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

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8 07:06:12

『壹』 哈薩克民族歷史

哈薩克族民族演義哈薩克族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她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天文歷法、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和聚居地,有鮮明濃郁和獨具風格的民族特點。哈薩克民族是一個歌唱的民族,廣袤無垠的哈薩克草原是詩歌的海洋,近代哈薩克族傑出詩人阿拜·庫南拜說:「歌聲打開你生命之門,歌聲又送你進入墳墓」。同時哈薩克族又是一個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薩克、中國、蒙古國、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國,中國的哈薩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和吉木薩爾、木壘、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爾木和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姑娘 哈薩克族是古代居住在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游牧部落,從祁連山西部沿天山北麓、阿爾泰山向西至裏海、伏爾加河;南及錫爾河、鹹海、北到伊施姆河、托博爾河、額爾齊斯河。廣袤的哈薩克草原的游牧民族,是這些地區的很多部落和部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歷無數次的社會變遷,民族分化融合形成的,古代的塞種、突厥、匈奴、月氏、烏孫、康居、阿蘭等都是哈薩克族族源的組成部份,在蒙古擴張時期又和當地其他部族融合發展,到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領哈薩克各部落西遷到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建立哈薩克汗國時,哈薩克民族的形成基本完成。 哈薩克汗國時期,哈薩克族曾分為三個玉茲。 大玉茲轄 烏孫、康里、杜拉特、扎拉衣爾、阿勒班、素宛等部落; 中玉茲轄 乃曼、克烈、阿爾根、克普恰克、弘吉刺惕、瓦克部落; 小玉茲轄 艾力木烏勒、哲得烏勒、巴衣烏勒。 哈薩克民族溯源綿長悠久,在歷經了漫長的戰亂紛爭、部落遷移和多個部落融合之後,終於形成了今天遍布大疆南北的哈薩克民族。 哈薩克族是屬於跨國境民族。在很久以前,他們的部落就在哈薩克草原過著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稱,在他們相鄰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上曾有記載如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康里)、阿蘭(奄蔡)、克烈、乃蠻、欽察、咄陸(杜拉特)、突騎施(撒里烏孫)、葛邏祿、札刺亦爾、私吉刺特、阿爾根、阿里欽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後才有記載,如突厥、阿爾沁、克依瑪克等。塞種人 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據漢文史籍記載,塞種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游牧於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 在哈薩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種人的成分。如哈薩克的克昔恰克。阿爾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爾塞克」、「別斯塞克」、「波爾塞克」和「卡爾塞克」等氏族部落。說明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種人的後裔。又《漢書·西域傳)在涉及到哈薩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烏孫時亦雲:「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這也說明哈薩克族中有古代塞種人的成分。匈奴 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國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匈奴冒頓單於時,征服了鄰近許多部族,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蒽嶺。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英雄的哈薩克 據《漢書·西域傳》載,公元前71年,烏孫與朝聯合攻擊匈奴,烏孫俘獲匈奴4萬人。這4萬人後來無疑都被作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的烏孫部族所融合。烏孫 烏孫歷來被認為是哈薩克族的先民,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烏孫部落現在是哈薩克大玉茲的主體部落。烏孫是我國的一個以游牧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後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權。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烏孫在西遷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於敦煌、祁連之間(今河西走廊一帶),為「匈奴西邊小國」,其有史可考的首領名叫難兜靡。在難兜靡為首領時,烏孫為強鄰月氏所攻,國破家亡。其時,難兜靡之子獵驕靡(即後來的昆莫)剛剛誕生,為匈奴單於所收養。欽察 欽察是哈薩克族來源之一,「欽察」系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名稱,一般譯作「克昔恰克」。哈薩克族的鄰近部落對哈薩克的認識,是由「哈薩克」這個名字而開始的,至今已有幾個世紀。這種說法是確切的,因此哈薩克族直到今天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自己部落的名稱。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哈薩克族逐步走向了完善和穩定。勤勞、勇敢的哈薩克族人民也正在為新疆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黃烏孫 目前,在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主要是克烈、乃曼、瓦克、阿勒班、素宛和托熱幾個部落,克烈、乃曼部落人數眾多,每個部落下有數個大氏族,大氏族下還有小氏族。如:克烈部落分成阿巴克克烈和阿夏瑪衣勒克烈,阿夏瑪衣勒克烈主要在哈薩克,阿巴克克烈主要在中國境內。克烈分十二個大氏族: (1)建太凱、 (2)賈的克、 (3)傑魯希、 (4)喀拉喀斯、 (5)木勒合、 (6)昆薩塔克、 (7)薩爾巴斯、 (8)依特利、 (9)密爾克特、 (10)加斯塔本、 (11)其巴阿依格爾、 (12)歧莫因。 十二個大氏族下還有小氏族,其中建太凱、賈的克兩大氏族人數最多。乃曼部落分為九大氏族: (1)科克加爾特、 (2)葉爾格尼克特、 (3)鐵爾斯坦巴勒、 (4)沙爾米馬爾特、 (5)布拉、 (6)托勒克塔依、 (7)巴格納勒、 (8)巴勒塔里、 (9)耶列鐵。 乃曼部落主要在蘇聯,中國的乃曼部落主要是托勒克塔依大氏族,這個大氏族還分成四個小氏族。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克扎依,就是四個小氏族中的馬太氏族的一個小分支,由於克扎依人數越來越多,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部落。阿勒班部落分沙熱、赤布勒兩個大氏族。 瓦克部落在歷史上常和克烈部落一起游牧,原住在阿爾泰山和齋桑泊一帶,18世紀和19世紀有二批遷到新疆。 托熱部落雖然人數不多,但屬貴族統治階級,他們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血統來自於蒙古,但已完全哈薩克化。從先祖成吉思汗以來,一直統治著哈薩克族,人數雖少,但權力很大。<戰場上的哈薩克 *「哈薩克」一詞之意,學者們有多種解釋: ①避難者、脫離者; ②美麗的姑娘; ③騎士; ④白天鵝; ⑤草原上自由勇敢的人們。 其中第五種解釋比較符合哈薩克族的歷史。第四種解釋則是哈薩克族起源的一個流傳最廣的美麗傳說。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聰慧、勇敢的青年在隨軍遠征中身負重傷,倒在戈壁灘上。正當奄奄一息的時候,他看到天空突然裂開了一道縫,縫中飛出一隻潔白如玉的天鵝。天鵝用樹技帶來水,拯救了年輕人,天鵝也變成了一位美艷絕倫的仙女。小夥子和天鵝結成夫妻。婚後生下一個男孩,他們給孩子取名為「哈薩克」,即為白天鵝的意思。的確,哈薩克族的先民崇拜天鵝。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將天鵝看成是聖鳥,禁止捕殺。如要看到死去的天鵝,要將它掛在氈房的四壁進行供奉,把天鵝毛拴在孩子胸前,以求吉祥。 綜上所述,大氏族是一個最初的氏族,由於子孫的繁衍,必然會產生更多的小氏族,氏族的大小在歷史上是不停的在變,小氏族也可能變成大氏族,大氏族因年代久遠而成為歷史上的名詞,小氏族一直是游牧民的一個具體單位。 大小氏族都有專用的名稱,這些名稱一般都是他們男性祖先的名字,是一個共同血統的證據。由於這種部落的組織形式,7戶以上15戶以下在一起聚居的,稱「阿烏爾」,頭目稱呼為「阿克薩卡爾」,幾個「阿烏爾」就是氏族,稱為「阿依馬克」,頭目稱呼為「阿格」,幾個「阿依馬克」合成「塔依甫」或者是「傑克」就是大氏族,頭目稱呼「比」。幾個「塔依甫」組成為「烏魯」頭目稱呼為「阿爾斯」幾個「烏魯」組成一個「烏魯斯」即「部落聯盟」頭目稱為「汗」,這是哈薩克民族簡單的歷史概況,多少世紀以來,哈薩克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為祖國的疆土開拓、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哈薩克族的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由於生產力的解放、社會的發展、經濟基礎及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應用,氏族、部落的觀念在年輕一代中逐漸淡化,他們走出了封閉的地域觀念和文化心理,走出草原、走向農牧業的現代化、走向現代工業、走向科學技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哈薩克民族不愧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貳』 哈薩克族關於民族的起源歷史如何記載的

民族族源
一般認為:欽察草原的最早居民是斯基泰人。匈奴人西遷以後,各突厥語民族開始逐步進入欽察草原。成吉思汗西征之後,這里分屬蒙古欽察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這一期間,當地人與蒙古人不
斷融合,初步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血緣上以蒙古人、突厥人為主,並接受了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汗國成立後,周邊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經過幾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哈薩克族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因此,哈薩克人的族源比較復雜,包括了古代不同時期進入這個地區的印歐民族(斯基泰人,烏孫、康居、奄蔡人、大月氏)、突厥民族(匈奴、鐵勒、可薩人、欽察、康里、阿兒渾、葛邏祿、汪古、克烈、乃蠻、諾蓋人),蒙古語民族(契丹、蒙古、札剌亦兒、弘吉剌、忙兀惕、乞顏)等民族;其中後來的突厥人和蒙古人成為主體部分。
民族歷史

古代戰場上的哈薩克族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准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並。但是准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准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准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系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游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佔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

哈薩克史詩《黑薩》中描述哈薩
克起源傳說里遠征勇士因負傷而滯留戈壁荒野,當他奄奄一息時被天外飛來的白天鵝用神水救起。不過,在哈薩克民間敘事文學里最常見的敘述是,主人公被砍斷手腳,當他在死亡中掙扎的時候,一隻狼突然出現,用舌頭舔過他的傷口後,他的手腳立刻完好如初。在《先祖闊爾庫特書》的《德爾謝汗其子布哈什汗之歌》里,英雄布哈什汗血卧沙場,有神靈在他中箭的身上撫摸了三遍,布哈什汗的母親又按照神靈的指點,用山花和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布哈什汗。「治癒」所蘊含的是英雄的又一次降生,即從天界降生。

『叄』 哈薩克族的民族歷史

哈薩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躍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西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系。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種、月氏、烏孫、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主要是由於與哈薩克族源有關的烏孫結盟,共同擊敗了匈奴貴族,才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土地並入中國版圖。據漢文史跡記載,塞種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游牧於天山南北,包括阿爾泰山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孫歷來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它於公元前就游牧於我國河西走廊一帶,後佔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種人的土地,和當地的塞種、大月氏融合,形成了烏孫國;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曾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康居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國,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鹹海之間以及錫爾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康居部落的稱謂作為哈薩克族大玉茲所屬的一個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蘭」,是一個以游牧、兼營農業的部族,是構成哈薩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克烈是一個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後由於成吉思汗奪取了其大部分領地,迫使其一部分西遷至阿爾泰山以西的哈薩克草原上。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面。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白帳汗國」,並於14世紀一度強大,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爾海里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兇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該汗國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吉來和扎尼別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爾海里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別克帶著自己的部落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著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准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並。但是准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728-1730年間,哈薩克族人民數次沉重地打擊了准噶爾貴族的入侵。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准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准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系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游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佔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哈薩克人民的專制統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使團到了北京。
歷史上,哈薩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為維護祖國統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過重要貢獻。19世紀後半葉,沙俄武力征服中亞,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西北大片領土,使大批哈薩克牧民遭受到殘酷統治。哈薩克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起義,打擊了沙俄在中亞的統治。《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強迫伊犁各族人民遷移,遭到哈薩克人民的頑強抵抗。不僅如此,在1855年火燒俄國「貿易圈」的斗爭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戰斗以及阿勒泰地區抗俄的斗爭中,哈薩克人民均表現出了堅決反對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
1944年~1949年,哈薩克族人民積極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議意見》。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齎,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盪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場。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烏斯滿匪幫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里坤的哈薩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遷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並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託,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域劃分的規定,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肆』 哈薩克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久

最早居民目前認為是斯基泰人。匈奴人西遷以後,各突厥語民族也開始進入。哈薩克汗回國成立後,周邊很多游牧民答族部落加入,經過幾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

廣義(如果算祖先在內)的來說:哈薩克民族祖先主要是塞人和突厥人,人種屬於蒙古人種北亞類型和歐羅巴人種及印度地中海類型之

『伍』 哈薩克族風俗習慣

1、習俗,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

2、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

3、婚俗,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

4、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跳「黑足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5)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歷史: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不負眾望,率領哈薩克諸部東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前來加入。

哈薩克汗國建立以後,哈薩克諸部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得到迅速發展,汗國的領土也不斷擴大。15世紀50—70年代初,哈薩克汗國擁有欽察草原和中亞的論答剌、突厥斯坦、烏爾根奇等地。1500年,佔領河中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南麵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

1698年至1718年,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部落譜系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被稱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茲以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博爾河、伊斯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哈薩克西部地區。

17世紀末,西部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爾部開始強盛起來,不斷向外擴張。17世紀70年代,准噶爾部噶爾丹向南擴張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薩克各部常遭准噶爾部的侵擾。哈薩克汗國一度衰落。自此,哈薩克族展開了反抗准噶爾封建貴族集團的艱苦鬥爭。

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統一了新疆,從而為西域多民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將軍:「伊犁等處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哈薩克如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薩克中玉茲可汗阿布賚:「哈薩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游牧」。

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起,哈薩克開始陸續遷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游牧。遷到伊犁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乃蠻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茲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遷到塔城、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的克烈、乃蠻等部落。此後,哈薩克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1864年,中俄雙方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佔了中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一些哈薩克部落表示「眾民隨地劃歸俄轄,雖死不從」的堅定立場,紛紛投歸祖國。清政府對所轄哈薩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實行千戶制。官員分為千戶長、百戶長、台吉、公等。哈薩克人開始繳納賦稅,履行國民義務,最終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辛亥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迅速覺醒。1912年,阿勒泰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扎克熱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漢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團結奮斗,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統治 。

參考資料:網路 哈薩克族

『陸』 新疆哈薩克族的歷史

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阿勒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於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薩克族自治州。2003年普查 新疆哈薩克族人口為135.21萬人 。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使用哈薩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哈薩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鶻文。伊斯蘭教傳入後,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哈薩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躍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西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系。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種、月氏、烏孫、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哈薩克美女
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主要是由於與哈薩克族源有關的烏孫結盟,共同擊敗了匈奴貴族,才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土地並入中國版圖。據漢文史跡記載,塞種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游牧於天山南北,包括阿爾泰山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孫歷來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它於公元前就游牧於我國河西走廊一帶,後佔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種人的土地,和當地的塞種、大月氏融合,形成了烏孫國;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曾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康居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國,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鹹海之間以及錫爾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康居部落的稱謂作為哈薩克族大玉茲所屬的一個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蘭」,是一個以游牧、兼營農業的部族,是構成哈薩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克烈是一個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後由於成吉思汗奪取了其大部分領地,迫使其一部分西遷至阿爾泰山以西的哈薩克草原上。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面。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白帳汗國」,並於14世紀一度強大,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爾海里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兇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該汗國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吉來和扎尼別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爾海里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別克帶著自己的部落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 哈薩克族
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著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
[1]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准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並。但是准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728-1730年間,哈薩克族人民數次沉重地打擊了准噶爾貴族的入侵。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准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准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系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游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佔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哈薩克人民的專制統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使團到了北京。 歷史上,哈薩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為維護祖國統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過重要貢獻。19世紀後半葉,沙俄武力征服中亞,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西北大片領土,使大批哈薩克牧民遭受到殘酷統治。哈薩克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起義,打擊了沙俄在中亞的統治。《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強迫伊犁各族人民遷移,遭到哈薩克人民的頑強抵抗。不僅如此,在1855年火燒俄國「貿易圈」的斗爭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戰斗以及阿勒泰地區抗俄的斗爭中,哈薩克人民均表現出了堅決反對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 哈薩克
1944年~1949年,哈薩克族人民積極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議意見》。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齎,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盪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 哈薩克族
和放牧草場。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烏斯滿匪幫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里坤的哈薩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遷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並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託,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域劃分的規定,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柒』 哈薩克族有多久的歷史

雖說哈抄薩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襲漢代的烏孫、康居。但是「哈薩克」這個名稱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蒙古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博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丹(部落首領)」-----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東察合台汗國)統屬地區,亦力把里汗將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部七河地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隨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如此算來,「哈薩克」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了。

『捌』 哈薩克族有什麼歷史淵源

15世紀哈薩克汗國成立後,周邊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經過上百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茲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爾海里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兇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吉來和扎尼別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爾海里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別克帶著自己的部落向東逃入東察合台汗國,東察合台汗國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白天鵝。哈薩克民族在此時形成,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著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錫爾河流域)。而小玉茲(西哈薩克)。但是在和准噶爾汗國的戰爭中哈薩克各部損失嚴重。
18世紀中葉起,沙皇俄國侵略中國,並侵入中亞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皇俄國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年,游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皇俄國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年)。

『玖』 哈薩克族風土人情

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綠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通古斯文化都對哈薩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哈薩克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後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們在相互交流與聯系中,將不同部落的傑出文才創作的口頭民間文學加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日益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其中尤以長詩所佔地位突出。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屍體,再用白布纏身,然後進行土葬。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諾魯孜」節,時間在舊歷正月,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游戲。哈薩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著薩滿教的殘余。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克族
。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拾』 有誰知道哈薩克族的歷史

哈薩克民族溯源綿長悠久,在歷經了漫長的戰亂紛爭、部落遷移和多個部落融合之後,終於形成了今天遍布大疆南北的哈薩克民族。

哈薩克族是屬於跨國境民族。在很久以前,他們的部落就在哈薩克草原過著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稱,在他們相鄰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上曾有記載如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康里)、阿蘭(奄蔡)、克烈、乃蠻、欽察、咄陸(杜拉特)、突騎施(撒里烏孫)、葛邏祿、札刺亦爾、私吉刺特、阿爾根、阿里欽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後才有記載,如突厥、阿爾沁、克依瑪克等。

塞 種

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據漢文史籍記載,塞種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游牧於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

在哈薩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種人的成分。如哈薩克的克昔恰克。阿爾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爾塞克」、「別斯塞克」、「波爾塞克」和「卡爾塞克」等氏族部落。說明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種人的後裔。又《漢書·西域傳)在涉及到哈薩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烏孫時亦雲:「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這也說明哈薩克族中有古代塞種人的成分。

匈 奴

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國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匈奴冒頓單於時,征服了鄰近許多部族,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蒽嶺。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在 匈奴的控制之下。

據《漢書·西域傳》載,公元前71年,烏孫與朝聯合攻擊匈奴,烏孫俘獲匈奴4萬人。這4萬人後來無疑都被作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的烏孫部族所融合。

烏 孫

烏孫歷來被認為是哈薩克族的先民,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烏孫部落現在是哈薩克大玉茲的主體部落。烏孫是我國的一個以游牧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後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權。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烏孫在西遷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於敦煌、祁連之間(今河西走廊一帶),為「匈奴西邊小國」,其有史可考的首領名叫難兜靡。在難兜靡為首領時,烏孫為強鄰月氏所攻,國破家亡。其時,難兜靡之子獵驕靡(即後來的昆莫)剛剛誕生,為匈奴單於所收養。

公元前162一161年,在匈奴老上單於支持下,昆莫(獵驕靡)率軍向西大舉進擊,攻破當時在伊犁河流域居住的大月氏,一部分大月氏人繼續西徙;一部分人則留在原地。昆莫收取大月氏余眾,留居伊犁河流域。此後,烏孫人口激增,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建立了一個地域廣大、國力強盛的地方政權。其地東接匈奴,北抵康居,西達大宛,南連城郭諸國。政治中心在赤谷城。昆莫分設各官,管理全國。烏孫最盛時,擁有12萬戶,人口63萬,勝兵18.88萬人,是西域最強大的「行國」。

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極為密切。早在漢武帝時,通過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女使馮燎與烏孫昆莫、大將聯姻,並與漢朝建立了隸屬關系,抗擊了共同的敵人。此後4百年內,烏孫與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為保衛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康 居

「康居」(康里)是組成哈薩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康居是2千多年前的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部分康居人遷往他處與別的民族融合亦勢所不免。但其主體部落仍然長期在其故地繁衍生息,成為形成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據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康居(康里)部落系譜來看,康居(康里)部落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所以哈薩克這一大部落的先世無疑是在漢代出現於史冊的「康居」。

阿 蘭

在哈薩克諸部落中,有一個名叫阿里欽的大部落,它是構成哈薩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有人認為阿里欽部落的先世即是2千多年前出現於我國史籍中的「阿蘭」。阿蘭,又名奄蔡或阿蘭聊,是一個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的部族.其民俗、服飾與康居大同小異。

漢代時,阿蘭是中亞大國,《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均記其「控弦者有十餘萬人。」

可 薩

「可薩」為古突厥汗國的一個部族。「可薩」又作「曷薩」、「阿薩」.有人認為「可薩」,「曷薩」和「阿薩」等即今「哈薩克」同音異譯。

據史籍記載,可薩部在古突厥汗國的西部,即 漢代奄蔡故地。可薩人的國王,稱為答爾罕。可薩人以牧業為主,牧放的主要牲畜為牛和羊。「可薩」有四五個城市,城內有不少人定居,從事商業和農業。商業在可薩人中佔有重要地位。

咄 陸

咄陸為西突厥的一個部族.「咄陸」又作「都陸」,據對系譜資料的研究,即今哈薩克族大玉茲中的「杜拉特」部落名稱的異稱。有人認為咄陸是大玉茲烏孫的一支。

突騎施

突騎施是西突厥五部咄陸中最強大的一支,有人認為是烏孫部族的後裔。在哈薩克語中,突騎施被稱「撒里烏孫」,意即「黃烏孫」,這也說明突騎施是烏孫的後裔。

葛邏祿

唐代西域的葛邏祿部也與哈薩克族的源流有密切的關系。葛邏祿為突厥諸部之一,故地原在阿爾泰山之西南,原游牧於烏倫古河流域和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塔爾巴哈台山等地。葛邏祿統有謀落、熾俟、踏實力3個部落。8世紀60年代,突騎施部衰落,葛邏祿據有其地,建立葛邏祿汗國,於是突騎施統治下的古代哈薩克諸部又處於葛邏祿政權的管轄之下。在葛邏祿汗國時期,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伊犁。後來,葛邏祿與東來的回紇及西來的祥窘等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疆域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廣大地區。

有人認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阿爾根部落,即古代葛邏祿三部之一的謀落的後裔。

克 烈

克烈是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區,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區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興起之前,便聞名於世。遼金時期,克烈部游牧於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的鄂爾渾河和圖拉河流域,西與篾兒乞惕和吉利吉斯部為鄰。當時,克烈是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部落,其首領是王罕。王罕是與成吉思汗同時期的人,曾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禿兒結為兄弟。也速該把禿兒死後,成吉思汗對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後來,克烈部王罕常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結盟攻打韃靼、篾兒乞惕部。但這種結盟為時不長便告決裂。不久,成吉思汗率軍攻破王罕,奪取了克烈部的大部分領地。一部分克列部遷至西部領土(今哈薩克),這部分西遷的克烈部後來成為哈薩克族的組成部分。

乃 蠻

乃蠻部是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三個地區。乃蠻部的歷史也很久遠,是古代突厥諸部之一.遼金時,乃蠻部與其他突厥諸部一樣,游牧遷徙。他們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阿勒台、哈喇和林、可可雷昔刺思山和闊闊也兒的石山等.乃蠻與乞兒吉思、克烈、畏兀兒為鄰(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中譯本第224頁)。

公元1204年,在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之後,乃蠻王太陽汗聯合篾兒乞惕部和脫黑脫阿札答蘭部的札木合等,策劃攻打成吉思汗部。由於有人告密,成吉思汗先發制人,突然襲擊,將乃蠻部、篾兒乞惕部擊潰,太陽汗被殺。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又突然襲擊乃蠻不亦魯黑汗。乃蠻部毫無准備,不亦魯黑汗被擒,領地被占,部眾四散,有不少逃至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別失八里等地,這些乃蠻部後來都融合到哈薩克族中。

篾兒乞惕

有人認為,「篾兒乞惕」也是哈薩克源流之一,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克烈十二部之一。主要分布在現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篾兒乞惕部落在遼金時並不屬於克烈部,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的突厥部落。後來由於戰爭的緣故,才融合到克烈部。

遼金時,篾兒乞惕部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帶,北鄰吉利吉斯、禿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東連乃蠻部,西抵蒙古部。當時,篾兒乞惕部是人口眾多、非常好戰的部落,他們常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和王罕的克烈部發生戰爭。一次,篾兒乞惕部襲擊成吉思汗部,把成吉思汗的家和營地搶劫一空,還搶走了他的妻子孛兒帖。

不久,成吉思汗部擊潰了篾兒乞惕部,佔有其地,一部分篾兒乞惕部向西潰逃。後來,這部西逃 的篾兒乞惕人加入了克烈部,成為十二部阿克克烈之一。

弘吉刺惕

弘吉刺惕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的名稱,這一名稱,最早見於(遼史》遼金時弘吉刺惕是游牧於蒙古高原的較大的部落之一。分布在克魯倫河下游到額爾古納河一帶。西與蒙古部為鄰,西南與塔塔爾部相接,東南抵金朝邊界。

據史籍記載,弘吉刺惕部世代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聯姻,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兒帖就是弘吉刺惕部落的姑娘。後來,弘吉刺惕部一部分人融合到蒙古族中,另一部分後來西遷成為哈薩克族的一部分。

札刺亦兒

今哈薩克族大玉茲的還有一個名叫札刺亦兒的部落。札刺亦兒在遼金時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強大的部落之一。

蒙古汗國興起後,札刺亦兒部被臣服.成吉思汗出征中亞和伊朗時,軍中有許多札刺亦兒人及札刺亦兒將領。這些札刺亦兒後來可能留在中亞,成為組成哈薩克族的部落之一。

欽 察

欽察是哈薩克族來源之一,「欽察」系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名稱,一般譯作「克昔恰克」。

哈薩克族的鄰近部落對哈薩克的認識,是由「哈薩克」這個名字而開始的,至今已有幾個世紀。這種說法是確切的,因此哈薩克族直到今天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自己部落的名稱。

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哈薩克族逐步走向了完善和穩定。勤勞、勇敢的哈薩克族人民也正在為新疆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

閱讀全文

與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