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星、北冰洋、義利」要「打包」進入資本市場是真的嗎
資本市場需要新鮮血液,而紅星二鍋頭需要發展。“紅星、北冰洋、義利”准備通過借殼上市的方法進入資本市場,的確是實情。但是,現在只是處於重組階段。最終會不會成功還是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的。
大豪科技在11月24日晚的重組公告,使“紅星、北冰洋、義利”資本化運作進行了人們的視線。也許紅星二鍋頭的希望即將來臨。
紅星二鍋頭對於資本市場也是情有獨紅,早在2011年紅星二鍋頭的股東就想找到合適的殼資源,從而可以使紅星二鍋頭進入資本市場。可惜紅星二鍋頭並沒有實現這樣的願望。這次“紅星、北冰洋、義利”希望以打包的形式,完成借殼上市,也是希望自身可以實現觸底反彈。
各位,對於“紅星、北冰洋、義利”打包進入資本市場這件事,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㈡ 北冰洋的形成演化
北冰洋被羅蒙諾索夫海嶺分割為相對獨立的美亞海盆和歐亞海盆,它們經歷的形成和演化階段也不同。
北冰洋中央的羅蒙諾索夫海嶺、阿爾法海嶺和門捷列夫隆起統稱為北冰洋中央隆起,這些海嶺的地質構造特徵對認識北冰洋構造是至關重要的(Poselov V.A.,2007),因此在分析美亞海盆和歐亞海盆演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對這些海嶺的認識。
一、羅蒙諾索夫海嶺、門捷列夫海嶺-阿爾法海嶺地質構造
(一)羅蒙諾索夫海嶺地質構造
近十多年來,俄羅斯和西方研究機構對北極地區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研究,使地學界逐步形成對羅蒙諾索夫海嶺為陸殼的一致觀點(Weber J.R.,1986;Volk V.E.,1992)。
由於歐亞海盆的磁條帶清晰,海盆演化歷史的重建得到廣泛的認同,因此羅蒙諾索夫海嶺被認為是從巴倫支陸架裂離的大陸條帶(Srivastava,1985)。
沿中脊走向的地震折射,測得一個5km厚的上地殼層,速度為4.7km/s,速度梯度小;下部的下地殼層速度為6.6km/s,速度梯度也較小。地幔速度在27km 深處達到8.3km/s(Mair et al.,1982)。
橫穿羅蒙諾索夫海嶺的SLO-92 地學斷面以及穿越門捷列夫隆起的 Transarktika-2000地學斷面(圖3-43),顯示羅蒙諾索夫海嶺上地殼層最大厚度達10km,固結地殼總厚度為 12~17km。包括下地殼層在內,羅蒙諾索夫海嶺的地殼總厚度為 22~24km(Poselov V.A.et al.,2007)。
圖3-43 沿羅蒙諾索夫海嶺-門捷列夫隆起地學斷面的地震地質剖面
(據Poselov V.A.et al.,2007)
AB—聲波基底;C1—上地殼;C2—下地殼;C-M—殼幔混合體;M—地幔
羅蒙諾索夫海嶺上採集了上二疊統的含鋯石的岩石,從另一方面證實其陸殼的特徵,以及該海嶺在早新生代從巴倫支-喀拉-拉普捷夫海分離出來的假設(Shipilov E.V.,2008)。
在羅蒙諾索夫海嶺進行的綜合大洋鑽探,取得沉積該層之下的白堊紀地層,證實存在中生界(Jackson H.R.et al.,2006)。
(二)門捷列夫海嶺-阿爾法海嶺地質構造
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是一條寬緩海山鏈,水深從3800 m至900 m。對阿爾法海嶺和門捷列夫隆起的地質構造及其成因,至今沒有定論,至少出現過4種不同的觀點:①大陸型構造地貌(Pogrebitsky Y.E.,1976;Weber J.R.,1986;Volk V.E.,1992);②古擴張中心(Hall J.K.,1973);③洋殼火山高原和熱點軌跡(Forsyth et al.,1986,Grantz A.et al.,2012);④前俯沖帶或擠壓帶等(Taylor et al.,1981;Sweeney et al.,1978;Vogt et al.,1984)。
從地殼結構與地殼厚度來看,門捷列夫隆起的固結地殼也可以明顯分為兩層。上層厚度為5~9km,其頂界面以5.8km/s速度為特徵。下地殼層的速度突增至6.7km/s。下固結地殼的最大厚度移至隆起的冠部,達15~17km。門捷列夫隆起固結地殼的總厚度為15~26km。
阿爾法海嶺的折射地震揭示,該海嶺地殼厚度為38km,有高速的下地殼層,速度為6.45~6.8km/s。加拿大CESAR-83科考採集的深地震測深數據揭示阿爾法海嶺莫霍面深度為36km(Poselov V.A.et al.,2007)。
玄武岩取心和地震折射、反射資料表明(Weber,1990;Asudeh et al.,1988;Jack⁃son et al.,1986;Forsyth et al.,1986;Lawver et al.,1994;Jokat et al.,2007),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是大型火山岩省(LIP),可能是熱點軌跡,形成於洋陸過渡殼或洋中脊玄武岩之上,時間大致為127.5 Ma至89~83.5 Ma之間(Grantz A.et al.,2012)。馬卡羅夫海盆南約40km的海嶺頂部玄武岩40Ar/39Ar測年結果,年齡至少年輕至89 Ma(Grantz A.et al.,2012)。該火山岩省年齡也比阿爾法海嶺上覆沉積物取心大,該取心為遠洋沉積,為坎潘階(Campanian,83.5~70.6Ma)至晚始新世微體化石(Mudie et al.,1986)。此外,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剖面與羅蒙諾索夫海嶺頂部岩心(Backman et al.,2008)對比,Bruvoll et al.認為門捷列夫海嶺和阿爾法海嶺中西部聲學基底上最老沉積為70~75 Ma(坎潘階頂部)。
二、美亞海盆的演化
美亞海盆,包括加拿大海盆,由於缺乏磁異常條帶(圖3-39),也很少受其他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約束,因此對於美亞海盆的形成演化至今認識還很不一致(Shipilov et al.,2006)。但總體而言,大致均認為是在中-晚侏羅世,伴隨著全球泛大陸的裂解,加拿大海盆開始形成。
(一)「擋風玻璃雨刮式」模型
加拿大海盆呈三角形,長軸與歐亞海盆垂直,通常認為其擴張軸應為近南北向(圖3-44)。
圖3-44 北冰洋擴張示意圖
(據Shipilov et al.,2006;Moore et al.,2006等編制)
YM—Yermak高地;MJ—莫里斯·傑塞普隆起;NR—Northwind脊;CP—楚科奇高地
Grantz et al.(1998)提出的旋轉模型,新西伯利亞-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塊以「擋風玻璃雨刮式」從北美張開(圖3-45),至今仍得到最廣泛的支持(Sweeney J.F.,1981;Brozena J.M.et al.,1999;Grantz A.,2006)。而且在加拿大海盆地球物理場中還識別了遺棄的擴張軸(圖3-46)(Laxon S.,1994)。伴生的磁異常也容易識別,但其年代需根據新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進行釐定。南阿紐伊洋關閉點形成蛇綠岩縫合線也支持該模型(圖3-42)。
加拿大海盆,應是在中-晚侏羅世,伴隨著全球泛大陸的裂解開始形成的。在大西洋中部,擴張始於中侏羅世早期(大致在170 Ma前),同時在北極地區出現大陸裂谷。隨後,150 Ma前,擴張軸漂移至南大西洋域。在北極區,加拿大海盆的張開從歐特里夫期持續到阿爾布期和賽諾曼期(圖3-42)。Golonka J.et al.(2003)推測可能出現在140~133 Ma,Alvey A.et al.(2008)推測可能始於145 Ma。
(二)平行四邊形模型
由於美亞海盆中加拿大海盆與馬卡羅夫-Podvodnikov海盆長軸近於垂直,因此通常所推測的擴張軸也是垂直的,這從動力機制上難以找到合理的解釋。
圖3-45 120Ma 前加拿大海盆張開的古動力重建
(據Shipilov,2008,經修改)
1—新西伯利亞-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塊;2—其他陸殼和地體;3—俯沖帶和美亞海盆的擴張中心;4—主要縫合線;5—轉換斷裂帶,箭頭指示移動方向;①美亞海盆;②新西伯利亞-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塊;③弗蘭格爾島;④布魯克斯山脈;⑤羅蒙諾索夫海嶺原型與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地塊;⑥巴倫支海板塊;⑦格陵蘭;⑧北美;⑨歐亞;⑩南阿紐伊或古北極-阿紐伊-Angayucham洋;
Kuzmichev A.B.(2009)注意到美亞洋與日本海不僅規模相當,而且2個盆地具有相似的構造:洋殼中嵌有伸展大陸脊,因此可能有相似的起源,即美亞海盆可能為弧後盆地(圖3-47)。因此,認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隨大陸地體和島弧地體與美亞大陸邊緣的碰撞而打開。普遍的地幔對流重組和大洋板塊後卷模型在此是適用的。
因此,美亞洋盆可看做邊緣陸殼裂離形成的普通的弧後盆地。但裂谷式打開的動力學無法解釋其三角狀的外形特徵(圖3-47)。
前白堊紀,新西伯利亞-楚科奇地體與西伯利亞台地的連接,尤其在其南部泰梅爾地區,可認為美亞海盆的新西伯利亞一角也是旋轉打開的。新西伯利亞-楚科奇陸塊裂離羅蒙諾索夫海嶺邊緣,並發生順時針旋轉。旋轉極位於現今拉普捷夫海,鄰近馬卡洛夫海盆角(圖3-48)。
圖3-46 美亞海盆及其鄰區自由重力異常圖
(據Shipilov,2008)
白色箭頭指示加拿大海盆遺棄的擴張中心
美亞海盆相對旋轉式裂谷作用形成2個對角,因此,盆地的打開符合兩極旋轉模式。兩極旋轉模式的主要矛盾是羅蒙諾索夫海嶺與加拿大裂谷邊緣相當尖的銳角。兩極旋轉模式的另一個矛盾是平直而狹窄的馬卡洛夫海盆,形狀與加拿大海盆明顯不同,更像是裂谷作用而不是旋轉的結果。為解決這兩個難題,Kuzmichev A.B.(2009)大膽提出了平行四邊形模式(圖3-49),認為北美大陸順時針旋轉,而歐亞大陸逆時針旋轉,導致期間的加拿大海盆和馬卡羅夫海盆旋轉打開。這個模式似乎提供了比較符合該區地理特徵的構造解釋,而且較為形象。但僅是推測,且地球動力系統復雜,是否成立,尚需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證實。
(三)非擴張模式
美亞海盆張開的多種構造模式,都要求洋盆以旋轉張開(Lawver et al.,1990;Grantz et al.,1998;Lawver et al.,2002)。根據新編的北極磁異常圖,Saltus et al.(2012)認為加拿大海盆不存在磁異常條帶(圖3-39),並將美亞海盆的磁異常與北極(圖3-39)及全球(Korhonen et al.,2007)已知的洋殼進行對比,發現美亞海盆深水區不具洋殼特徵,不能提供存在洋殼的決定性證據。
Saltus et al.(2012)認為斐濟海盆和墨西哥灣磁異常特徵與加拿大海盆可類比(圖3-50)。斐濟海盆外形呈三角形,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會聚過程間歇性擴張的結果。該區復雜的磁異常模式(Quesnel et al.,2009),被解釋為自12 Ma以來,洋殼三聯點連續擴張的結果(Garel et al.,2003)。墨西哥灣被認為是陸殼超級拉張,導致地幔剝露的結果(Harry,2008;Lawver et al.,2008),可能還包含熱點岩漿的干擾(Bird et al.,2005)。墨西哥灣的磁異常特徵(NAMAG,2002)為中等振幅,准線性異常。
圖3-47 北極地區晚侏羅世美亞海盆打開前古地理復原圖
(據 Kuzmichev,2009)
從圖3-50來看,加拿大海盆磁異常與斐濟海盆有相當的相似之處。斐濟海盆磁異常具有更大的振幅變化,但復雜程度相當,並包括一定量的線性變化。加拿大海盆和斐濟海盆均沒有傳統的大洋擴張中心磁條帶。墨西哥灣磁異常,含有與加拿大海盆相似振幅和頻率的線性異常。這些對比表明,僅從磁異常資料難以對這些地區地殼特徵做出明確的結論。
圖3-48 紐康姆中期美亞海盆開始張開時北極地區古地理圖
(據 Kuzmichev,2009)
由於加拿大海盆磁異常特徵不清晰。Saltus et al.(2012)認為磁異常可以反映地殼類型。美亞海盆可能不是傳統的洋殼,而是高度拉張但屬擴散性拉張的結果,或屬各種地殼(過渡型)的混合。
美亞海盆的拉伸減薄可能與阿爾法-門捷列夫大岩漿省的形成演化有關。如果阿爾法-門捷列夫大岩漿省與岩石圈地幔柱的熱擴散有關(Parsons et al.,1994;Saltus et al.,1995;Sleep et al.,2002;Tappe et al.,2007),那麼岩石圈可能大范圍被加熱、弱化,形成擴散性的侵入和拉張。原始陸殼可能出現擴散式或分布式的拉張,而不是像旋轉張開模式(Grantz et al.,1998;Lawver et al.,2002)那樣,要求沿單一的主轉換構造(推測在阿爾法海嶺或羅蒙諾索夫海嶺附近)形成大規模剪切。
圖3-49 美亞海盆打開的平行四邊形模式
(據Kuzmichev,2009)
a—晚侏羅世;b—現今;圖b中楚科奇和北阿拉斯加有適度的壓縮,其他地體形狀不變
三、歐亞海盆的演化
歐亞海盆是北極地區最年輕的海盆,其構造演化歷史可以從保存完好的磁條帶中得到很好的約束(圖3-51)(Gaina et al.,2002;Gain et al.,2005)。Vogt et al.(1979)較早利用航磁數據,識別出最老的磁異常條帶為24(54Ma),因此提出歐亞海盆的擴張可能始於白堊紀-第三紀(古、新近紀)之交。
後來羅蒙諾索夫海嶺西側還識別到了磁條帶25(56 Ma)。該磁條帶在海嶺西端可以追蹤,並延伸至Neires海峽。因此羅蒙諾索夫海嶺從巴倫支海大陸邊緣開始分離的時間應早於56 Ma。這樣,歐亞海盆形成要早於挪威-格陵蘭海盆,因為那裡沒有識別到早於24號的磁條帶。
Glebivsky V.Yu et al.(2006)利用近年來的新資料,對磁條帶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圖3-52),也認為歐亞海盆的陸殼裂離要早於磁條帶25形成,即裂離發生在58 Ma前或更早。從磁條帶的分布來看,至磁條帶13(35 Ma)之前,海嶺西端位於Yermak高地和莫里斯·傑塞普隆起組成的統一高地。
磁條帶13之後,Yermak高地和莫里斯·傑塞普隆起分離,使歐亞海盆與挪威-格陵蘭海盆連通(圖3-53B、C)。
從磁條帶的分布特徵來看,擴張速率的絕對值在逐漸減小的情況下,歐亞海盆擴張速率的特徵沿Gakkel海嶺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圖3-51)。在早-中始新世(53~44 Ma磁條帶24~20)海盆打開初始階段(圖3-52),總擴張速率相對較大,為2.2~2.7 cm/a。之後,到漸新世-早中新世,擴張速率急速下降到0.5~0.9 cm/a(磁條帶13~6)。自20 Ma(磁條帶6)至今,擴張速率略有增加,達到0.7~1.2 cm/a。
圖3-50 加拿大海盆(圖1a-c)與北斐濟海盆(圖2a-c)、 墨西哥灣(圖3b-c)磁異常對比
(據Saltus et al.,2012)加拿大海盆磁異常(1b)據Glebovsky et al.(2000);1a是向下延拓3km的磁異常特徵,短波長部分明顯增強(增加了雜訊);1c是向上延拓5km的結果;2a是被斐濟海盆磁異常(Quesnel et al.,2009),向上延拓5km(2b)及10km(2c)的結果;3b是墨西哥灣磁異常(NAMAG,2002)及向上延拓5km的結果(3c);所有圖的寬度均接近1200km
歐亞海盆具獨特的地殼結構,其厚度小於3km,上覆的沉積物平均厚度為1~2km(Jackson H.R.,1986),而世界洋盆的層2和層3實測平均厚度為6.5km(Christensen et al.,1975)。在歐亞海盆中薄的地殼被認為是洋中脊以5 mm/a 的速率緩慢擴張的產物,因此從軸部的岩漿房溢出的岩漿也更少。
圖3-51 歐亞海盆的磁條帶分布
(據Glebivsky V.Yu et al.,2006)
1—板塊漂移路線;2—已識別的磁異常軸(點代表剖面位置);3—根據磁地質年代標尺標定的磁條帶編號和年代;4—重力資料確定的陸殼-洋殼邊界(COT)
圖3-52 歐亞海盆的演化
(據Glebivsky V.Yu et al.,2006,經修改)
A—53Ma前,24號磁條帶;B—32Ma前,13號磁條帶;C—現今1—依據磁測數據標定的擴張軸;2—推測擴張軸;3—連接歐亞海盆、巴芬灣和拉布拉多海的擠壓走滑帶;4—連接歐亞與挪威-格陵蘭海盆的走滑帶;5—1600m等深線;6—擴張方向。YM—Yermak高地;MJ—莫里斯·傑塞普隆起
㈢ 北冰洋汽水的介紹
北冰洋食品公司的來前身是自建於1936年的北平製冰廠。1949年收歸國有,改名為北京新建製冰廠。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食品廠,並正式注冊「北冰洋」商標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標圖案。1985年,改製成立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之後進入歷史輝煌時期。1994年,伴隨著招商引資大潮,北冰洋食品公司同外商合作,分別成立了4家合資公司,「北冰洋」汽水被分配給其中之一的百事-北冰洋飲料有限公司生產。遺憾的是,包括百事-北冰洋在內的3家公司沒多久就全部關門大吉,只有北京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還在繼續生產著「北冰洋」牌子的桶裝純凈水。
㈣ 關於北冰洋有哪些介紹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處於半封閉狀態。它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加拿大北極群島間各海峽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北冰洋的面積為1478.8萬平方公里,與南極大陸面積一致,僅為太平洋面積的1/12;平均水深1097米,不到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為5499米,僅為太平洋的1/2。北冰洋一共有七個附屬海。
北冰洋分布著眾多島嶼,僅次於太平洋,總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爾巴群島、維多利亞島等。
北冰洋的氣候十分惡劣,由於位於地球的最北邊,每年都會出現獨特的極晝與極夜現象。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冬半年為「長夜」;4月~9月,夏半年為「長晝」。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就是一年。每當夜幕降臨時,大自然只有美麗的月光和五彩繽紛的極光,帶給人以光明和安寧。在那遼闊的冰原上,陣陣五光十色的極光,像節日里突然升起煙火,一下照亮半邊天。它時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條,時而像掛在天際的花幕,時而如探照燈一樣直射蒼穹。但極光再美麗,也掩蓋不住北冰洋惡劣的氣候。這里千里冰封,終年飛雪,天氣嚴寒,冰山林立,這里的海冰約有300萬年的歷史。在這些冰層上不僅能夠行駛汽車,還能降落大型的飛機。
在北冰洋,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常年不化的冰層。在這里,善於用冰雪造屋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自由游獵生活。在北極地區土著人、愛斯基摩人世世代居住在這里,到現在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文字、沒有貨幣、卻是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愛斯基摩人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文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㈤ 北冰洋汽水的歷史
2008年,北冰洋食品公司上級單位北京一輕集團宣布將對其進行內部資產重組。
2011年
義利食品公司總經理李奇透露:「北京食品老名牌「北冰洋」汽水將於2011年9月重裝上市」。這是停產近15年後,北冰洋品牌的再次回歸。 據悉,首批下線的產品仍將以汽水為主,稍後會考慮推出冷飲和罐頭產品。9月份盛夏已過,並非汽水銷售的旺季,對此,李奇解釋說,原計劃2011年4、5月份北冰洋首批產品下線,但收回和恢復老名牌的過程中有許多法律及程序問題,上市時間因此延後了半年。
北冰洋的生產基地已確定為位於大興的北京一輕食品基地。重新回歸的北冰洋汽水會不會仍是老北京人記憶中的樣子?據悉,老北冰洋玻璃瓶、金屬蓋、橘子口味等傳統的產品特點都不會變,但會根據當今的健康時尚及人們口味的改變,對配方略作調整,並考慮開發功能性飲料和果蔬飲料等新產品。除了北冰洋汽水,雙棒冰激凌、冰糕、水蜜桃罐頭、清真肉罐頭等當年北冰洋的拳頭產品,也將逐步恢復上市。
記者還了解到,剛剛開張的義利食品連鎖店將是北冰洋汽水重裝上市後的重要銷售渠道。曾幾何時,拎著喝過的空瓶到家門口的小店換汽水,是北京人盛夏最清涼的記憶,隨著義利食品的連鎖店開進大街小巷,北京人「換」汽水的情形很可能重現。
據了解,2011年9月14日9時至16時,北冰洋汽水在南緯路義利麵包連鎖店(福長街店)舉行免費試飲活動,明天地點則會換至北新橋店(北新橋地鐵站口),這兩天的產品不作為商品出售。而全線產品上市時間預計為10月上旬。這些新品為248毫升裝,不僅沿用玻璃瓶包裝,瓶蓋也照舊選用金屬「皇冠」蓋,只不過瓶身形象進行了重新設計和製作,定價2.5元。
試飲消息一經公布即引起諸多網友的關注,不少人表示一定會去捧場,並「希望還是兒時的味道」。對於口味問題,有北冰洋工作人員表示,北冰洋通過各種努力,調試口味,經北冰洋元老級員工品嘗鑒定,保證口味不變,但不再用人工色素和糖精。
從網民的反饋情況來看,消費者對北冰洋的感情濃厚,對其「重新征戰市場」的行動大多表示期待。但是有業內人士仍對其此時回歸的前景則表示擔憂。該人士認為,北冰洋重回市場最大的籌碼就是「感情牌」,只有口味、選購場景等各種情形都與過去有契合點,才會真正得到這部分人的支持,但是現在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較15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是人們可供選擇的飲料產品已經十分豐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對北冰洋有記憶的消費者畢竟是一個相對窄眾的群體,市場空間一開始就受到了限制。」
北冰洋品牌現在的擁有者北京義利食品公司總經理李奇稱,新北冰洋汽水的鋪貨,首先將會沿用老傳統走街邊店模式,暫時不會進入大型商超。據稱,目前該公司已經准備和北京100家分銷商簽訂協議,每個分銷商手下都有幾百戶零售網點,上市最先在街邊便利店及小賣店,便宜於瓶子的回收,每個瓶子要有1元錢的押金。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營銷專家表示,北冰洋2.5元250毫升的價格比可樂還要貴,應該是想走高端路線,但是其鋪貨僅在路邊攤反而又將其置於了低端行列,這種定位會給消費者一種混亂感。此外,這種瓶子回收的形式也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
㈥ 中國歷史上的版圖到過北冰洋沒有
蒙元帝國版圖最大。
公元十二世紀,蒙古勢力逐漸強大,成為蒙古草原專上五大部落之一。至鐵木屬真繼承汗位,通過長期的兼並爭戰,最終統一了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建立蒙古汗國。蒙古建國後,繼續對外擴張,先後滅亡西夏、金、宋,遠征中亞、西亞,發展成為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帝國崩潰後,欽察、察合台、窩闊台、伊兒四大汗國與元朝各自獨立。公元1368年,元朝為明所滅,中原蒙古貴族退回蒙古高原,繼續活動,史稱「北元」。
㈦ 紅星、北冰洋、義利也將集體完成「借殼」上市,為何要選擇科技公司借殼
因為科技公司在未來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藉助科技公司上市能夠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前途,並且在未來將會迎來一個股市的巨大上漲。在目前的世界當中,只有科技才能夠帶來一個持續不斷的增長,只有科技才能夠獲得未來機會的煤票,才能夠對一家公司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科技企業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在以後的發展當中,我們國家必須要重視科技的發展,才能夠獲得一個更長遠的進一步。
我認為在以後藉助科技公司上市還會有很多的案例,科技永遠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動力,現如今美好的生活其實都是由科技帶來的,所以科技將會成為未來增長的動力。
㈧ 北冰洋有哪些記載
從明代傳教士利瑪竇繪制的世界地圖說起。在利瑪竇早期在南昌繪制的地圖版回本里(實際上已經失傳了答,但是收錄在另外一本書里的地圖,被認為是這個版本的摹刻本),白令海峽上方,寫著「北海」。後來繪制的地圖,加拿大上方還加上了「氷海」,即「冰海」。在地圖上,南太平洋還有「南海」,有的地圖甚至還在「南海」兩邊,分別標上了「西南海」和「東南海」。除此之外,類似「冰海」的命名,還有「白露海」、「寧海」之類。這種「海」的分類,都是指的一片比「洋」要小的水域,離大陸或者群島不遠。從這種分類來看,這個「北海」不大像是現在的「北冰洋」。而從白令海峽上方標著「北海」來看,這個「北海」其實只是指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夾著的那一片海域,不是指整個北冰洋。同樣的,「氷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