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高一歷史辛亥革命意義

高一歷史辛亥革命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8 05:55:22

1. 高一歷史 為什麼有人質疑辛亥革命並非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或曰不徹底革命

辛亥革命本來就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第一是因為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第二內是因容為辛亥革命導致了軍閥割據局面的產生;第三是因為革命只是在表面上完成了資產階級的目標,其實對國內各階級和階層觸動不大,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第四是資產階級並沒有因為辛亥革命取得領導地位,仍然從屬於官僚資本的一部分。從取消帝制角度看,辛亥革命當然有他的積極意義。

2. 高中歷史 為什麼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的

1927年國民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的比較
1927年國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不同點是:
背景:辛亥革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大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階級:辛亥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國民大革命是四個革命階級聯合的統一戰線領導的。革命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國民大革命基本打垮了北洋軍閥。
群眾基礎: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黨人的力量;國民大革命依靠的是工農力量。
這兩次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失敗的相同點:客觀上:都受到了帝國主義的干涉,辛亥革命是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國民大革命中,英美支持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導致其失敗。
主觀上:都由於革命領導的軟弱、妥協使革命失敗。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不敢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沒有發動人民群眾;國民大革命中,中共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對蔣、汪的反革命活動姑息遷就,並壓制工農運動,妥協讓。 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的比較相同點:①背景相同----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②革命任務相同---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斗爭矛頭都指向帝國主義扶植的代理人。③革命性質相同----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④失敗原因相同----都由於帝國主義干涉、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以及革命派的軟弱妥協造成的。⑤意義相同----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不同點: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大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②領導階級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國民大革命是在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③群眾基礎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資產階級、會黨、新軍;國民大革命主要是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④斗爭對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統治;國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獨裁統治。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3. 高一歷史 求關於中國共產黨和辛亥革命知識點和相關題目

知識點一 革命黨的建立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政黨)

1905年孫中山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的基礎上組建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

同盟會第一次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

同盟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內容:

領導機構:選舉孫中山為總理

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

宣傳革命的機關刊物:《民報》

作用: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知識點二 三民主義

內容: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革命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民族 民權 民生

民族主義:推翻滿清貴族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民權主義: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民生簡單解釋關系人民生活生計的問題

作用和地位:

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知識點三 武昌起義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舊歷辛亥年

結果:武昌起義取得成功佔領武昌、漢口、漢陽三鎮

意義: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起義

知識點四 中華民國的成立

性質: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創立的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成立條件: 1、武昌起義成功佔領武漢三鎮

2、全國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中央政府獨立

3、宣布獨立的各省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時間:1912年元旦

總統:孫中山

地點:南京

知識點五 辛亥革命評價

爆發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維新變法妄圖通過改良的方式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行不通

目的: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性質:反地反封建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革命領袖:孫中山

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主要成果:

推翻清朝統治 建立民主共和國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思想)

結果:失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

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p39 動腦筋問題

答:辛亥革命從直接結果看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權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中華民國成立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從最終結果上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大地主、買辦階級代表袁世凱所竊取。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失敗了。

4. 高一歷史!! 請簡述辛亥革命主要過程,並說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專政治上、屬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5. 怎樣導入高中歷史必修一的辛亥革命

第一種方法:可聯系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入手,讓學生聯想《專辛丑條約》簽訂屬後,清王朝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那麼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隨之發生變化,中國人民與清王朝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的矛盾,人民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於是就發生了國內革命—辛亥革命。
第二種方法:聯系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結果曇花一現失敗了。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最終發生了辛亥革命,從而導入新課。

6. 高一歷史辛亥革命知識點總結

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傳播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政治思想比如「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權力制衡」。
辛亥革命的功績,最大的作用是推翻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7. 高中歷史事件時間及意義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1839年6月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

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庄(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

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

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

(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台斗爭,台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

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占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

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

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

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

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

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

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

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

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灣光復

1946年6月

國名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羅榮桓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0世紀50年代

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改革

1950年10月

朝鮮戰爭,中國志願軍赴朝抗美援朝

1951年5月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953年

黨中央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造」

1954年

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

1955年

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亦稱萬隆會議。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萬隆精神」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為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

1958年

中國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但是「左」傾錯誤嚴重泛濫,使一次嚴重的失誤。加上自然災害和中蘇關系破裂,1959年~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66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要求,高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10月

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重返聯合國

1972年

(1)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2)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29日,中日簽署《聯合聲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6年

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展開關於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否定「兩個凡是」,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思想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核心:實事求是)。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並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1978年底、1979年初

安徽、四川部分農民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度

1980年

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

1982年9月

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3年

中共做出廢除人民公社的決定

1984年12月

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

1987年4月

正式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中葡《聯合聲明》

1993年

將「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正式寫入憲法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

2001年

中國被接納為世貿組織(WTO)成員

8.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第六,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但並不意味著反革命勢力的徹底勝利。反革命勢力付出了失去一個皇朝和一個時代—帝制時代的代價,而且它的封建統治秩序被打得亂七八糟,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穩定,代之而起的是接連不斷的動亂。

袁世凱的迅速垮台,說明了帝國主義者們再也不可能豢養一條稱心如意的共同走狗。軍閥的割據和混戰,中央政權的不斷更迭,說明了反動統治者已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危機,再也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可以說,辛亥革命畢竟削弱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9. 高一歷史:1、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2、對辛亥革命的評價;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

1、積極影響:在古代的中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封建社會早期和中期主要是起積極作用.表現在:
(1)政治上,在一定范圍內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
(2)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3)民族關繫上: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並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消極影響:到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消極一面逐漸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古代社會後期工商業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中國的落後;
(2)政治上: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空前強化的封建統治實人民毫無政治地位和言論自由,嚴重阻礙歷史發展
(3)思想上:為加強皇權專制,在思想文化上採取「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政策,箝制了人們思想,導致近代科技的落伍;
(4)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鎖國,制約了中外文化、經濟交流

2、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不足: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

3、國內意義:1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黑暗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2 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3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開始.
世界意義:1 中國革命的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大大削弱了國際帝國主義的力量,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2 中國革命的勝利,豐富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解放斗爭的經驗,增強了亞、非、拉美各國人民進行民族解放斗爭的信心。

4、 第一,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中華民族富有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推動我國是和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之一。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國家的完全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沒有國家的完全統一,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復興

第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5、
作用

( 1 )否定了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獨裁,保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利益,具有先進性的民主精神,對於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 2 )有利於調整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集團間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勢力復辟,穩定了資本主義制度。

( 3
)無產階級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合法斗爭,有助於維護無產階級合法權益,推動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6、積極作用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消極作用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③ 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④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造成漸漸落後於西方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辛亥革命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