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化工生產發展歷史

化工生產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10:52:17

㈠ 化學的發展經歷了哪三個時期

.化學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葯劑師。這些可以說是化學脫胎於煉金術和制葯業的文化遺跡了。

燃素化學和定量化學時期,即近代化學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後成為灰燼。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學說,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所有這一切都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相互滲透時期,既現代化學時期。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㈡ 化學的發展歷程

1、萌芽時期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2、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

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

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

3、燃素時期

這個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

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為化學元素指明科學的概念。繼之,化學又借燃素說從煉金術中解放出來。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

燃燒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盡管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學事實統一在一個概念之下,解釋了許多化學現象。

4、發展期

這個時期從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學發展的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

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

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現代化學時期

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2)化工生產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燃素說的影響: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燒以後只剩下很少的一點灰燼;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鍛灰較多,但很疏鬆。這一切給人的印象是,隨著火焰的升騰,什麼東西被帶走了。

當冶金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後,人們希望總結燃燒現象本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了。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葯理學教授施塔爾出版了教科書《化學基礎》。

他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老師貝歇爾有關燃燒現象的解釋,形成了貫穿整個化學的完整、系統的理論。《化學基礎》是燃素說的代表作。

㈢ 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

具來70多年歷史的黑人牙膏,在上源世紀1930年代由來自寧波的嚴柏林、嚴中立兄弟研發,嚴氏兄弟在上海英租界時期創立好來物(好來化工的前身),而其員工多為方液仙創立的中國化學工業社(生產著名的三星牙膏、白玉牙膏)的舊員。在將「中化」的白玉牙膏略加改變後,調出留蘭香口味的黑人牙膏,開始銷售。牙膏取名為「黑人」,乃取非洲黑人面黑齒白之意,後來更於廣告上詭稱黑人牙膏中含有非洲某種樹上的潔齒物,該物便是非洲黑人牙齒特別白的原因,並大肆宣傳。新中國成立後嚴家到香港定居,同時在港、台設廠生產黑人牙膏,而留在大陸的黑人牙膏則改名為黑白牙膏。黑人牙膏在1990年代重返中國。嚴家第二、三代大都在香港,當前家族生意已由第二代掌管。1962年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開播時,第一批播出的電視廣告就有黑人牙膏。

㈣ 化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萌芽時期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專藝,主要是屬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2、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

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3、燃素時期

這個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

4、發展期

這個時期從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學發展的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現代化學時期

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㈤ 化工產品發展史1000字左右

HSE、質量、進度費用石油化工項目管理四要素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
互保證關系四要素內項目命周容期同階段呈現同特點同管理內容相應項目管理內容側重點應隨變同管理要素同階段同管理特點側重四要素看作四稜柱頂點底面或者底面頂點間連線表示要素間相互關系;底面間頂點連線表示同要素同階段間相互關系項目管理循環簡單沿著平面圓軌跡隨著項目進展同階段項目管理要素同表現形式同要素同階段特點沿著圓柱螺旋線升軌跡運行項目管理斷發展項目管理內容要素斷發展

㈥ 化工發展歷程是什麼

研究化學工業和其他過程工業 (process instry) 生產中所進行的化學過程和物理過程共同規律的一門工程學科。這些工業包括石油煉制工業、冶金工業、建築材料工業、食品工業、造紙工業等。它們從石油、煤、天然氣、鹽、石灰石、其他礦石和糧食、木材、水、空氣等基本的原料出發,藉助化學過程或物理過程,改變物質的組成、性質和狀態,使之成為多種價值較高的產品,如化肥、汽油、潤滑油、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燒鹼、純鹼、水泥、玻璃、鋼、鐵、鋁、紙漿等等。化學過程是指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反應過程,如柴油的催化裂化制備高辛烷值汽油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物理過程系指物質不經化學反應而發生的組成、性質、狀態、能量變化過程,如原油經過蒸餾的分離而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產品。至於其他一些領域 , 諸如礦石冶煉 , 燃料燃燒,生物發酵,皮革製造,海水淡化等等,雖然過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均可以分解為上述化學過程和物理過程。實際上,化學過程往往和物理過程同時發生。例如催化裂化是一個典型的化學過程,但輔有加熱、冷卻和分離,並且在反應進行過程中,也必伴隨有流動、傳熱和傳質。所有這些過程,都可通過化學工程的研究,認識和闡釋其規律性,並使之應用於生產過程和裝置的開發、設計、操作,以達到優化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化學工程的研究方法 由於化學工程對象的這些特點,使得解析方法在化學工程研究中往往失效。也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化學工程研究方法),其中有些方法並非首創,而由別的領域移植而來。

早期的研究方法 化學工程初期的主要方法是經驗放大,通過多層次的、逐級擴大的試驗,探索放大的規律。這種經驗方法耗資大、費時長、效果差,人們一直努力試圖擺脫這種處境。但是時至今日,對於一些特別復雜,人們迄今尚知之甚少的過程,還不得不求助於或部分求助於此法。

20 世紀初的研究方法 相當盛行的是相似論和因次分析,其特點是將影響過程的眾多變數通過相似變換或因次分析歸納成為數較少的無因次數(無量綱)群形式,然後設計模型試驗,求得這些數群的關系。用這兩種方法歸納實驗結果,甚為有效。

對於反應過程,逐級的經驗方法沿用了很長時間。由於不可能在滿足幾何相似和物理量相似的同時滿足化學相似條件,用無因次數群關聯實驗結果以獲得反應過程規律的思路歸於無效。

50 年代以後的研究方法 直至 50 年代,才在化學反應工程領域中廣泛應用數學模型方法。這一方法的影響波及到化學工程的其他分支,使研究方法出現了一個革新。但即使採用了這個方法 , 實驗工作仍占重要地位 , 基礎數據要依靠實驗測定,模型要通過實驗得到鑒別,模型參數要由實驗求取,模型可靠性要由實驗驗證。

各種化學工程研究方法的基礎是實驗工作,不論採用哪一種研究方法,都應力求使實驗工作有效、可靠和簡易可行。各種理論、各種方法以及計算機的應用,目的都是為使實驗工作更能揭示事物的規律,更為節省時間、人力和費用。在上述方法的應用中,多方面體現了過程分解(將一個復雜過程分解為兩個或幾個較簡單過程),過程簡化(較復雜過程忽略次要因素而以較簡單過程簡化處理)和過程綜合(在分別處理分解了的過程後,再將這些過程綜合為一)的思想。
化學工程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課題,解決這些新課題的過程,必然使化學工程學科得到發展。它的研究范圍和應用前景已遠遠越過了它原有的含義。

化學工程正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隨著學科的成熟,不斷向學科的深度發展;另一方面是不斷向新的領域滲透,研究和解決新領域中的新問題。

學科的縱深方向 為了深入掌握過程的規律,對化學工程中經常遇到的多相物系、高粘度流體和非牛頓型流體的傳遞規律進行深入系統研究。這些研究不但有利於解決傳統研究領域的問題,也有助於了解諸如人體內血液流動等新興課題。對反應過程中多重定常穩定態問題的研究,既是反應器設計和操作的需要,也是從另一側面對非線性系統穩定性問題研究所作的貢獻。為了使大型裝置的設計更為迅速可靠,研究了各種物系物性參數、熱力學參數與熱化學參數以及相平衡與化學平衡數據,推動了化工熱力學研究進一步與實際的結合。

在研究方法方面,數學模型方法不斷完善,與之相配合的是,以統計理論和資訊理論為基礎的實驗設計、數據處理、模型的篩選和鑒別以及模型參數估計等方法。為了進行過程的模擬及多方案計算,發展了多種計算機模擬系統,建立了模型庫和資料庫,並從定態模擬發展到為過程式控制制所需要的動態模擬。

向新領域的滲透 這是客觀需要,也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在歷史上,化學工程就在各種新過程的開發和優化,在無機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裝置大型化的推動下得到發展,如大型徑向固定床反應器和催化裂化用流化床反應器的開發技術。在解決石油加工中多組分反應物系處理方法時,發展了集總動力學處理方法,這一方法反過來又可用於處理生物反應過程。在向材料工業滲透過程中,出現了將化學反應工程原理用於聚合過程的聚合反應工程,對於高粘物系傳遞特性的研究則有了實際應用的課題。隨著生物技術的進展 , 出現了生物化學工程 , 以解決生物反應器和生物制劑分離等問題,如超過濾技術等。能源短缺的情況,使人們重視低溫熱源的利用,出現了新型換熱器。為了保護環境,也為了開發海洋資源,要求研究低濃度混合物的分離技術,於是出現了新的分離?B

㈦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

中國化工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的製造企業。
自2004年成立以來,秉承「老化工,新材料」的發展理念,中國化工集團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2013年資產總額2725億元,銷售收入2440億元。
中國化工主業為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及煉化產品、農用化學品、橡膠製品、化工裝備6個業務板塊。
中國化工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並有完善的營銷網路體系,控股9家A股上市公司,有112家生產經營企業,4家直管單位,6家海外企業,以及24個科研、設計院所,是國家創新型企業。
中國化工正在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未來將形成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加基礎化工的「3+1」主業格局,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化工企業。
中國化工根據國家授權進行投資、控股、管理、經營。業務范圍覆蓋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氯鹼化工、橡膠及橡塑機械、科研開發及設計六大板塊,已形成集科研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經營、內外貿易為一體的比較完整的化工產業格局,是國內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的化工企業集團。
在2014年新頒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化工排名276位。
2015年9月18日,簽署《責任關懷全球憲章》,就加強化學品管理體系,保護人與自然環境,敦促各方為達成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等做出鄭重承諾。

㈧ 化學工業發展的重大事件及其發生年代

化學工業發展史
自有史以來,化學工業一直是同發展生產力、保障人類社會生活必需品和應付戰爭等過程密不可分的。為了滿足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對天然物質進行簡單加工以生產化學品,後來是進行深度加工和仿製,以至創造出自然界根本沒有的產品。它對於歷史上的產業革命和當代的新技術革命等起著重要作用,足以顯示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化學加工 化學加工在形成工業之前的歷史,可以從18世紀中葉追溯到遠古時期,從那時起人類就能運用化學加工方法製作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制陶、釀造、染色、冶煉、制漆、造紙以及製造醫葯、火葯和肥皂。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洞穴中就有了殘陶片。公元前50世紀左右仰韶文化時,已有紅陶、灰陶、黑陶、彩陶等出現(見彩圖[中國新石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燒制的彩陶罐] 、[隋代(581~618)燒制的三彩陶駱駝] 、[西漢(公元前 206~公元25年)製作的雲紋漆 ] " class=image>、[唐代(618~907)越州窯燒制的青瓷水注] 、[中國古代煉丹白描圖] )。在中國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同一時期的木胎碗,外塗朱紅色生漆。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紀)遺址中有漆器破片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漆器工藝已十分精美。公元前20世紀,夏禹以酒為飲料並用於祭祀。公元前25世紀,埃及用染色物包裹干屍。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5世紀,進入鐵器時代,用冶煉之銅、鐵製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樂器、貨幣等。鹽,早供食用,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已設有掌鹽政之官。公元前7~前6世紀,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製成肥皂。公元1世紀中國東漢時,造紙工藝已相當完善。
公元前後,中國和歐洲進入煉丹術、煉金術時期。中國由於煉制長生不老葯,而對醫葯進行研究。於秦漢時期完成的最早的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載錄了動、植、礦物葯品365種。16世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以前葯物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此外,7~9世紀已有關於三種成分混煉法的記載,並且在宋初時火葯已作為軍用。歐洲自3世紀起迷信煉金術,直至15世紀才由煉金術漸轉為制葯,史稱15~17世紀為制葯時期。在制葯研究中為了配製葯物,在實驗室製得了一些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和有機酸。雖未形成工業,但它導致化學品制備方法的發展,為18世紀中葉化學工業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早期的化學工業 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化學工業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無機化工 第一個典型的化工廠是在18世紀40年代於英國建立的硫酸廠。先以硫磺為原料,後以黃鐵礦為原料,產品主要用以制硝酸、鹽酸及葯物,當時產量不大。在產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業都大量用鹼,而植物鹼和天然鹼供不應求。1791年在法國科學院懸賞之下,獲取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建廠,製得,並且帶動硫酸(原料之一)工業的發展;生產中產生的氯化氫用以制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為產業界所急需的物質,純鹼又可苛化為,把原料和副產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當時化工企業的創舉;用於吸收氯化氫的填充裝置,煅燒原料和半成品的旋轉爐,以及濃縮、結晶、過濾等用的設備,逐漸運用於其他化工企業,為化工單元操作打下了基礎。呂布蘭法於20世紀初逐步被索爾維法(見)取代。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有機化工 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蒽、菲等。1856年,英國人由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為原料進行生產。
高分子材料 受熱發粘,受冷變硬。1839年美國用硫磺及加熱天然橡膠,使其交聯成彈性體,應用於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用途甚廣,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時期。1869年,美國用樟腦增塑硝酸纖維素製成塑料,很有使用價值。1891年在法國貝桑松建成第一個人造絲廠。1909年,美國製成,俗稱電木粉,為第一個,廣泛用於電器絕緣材料。
這些萌芽產品,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上述基礎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和高分子材料生產,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後,都獲得很大發展。
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時期 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進行了開發,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和美國的等人提出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合成氨工業 20世紀初期異軍突起,用物理化學的反應平衡理論,提出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氣與產品分離後,經補充再循環的設想,進一步解決了設備問題。因而使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第一個由氨生產的工廠,以應戰爭之需。合成氨原用焦炭為原料,40年代以後改為石油或天然氣,使化學工業與石油工業兩大部門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 1920年美國用生產,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為原料用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法以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得到重視,目前用於生產、,個別地區用生產。
高分子化工 高分子材料在戰時用於軍事,戰後轉為民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各國皆研究。1937年德國法本公司開發獲得成功。以後各國又陸續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方面,1937年美國 成功地合成尼龍 66(見),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品種不斷出現,如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工 在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用於腈綸的,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類。60年代,、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發現,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如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現代化學工業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化學工業各企業間競爭激烈,一方面由於對反應過程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一些傳統的基本化工產品的生產裝置,日趨大型化,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由於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對化學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化學工業的技術進步,發展了精細化工、超純物質、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規模大型化 1963年,美國凱洛格公司設計建設第一套日產540t(即600sh.t)合成氨單系列裝置,是化工生產裝置大型化的標志。從70年代起,合成氨單系列生產能力已發展到日產 900~1350t,80 年代出現了日產1800~2700t合成氨的設計,其噸氨總能量消耗大幅度下降。乙烯單系列生產規模,從50年代年產50kt發展到70年代年產100~300kt,80年代初新建的乙烯裝置最大生產能力達年產 680kt。由於冶金工業提供了耐高溫的管材,因之毫秒裂解爐得以實現,從而提高了烯烴收率,降低了能耗。其他化工生產裝置如硫酸、燒鹼、基本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等均向大型化發展。這樣,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長期運行的可靠性,促進了安全、環保的預測和防護技術的迅速發展。
信息技術用化學品 60年代以來,大規模集成電路和電子工業迅速發展,所需電子計算機的器件材料和信息記錄材料得到發展。60年代以後,多晶硅和單晶硅的產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80年代周期表中 ~V族的二元化合物已用於電子器件 隨著半導體器件的發展,氣態源如磷化氫 (PH )等日趨重要。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制備過程中,需用多種,其雜質含量小於1ppm,對水分及塵埃含量也有嚴格要求。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另一種基材為,其質量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其集成度和成品率。此外,對基質材料、密封材料、焊劑等也有嚴格要求。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盒式錄音成功後,日益普及。它不僅用於音頻記錄、視頻記錄等,更重要的是用於計算器作為外存儲器及內存儲器,有磁帶、磁碟、磁鼓、磁泡、磁卡等多種類型。為重要的信息材料,不僅用於光纖通信,且在工業上、醫療上作為內窺鏡材料。
高性能合成材料 60年代已開始用(俗稱尼龍)、聚縮醛類(如)、,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等為結構材料。它們具有高強度、耐沖擊、耐磨、抗化學腐蝕、耐熱性好、電性能優良等特點,並且自重輕、易成型,廣泛用於汽車、電器、建築材料、包裝等方面。60年代以後,又出現、、、等。尤其是為耐高溫、耐高真空、自潤滑材料,可用於航天器。其纖維可做航天服以抗輻射。聚苯並噻唑和聚苯並咪唑為耐高溫樹脂,耐熱性高,可作燒蝕材料,用於火箭。共聚、共混和復合使結構材料改性,例如多元醇預聚物與經催化反應,為尼龍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高沖擊強度和耐熱性能,用於農業和建築機械。另一種是以纖維增強樹脂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所用樹脂主要為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聚醯胺 聚醯亞胺等 所用為玻璃纖維、或(常用丙烯腈基或瀝青基)。這些復合材料比重輕、比強高、韌性好,特別適用於航天、航空及其他交通運輸工具的結構件,以代替金屬,節省能量。和含氟材料也發展迅速,由於它們具有突出的耐高低溫性能、優良電性能、耐老化、耐輻射,廣泛用於電子與電器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又由於它們具有生理相容性,可作人造器官和生物醫療器材。
能源材料和節能材料 50年代原子能工業開始發展,要求化工企業生產重水、吸收中子材料和傳熱材料以滿足需要。航天事業需要高能。固體推進劑由膠粘劑、增塑劑、氧化劑和添加劑所組成。液體高能燃料有液氫、煤油、偏二甲肼、無水肼等,氧化劑有液氧、發煙硝酸、四氧化二氮。這些產品都有嚴格的性能要求,已形成一個專門的生產行業。為了滿足節能和環保的要求,1960年美國試製成可以實用的膜,以淡化、處理工業污水,以後又擴展用於醫葯、食品工業。但這種膜易於生物降解,也易水解,使用壽命短。1970年,開發了芳香族聚醯胺反滲透膜,它能夠抗生物降解,但不能抗游離氯。1977年,改進後的復合膜用於海水淡化,每立方米淡水僅耗電23.7~28.4MJ 此外,還開發了和用膜等。聚碸中空纖維氣體分離膜,用於合成氨尾氣的氫氮分離及其他多種氣體分離。這種技術比其他工業分離方法可以節能。精細以其硬度見長,用作切削工具。1971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及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以β-氮化硅 (β-Si N )為燃汽透平的結構材料,運行溫度曾高達1370℃,提高功效,節省燃料,減少污染,為良好的節能材料,但經10年試驗,仍存在不少問題,尚須進一步改進。現主要用作陶瓷發動機、透平葉片、導電陶瓷、人造骨等。陶瓷的主要物系有氧化物系,如氧化鋁(Al O )、氧化鋯(ZrO )等,和非氧化物系,如碳化物(SiC)、氮化物(BN)、氮化硅(Si N )等。80年代,為改進陶瓷的脆性,又在開發硅碳纖維增強陶瓷。
專用化學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以很少的用量增進或賦予另一產品以特定功能,獲得很高的使用價值。例如食品和飼料添加劑,塑料和橡膠助劑,皮革、造紙、油田等專用化學品,以及膠粘劑、防氧化劑、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劑、催化劑等。以催化劑而言,由於電子顯微鏡、電子能譜儀等現代化儀器的發展,有助於了解催化機理,因而制備成各種專用催化劑,標志催化劑進入了新階段。

㈨ 化學工業發展史上值得驕傲的事

自有史以來,化學工業一直是同發展生產力、保障人類社會生活必需品和應付戰爭等過程密不可分的。為了滿足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對天然物質進行簡單加工以生產化學品,後來是進行深度加工和仿製,以至創造出自然界根本沒有的產品。它對於歷史上的產業革命和當代的新技術革命等起著重要作用,足以顯示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化學加工化學加工在形成工業之前的歷史,可以從18世紀中葉追溯到遠古時期,從那時起人類就能運用化學加工方法製作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制陶、釀造、染色、冶煉、制漆、造紙以及製造醫葯、火葯和肥皂。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洞穴中就有了殘陶片。公元前50世紀左右仰韶文化時,已有紅陶、灰陶、黑陶、彩陶等出現(見彩圖)。在中國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同一時期的木胎碗,外塗朱紅色生漆。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紀)遺址中有漆器破片。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漆器工藝已十分精美。公元前20世紀,夏禹以酒為飲料並用於祭祀。公元前25世紀,埃及用染色物包裹干屍。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5世紀,進入鐵器時代,用冶煉之銅、鐵製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樂器、貨幣等。鹽,早供食用,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已設有掌鹽政之官。公元前7~前6世紀,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製成肥皂。公元1世紀中國東漢時,造紙工藝已相當完善。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公元前後,中國和歐洲進入煉丹術、煉金術時期。中國由於煉制長生不老葯,而對醫葯進行研究。於秦漢時期完成的最早的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載錄了動、植、礦物葯品365種。16世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以前葯物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此外,7~9世紀已有關於黑火葯三種成分混煉法的記載,並且在宋初時火葯已作為軍用。歐洲自3世紀起迷信煉金術,直至15世紀才由煉金術漸轉為制葯,史稱15~17世紀為制葯時期。在制葯研究中為了配製葯物,在實驗室製得了一些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和有機酸。雖未形成工業,但它導致化學品制備方法的發展,為18世紀中葉化學工業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早期的化學工業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化學工業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無機化工第一個典型的化工廠是在18世紀40年代於英國建立的鉛室法硫酸廠。先以硫磺為原料,後以黃鐵礦為原料,產品主要用以制硝酸、鹽酸及葯物,當時產量不大。在產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業都大量用鹼,而植物鹼和天然鹼供不應求。1791年N.呂布蘭在法國科學院懸賞之下,獲取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建廠,製得純鹼,並且帶動硫酸(原料之一)工業的發展;生產中產生的氯化氫用以制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為產業界所急需的物質,純鹼又可苛化為燒鹼,把原料和副產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當時化工企業的創舉;用於吸收氯化氫的填充裝置,煅燒原料和半成品的旋轉爐,以及濃縮、結晶、過濾等用的設備,逐漸運用於其他化工企業,為化工單元操作打下了基礎。呂布蘭法於20世紀初逐步被索爾維法(見純鹼)取代。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氯鹼工業。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有機化工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苯、甲苯、二甲苯、萘、蒽、菲等芳烴。1856年,英國人W.H.珀金由苯胺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A.B.諾貝爾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工業炸葯),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碳化鈣)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石油化工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乙烯為原料進行生產。
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膠受熱發粘,受冷變硬。1839年美國C.固特異用硫磺及橡膠助劑加熱天然橡膠,使其交聯成彈性體,應用於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用途甚廣,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時期。1869年,美國J.W.海厄特用樟腦增塑硝酸纖維素製成賽璐珞塑料,很有使用價值。1891年H.B.夏爾多內在法國貝桑松建成第一個硝酸纖維素人造絲廠。1909年,美國L.H.貝克蘭製成酚醛樹脂,俗稱電木粉,為第一個熱固性樹脂,廣泛用於電器絕緣材料。
這些萌芽產品,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上述基礎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和高分子材料生產,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後,都獲得很大發展。
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時期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合成氨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高分子化工進行了開發,精細化工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G.E.戴維斯和美國的A.D.利特爾等人提出單元操作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合成氨工業20世紀初期異軍突起,F.哈伯用物理化學的反應平衡理論,提出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氣與產品分離後,經補充再循環的設想,C.博施進一步解決了設備問題。因而使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第一個由氨生產硝酸的工廠,以應戰爭之需。合成氨原用焦炭為原料,40年代以後改為石油或天然氣,使化學工業與石油工業兩大部門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1920年美國用丙烯生產異丙醇,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煉廠氣為原料用管式爐裂解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氯乙烯、丙烯腈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氨化氧化)法以丙烯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碳一化學得到重視,目前用於生產氨、甲醇,個別地區用費托合成生產汽油。
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在戰時用於軍事,戰後轉為民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各國皆研究合成橡膠。1937年德國法本公司開發丁苯橡膠獲得成功。以後各國又陸續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合成纖維方面,1937年美國 W.H.卡羅瑟斯成功地合成尼龍 66(見聚醯胺),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簾子線。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脲醛樹脂、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熱塑性樹脂品種不斷出現,如聚氯乙烯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聚苯乙烯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聚乙烯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有機硅樹脂、氟樹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工程塑料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工在染料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分散染料,用於腈綸的陽離子染料,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農葯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滴滴涕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殺蟲劑,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擬除蟲菊酯類。60年代,殺菌劑、除草劑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農用抗生素),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P.埃爾利希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磺胺葯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塗料工業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合成樹脂,如醇酸樹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塗料施工),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現代化學工業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化學工業各企業間競爭激烈,一方面由於對反應過程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一些傳統的基本化工產品的生產裝置,日趨大型化,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由於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對化學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化學工業的技術進步,發展了精細化工、超純物質、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規模大型化1963年,美國凱洛格公司設計建設第一套日產540t(即600sh.t)合成氨單系列裝置,是化工生產裝置大型化的標志。從70年代起,合成氨單系列生產能力已發展到日產 900~1350t,80 年代出現了日產1800~2700t合成氨的設計,其噸氨總能量消耗大幅度下降。乙烯單系列生產規模,從50年代年產50kt發展到70年代年產100~300kt,80年代初新建的乙烯裝置最大生產能力達年產 680kt。由於冶金工業提供了耐高溫的管材,因之毫秒裂解爐得以實現,從而提高了烯烴收率,降低了能耗。其他化工生產裝置如硫酸、燒鹼、基本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等均向大型化發展。這樣,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長期運行的可靠性,促進了安全、環保的預測和防護技術的迅速發展。
信息技術用化學品60年代以來,大規模集成電路和電子工業迅速發展,所需電子計算機的器件材料和信息記錄材料得到發展。60年代以後,多晶硅和單晶硅的產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80年代周期表中Ⅲ~V族的二元化合物已用於電子器件。隨著半導體器件的發展,氣態源如磷化氫 (PH3)等日趨重要。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制備過程中,需用多種超純氣體,其雜質含量小於1ppm,對水分及塵埃含量也有嚴格要求。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另一種基材為光刻膠,其質量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其集成度和成品率。此外,對基質材料、密封材料、焊劑等也有嚴格要求。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盒式錄音磁帶成功後,日益普及。它不僅用於音頻記錄、視頻記錄等,更重要的是用於計算器作為外存儲器及內存儲器,有磁帶、磁碟、磁鼓、磁泡、磁卡等多種類型。光導纖維為重要的信息材料,不僅用於光纖通信,且在工業上、醫療上作為內窺鏡材料。
高性能合成材料60年代已開始用聚醯胺(俗稱尼龍)、聚縮醛類(如聚甲醛)、聚碳酸酯,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ABS樹脂)等為結構材料。它們具有高強度、耐沖擊、耐磨、抗化學腐蝕、耐熱性好、電性能優良等特點,並且自重輕、易成型,廣泛用於汽車、電器、建築材料、包裝等方面。60年代以後,又出現聚碸、聚酯、聚苯醚、聚苯硫醚等。尤其是聚醯亞胺為耐高溫、耐高真空、自潤滑材料,可用於航天器。其纖維可做航天服以抗輻射。聚苯並噻唑和聚苯並咪唑為耐高溫樹脂,耐熱性高,可作燒蝕材料,用於火箭。共聚、共混和復合使結構材料改性,例如多元醇預聚物與己內醯胺經催化反應注射成型,為尼龍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高沖擊強度和耐熱性能,用於農業和建築機械。另一種是以纖維增強樹脂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所用樹脂主要為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聚醯胺、聚醯亞胺等。所用增強材料為玻璃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或碳纖維(常用丙烯腈基或瀝青基)。這些復合材料比重輕、比強高、韌性好,特別適用於航天、航空及其他交通運輸工具的結構件,以代替金屬,節省能量。有機硅樹脂和含氟材料也發展迅速,由於它們具有突出的耐高低溫性能、優良電性能、耐老化、耐輻射,廣泛用於電子與電器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又由於它們具有生理相容性,可作人造器官和生物醫療器材。
能源材料和節能材料50年代原子能工業開始發展,要求化工企業生產重水、吸收中子材料和傳熱材料以滿足需要。航天事業需要高能推進劑。固體推進劑由膠粘劑、增塑劑、氧化劑和添加劑所組成。液體高能燃料有液氫、煤油、偏二甲肼、無水肼等,氧化劑有液氧、發煙硝酸、四氧化二氮。這些產品都有嚴格的性能要求,已形成一個專門的生產行業。為了滿足節能和環保的要求,1960年美國試製成可以實用的醋酸纖維素膜,以淡化海水、處理工業污水,以後又擴展用於醫葯、食品工業。但這種膜易於生物降解,也易水解,使用壽命短。1970年,開發了芳香族聚醯胺反滲透膜,它能夠抗生物降解,但不能抗游離氯。1977年,改進後的反滲透復合膜用於海水淡化,每立方米淡水僅耗電23.7~28.4MJ。此外,還開發了電滲析和超過濾用膜等。聚碸中空纖維氣體分離膜,用於合成氨尾氣的氫氮分離及其他多種氣體分離。這種膜分離技術比其他工業分離方法可以節能。精細陶瓷以其硬度見長,用作切削工具。1971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及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以β-氮化硅 (β-Si3N4)為燃汽透平的結構材料,運行溫度曾高達1370℃,提高功效,節省燃料,減少污染,為良好的節能材料,但經10年試驗,仍存在不少問題,尚須進一步改進。現主要用作陶瓷發動機、透平葉片、導電陶瓷、人造骨等。陶瓷的主要物系有氧化物系,如氧化鋁(Al2O3)、氧化鋯(ZrO2)等,和非氧化物系,如碳化物(SiC)、氮化物(BN)、氮化硅(Si3N4)等。80年代,為改進陶瓷的脆性,又在開發硅碳纖維增強陶瓷。
專用化學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以很少的用量增進或賦予另一產品以特定功能,獲得很高的使用價值。例如食品和飼料添加劑,塑料和橡膠助劑,皮革、造紙、油田等專用化學品,以及膠粘劑、防氧化劑、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劑、催化劑等。以催化劑而言,由於電子顯微鏡、電子能譜儀等現代化儀器的發展,有助於了解催化機理,因而制備成各種專用催化劑,標志催化劑進入了新階段。

㈩ 河池化工的發展歷史

公司前身是廣西河池化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全資企業廣西河池氮肥廠。由廣西河池化學工業版集團權公司獨家發起,將廣西河池氮肥廠整體改組,以定向募集方式募集部分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設立廣西河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於1993年7月3日注冊成立,總股本為9851.4868萬股,其中廣西河池氮肥廠全部經營性凈資產8950.55萬元,折為國家股8950.55萬股,募集社會法人股242.2萬股,內部職工股658.7368萬股。國家股、 社會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分別占股本總額的90.85%、2.46%和6.69%。公司自成立以來,股權結構未發生變動。
1994年7月5日,公司名稱由「廣西河池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廣西河池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6月3日,經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更名為「廣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22日,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

閱讀全文

與化工生產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