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季風對中國的影響
季風是指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著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一般冬夏之間穩內定的盛行風向相差達容120°~180°。根據研究,全球有幾個明顯的季風氣候區域。即澳大利亞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乾地區。而西非、東非、南亞、東南亞、東亞等地則為顯著季風氣候區。東亞—南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氣候區。我國處於東亞季風區內,表現為: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有很大差別,甚至相反。冬季盛行東北氣流,華北—東北為西北氣流。夏季盛行西南氣流。中國東部—日本還盛行東南氣流。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濕悶、多雨,尤其多暴雨。在熱帶地區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國的華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華北、東北的雨季,都屬於夏季風降雨
B. 試述季風氣候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有何利弊.
我國處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面對廣闊的海洋,海陸之間的巨大熱力差異使我國季風氣候特點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也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冬季,我國大陸主要為極地大陸氣團或變性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在80~90°E高空多為高壓脊,而沿海高空常為一大槽,脊前、槽後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加強了地面的冷高壓(蒙古高壓),溫暖的海洋上多為低氣壓所控制。氣流不斷地從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使得我國冬季對流層低層盛行西北、北和東北風。極地大陸冷高壓及其伴隨的極鋒或次冷鋒是冬季我國天氣的主要控制系統,天氣氣候特徵是降水少和低溫、乾燥。尤其是寒潮或強冷空氣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伴隨的大風和降溫對工農業生產危害較大。
夏季,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和熱帶大陸氣團所控制,高空在東經70~80°E處為一低壓槽,沿海為一淺脊,地面氣壓系統在歐亞大陸均為蒙古低壓所盤踞,它與海洋上的高壓相配合使得我國夏季對流層低層盛行西南、南和東南風。這時除了極地冷空氣及其伴隨的冷鋒仍然可以影響到華北一帶外,大陸熱低壓、副熱帶高壓、熱帶低壓、熱帶氣旋、東風波等成了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系統。天氣氣候特徵是高溫、濕潤和多雨。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高溫配合沛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水稻的主要產區,我國水稻種植最北可以到黑龍江省的漠河,從東北的一年一熟,華北、華中的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以至華南的一年三熟,都受惠於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但持續的暴雨或局地強降雨,又常常造成夏季我國大范圍或局地嚴重的洪澇災害。熱帶氣旋所挾帶的狂風暴雨,對漁業生產和海運交通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在登陸地點附近(有時可以深入到內陸)常會引起風災和洪澇災。
夏季風來臨是以雨量突然增加為標志的。一般,夏季風雨帶5月初出現在南海北部,5月中旬移到華南沿海。然後,緩慢北推,5月下旬停滯在華南。6月初突然北推,6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便是梅雨期的開始。梅雨一般維持到7月上旬。然後,夏季風影響淮河以北地區,7月下旬華北和東北地區進入全年雨季最盛期,一直維持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開始,夏季風雨帶迅速南撤,全國(除東南沿海受到熱帶氣旋影響地區外)雨量迅速減少。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停滯在江淮中東部一帶、形成相對的多雨帶。華西地區由於受地形的影響,多出現連綿秋雨,也為一相對的多雨區。9、10月份華北和華中地區多為秋高氣爽的天氣。10月中旬雨帶退到華南。我國各地的雨季開始和撤退時間正常與否,大都直接與夏季風的進退時間密切相關。
夏季風的來臨和撤退與維持時間等年際間的差異,決定著我國年際間不同的夏季降水狀況和旱澇地區的分布。統計表明,夏季風很強的年份,雨帶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長江中下游梅雨期較短,出現嚴重的伏旱;反之,長江中下游雨帶停滯,雨量過多,發生洪澇,而北方出現旱象,如1999年。因此,季風氣候的特點,特別是冬、夏季風的異常變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氣象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乾旱、暴雨洪澇、低溫冷害等是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據1950~1999年統計,我國每年乾旱、風雹、低溫霜凍等災害的受災面積平均約為3800多萬公頃。
以熱量指標分類看我國的氣候類型
我國地處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一歐亞大陸的東南部,面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一太平洋,地形復雜,疆土遼闊。西起阿爾金山,東至烏蘇里江,地跨63個經度。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緯距差49度。因此,我國氣候十分復雜多樣,從熱量上看,我國自南向北,跨越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溫帶、高山、高原還有寒冷氣候。全國87%的國上面積為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以熱量指標分類,我國有以下氣候類型:
(1)赤道季風氣候。位於北緯1O度以南的南海島嶼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6℃以上,年積溫達9000℃,氣溫變化很小,四季雨量分配較均勻。
(2)熱帶季風氣候。包括台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6℃,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干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0℃,終年無霜。
(3)幅熱帶季風氣候。我國華北和華南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8~0℃,是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候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候,即30天),冬季氣溫相當低。
(4)溫帶季風氣候。我國內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1600~34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8℃,夏季候平均氣溫多數仍超過22℃,但超過25℃的已很少見。
(5)寒溫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北地區的北部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1600℃,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28℃,冬季嚴寒程度比溫帶更甚,寒冷期比溫帶更長。
(6)高原氣候。我國青藏高原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2000℃,日平均氣溫低於10℃,最熱候的氣溫也低於5℃,甚至低於0℃。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較小,但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
大陸性氣候強烈
我國大陸性氣候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氣溫的年、日變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溫差懸殊;夏季炎熱,全國氣溫普遍較高。最冷月多出現在: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遠低於全世界同緯度的平均值。年最低氣溫的多年平均值在我國最北部低於-45℃,而在海南島即達11℃,相差50℃以上。夏季,我國又是世界同緯度上,除沙漠乾旱地區外最熱的國家。最熱月幾乎都出現有7月,我國東部淮河以南月平均氣溫基本上都在28℃~30℃之間。但是,由於我國氣候的大陸性強,最熱月平均氣溫的南北差異遠比最冷月平均氣溫的南北差異小得多。全國氣溫年較差基本上隨緯度升高而增加,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和新疆的准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年較差都在40℃以上,最大的接近50℃;黃河流域為30℃左右;長江中下游為20℃左右;珠江流域約15℃。平均氣溫日較差也和年較差一樣,愈向西北內陸愈大。大體上淮河、秦嶺一線以南小於10℃;往北至華北平原增大到10~12℃,黃土高原和東北大部為12~14℃,蒙新、青藏可達14~16℃以上。
按水分條件分類看我國的氣候特點
從水分條件看,自東南向東北,依次為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地區,其中乾旱、半乾旱地區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大體上全國可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個大區。由於緯度高低、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地形錯綜復雜,地勢相差懸殊,致使我國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東北地區主要為濕潤、半濕潤溫帶氣候區。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較短。低溫冷害和乾旱是該區農業生產的最大不利因素。
華北大部分地區為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部分為半乾旱暖溫帶氣候區。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溫多雨,且暴雨較多,春旱嚴重。春旱和夏季降水不穩定是該區農業生產的制約因素。
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為濕潤亞熱帶氣候區。冬季濕冷,春雨較多,初夏多雨,盛夏高溫伏旱,沿海夏秋有熱帶氣旋侵襲,是該區主要氣候特徵。
華南大部和西南部分地區也屬濕潤亞熱帶氣候。冬季溫和,春末至夏季多雨。但冬春時少雨乾旱,影響熱量的利用;暴雨洪澇及熱帶氣旋的影響也不同程度地制約本區經濟的發展。
熱帶濕潤氣候區域分布在雷州半島、海南島、南海諸島。台灣南部和雲南南部,全年暖熱,降水量多,干濕分明。冬春少雨,夏季暴雨和熱帶氣旋活動比較頻繁。
內蒙古屬於半乾旱氣候區。
西北地區主要是乾旱氣候區,種植業僅限於綠洲和山麓地帶,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本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但該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寒冷少雨。氣候地區差異很大,具有從寒帶到熱帶的各類氣候。
C. 季風氣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夏風向更替明顯。冬季氣流主要來自高緯大陸,盛行偏北風,夏季氣內流來自低容緯海洋,多吹偏南風。冬季受冬季風控制,氣候乾冷、風大。夏季東部廣大地區主要受夏季風影響,氣候濕熱、多雨。春、秋季節為冬、夏季風控制的氣流相互作用,天氣冷暖,晴雨多變。我國東南部廣大地區具有干濕季明顯,四季分明的特點。
2、中國東南部地區受季風影響,雨季起迄規律性明顯。雨季開始南方早、北方遲,東部早、西部遲;雨季結束北方早、南方遲,西部早、東部遲。中國東南部廣大地區由於受季風影響,降水以季風雨為主,降水的地區分布也不均勻,東部近海多雨,西部乾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3、中國東南部受季風氣候影響,北部冬季乾冷、夏季濕熱,溫度年變化與日變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溫度和濕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點。
4、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由於受季風影響,氣溫年較差大,與同緯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氣溫低,夏季氣溫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
D. 季風氣候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由於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故季風氣候易於發生旱澇自然災害,如去年的乾旱少雨、今年的洪澇多雨。
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
季風氣候降雨量及對農業影響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雨。例如,長沙年降水量1 390毫米,3~8月就佔71%;南京年降水量1 031毫米,4~9月佔74%;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決定於季風進退的早晚和強弱。長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個月,到華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雨季的長短與夏季風控制有關系。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雨量極不穩定,逐年變化很大。在長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兩倍,南京則多三倍,北京更超過五倍。所以,在季風氣候條件下,水旱災害頻繁,是對人們生產和生活極不利的一面。 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 氣溫年較差大,冬季氣溫低,可對病蟲害的減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於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災害,因此又常常造成農業減產.
E. 季風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一.季風氣候給我們提供了有利於生產和生活的優越條件。每年夏季風帶來專豐沛雨水的時候屬,恰好是氣溫較高的時候,因而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這一特點對農作物、森林的生長極為有利。
二.雖然季風氣候能夠帶給我們很多好處,但是由於它的不穩定性,有時也會帶給我們災難。例如,有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退得遲,或來得遲、退得早,雨季的長短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洪澇或旱災,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影響。
F. 季風氣候對人類活動有什麼影響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好的方面;夏季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有利內於緩解旱情容。
不好的方面;夏季風帶來大量的局部降水可造成洪澇。夏季風來得晚,退得早可造成旱災。冬季風帶來寒潮,沙塵暴,降溫天氣。下雪等災害天氣。
G. 中國季風的成因及影響
中國季風有兩種:
東亞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差異,影響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夏內季高溫多雨,冬季容低溫乾燥
南亞季風:夏季風成因是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而
成,高溫多雨;
冬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差異,溫和乾燥。
南亞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地區。
兩種季風夏季都是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
H. 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影響
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暖熱,冬季寒冷。因此,氣溫年較差比海洋氣候大。最冷月出現了1月,表現出大陸性氣候特點,最熱月出現在7~8月,秋季氣溫高於春季氣溫,又表現出海洋性氣候特點。例如長沙,年較差24.6℃,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4.7℃,最熱月為7~8月。從月平均值來看,7月平均為29.3℃,8月平均28.7℃,7月只比8月高0.6℃,實際上在1951~1980年的30年中,有1/3的年份是8月溫度高於7月,況且從平均最高溫度看,則以8月最熱,為31.2℃。再以南京為便,年較差為26.0℃,1月最冷,平均2.0℃,最熱也在7~8月,7月平均28.0℃,8月平均27.8℃,從1951~1980年30年間,有14年是8月平均溫度高於7月,平均最高溫度也是8月最熱,為30.5℃。
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雨。例如長沙年降水量1390毫米,3~8月就佔71%;南京年降水量1031毫米,4~9月佔74%;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決定於季風進退的早晚和強弱。例如,長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個月,到華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雨季的長短與夏季風控制有關系。在季風氣候條件下,雨量極不穩定,逐年變化很大。在長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兩部,南京則多三倍,北京更超過五倍。所以,在季風氣候條件下,水旱災害頻繁,是對人們生產和生活極不利的一面。
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
I. 季風是如何形成的對我國有何影響
在大陸與海洋間的廣大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轉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季內風季風根據其容形成原因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
(1)海陸季風:是海陸熱力特性的差異導致冬、夏溫度場和氣壓場的相反分布和季節變化所形成的季風現象。
(2)行星季風。由於行星風系在一年中隨太陽直射點變化而又顯著的南北移動,因此在兩個行星風系交接的地區(如西風帶與赤道東風帶交界處)發生風向的季節變化現象。
(3)高空季風。為補償低空海陸季風出現時空氣質量的流入和流出而在高空所發生的風向隨季節的變化現象。
(4)高原季風。巨大而高聳的高原同與它同高度的四周的自由大氣之間,冬、夏的溫度梯度是相反的,由這種作用而產生的熱力環流所引起的冬、夏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
影響我國的主要是東亞季風,夏季風帶來了我國的雨季,冬季風帶了了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