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關於歷史上中國書信的發展

關於歷史上中國書信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8 09:55:28

『壹』 書信的發展史

在人類文明史上,信佔有重要的位置。文字發明以前,人們主要採用口口相傳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傳遞給他人,這就是「口信」。文字產生後,信息的傳遞更多通過「書信」來完成,還有以不同實物作為特定含義的「物信」存在。如有寄紅豆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可謂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在我國,書信濫觴於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邊境傳至京都的「邊報」。考古學家吳汝浩和潘悠兩先生在考證後斷言,這是「侯伯和大將軍報告方國入侵的」。,《中國甲骨學史》!
可見,從殷商時代起,我國就開始以文字的形式來傳遞軍事信息,這也揭開了我國書信發展的輝煌篇章。春秋時期,列國紛爭,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書信外交,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漢以前的書信,正如許同莘在《公牘學史》中所說,「凡書於牘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沒有個人情懷的吐訴,只是些「陳政務以進君主」的陳詞濫調。兩漢時,隨著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等書信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書信從公函國書中擺脫出來,真正成為抒發個人情感的工具,為書信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
魏晉南北朝是書信繁榮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書信,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如問候有書,賀喜有書,求物有書,絕交有書,論字有書,就連見聞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懷談趣?信還成為人們交往中的一種禮儀方式,如當時流行的一種「月儀帖」,就是友朋間每月互通訊問,增進友誼的一種信件。此外,擅長寫信在當時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唐宋是書信的成熟期。這時的書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個月沒有收到家書,就發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慨嘆。書信不僅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作用,許多文人的書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當時政治風雲的變幻聯在一起,使書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諷丑惡的犀利武器。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書信,則成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明清時代,政治專制使書信發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時期的家書,給嚴寒的書信季節增添了一絲春色。尤其是鄭板橋的家書,從思想到文風,都獨樹一幟,是封建社會家書中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對前人書信的整理、印行,功不可沒,如明人沈佳的《歷代名人尺牘精華錄》,清人王世貞的《尺牘清裁》等。「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書信發展的春天,白話書信的出現,則是書信大眾化的里程碑。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信不僅有平信、掛號信、航空信之分,還有(特快傳遞,賀年、賀喜的禮儀信函,發送廣告和賬單的商業信函,以及使用傳真技術的電子信函等等。

『貳』 信的發展史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簡、柬、札、帖 古時書簡並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並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後,「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後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 意雋永的書信作品。
箋、素、翰 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後來書寫材料有了發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後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牘 膝,書版。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 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此外,如簡札、簡帖、簡牒、簡膝、書尺、書牘,以及音信、音訊、音問、音郵、音翰、音書等,也都用作書信的代稱。再如,稱親筆書信為手書、手札,稱簡短書信為短簡、短書、小書,稱答復的書簡為答記,稱佛家書信為法帖,稱與人斷絕交往的書信為絕交書,稱不署姓名的書信為匿名信,稱誹謗人的匿名書函為飛書、飛文、飛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叄』 寫信最早起源在哪裡什麼典故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書信是人們以書寫於紙張(或其他的文字記錄體)的文字、圖像為內容的一種交流形式。在中國古代,也簡稱為「書」或「尺牘」等等,在例如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書信被稱為《報任安書》。「尺牘」最早見於西漢典籍,司馬遷的《史記•倉公列傳》雲:「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古時書信稱作尺牘,是因為當時書信所用竹簡或絹帛長約一尺,故有此說。 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是寫在竹簡上的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蓋起來用繩子紮好那個繩子就叫做「緘」我們現在說「三緘其口」就是封好紮好的意思後來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蓋章表明這封信沒有被拆開過,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文字學家研究的封泥文字。在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早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有「書信」來往,是採取結繩、刻符的方式。據考古發現,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畫符號。到先秦及秦漢,出現了手書、家書、尺牘(書信在一尺長的木牘上書寫,故日「尺牘」)、手札。但是這種手書、家書,一開始多半用生絹書寫,故稱為「素書」。
在中國古代,人們使用過鯉魚形狀的木盒作「信封」,古詩十九首之一《飲馬長城窟行》里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而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而後來書信也被稱為「魚書」,晏殊的一首宋詩寫到:「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晉書·陸機傳》:「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取消息不?」《南齊書·魚復侯子響傳》:「臣累遣書信喚 法亮渡,乞白服相見。」唐王駕《古意》詩:「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一日,公廳肅客,有急足聲。喏雲:某知州府有書信,今且往某州下書,回途卻請回信。」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肆』 書信的來歷

書信起源。先人靠結繩記數,今天打了幾頭獵物,誰分多

少,系幾個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給自己的「書信」。慢慢的,便有了數字的

概念。走到哪個山頭,這里獵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畫上幾群牲口,告知同族這

里可以狩獵。這是形象的書信。

從女媧摶土造人、精衛煉石補天到黃帝大戰蚩尤、大禹疏浚洪水,這是古

人關於萬物起源、人類發展、社會形態演變的書信。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隨著古文字的起源和發展,信息的傳輸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人們在占卜之

後,把卜辭刻到龜甲獸骨上,不但產生了甲骨文,還產生了「今天是否是黃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麼?」的書信。到商周時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應用,皇族把

歷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國家之重器的青銅鼎上,或頌揚、或警醒,或傳於後代,

或埋於地下,寫出來,絕不是為了自己看的,那是為了銘記歷史,教育後代而

留下的書信。春秋戰國,人們把書信寫在竹簡上,先是用繩扎,再用封泥封,

之後又在封泥上蓋上印章,大概春秋戰國時期是七國紛爭,戰亂頻仍,書信的

防偽保密就顯得極為重要,這也是我國防偽技術的源起吧。

東漢蔡倫發明了被譽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為書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條件。無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布衣百姓,都把書信作為相互溝通,傳情

達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時交通並不發達,寫完了信,或親自送去,或託人捎

去,若相距遙遠,書信在路上走個一年半載也是常事。於是人們羨慕水中的游

魚、天空的飛雁,把思念寄託於碧波水府、白雲天幕,圖的是一個快字。隨著

實際需要,於是就有了專門送信的信使,專門為信使駐馬休息的驛站。那時的

驛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為皇帝要延伸皇權,下達政令。往往是一道聖旨,便

是快馬接力,晝夜兼程。唐太宗的愛妃楊玉環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過機要

交通,當日送到,於是楊貴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顆。雖然楊貴妃有幸通過機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鮮的荔枝,但那時信使和驛站的主要功用還是傳輸信息。從

有了文字,有了紙張,書信變成了通信聯絡的重要手段。書信也就成為延續幾

千年文明史、傳承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伍』 信的歷史【信的歷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還有它的發展歷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所謂"置郵傳命",即通過郵遞而傳達命令。"郵"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現了。到秦末漢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傳遞政府公文。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一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驛站才給全部裁撤。驛站撤消前,我國民間也同時存在公共的寄信機構,叫"民信局",明永樂年間(1403-1425)創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業。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陸』 中國書信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郵政源於我國。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所謂"置郵傳命",即通過郵遞而傳達命令。"郵"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現了。到秦末漢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傳遞政府公文。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一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驛站才給全部裁撤。驛站撤消前,我國民間也同時存在公共的寄信機構,叫"民信局",明永樂年間(1403-1425)創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業。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柒』 中國有書信往來起源於何年代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專國已屬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 《郵驛令》 。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捌』 中國古代的什麼起始於書信

應該是通信吧

『玖』 回首歷史振興中華書信800字

翻開歷史的大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有悲傷、有歡喜。

回眸七十多年前的今天,祖國大地正飽受這血彈的侮辱,是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壯烈,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一九三七年,那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來到了我國的領土,開始大肆侵略,濫殺無辜,還進行了南京大屠殺,是我國損失了三十萬人民;還賤踏了我國的領土,燒了頤和園、圓明園,搶走了村民的糧食、錢財、各種東西;還包圍了村莊,是村民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清政府的昏庸無能,令國人義憤填膺卻無能為力,肆意的虐殺帶來哀鴻遍野,那一滴滴血、一滴滴淚,不僅滴在了赤縣神州的土地上,更滴在了每個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中華民族不能低頭!血與淚喚醒了中國的有志之士,東方雄獅終於覺醒,發出震驚世界的吼聲。第一聲吼,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顛覆千年封建帝制;第二聲吼,新中國成立,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冉冉升起,第三聲吼……如今的中國,已是人才濟濟,如,中國的導彈之父——錢學森。他不顧美國人的阻攔,學好了知識就硬要回到祖國,最後在周恩來的幫助下回到了祖國,此時的中國,有了這些科學人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1967年,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2002年,秦山核電站二期運行成功;2003年,神舟五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人民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讓這一片土地變得更加美麗、富饒。在1949年10月1日,隨著毛主席那鏗鏘有力的話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就像一位巨人,屹立在世界東方,象徵著五星紅旗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高高飄揚!

一滴滴血滴進炎黃子孫的心坎,一滴滴流滴進祖國人民的心田,走在新世紀的馬路上,不忘回顧歷史,回顧一位位英雄人物,感受這振興中華的血與汗。

『拾』 書信在歷史上的名稱

書信名稱種種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簡、柬、札、帖 古時書簡並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並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後,「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後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意雋永的書信作品。
箋、素、翰 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後來書寫材料有了發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後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牘 膝,書版。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 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此外,如簡札、簡帖、簡牒、簡膝、書尺、書牘,以及音信、音訊、音問、音郵、音翰、音書等,也都用作書信的代稱。再如,稱親筆書信為手書、手札,稱簡短書信為短簡、短書、小書,稱答復的書簡為答記,稱佛家書信為法帖,稱與人斷絕交往的書信為絕交書,稱不署姓名的書信為匿名信,稱誹謗人的匿名書函為飛書、飛文、飛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閱讀全文

與關於歷史上中國書信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