及藝術影響之下。 這個力量位於克里特,但它不斷地受到北方新鮮血液的激勵,這個補充足以激起文明內部新鮮的成分,但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根本上改變文明的內質。 克里特的主宰非常短壽。前1500年之後不久,島上的寧靜被破壞,克諾索斯宮殿??(至少是希臘大陸和沿岸島嶼),使克里特藝術受到了無可挽回的一擊。他們如同其先驅者一樣,雖然政治上占據了主宰,在文化上卻在破壞中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影響。我們仍無法確定這些入侵者究竟是誰,但他們很可能也是從北方而來,是後世「希臘人」的祖先。在它們的統治下重現了和平。雖然藝術生產的質量下降,但重新在被統治的人民中繁榮起來。克諾索斯宮殿的北部被入侵的部落酋長重新占據,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富裕的陵墓。商業活動可能得到恢復,因為即使質量下降,愛琴產品在一致性和廣泛分布上尤甚於從前。 約前950年災難最終降臨,克諾索斯的宮殿再次被摧毀,而這次它再也沒有被重新使用過。鐵取代了青銅,愛琴藝術在包括克里特的希臘大陸和島嶼上,連同克里特文字一起銷聲匿跡。有理由相信在塞普勒斯以及可能在安納托里亞的西南海岸,這場災難並未完全摧毀原有的文明,愛琴文明在這里同它的根源切斷了聯系,繼續殘存著。其他一些地方殘存的,使用了毫無生氣的幾何風格的藝術設施,反映了早已風華不在的末期愛琴文明的影子。同樣的,更簡單的火化取代了土葬。 這場巨大的災難為地方藝術的新發展掃清了障礙。它可能源於又一次北方部落的入侵,而他們比起前驅者而言要更為野蠻,並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鐵質武器。這些部落,所謂「多利亞人」為荷馬以及後世的希臘傳統所知。他們擊碎了一個已經堅實地建立起來的文明,使得愛琴的藝術精神花費了兩到三個世紀,可能通過殘存在愛琴的民族性里的藝術天性,才又得到重新綻放。在這次征服的過程中,整個地區似乎經歷了一場長期的動盪和人口遷移,以愛奧尼亞遷移以及埃奧利亞和多利亞「殖民」存留在希臘的記憶里。而當我們再一次清晰地見到愛琴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時,它已經被希臘人所佔據,卻並沒有完全丟失早期文化的印記。
J. 愛琴海孕育了希臘文明,那麼地理環境是否是決定歷史發展的根本因素為什麼
不是 地理環境並不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因為歷史的發展動力在於人類社會的互相交流,認知,促進,如果一個地方天然要素條件非常好,但是與外界隔絕那麼也將得不到發展,很典型的例子,我國古代地理環境是世界一流的優越,可是一閉關鎖國,與外界斷了聯系,那麼社會形態,歷史發展立馬停滯。我國古代強盛繁榮時候無不與外界有著積極緊密的溝通與聯系 再舉一例,美國的地理環境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好,交通位置好,平原廣袤,資源豐富,可是本地印第安土著居民直到16世紀還是原始部落形態,始終發展不起來高度文明,只是靠歐洲人的到來藉助了歐洲文明才躍居現代世界的文明巔峰。 從希臘文明來分析也可以看出決定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互相聯系,交流。愛琴海地區的地理環境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除了港灣眾多外,領土狹小,資源匱乏,地形多山土地貧瘠根本不是建立人類文明的理想之地,愛琴海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就是靠了航海條件便利,因為靠近埃及 伊拉克 土耳其等世界最早一批人類文明聚居區,從公元前4000年埃及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建立到公元前2000年希臘克里特米諾斯文明的興起,希臘最開始的起步也是一個漫長不斷向東方學習積累的體現,正是希臘地區善於航行交通發達長期堅持不懈與埃及 巴比倫 波斯等一系列文明古國的聯系,才有了後來希臘文明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