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學的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已經覺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所發生的作用。中國利用微生物進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2600年前發明了制醬技術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3~544)中,列有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記有釀酒的操作過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作用,進行漚糞積肥。公元1世紀的《氾勝之書》提出要以熟糞肥田以及瓜與小豆間作的制度。2世紀的《神衣本草經》中,有白僵蠶治病的記載。6世紀的《左傳》中,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在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苗,為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過了不久,義大利植物學家P.A米凱利也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了真菌的形態。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C.G.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bacteria(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F.J.科思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微生物學的研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理學階段。法國科學家L.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化學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為了治療「酒病」和「蠶病」。他論證酒和醋的釀造以及一些物質的腐敗都是由一定種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發酵過程,並不是發酵或腐敗產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頸瓶實驗無可辯駁的證實了這一點 ;他認為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變質則是有害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他進一步證明不同微生物種類各有獨特的代謝機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條件並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變質的加熱滅菌法,後來被人稱為巴斯德滅菌法,使用這一方法可使新生產的葡萄酒和啤酒長期保存。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科赫首先論證炭疽桿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著又發現結核病和霍亂的病原細菌,並提倡採用消毒和殺菌方法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他的學生們也陸續發現白喉、肺炎、破傷風、鼠疫等的病原細菌,導致了當時和以後數十年間人們對細菌給予高度的重視;他首創細菌的染色方法,採用了以瓊脂作凝固培養基培養細菌和分離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的操作過程;他規定了鑒定病原細菌的方法和步驟,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則。1860年,英國外科醫生J.利斯特應用葯物殺菌,並創立了無菌的外科手術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細菌學家和動物學家И.И.梅契尼科夫發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對免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C.H.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他最先發現嫌氣性的自生固氮細菌,並運用無機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以及富集培養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細菌各個生理類群的生命活動,揭示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各種作用,為土壤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Д.И.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爾觀察細菌菌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發現使人們對生物的概念從細胞形態擴大到了非細胞形態。
在這一階段中,微生物操作技術和研究方法的創立是微生物學發展的特有標志。 20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1897年德國學者E.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G.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年,A.弗萊明發現點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發現了青黴素。1949年,S.A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鏈黴素。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G.W.比德爾和E.L.塔特姆用X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陷型。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而且為分子遺傳學打下了基礎。1944年,O.T.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復制學說。H.富蘭克爾-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機制、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分支
微生物學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分化出大量的分支學科,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已達181門之多。根據其性質可以簡單歸納為下面6類:
⑴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為目的來分總學科稱普通微生物學(General Microbiology),分科如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微生物學等。
⑵按研究的微生物對象分如細菌學,真菌學(菌物學),病毒學,原核生物學,自養菌生物學和厭氧菌生物學等。
⑶按微生物所處的生態環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學,微生態學,海洋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水微生物學和宇宙微生物學。
⑷按微生物應用領域來分總學科稱應用微生物學(Applied Microbiology),分科如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葯用微生物學,診斷微生物學,抗生素學,食品微生物學等。
⑸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分如化學微生物學,分析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物工程學,微生物化學分類學,微生物數值分類學,微生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信息學等。
⑹按實驗方法、技術分如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貳』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有:列文虎克、巴斯德、維諾格拉茨、伊萬諾夫斯基、畢希納、弗萊明、比德爾和塔特姆、科思、科恩伯格、埃倫貝等等。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事件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bacteria(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思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菌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
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2)口腔微生物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微生物學對人類的作用
在微生物與工業發展的關繫上,通過食品罐藏防腐、釀造技術的改造、純種厭氧發酵的建立、液體深層通氣攪拌大規模培養技術的創建以及代謝調控發酵技術的發明,使得古老的釀造技術迅速發展成工業發酵新技術。
在遺傳工程等新技術的推動下,進一步發生質的飛躍,發展為發酵工程,並與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一起,共同組成當代的一個高技術學科生物工程學。
微生物在當代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新世紀的農業是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高科技為依託,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搞大農業(含農、林、牧、副、漁)、生態農業和工廠化的農業,因而是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低投入和無廢棄物的農業。
它兼有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和高生態效益的特點。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極其重要卻易被忽略,例如,以菌治害蟲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術: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長的微生物增產技術;以菌作飼(餌)料和以菌當蔬菜的單細胞蛋白和食用菌生產技術。
『叄』 口腔中有哪些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名稱
www.puson.com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1999年第期第17卷 專業詞彙
關鍵詞: 口腔微生物 名稱
Bacteria 細菌
Actinobacillus 放線桿菌屬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伴放線菌放線桿菌
Actinomyces 放線菌屬
Actinomyces georgiae 喬格放線菌
Actinomyces gerencseria 傑銳斯放線菌
Actinomyces israelii 衣氏放線菌
Actinomyces naeslundii 內氏放線菌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溶齒放線菌
Actinomyces viscosus 粘性放線菌
Bacteroides 擬桿菌屬
Bacteroides capillosus 多毛擬桿菌
Bacteroides distasonis 狄氏擬桿菌
Bacteroides forsythus 福氏擬桿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擬桿菌
Bacteroides ovatus 卵形擬桿菌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多形擬桿菌
Bacteroides ureolyticus 解脲擬桿菌
Bacteroides vulgatus 普通擬桿菌
Bifidobacterium 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 adolesentis 青春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bifim 分叉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breve 短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denticola 棲牙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dentum 齒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eriksonii 艾氏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嬰兒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inopinatium 殊形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長雙歧桿菌
Branhamella 布蘭漢氏菌屬
Branhamella catarrhalis 粘膜炎布蘭漢氏球菌(卡他布蘭漢氏菌)
Branhamella caviae 豚鼠布蘭漢氏菌
Branhamella cuniculi 兔布蘭漢氏菌
Campylobacter 彎麴菌屬
Campylobacter concisus 簡明彎麴菌
Campylobacter curvus 曲形彎麴菌
Campylobacter gracilis 纖細彎麴菌
Campylobacter rectus 直腸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howae 昭和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putorum 生痰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uccinogenes 產琥珀酸彎麴菌
Capnocytophaga 二氧化碳噬纖維菌屬
Capnocytophaga gingivalis 牙齦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granulosa 顆粒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haemolytica 溶血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ochracea 黃褐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sputigena 生痰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lostridium 梭菌屬(梭狀芽胞桿菌屬)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艱難梭菌(難辨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破傷風梭菌
Corynebacterium 棒桿菌屬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白喉棒桿菌
Corynebacterium maturchotii 馬氏棒桿菌
Corynebacterium ulcerans 潰瘍棒桿菌
Eikenella 艾肯菌屬
Eikenella corrodens 侵蝕艾肯菌
Escherichi 埃希菌屬
Escherichia coli 大腸埃希菌(大腸桿菌)
Eubacterium 優桿菌屬(真桿菌屬)
Eubacterium alactolyticum 解優桿菌
Eubacterium brachy 短優桿菌
Eubacterium lentum 遲緩優桿菌
Eubacterium minutum 小優桿菌
Eubacterium nodatum 纏結優桿菌
Eubacterium saburreum 砂優桿菌
Eubacterium saphenus 藏匿優桿菌
Eubacterium timim 膽怯優桿菌
Eubacterium yurii 尤里優桿菌
Fusobacterium 梭桿菌屬
Fusobacterium alocis 齦溝梭桿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具核梭桿菌
Fusobacterium periodonticum 牙周梭桿菌
Fusobactorium sulci 齦溝跡梭桿菌
Haemophilus 嗜血菌屬
Haemophilus aphrophilus 嗜沫嗜血菌
Haemophilus hemolyticus 溶血嗜血菌
Haemophilus influenae 副流感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hemolyticus 副溶血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流感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phrophilus 副嗜沫嗜血菌
Helicobacter 螺桿菌屬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門螺桿菌
Kingella 金氏菌屬
Kingella denitrificans 反硝化金氏菌
Kingella orale 口腔金氏菌
Lactobacillus 乳桿菌屬
Lactobacillus acidophius 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brevis 短乳桿菌
Lactobacillus buchneri 布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casei 乾酪乳桿菌
Lactobacillus cellobiosas 纖維二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德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發酵乳桿菌
Lactobacillus oris 口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imae 齦溝乳桿菌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唾液乳桿菌
Lactobacillus uli 齦乳桿菌
Leptotrichia 纖毛菌屬
Leptotrichia buccalis 頰纖毛菌
Leptotrichia dentium 齒纖毛菌
Micrococcus 微球菌屬
Mitsuokella 光崗菌屬
Mitsuokella dentalis 齒光崗菌
Mycobacterium 分枝桿菌屬
Mycobacterium bovis 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leprae 麻風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
Neisseria 奈瑟菌屬
Neisseria flava 黃奈瑟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腦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ucosa 粘液奈瑟菌
Neisseria sicca 乾燥奈瑟菌
Neisseria subflava 微黃奈瑟菌
Peptostreptococcus 消化鏈球菌屬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厭氧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asaccharolyticus 不解糖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lanceolatus 矛形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大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微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arvalus 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revotii 普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roctus 產生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taetradius 四聯消化鏈球菌
Porphyromonas 卟啉單胞菌屬
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 不解糖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circumdentaria 齒周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牙髓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齦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levii 利氏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salivosa 唾液卟啉單胞菌
Prevotella 普氏菌屬
Prevotella bivia 二路普氏菌
Prevotella buccae 頰普氏菌
Prevotella buccalis 口頰普氏菌
Prevotella corporis 人體普氏菌
Prevotella denticola 棲牙普氏菌
Prevotella heparinolytica 解肝素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中間普氏菌
Prevotella loescheii 洛氏普氏菌
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 產黑普氏菌
Prevotella nigrescens 變黑普氏菌
Prevotella oralis 口腔普氏菌
Prevotella oris口普氏菌
Prevotella oulorum 齦炎普氏菌
Prevotella veroralis 真口普氏菌
Prevotella zoogleoformans 動膠普氏菌
Propionibacterium 丙酸桿菌屬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瘡皰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avim 貪婪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費氏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granulosum 顆粒丙酸狀菌
Propionibacterium jensenii 詹氏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icum 丙酸丙酸桿菌
Proteus 變形桿菌屬
Proteus mirabilis 奇異變形桿菌
Proteus vulgaris 普通變形桿菌
Rothia 羅氏菌屬
Rothia dentocariosa 齲齒羅氏菌
Selenomonas 新月形單胞菌屬
Selenomonas artemidis 蛛形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dianae 月神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flueggei 福氏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infelix 損傷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noxia 有害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sputigena 生痰新月形單胞菌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pitis 頭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表皮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ticus 解糖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livarius 唾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腐生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chleiferi 施氏葡萄球菌
Stomatoccus 口腔球菌屬
Stomatoccus mucilaginosus 粘滑口腔球菌
Streptococcus 鏈球菌屬
Intermedius streptococci 中間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咽峽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星群鏈球菌
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 中間鏈球菌
Mutans streptococci 變形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cricetus 倉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downei 汗毛鏈球菌
Streptococcus ferus 野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macacae 獼猴鏈環菌
Streptococcus mutans 變形鏈球菌
Streptococcus rattus 大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obrinus 遠緣鏈球菌
Oralis streptococci 口腔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crista 嵴鏈球菌
Streptococcus gordonii 格登鏈球菌
Streptococcus mitis 輕鏈球菌
Streptococcus oralis 口腔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arasanguis 副血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anguis 血鏈球菌
Pyogenic hemolytic streptococci 化膿性溶血性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釀膿鏈球菌
Salivarius streptococci 唾液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唾液鏈球菌
Streptococcus vestibularis 前庭鏈球菌
Treponemas 密螺旋體屬
Treponemas denticola 棲牙密螺旋體
Treponemas maltophilum 嗜麥芽糖密螺旋體
Treponemas medium 中間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allim 蒼白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ectinovorum 食果膠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hagedenis 潰蝕齒密螺旋體
Treponemas socranskii 索氏密螺旋體
Treponemas scaliodontium 曲齒密螺旋體
Treponemas vicentii 文森密螺旋體
Veillonella韋榮菌屬
Veillonella alcalescens 產鹼韋榮菌
Veillonella atypica 非典型韋榮菌
Veillonella dispar 殊異韋榮菌
Veillonella parvula 小韋榮菌
Veillonella ratti 大鼠韋榮菌
Vibrios 弧菌屬
Vibrios cholera 霍亂弧菌
Vibrios parahaemolyticus 副溶血霍亂弧菌
Wolinella 沃廉菌屬
Wolinella succinogenes 產琥珀酸沃廉菌
Fungi 真菌
Candida 念珠菌屬
Candida albicans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krusei 克柔念珠菌
Candida pseudotropicalis 偽熱帶念珠菌
Candida stellatoidea 類星形念珠菌
Candida tropicalis 熱帶念珠菌
Cryptococcus 隱球菌屬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型隱球菌
Yeasts 酵母菌
Virus 病毒
ademovirus 腺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巨細胞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 EB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virus 皰疹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人類乳頭瘤病毒
influenze virus 流行性感冒病毒
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
mumps virus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副流感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Chlamydiae 衣原體
Chlalmydia pneumoniae 肺炎衣原體
Chlalmydia psittaci 鸚鵡衣原體
Mycoplasmas 枝原體
Mycoplasmas hominis 人型枝原體
Mycoplasmas orale 口腔枝原體
Mycoplasma pneumoniae 肺炎枝原體
Mycoplasma salivarium 唾液枝原體
Ureaplasma urealyticum 解脲脲原體
Rickettsia 立克次體
Coxiella 柯克斯體屬
Rickettsia 立克次體屬
『肆』 醫學微生物與口腔致病菌有什麼關系
醫學微生物與口腔致病菌有什麼關系
食品衛生標准中規定檢測的微生物致病菌有版4種,沙門氏菌、志賀氏權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
化妝品衛生標准中規定檢測的微生物致病菌有3種,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糞大腸菌群.
不知道你在哪裡.不管在哪,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都設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可以做這些檢驗檢測.設有相關專業(如微生物學、生物學、農學、醫學.)的大專院校和研究所、研究院也可以做檢測.
『伍』 微生物學與口腔醫學的聯系
如樓上的說的,沒什麼太大聯系、微生物有好幾個方向、一般有微生物檢驗、微內生物(發酵容工程)、病毒,真菌等都算是微生物,可能還分醫學微生物和工業微生物(比如啤酒的發酵等)。要說聯系可能就是口腔里的正常菌群和口腔致病菌啦!
我學的是檢驗專業、一般醫生的診斷都要參照檢驗科的檢驗結果!就像樓上說的,都會和檢驗有點關系!
『陸』 微生物學與口腔醫學有什麼關系
沒什麼太大聯系、微生物有好幾個方向、一般有微生物檢驗、微生物(發酵工程)、病回毒,真菌等都算答是微生物,可能還分醫學微生物和工業微生物(比如啤酒的發酵等)。要說聯系可能就是口腔里的正常菌群和口腔致病菌啦!
我學的是檢驗專業、一般醫生的診斷都要參照檢驗科的檢驗結果!就像樓上說的,都會和檢驗有點關系!
『柒』 口腔細菌學說的作者Miller是哪個國家人
是美國人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一位居住在德國的美國牙醫Willoughby Miller第一次描述了齲病的微生物基礎。
『捌』 回顧微生物的發展歷史,貫穿其中的基本科學問題是什麼
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1、史前時期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與利用 主要成就:在 17 世紀下半葉,荷蘭學者呂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ok )用自製的簡易顯微鏡親眼觀察到細菌個體之前,對於一門學科來說尚沒形成.這個時期稱為微生物學史前時期.種痘預防天花是人類控制和應用微生物生命活動規律在預防疾病保護健康方面的寶貴實踐.
2、微生物形態學發展階段 主要成就:17 世紀 80 年代,呂文虎克用他自己製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顯微鏡觀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種有機質的浸出液,發現到了許多可以活動的 「 活的小動物 」 ,並發表了這一 「 自然界的秘密 」 .
3 、微生物生理學發展階段 主要成就:在 19 世紀 60 年代初,巴斯德研究了酒變酸的微生物原理、探索了蠶病、牛羊炭疽病、雞霍亂和人狂犬病等傳染病的病因、有機質腐敗和釀酒失敗的起因,否定了生命起源的 「 自然發生說 」 ,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一系列微生物學實驗技術.柯赫在繼巴斯德之後,改進了固體培養基的配方,發明了傾皿法進行純種分離,建立了細菌細胞的染色技術,顯微攝影技術和懸滴培養法,尋找並確證了炭疽病、結核病和霍亂病等一系列嚴重傳染疾病的病原體等.這些成就奠定了微生物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他們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在這一時期,英國學者布赫納( E.Buchner )在 1897 年研究了磨碎酵母菌的發酵作用,把酵母菌的生命活動和酶化學相聯系起來,推動了微生物生理學的發展.同時,其他學者例如俄國學者伊萬諾夫斯基 (Ivanovski) 首先發現了煙草花葉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擴大了微生物的類群范圍.
『玖』 回顧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科學的研究是無止境的,我們只要研究下去,歷史就會永遠存在。永遠走在科技先進的前端。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發展的歷史研究:
原核細胞微型微生物此類微生物細胞分化低,僅有染色質組成的擬核,無核仁和核膜。細胞質內除有核糖體外,無其它細胞器。
這類微生物按伯傑分類包括真細菌(eubacterium)和古細菌(archaebacterium)。古細菌至今未發現有致病性的,因此與醫學有關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均屬真細菌,包括細菌、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和放線菌。
(9)口腔微生物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微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微生物資源的研究反映了微生物基礎研究的水平,是國家調查、資源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的基礎。它也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也是包括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在內的各種微生物學分支的基礎。
該領域的研究將加快對微生物資源的調查、收集和系統分類,擴大微生物種類和標准儲備,建立中國微生物種類資源庫,使其成為亞洲最大的微生物種類保存中心和年最大的微生物標本館。亞洲。在系統分類研究中,一般會引入新的方法、新技術和新思想。
生物多樣性、系統進化和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將為功能物質的大規模篩選提供材料。其中,極端微生物和對農作物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的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
『拾』 微生物學發展可分為哪幾個時期 每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微生物學的發展史
一、初創時期(形態學時期)
1664年,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虎克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
1674~169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製造解析度大的單式顯微鏡;
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了細菌。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一個只會荷蘭語的小商人,但卻在168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二、奠基時期(生理學時期)
1.法國巴斯德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1)發現並證實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化學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學是為了治療「酒病」和「蠶病」。
(2)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學說
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是它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
(3)免疫學——預防接種
首次製成狂犬疫苗
(4)其他貢獻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
2.德國柯赫細菌學的奠基人
(1)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
a)建立細菌純培養技術(純種分離技術)
b)懸浮培養法
c)流動蒸汽滅菌
d)細胞染色技術和顯微攝影
三、發展時期(生化時期)
無活細胞酵母壓榨液
葡萄糖、酒精
1.青黴素
英國微生物學家弗來明發現青黴素,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2.搖瓶培養技術
四、分子生物學時期(成熟時期)
基因工程葯物學的興起
轉基因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