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代以來,俄國的對外擴張有什麼特點
1861年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專人,為資本主義屬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⑵ 成為俄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點的是什麼事件
1861年的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史稱1861改革.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其主要內容如下: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 活,但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依然存在;農民獲得"解放"時還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贖金的1/5到1/4,由農民以現金交付地主,其餘部分由政府以息利債券墊付,農民在49年內逐年計息還清. 改革方案的主要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供資本主義勞動力;收取份地贖金——增加資本主義發展的資金.
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然而改革後的俄國仍然保持了大量封建殘余. 導致後期俄國兩大革命發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這次改革有其積極意義:1861年改革從性質上看是農奴主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收取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資金.這些都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⑶ 關於近代俄羅斯的歷史簡答題
近代的俄羅斯
好像這個叫法不對吧
蘇聯還是俄國嗎?
⑷ 俄羅斯近代史誰知道
18 世紀初至20 世紀初俄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長期演變,直至資本主義最終確立及其終結的歷史。在200 年左右的時間內,俄國從處於東歐一隅的內陸國家發展為橫跨歐亞兩大陸、在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大帝國;由於溶歐亞兩大洲的歷史文化傳統於一身,沉重的封建關系贅附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上,俄國最終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史學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啟動俄國近代化過程的改革為俄國近代史的開端。彼得大帝執政時期(1689—1725 年)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從等級君主制向絕對君主制的轉變。沙皇個人擁有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不受任何限制。貴族地主階級是統治的支柱,廣大人民沒有任何權利。經濟上由於國家的扶持而出現近代工業,但農奴制也日益強化。手工工場基本上也使用農奴勞動。18 世紀下半葉葉卡特琳娜二世時期,商品貨幣關系有所增長,使用僱傭勞動的手工工場增多。但是農奴制也達到鼎盛時期,成為資本主義因素成長的嚴重桎梏。因此,俄國近代前期的一大特點是,當西歐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農奴制早已消滅的時候,俄國農奴制方興未艾;當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俄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根基越來越穩固。
俄國歷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擴張主義者。18 世紀前,由於力量不足,只實行地域性蠶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國轉向爭奪世界霸權。通過與瑞典的北方大戰和不斷的對土耳其戰爭,俄國終獲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18 世紀後期三次瓜分波蘭,實現對烏克蘭的完全佔有。19 世紀上半葉又征服中亞、高加索地區,佔領整個東西伯利亞。1809 年合並芬蘭。1801—1812 年合並喬治亞、比薩拉比亞等地。俄國成為龐大帝國,從單一的俄羅斯民族變成擁有100 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俄國政府在各民族地區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強迫俄羅斯化。在國際舞台上,沙俄充當扼殺一切進步事業的「國際憲兵」。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參加反法同盟,鎮壓法國大革命。1848 年歐洲革命時出兵鎮壓。19 世紀俄國資本主義有長足進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取得優勢。到30年代至50 年代廣泛使用機器,工業革命開始。農村出現為出賣而進行的生產,開始使用僱傭勞動,農民進一步分化。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農奴制問題成為19 世紀上半葉一切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焦點。俄國先進思想家認識到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孿生關系,提出推翻專制制度、廢除農奴制的革命要求,開始了幾代革命志士前赴後繼的俄國解放運動的漫長歷程。18 世紀末拉吉舍夫是擎起這一旗幟的第一人。19 世紀20 年代出現第一代解放運動: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運動。從40—50 年代起進入第二代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運動時期。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是這一代的傑出代表。
俄國是通過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1861 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新的社會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到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但是俄國仍保存大量農奴制殘余,政治上從專制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演變極其緩慢,專制制度仍然擁有絕對權力,繼續實施黑暗統治。俄國社會各階級間的矛盾也因此表現得更加深刻和復雜。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在60 年代繼續發展,70—80 年代展開大規模的民粹派運動。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工人階級的作用愈加顯著。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的活動對傳播馬克思主義有重大作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解放運動進入第三代——無產階級時期。列寧是這一時期運動的卓越領導者。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1905 年革命被鎮壓下去後,雖然國家杜馬的召開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使國家制度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道路上進一步演變,但不能徹底挽救危機。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國內危機,導致1917 年二月革命的勝利和沙皇制度的覆亡
⑸ 從俄國興衰歷史中,可以總結出俄國的發展有何特點
這個國家很強悍,很容易出個強權人物的,他們在乎的不是什麼民主,自內由什麼的,強大的國力他們容最在意,一般而言有,強人的時候就能復興就能崛起。
從彼得大帝說吧,他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俄國走向了興盛,開始了發展,到後來的女皇,他們向外擴張,這些都使得它走向了強盛。列寧斯大林讓俄國興盛一時,在美國大蕭條的時候能夠一枝獨秀,打敗了法西斯,確實厲害啊。後來的赫魯曉夫以及捏日列夫基本上都不怎麼屬於強人,沒有什麼建樹。到了歌兒把樵夫的時候就更糟糕了,沒有手腕,被美國給肢解了。
現在在強人普京的帶領下,他們又開始了復興。
今天的俄羅斯人最懷念過去強大的國力,甚至有點懷念斯大林,雖然他獨裁,殺死了好多人。
俄羅斯天生就是一個誕生英雄的國度,有英雄的時候興旺,沒有的時候,就是一個北極熊。
⑹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6)俄羅斯近代發展的特點和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⑺ 俄羅斯歷史發展道路的獨特性,主要是與西方國家的對比
從歷史來來看,俄羅斯源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沙皇專制統治時期,本質實為封建地主專制統治,但又區別於中國和西方各國的封建統治,通過以封建地主階級主導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可以看出,沙皇統治在歷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和平的方式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在世界歷史上封建社會與資本社會間的轉變方式上有很大區別
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經濟在以沙皇統治下的資本主義道路下發展,使俄國資本主義道路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這又是不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在當時的生產力下,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封建專政阻礙經濟發展,同時又為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埋下伏筆.
在十月革命期間,俄國出現資產階級和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共同掌握政權的時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同執政,歷史少有.
隨後,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爭霸中,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解體,也標志著俄國轉向資本主義社會.
⑻ 求俄羅斯的崛起的全歷史過程,越詳細越好(從歷史上的俄國開始到現在的俄羅斯)謝謝
俄羅斯聯邦成立於1917年11月7日,在此之前一直在沙皇的直接統治下。1922年12月30日加入蘇聯,稱為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原蘇聯瓦解以前,俄聯邦一直是其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共和國。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兩共和國的首腦在明斯克會晤,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的協議,並同時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到公元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成立了基輔公國。到九世紀基輔公國已經成為一個大的國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羅斯民族的搖籃,後來形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到十二世紀中,基輔羅斯解體,一批小的公國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遠征歐洲, 首先征服了羅斯全境和波蘭、匈亞利。從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統治的金帳汗國,致使俄羅斯經濟文化遠落後於歐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國(其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紀逐漸強大並領導其它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此後俄羅斯逐漸向外擴張,到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最思想開放、富於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這時我國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時代)。為了俄羅斯的強大,他軍事上從瑞典人手裡取了現彼得堡一帶地區,並開始俄羅斯的歐洲化,不僅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而且在服裝和社會風尚上也學習西歐,致使到今天聖彼得堡人仍被俄羅斯人認為是最講文明和最歐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從彼得大帝後,俄羅斯迅速擴大,從周邊國家攫取了大領土,人口也在半個世紀里擴大了一倍。但當時的國家即有資本主義的工業和商業,又存在著封建農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羅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廢除了農奴制,從此俄羅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使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當時俄羅斯出現了工農蘇維埃和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水兵和陸軍士兵在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蘇聯。並在很短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在以後的經濟建設中犯了許多錯誤,在與西方的經濟競賽中逐步落伍,引起蘇聯人民不滿,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正式成立。 俄國歷史發展特點 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有農奴制、專制制度、東正教和村社等。基於這些基本因素形成的俄羅斯歷史過程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流動的俄羅斯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俄羅斯先民在這里生生不息、頑強奮斗。他們清理森林、挖掘樹根、燒荒種田。砂質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盡了,只好再重新開墾一塊耕地。於是,俄羅斯農民「象風滾草一樣」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直到俄羅斯平原的天然疆界,「到烏拉爾和白海為止」。俄國歷史學家有一種看法,認為大自然對於西歐是「親娘」,對於俄羅斯則是「後母」,以此來說明俄羅斯民族所面對的艱難的自然環境。俄羅斯的移民拓荒還與外族的侵犯有一定關系,俄羅斯平原廣闊無屏,草原蠻族可以長驅直入。克柳切夫斯基說:「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齊人以及凶惡的韃靼人的斗爭從8世紀幾乎一直延續到17世紀末葉,這是俄羅斯人民最痛苦的歷史回憶,這段歷史記憶深刻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並且異常鮮明地表現在他們的壯士詩中。」基輔羅斯時期,外犯頻仍,西南羅斯的居民不斷向東北腹地遷移。 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外敵的入侵下,俄羅斯人不斷開發新的土地,征服並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如果說俄羅斯早期的移民開拓具有某種被迫性,那麼,習慣變成自然,流動性逐漸成了俄羅斯民族血液中流淌著的因素。俄羅斯統一國家形成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開拓移民,俄羅斯的「液態因素」更多地具有了進攻性和擴張性。俄羅斯人越來越深入到亞洲腹地,俄羅斯國家越來越逼近東方,歷經幾個世紀,俄羅斯這個內陸國家終於成為擁有多個出海口、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 移民拓張是貫穿俄國歷史始終的一條線索,無論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俄羅斯國家的歷史是不斷運動、不斷移民、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斷變換的歷史。俄羅斯的拓張包括領土的拓展、移民以及俄羅斯經濟文化在新土地上的推行。其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17世紀之前。這一階段的開拓伴隨著俄羅斯民族的形成和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出現,它部分地決定了俄羅斯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性具有移民開拓色彩的特點。其范圍基本是在自然疆界內。2)17世紀後的整個帝俄時期。這一階段俄羅斯拓張的內容可以歸結為實現俄國作為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目的,是具有擴張性質的。3)蘇聯時期。毋庸諱言,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國家依然具有擴張主義傾向,同時,蘇聯的拓張帶有某種意識形態色彩(世界革命的理想)。 俄羅斯拓張的直接結果是國家版圖的急劇擴大,它占居了1/2歐洲和1/3亞洲的面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拓張的間接結果是對國家內部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無論是早期居民的拓荒遷移,還是後來國家有意識的擴張,都需要軍事力量。於是,對於軍事力量的倚重,使軍事守衛者貴族、大公在國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俄國有一句話:農民種地,貴族打仗,這是天經地義的。而國家對貴族的報償是幫助其對農民不斷地加重奴役,15世紀後,正是在俄羅斯國家移民拓張的背景下,農奴制開始形成,中央集權國家確立。俄羅斯拓張的方向和性質在俄國歷史進程中起到極大作用,它不僅對俄國歷史的基本現象農奴制、專制制度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直接促成俄國歷史的另一特徵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東西方屬性,即所謂「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二、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 「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最直觀的理解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即俄羅斯這片土地處於東西方之間。我們知道,俄國通過拓張成為橫跨歐亞的國家,成為連接東西方的獨特橋梁。地理位置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歐亞主義者認為,在古老的歐洲和亞洲陸基中間,還可以分出一個洲「歐亞洲」,俄羅斯處於它的主要地域。這樣,俄羅斯構成了既不同於歐洲、亞洲,又與歐洲和亞洲密切相連的「某種第三塊獨立的大陸」。這使得俄羅斯人經常自問,我們是深入亞洲的歐洲人,還是居住在歐洲的亞洲人? 對「東西方之間的俄羅斯」的進一步理解是歷史文化角度的。關於它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不同時代的西方派都強調俄國的歐洲屬性,認為俄國並不「例外於西方」,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沒有本質的區別;斯拉夫派則著重俄國歷史的「特殊性」,認定東正教和村社土地佔有制是俄羅斯歷史的「獨特遺產」,是俄國和西方的根本差異。然而,無論是激烈的西方派、還是極端的斯拉夫派,都必須承認俄國歷史與西方歷史截然不同的絕對例外性是不存在的,而它的相對例外性又是確實存在的。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862年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俄羅斯歷史文化中的北歐文化因素。988年「羅斯受洗」,俄羅斯人在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東正教的同時,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_12世紀的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結合了近東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傳統的拜占庭文化對整個俄國歷史發展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13_15世紀韃靼蒙古的統治給俄國人留下了東方專制制度的國家範式,莫斯科集權國家的形成就是其影響的直接產物。整個16世紀,隨著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形成,俄羅斯人跨過烏拉爾山挺進亞洲,俄國的東方色彩越來越濃厚。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逐步與西方接近,到18世紀,彼得大帝進行了改革,在東西方之間猶疑的俄羅斯,被彼得大帝有力地推向西方。但是,俄羅斯文化具有東西方綜合色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俄國向何處去、俄國走西方式的道路還是東方式的道路問題始終困擾著俄國思想界。
⑼ 簡述俄羅斯文化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特點:
1、兼有東西方文化特徵的「中間性」和」兼容性」;
2、其內部結構回具有「兩極性」答;
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儀式很強的影響。4、文化發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經驗和傳統影響很大。
5、局部性,封閉性。
6、多樣性。
形成原因:
1、俄羅斯的現代化運動造就了俄羅斯文化;
2、俄羅斯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歷史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來源成分的多樣性,而這種多元構成的文化的逐漸形成,則是已經成為傳統的民族文化與外來的異質文化相互矛盾和相互滲透的過程。
⑽ 講講俄羅斯的歷史及近代發展
9世界莫斯科公國;
後來的基輔公國;
13世紀成為蒙古金帳汗國的附屬小邦;
後來東正教發展;俄羅斯語言的東正教發展;
16世紀過烏拉爾山;逐漸往東;
同時往西打瑞典\芬蘭,取得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