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東江歷史文化初探

東江歷史文化初探

發布時間:2021-03-08 06:02:03

⑴ 什麼是東江文化

東江文化指的是以惠州為中心的,發生在東江流域的文化現象,包括歷史的和回現實的。既包括自答古至今的東江人文文化現象,也包括東江物質文化和東江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東江文化的要質和主體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純客家文化,因為歷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轄區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東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質和主體的基礎上,與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發生著必然的聯系,吸取了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江文化大體系。
它的內涵可以確定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具有東江地域特色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
二是為延續和傳遞東江文化而形成的傳播方式與手段,也即文化設施;
三是介於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之間的東江文化要素,如風俗、禮儀等;四是以惠州為主體的東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配套設施;
五是企業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花大氣力研究、開發、利用。

⑵ 東莞歷史文化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東莞屬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時東莞屬交州(南交)。順帝分番禺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深圳南頭)。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和香港),東莞地域隨之縮小。

清沿明制。清朝後期,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

(2)東江歷史文化初探擴展閱讀:

東莞的名稱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相傳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聞名,故名東莞。「東莞」首次成為本地的名稱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東莞人大都以做莞草為業,又在廣州之東,故名東莞。這是學界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 。

第二種,因莞香而聞名,故名東莞。不過學界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第三種,山東省原有東莞郡,因北方戰亂,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東莞郡的士族遷徙到東莞的位置,為了紀念北方故土,依舊把當地稱作「東莞」。

廣東歷史久遠,是太古時代「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遺跡。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智人(馬壩人遺址)。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⑶ 東江縱隊遺址在那裡,有什麼歷史背景

惠州.
東江縱隊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縱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斗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主要活動於惠州一帶,當地也是研究東江縱隊的重鎮。2003年底,羅浮山下新建起一座「東江縱隊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里有一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惠州市委黨史辦何主任言語中透著豪情。

何主任告訴我們,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記者意外地見到了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你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書生扛槍」、「小鬼善戰」

一個個英勇的戰斗故事至今在東江畔口口相傳

育英樓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牆,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里。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游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里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一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斗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里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鍾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么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葯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一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乾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一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⑷ 關於惠州東江大橋的歷史和結構數據是什麼

東江大橋簡介
1、 概況
為改善惠州市的交通狀況,惠州市政府決定在惠州大橋下游約500米處修建一座
新橋——下角東江大橋。擬建的大橋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橫跨東江。橋梁總長約
1400米,其中正橋長約640米。該橋是市區二環路的控制工程。下角東江大橋
南、北引橋分別與下角南路、三新南路銜接。北引橋上跨沿江三路、文昌二路,
在文昌二路與文華一路之間落地,另在文昌二路道口處布置兩條上、下橋匝道。南
引橋上跨江邊路,在下角南路與下角中路的道口處落地。
該橋的建成,將極大地促進江北地區及老城區的經濟發展,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
段時間內徹底解決目前江北地區與老城區之間的交通僅靠惠州大橋、東江大橋的交
通瓶頸狀況,改善投資環境,同時拉動老城區與江北地區的土地利用和開發,符合
惠州市的總體規劃,並對打造惠州半小時城市生活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現狀交通
惠州市老城區位於東江以南,新城區在東江以北,連接新老城區之間的交通目前
主要依靠惠州大橋和東江大橋,在上下班高峰時間段內,由於行人、非機動車、機
動車流量較為集中,經常發生交通阻塞,延誤時間較長。
目前,在東江上游過境公路正在修建另一座跨越東江的中信大橋,橋梁設計為雙向
六車道,從惠州市的總體規劃的角度來看,該橋的修建將會帶動新區的建設,對橋
梁兩岸區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但是,根據惠州市的規劃、發展,在惠州大橋所
在的區域附近,不論是居住、還是商業等均較為發達,依靠目前惠州大橋來解決日
益增長的交通流量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惠州市在惠州大橋下游附近修建下角東江大橋,將會有力地緩解惠州大橋
的交通壓力,為惠州市新老城區的發展及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3、技術標准 大橋主要技術標准如下:
道路等級: 城市主幹道
計算行車速度: 50km/h,匝道30~35 km/h
設計荷載: 汽車—超20級,掛車—120;人群荷載 3.5kN/m2
橋面寬度及布置:1.5m(人行道)+2m(非機動車道)+3.75m+4╳3.5+3.75m(機
動車道)+ 2m(非機動車道)+ 1.5m(人行道)
設計洪水頻率及水位:300年一遇,+18.72m(黃海)
通航等級:Ⅳ級
通航水位及頻率:10年一遇,+16.42m(黃海)
抗洪搶險通道(堤上路)凈空:北岸4.5m,南岸2.5m
引橋橋下凈空:主要道路>5m
4、設計原則
大橋設計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滿足大橋的交通使用功能;
橋型方案與人文景觀、自然環境相協調,符合城市景觀要求,成為惠州市
的標志性建築;
體現技術的先進性;
考慮工程的經濟性。
5、惠州城區已有橋梁建築的景觀分析
惠州城區內有東江、西枝江穿城而過,市區內湖泊眾多、水網交錯,橋梁建築物
較多。現列舉如下:
橫跨東江的有:
惠州大橋: 主跨120米的變高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
東江大橋 :主跨75米上承式拱橋。
中信大橋:主跨100米的變高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
橫跨西枝江的大型橋梁有:
水門大橋: 3跨上承式連續拱橋
西枝江大橋:剛架拱
東新橋 :簡支梁橋
合江橋:T型剛構梁橋
市區內的高架橋和跨線橋也主要以經濟適用的簡支梁和連續梁等常規橋型為主。
市內湖泊中園林式的中小橋數目眾多,其中西湖景區中的煙霞堤橋、西新橋、九曲
橋等頗具特色,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惠州市現有橋梁涵蓋了梁橋、拱橋等多種橋型,目前尚未有索橋(如斜拉橋、懸
索橋),因此本項目橋梁工程的橋型方案選擇,必須置身於這樣的大環境,綜合考
慮,不使橋型雷同或相似,具有一定的地標性質。另外,從主河道寬度和通航等級
來講,採用斜拉橋是非常合適的。
6、 主橋橋型方案構思
惠州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而擬建的下角東江大橋是一座城市橋梁。城
市橋梁是城市設計的重要載體。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城市橋梁建設應著重考
慮建築功能、景觀功能和文化功能,為美麗的山水園林城市增色添景。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是空間的藝術。橋梁作為一種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
也利用比例、尺度、節奏、均衡、對稱、變化、統一、輪廓、凹凸等多樣化統一的
形式美法則。它與一般建築物的區別在於,橋梁建築以其外裸的結構特性,以及各
組成部分功能明確的形象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啟發人們的聯想,激發人們的美感
。橋梁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築,其影響力正超越建築的本身。
城市橋梁既是建築,有時也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標志,它應具景
觀功能。從狹義上理解,它具有審美的直觀性和空間感。但從廣義上理解,它會影
響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在橋址周邊地區引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橋梁的景觀
功能還在於它具有相當的旅遊觀光價值。
這一點在中、外城市的橋梁建設中都得以充分體現。在國內,如上海之於楊浦大
橋、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武漢之於武漢長江大橋及眾多跨長江、漢江的大橋;在
國外,如法國巴黎之於塞納河上的30多座橋梁,形態各異、美不勝收。
另外,橋梁建設不僅反映國家當時生產力發展和科技水平,還反映出一定的歷史
文化,就像橋梁構造的演化總和生產發展相適應。如中國的趙州橋已有近1500年的
歷史,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懸索橋有約120年的歷史,想想這些橋的歷史和當時的科
技水平,不由讓人肅然起敬。有時橋梁的型式並不重要,但它的歷史文化卻是永恆
的。
根據上述惠州城區已有橋梁建築的景觀分析、城市橋梁的功能分析及當地政府要
求,該橋主橋橋型方案採用斜拉橋,是一個十分恰當的選擇。
7、主橋橋型方案
在中標方案的基礎上經過多次修改,最後確定主橋為180+104+46米三跨連續獨
塔雙索麵PC斜拉橋。
橋塔為人字型雙柱無風撐型塔,造型抽象。每根塔柱在下端分叉(分內柱、外柱),
以提高塔柱橫向穩定性,並且,人行及非機動車道從分叉處穿過。
採用這種特殊造型的橋塔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點,需作專題研究和分析。這種特殊
造型的橋塔在全國乃至世界建橋史上不多見。

⑸ 老東江桂林米粉歷史文化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據說是源於中國桂林的特色小吃,版但並未得到任何證實權,桂林市民經常以此做為早餐。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現在桂林米粉或模仿桂林米粉的菜式在中國各地可見,更傳播至東亞各地區。桂林本地的米粉都搭配酸筍,味道很濃且無湯。在中國大陸一般分為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⑹ 什麼是東江文化

東江文化指的是以惠州為中心的,發生在東江流域的文化現象,包括歷史的和現實的。既專包括自古至今的屬東江人文文化現象,也包括東江物質文化和東江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東江文化的要質和主體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純客家文化,因為歷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轄區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東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質和主體的基礎上,與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發生著必然的聯系,吸取了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江文化大體系。它的內涵可以確定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具有東江地域特色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二是為延續和傳遞東江文化而形成的傳播方式與手段,也即文化設施;三是介於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之間的東江文化要素,如風俗、禮儀等;四是以惠州為主體的東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配套設施;五是企業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花大氣力研究、開發、利用。

⑺ 東莞歷史和文化遺產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中國曲藝之鄉、東莞木魚歌、東莞木偶戲。
賽龍舟
2001年,東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戰略,並大力發展社會公益文化;2008年東莞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眾喜愛的百子論文公益文化活動被評為「中國文化創新品牌」;2010年,東莞制定文化強市戰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⑻ 東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現過哪些歷史人物

地理環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莞地處東經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質構造上,位於北東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的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台地佔44.5%,沖積平原佔43.3%,山地佔6.2%。東南部多山,尤以東部為最,山體龐大,分割強烈,集中成片, 起伏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銀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東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為丘陵台地區;東北部接近東江河濱,陸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間,坡度小,地勢起伏和緩,為易於積水的埔田區;西北部是東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勢低平、水網縱橫的圍田區;西南部是濱臨珠江口的江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響較大的沙咸田地區。東莞控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線115.94公里(含內航道),海域面積15000公頃,淺海灘塗面積4500公頃,主航道岸線53公里,虎門港灣是建設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歷史文化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東莞的著名人物有:孫中山 袁崇煥 鄧世昌 葉富 蔣光鼐 ······
出生在東莞的近現代名人有:陳鏡開 倫明 盧子樞 黃般若 王寵惠 ·······

⑼ 東江縱隊的歷史評價

七年中,東江縱隊在遠離中共中央,難以取得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戰場直接支援的困難條件下,與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和粵中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人民武裝共同堅持了華南的抗日戰爭,經歷大小戰斗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成為華南抗日戰場的一支主要力量。 一是東縱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在華南敵後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抗日勁旅。
二是東縱組成人員中,知識分子多,港澳同胞多,歸國華僑多,女戰士多,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較高並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是東縱把抗日游擊戰爭從農村推進到敵占區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創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擊戰爭的典型範例。
四是東縱搶救了一大批中華民族精英,保護了我國文化瑰寶。
五是東縱搶救了一批國際友人和盟軍人員,贏得盟軍信任,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發展。
六是東縱對三年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東江縱隊是日軍全面入侵華南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舉起的敵後抗戰的旗幟。東江縱隊的前身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是華南淪陷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東莞榴花阻擊戰、百花洞大捷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人民武裝對日軍的較早的有組織的典型戰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華南敵後抗戰方針,最早在東江縱隊得到落實。
二是東江縱隊敵後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時,中共中央確定東莞為華南抗日縱隊的受降地區,朱德命令侵粵日軍派出代表到東莞地區投降。
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中共「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東江縱隊的評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華南遊擊隊即包含東江縱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奮勇作戰。廣大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海外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人民抗戰,不少同胞為國捐軀。

閱讀全文

與東江歷史文化初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