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大紅門歷史文化進程

大紅門歷史文化進程

發布時間:2021-03-08 11:34:34

⑴ 歐洲歷史文化形成的進程(整個或某個部分)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 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文化: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歐洲史前美術體現了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成就,其中歐洲舊石器時代藝術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真正的藝術品。此外歐洲史前器具藝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被學者們稱之為活動藝術。

11~17世紀,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奠定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歐亞:歐洲各國在帝國主義時代曾多次入侵位於東亞的中國,現在已與中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中華民國在歐洲僅與梵蒂岡有邦交,但與歐洲各國均有深厚的經貿關系。歐洲各國在亞洲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擁有印度、香港、馬來西亞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島東部地區;葡萄牙管治澳門和東帝汶;荷蘭曾擁有東印度群島,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系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系,今日國際關系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菲律賓,教宗所指派的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東北亞的日本曾與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系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歐美: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系,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系。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著對立的關系。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幹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系降落冰點。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了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問題、以巴沖突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了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關系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系,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贊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著恐怖份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她與美國間的盟約,從伊拉克撤軍。

歐洲與中東:地理上,歐洲與中東是緊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系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份國家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而中東阿拉伯國家多以回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和法國的委任統治地。歐洲帝國主義統治者在區內製造民族矛盾,導致今時今日中東地區的政治動盪。橫跨歐洲與小亞細亞的回教國家土耳其本身與傳統歐洲各國的關系就非常微妙,她既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現在又極渴望加入歐盟。另外,歐洲各國對於阿拉伯世界遭到美國的控制與攻擊產生同情,因為歐洲亦希望得到阿拉伯國家所擁有的石油資源。二次大戰納綷德國雖曾屠殺猶太人,但仍有許多視阿拉伯人為宿敵的猶太人居在歐洲,並發揮影響力。

歐非:歐洲和北非的關系,跟她與中東的關系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屬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著經貿的方向發展。

1492年 哥倫布發現美洲
1517年 歐洲宗教改革開始
1521年 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
1555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新教諸侯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1566—1609年 尼德蘭革命
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失敗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3—1868年 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
1618—1648年 歐洲三十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國際關系大事年表(二)
1640-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3-1715年 法國路易十四在位
1644年 中國清軍入關
1659年 法國和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和約》
1682-1725年 俄國彼得一世在位
1683—1699年 奧土戰爭
1688年 反法的奧格斯堡聯盟成立,英國光榮革命
1701—1714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參戰各國簽訂《烏得勒支和約》
1709年 俄國在波爾塔瓦會戰中打敗瑞典
1718—1721年 英西戰爭,簽訂《馬德里條約》
1733—1735年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簽訂《維也納和約》
1740—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簽訂《亞琛和約》
1756—1763年 七年戰爭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1793年3月 英、普、奧、西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5年 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波蘭滅亡
1796年 拿破崙遠征義大利
1798年 拿破崙遠征埃及,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 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執政
1801年2月 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
1802年 英、法簽訂《亞眠和約》
1804年 拿破崙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
1805年 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6年11月 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推行大陸封鎖政策
1807年7月 拿破崙與沙皇來歷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會晤,法國同俄、普簽訂《提爾西特條約》
1808年3月 法國入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戰爭開始
1809年4月 英、奧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812年 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
1813年3月 英、俄、普、瑞典、西班牙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4年
4 月6日 拿破崙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9月 維也納會議開幕,戰勝國重建歐洲秩序
1815年
9月 俄、普、奧簽訂《神聖同盟條約》
11月 法國與反法同盟國家簽訂第二次《巴黎和約》;英、俄、奧、普簽訂《四國同盟條約》
1818年 亞琛會議
1820年 特洛波會議
1821年 萊馬赫會議
1822年 維羅那會議
1823年 美國提出「門羅主義」
1827年 英、俄、法簽訂《倫敦條約》
1828-1829年 俄土戰爭,簽訂《亞德里亞堡條約》
1830年 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832-1834年 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
1834年1月 英、西、葡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840-1842年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
1846年 美墨戰爭,美國吞並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
1848年 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爆發革命
1851-1864年 中國太平天國革命
1852年 路易·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3年 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迫使日本向西方開放
1854年
3月 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3月31日 日美簽訂《神奈川條約》
1856年2月 克里米亞戰爭交戰國簽訂《巴黎和約》
1857年5月 印度民族起義
1859年 蘇伊士運河開工(1869年完工)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義大利統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1864年 普奧聯軍向丹麥開戰
1866年 普奧戰爭
1868年6月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年7月 普法戰爭爆發
1871年1月18日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國統一
1873年10月22日 三皇同盟成立
1874年 中日簽訂《北京條約》
1876年2月 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9年10月7日 德奧同盟成立
1881年6月18日 三皇同盟重新訂立

⑵ 簡述我國歷史進程。

下湘西州東周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肯定是對的。

⑶ 關於中國文化進程

from Armi 中國思想史簡述

公元前1027年或1122年,位於渭水流域的周部落的酋長,即後來的周武王,會合大批反商部落攻入朝歌,商紂王被逼自殺。周武王去世後,周公又率兵東征,撲滅了一些王室成員和商遺民的聯合反叛。

戰後,周王室讓功臣和王室成員等到中原各地「分封建國」,從此確定了周朝在中國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

從軍事上看,和以前相比,這兩場戰爭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但戰後實施的封建制度卻給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啟示。其實,在當時極為原始的交通、通訊條件下,周王室根本無力統治廣大的地區,因此只能給各諸侯國以全權,而各諸侯國因與王室間的血緣和感情上的聯系,自然也願意承擔進貢和派兵拱衛王室的義務;而在經濟上實施的井田制,則使人口定居下來,從而使農業得到普遍發展。這樣,封建、宗法、井田交相作用,終於在中國產生了輝煌的農業文明;這種文明以後將由孔子等學者在文化上加以說明。

不久以後,這種制度就顯示出了它的缺點。到了西周末期,隨著農業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荒地得到大片開墾,原來各國間的無人地帶已不復存在,各國接觸之後沖突四起,實力政治在社會上慢慢抬頭,宗法制度開始失效,周王室逐漸失去了仲裁力量。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加大,先是使得貴族間的等級差別不容易保持,最後則連貴族和平民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清。雖然戰爭增多了,但生產也在增加,教育開始逐漸普及。到了春秋時期,孔子竟以布衣身份周遊列國,而且受到了各諸侯王的正式接待。

孔子以後的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紛紛出現,思想深邃而又淺顯易懂,富有內容而又活潑生動,互相論辯而又共同提高;以後的中國歷史再也沒有了這樣的氣象。思想家們既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戰亂和諸侯的腐敗,也通過總結歷史提出了各自的救世主張。孔子認為,周公制訂的宗法制度體現了社會各等級間的均衡與和諧;其根本精神即是「愛人」。只要我們本著君愛臣、臣愛君的精神按照這個制度的要求去做,社會必然能夠臻於至善。在孔子看來,君主就像一個家庭的父親,他應當受到家庭內其他成員的愛戴,他也有義務照顧好家庭內每個成員的生活。孔子認為,就像父親的權威一樣,君主的權威也是很自然的。但是,這並不是說君主可以為所欲為;而毋寧說君主的責任僅在於讓人民生活幸福,而不能壓迫、剝削人民去滿足自己的私慾和野心。但是,孔子沒有告訴人們,用什麼辦法才能保證君主不能違反這個原則。孟子後來補充說,如果君主違背了這個原則,則人民就有革命的權利。這個說法當然是很不錯的,然而在專制政體下,人民不可能有討論、評判君主的機會,人民這個字眼只能被君主們或野心家所利用;因此,孟子的解決方案其實並無任何實際意義。從今天的觀點看,我們不能認為先秦儒家思想具有足夠的深度。儒家們似乎認為,造成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都是因為人類道德的淪落;因此,只有恢復周禮中的道德原則才是拯救人類的唯一途徑。雖然孟子勸說君王們要行「仁政」;但在那個圖強爭霸的時代,國王們需要的不是道德說教而是強國壯軍的具體措施,因此儒家的學說自然就被認為是迂闊而不切實用。道家則反對世間的政府和權威,因為正是這些「聖人」們的人為干預,使人失去了自由的本性,從而造成了人類的苦難和不幸。他們主張,應當讓人類去過一種原始的、自然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道家認為,政治的原則就是無為而治;君主只有順其自然、不加干預,那麼社會才能達到至善。同樣,如果君主違反了這個原則怎麼辦?道家說,認命吧。顯然,這種思想對實際政治肯定無力干預,只能使明哲退而為隱士。道家的「到自然去」的號召,則奠定了今後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的方向。法家則認為,治國不能靠儒家式的道德說教,也不能靠道家式的默默無為,而只能靠強力。君主應當將自己的想法作為法律公之於眾,服從者賞,不從者罰。只要將屠刀懸在每個人的頭上,那麼指揮一個大國就像指揮一個人那樣容易。按照法家的學說,法律只能針對人民和貴族,而不能針對統治者。實際上,在法家那裡,法律代表著統治者的意志,既不能? 芩

⑷ 北京大紅門的歷史由來

大紅門:復原指皇家苑囿南海制子的正門。

大紅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二年(1414年),當時擴建南海子時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各開有一個門:分別稱東紅門、西紅門、南紅門、北紅門,其中北紅門為南苑的正門。

清代乾隆年間又增開了五個門,在北紅門東邊所建的一個門稱小紅門,因此原來的北紅門也被大家稱為北大紅門,後來習稱大紅門。

⑸ 簡述中國歷史文化進程1000~1500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毛澤東評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⑹ 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歷史中的進程起什麼作用

抄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在新石器時期,長江下游農耕文化的重要遺址和標志。說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了。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⑺ 請用幾句話來概括中國五千年歷史與文化的進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3、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4、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5、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6、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7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

⑻ 中國歷史進程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8)大紅門歷史文化進程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⑼ 歷史文化的進程

話題涉及的太大,不好說,可以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看,文化無非就是琴棋書畫、科技製造、發明發現。

⑽ 簡答: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幾個時期)

自己給你總來結一下吧源。如果你是寫高中歷史題那估計不會是嚴格答案,但要是其他用途我想會有參考作用。
我總結傳統文化發展分八個時期,文中用按年代先後來斷層。
一:蒙昧文化時期:商以前
二:神話其實:商到東周
三:百家爭鳴時期:春秋戰國到秦建立,期間有墨家,儒家與法家比較強勢,順序按前後排列。
四:法家統治時期:秦代
五:儒家統治時期:西漢建立到清末。這期間儒家學說雜糅了先秦諸子以及道教,佛教等其他文化,和先秦儒家有區別,但仍舊以儒學為核心。
六:中體西用時期(半西華時期):洋務運動開始到民國撤往台灣,這期間西化之風盛行,西學廣泛傳入並且逐漸壯大。清末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民國一度有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趨勢,但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依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七:赤化時期:共和國建立到改革開放。這期間中國傳統文化被徹底推翻,西方文化被視為資本主義糟粕,中國盛行共產主義文化,並且受蘇聯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影響很大。
八:回歸時期:改革開放後至今,共產主義文化式微,傳統文化強勢回歸,同時西方文化也被接受和借鑒,共同發展,但總體以重拾傳統儒家文化為主。
希望幫到你,還有問題就追問我。

閱讀全文

與大紅門歷史文化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