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說明霍去病幕石雕群的創作年代 主題思想 藝術風格 及歷史意義
中國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墓冢。在陝西省興平縣東北約15公里處。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卧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內。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為茂陵博物館。
㈡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藝術特徵:
石雕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回,並在細節表現上答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
例如,《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發式和胡須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
㈢ 《秦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卧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馬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㈣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特徵
藝術特徵:
石雕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回並在細答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
例如,《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發式和胡須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
㈤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藝術特色和時代背景
藝術特色:
《馬踏匈奴》石雕為主體性雕像,以碩大的花岡岩雕出一匹戰馬將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戰馬矯健軒昂,莊重沉穩,踏在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掙扎欲起之勢。
整個雕塑馬腹下不作鑿空處理,渾然一體,突出大的體面,加強了整體感和大型圓雕的雕塑感。作品運用象徵手法,頌揚霍去病擊敗匈奴的歷史功績,用雄駿的戰馬形象頌揚主人英雄氣概。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使漢代雕塑取得輝煌成就。
(5)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風格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古代文獻記載,漢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屬雕刻作為宮殿、園囿等建築布局的特定設置。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雕塑作品多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最為傑出。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能征善戰,曾六次率軍抗擊匈奴,奪得祁連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邊塞的決定性勝利。
漢武帝對霍去病極為賞識,晉封為驃騎將軍、冠軍侯,可惜24歲英年便早早去世。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勛。
特賜陪葬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並「為冢象祁連山」,以獨特的設計意匠和氣勢宏偉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紀念碑式的墓冢。
㈥ 簡析西漢《霍去病墓石雕》有哪些藝術特色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 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 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霍去病墓石刻群雕,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其石雕多以花 崗岩石雕刻而成,形體較大。藝術形式主要以「因勢象形」和「圓雕、浮雕、線刻多種造型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 為主要造型特點。《馬踏匈奴》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 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 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丑 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整個作品的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 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作品特點上似大寫意,沒有過多的細節刻畫,整個石雕圓渾、穩重,使人越看越感覺 到其潛藏著的內在力量的鎊礴氣勢,是以一個征戰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的主觀人文思想的作品。
㈦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創作年代、主題思想、藝術風格及歷史意義
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漢代雕塑在中國雕塑史上具有典範的意義。秦漢雕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古代文獻記載,漢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屬雕刻作為宮殿、園囿等建築布局的特定設置。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雕塑作品多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最為傑出。霍去病墓石雕群為漢代陵墓雕刻中最傑出的作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能征善戰,曾六次率軍抗擊匈奴,奪得祁連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邊塞的決定性勝利。漢武帝對霍去病極為賞識,晉封為驃騎將軍、冠軍侯,可惜24歲英年便早早去世。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勛,特賜陪葬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並「為冢象祁連山」,以獨特的設計意匠和氣勢宏偉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紀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有馬踏匈奴、躍馬、卧馬、伏虎、卧牛、卧象、野豬、魚、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馬踏匈奴石雕置於墓前外,其他石雕原來可能散置墓冢周圍。將圓雕、浮雕和線刻技法綜合運用,很好地抓住對象的神貌特徵加以表現。.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國古代雕塑接收外來藝術、明顯接收中亞和西亞藝術加以融會貫通的結果。這種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見生拙的弱點,發揚氣勢雄渾優勢和內在力量處理的方式,成為漢代藝術的一大特色。
㈧ 簡要概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藝術特點
是石來雕,採用了線雕、源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根據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題材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 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倒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㈨ 簡述漢代霍去病石刻的藝術風格
漢代霍去病石刻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
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斗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石雕散置於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十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主像,它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
(9)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風格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建築特點
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無不勝,威震匈奴。
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
㈩ 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的造型風格具有什麼特點
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就其造型風格說,明顯地是在商、周青銅器雕刻傳統的基礎版上,結合當代的現權實,並吸取了秦代雕塑新的營養而發展形成的。在某些作品的造型上,雖然有的顯得過分質朴和粗獷,但這也正說明了西漢時期的雕刻藝術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在大氣磅礴中所顯示的蓬勃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