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深圳的發展歷史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深圳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⑵ 羅湖商業城的發展歷史
羅湖商業城所座地曾經有港商計劃在上址建築一幢樓高38層的大廈,且已開始施工,打下了內大部份挖孔擴底樁容。由於原先擬建的建築物預計由一幢高樓和群樓組成,因此設計的樁比較混亂,共有12種之多;但羅湖商業城的柱網頗為規律,故甚難脗合。
結果,承建商在考慮經濟效益及時間問題後,決定放棄已有的樁,採用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包括按柱網的一柱一樁,打入微風化層,另設地下室底板。第二種方法是按柱網的一柱一樁,選擇微風化層及中風化層為樁端持力層。
最後運用這兩種方法也保留了原來1/4已施工的地下室底板;而他們需將樁部份的地下室板拆除,保留鋼筋,待澆權樁混凝土時,即可把底板鋼筋入樁。
商場建築工程於1993年8月平頂,並且在1994年初落成。
⑶ 深圳近些年的歷史,發展狀況
我盡量寫的少,省的看的發困- -
深圳市位於廣東省中南沿海地區,全市面積2020平方公里,而深圳經濟特區是
從深圳市劃出的六分之一的狹長地帶,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是除海南省外最
大的經濟特區。
深圳文物、古跡:晉、隋時代的古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等
深圳的特色風景線:國貿大廈、地王大廈、賽特廣場、五洲賓館、彭年大酒
店、電子科技大廈、高交會會館等
地王大廈在寬闊的深南中路上高傲地聳立了幾年,他是深圳的地標,還是深圳最高的觀光點
深圳CEPA簽訂(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英文簡稱
CEPA簽訂後,粵,港,澳合作的新形勢對東部地區發展的要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簽署,會大大提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的整體競爭力.深圳將成為CEPA的直接受益者.東部地區占據獨特的區位與資源優勢,對東部生態組團的選擇性開發將有利於深圳香港兩地的產業類型互補性發展,有利於消費市場互補性開發和資源共享同時為經濟安全格局的建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
在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值中,超過90%屬於電子及通訊設備等相關產品。事實上,電子及通訊設備是深圳的支柱工業之一,佔全市工業總產值57.8%,相等於全國18.6%。跨國公司,如IBM、英特爾、西門子、三星、日立等,均有生產缐於深圳。深圳亦是一個重要的軟體開發基地。2002年中國100大軟體公司中,便有10家位於深圳。
除了工業發展外,深圳近年亦致力提升其物流業的能力與水準,並積極計畫發展為跨國公司采買中心。由於接近生產供貨商、運作成本低,再加上當地與香港的物流配套,將是深圳發展采買中心的優勢。
深圳在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居全廣東首位,達到68億民眾幣(2001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較全國平均1%為高,並超越了上海、蘇州等長江三角洲城市。除了華為和中興等深圳企業外,跨國公司如朗訊、甲骨文、杜邦和阿爾卡特等均在深圳設有研發中心。
08年深圳gdp生產總值達到7615億元
09年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人均GDP增長9%
而今年4月22日,深圳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剛第一季度,深圳市完成生產總值1977.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1%
未來 未來5年發展計劃——
到2015年,GDP超1.5萬億元
對於未來5年的參考資料在下面
⑷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⑸ 深圳的歷史,是靠什麼發展的,最早的劃分地,當初咋來的(名字以前)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產業體系:
深圳是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為四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業為基礎,目標是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創新體系。積極培育和發展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網路、生物醫療、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經濟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 深圳CBD
75%以上。
深圳市構建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主體框架由六大部分支撐,
包括:(一)打造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二)打造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基地。
(三)打造以自主技術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四)打造以服務創新為核心的區域金融中心。
(五)打造以高端化為方向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勢傳統產業深圳品牌。
⑹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深圳崛起的真正原因。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深圳如此快速的崛起呢?我覺得是高度的市場化,也就是由市場來選擇,由市場來決定。
不可否認,深圳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對深圳的扶持的確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但是深圳能夠走到今天,其實靠的是市場化。
大家可以發現這樣一件事情,就是當年我們很多的人聽聞那邊改革開放了,然後大家紛紛去深圳發展,而在那個時候大家是怎麼去做生意呢,去找機會找創業的機會,而不是說看政府有什麼關系找點活干,也就是說在深圳大家本來就是奔著去做生意的。
⑺ 深圳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深圳是國內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增長14.5%,較廣東省的10.4%增幅和全國的7.9%增幅為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過去5年以平均每年8.7%增長,達到2002年的46,388元民眾幣水準,居國內各城市之首位。
深圳是一個工業和退場門基地,其工業總產值居全廣東省各市首位。2002年,深圳退場門總額佔全國的14.3%,連續10年居全國各市退場門額首位,充分顯現深圳的外向型經濟。事實上,在2002年全中國100大退場門企業中,便有19家位於深圳。
至2002年底,深圳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達216億美元,佔全廣東省17.3%,佔全國4.8%。外商直接投資當中,超過九成是工業生產,反映出深圳作為工業基地的優勢。200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中,外資企業的產值便佔了78%。深圳還是一個加工貿易的基地,每年加工貿易退場門額佔全市退場門總額達80%以上。
深圳是多種道統工業的生產基地,但自90年代中開始,深圳以發展高新科技工業為經濟建設重點之一。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由1991年的23億民眾幣上升至2002年的1,710億民眾幣。其退場門額佔全國高新技術產品退場門總值23.2%,較其它主要城市為高。
在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值中,超過90%屬於電子及通訊設備等相關產品。事實上,電子及通訊設備是深圳的支柱工業之一,佔全市工業總產值57.8%,相等於全國18.6%。跨國公司,如IBM、英特爾、西門子、三星、日立等,均有生產缐於深圳。深圳亦是一個重要的軟體開發基地。2002年中國100大軟體公司中,便有10家位於深圳。
除了工業發展外,深圳近年亦致力提升其物流業的能力與水準,並積極計畫發展為跨國公司采買中心。由於接近生產供貨商、運作成本低,再加上當地與香港的物流配套,將是深圳發展采買中心的優勢。
⑻ 深圳的歷史,發展前景如何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深圳金融業的優點和不足
深圳金融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和基礎,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潛力很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圳金融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制約因素。
優點:經過20年高速發展,深圳已經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經濟規模和整體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深圳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對金融業發展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同時也將有力地促進和支持金融業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另外,我國的入世使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也給金融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入世後,我國金融市場在漸進的全面開放過程中,仍需要一個實驗場進行探索與創新,從而率先實現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因為深圳金融業具有市場化、網路化、電子化水準較高,在運作機制、觀念上接近國際通行規則等有利條件,因而具備先行先試的優勢。 更令人振奮的是,未來創業板市場在深圳的設立,必將給深圳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創業板的設立勢必進一步強化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地位,在深圳及全國掀起創業投資的熱潮,這也是深圳金融創新、金融現代化的巨大推動力。相信隨著創業板市場的成功創立和規模擴大,深圳金融業的吸引力、輻射力將日益增強。
不足:應該說是深圳金融業原有政策優勢的減弱相對弱化了深圳金融業的優勢。但這畢竟不是允許缺點存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如何將這種不再有的優勢變為動力。另外,深圳金融制度經營環境也有待改善。現行金融執行機制與國際通行規則還有一定差距,比照國際先進的金融制度與法律體系,健全完善深圳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其它的不足還包括金融中介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高等方面。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這些不足都將會逐漸得到改善。
......
目錄
一 回首 只有總結過去,才會更有效的創造未來
二 展望 只有展望未來,才會可持續發展
簡單介紹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⑼ 深圳的歷史
1.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
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德勝門,只是規模小了很多。
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
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鱗次櫛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曾幾何時,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圖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名符其實地叫響了。
2.百越部族
(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3.秦皇設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東晉建縣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6.縣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7.復名寶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8.縣治遷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郵政編碼:518000,區號:0755。
⑽ 詳細介紹深圳發展史的書
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歸附時代,建縣時代,縣境分割時代,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深南中路田面。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車公廟工業區與南山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接寶安區。轄園嶺、南園、福田、沙頭、梅林、華富、香蜜湖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8萬人。
羅湖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特區城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文錦中路。全區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連龍崗區。下轄黃貝、蛟湖、南湖、桂園、翠竹、筍崗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99萬人。
南山區
位於深圳市經濟特區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全區總面積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線為119.4平方公里,二線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車公廟工業區與福田區相 連,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工相連,南臨香港。轄沙河、西麗、南頭、南山、粵海、招商、蛇口7個街道辦事處 。總人口44.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8萬人。
鹽田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區政府駐沙頭角鎮。全區總面積67.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下轄沙頭角鎮,梅沙、鹽田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
寶安區
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政府駐新安(原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深圳機場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8個鎮和新安、光明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