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楊修之死歷史意義

楊修之死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8 01:46:56

1. 歷史上的楊修之死

楊修之死的原因 楊修死亡真相
曹操殺楊修說到底是為了保護回曹氏王朝的傳承,試想曹植答在政治上幾乎是「弱智」,一旦曹操去世,楊修等能人輔佐曹植繼續和曹丕爭奪王位,尾大不掉,將來曹氏王朝的堡壘就會從內部攻破,這一點曹操不得不防。三個多月以後,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病逝!

2. 在歷史上三國時的楊修是怎麼死的

1.三國演義中寫楊修之死雖有偏重,但大體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他是被自己和曹操害死的。小聰明打不過大智慧,就像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歷史鐵的定律,三國時期的楊修、彌衡的確是很典型的這類知識分子。
羅貫中在寫楊修之死時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訴我們,楊修之死是因為曹操「忌才」。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然後,通過六個小故事來印證了他的觀點。一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一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傢伙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給曹操,被楊修一人一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麼做怎麼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個客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貶曹之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貶曹操,這也難怪,在這段文字中也竭盡誇張之能事,貶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認為曹操是「忌楊修之才」就是從這里來的。
要真正的找出楊修被殺的原因,關鍵還得注意理解羅貫中說的這句話:「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麼呢?曹操「忌」的是楊修不給他面子。關於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中最關心和重視的東西,所謂的「人有臉,樹有皮」。楊修多次不給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讓曹操忌恨他,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諱。奴才是幫主人咬人的「狗」,怎麼能反過來咬主人,不給主人面子呢?
楊修是個人才,屬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借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藉其親屬。曹操這位白臉奸雄,對殺人後又為其送葬的手段,向來運用的十分老道嫻熟,讓外人看不出半絲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痕跡,給局外人留下殺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殺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實在高明,雖然頗似貓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揮淚斬馬謖還要陰上十倍。楊修之死的詳細細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最為詳實生動,雖然是演義化了的小說,同樣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嚴肅軍紀,按律斬了楊修,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百年之後的後顧之憂。在曹操眼中,為了日後曹家社稷江山與千秋大業的穩固,殺一個楊修何足掛齒?其實,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繫上,最為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系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為維持其統治體系的運轉,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系,比喻為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骨子裡,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幾根毛即使脫掉一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萌生出新毛來的。於是在中國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二桃殺三士、朱元璋計殺群臣……等一幕幕充滿血腥的歷史悲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些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由此便演繹出層出不窮的個人奮斗的人生悲劇來,歷史長河驚濤海量無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陸游、韓愈、李斯……等無數文人精英們的雄心壯志,壯哉,悲哉!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准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准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當數古代知識分子遭受迫害打擊,最為典型的惡性冤案,楊修到了陰間仍會耿耿於懷,其冤魂不會輕易散去。

2.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與特徵
人最優秀的品質有兩種,那就是善良與智慧。
智慧若是與善良結伴,那便是大智慧;智慧若是孤獨前行,那就只能是小聰明。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諱的則是小聰明。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麗,才有大人生,大人生才是至誠至善的人生。小聰明總有個性的弱點,個性的弱點總會造就人生的局限,小聰明造就的人生是支離破碎的人生。
小聰明容易被聰明誤,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風,用自造的凄涼來折磨自己。大智慧以善為本,仰觀滿天星斗,俯瞰人間煙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遼闊,江河來歸。

有的東西看起來很小,其實蘊藏著大智慧。公路上的一方小碑,每隔1000米豎一塊,它便成了里程碑,用里程碑來丈量歷史,便有了劃時代的概念;音樂家手中的那根小小的木棍,美其名曰指揮棒,指揮棒一旦被政治家注冊,它便有了雄霸天下的含義;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因為被賦予了明確的色彩,交通就有了鐵的原則。方圓規矩,全是人們用善意制定出來的,所以,它是大智慧!

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誰也勉強不了誰,但誰都得遭遇小聰明與大智慧。

大人物若是被小聰明所誤,造成的損失則是災難性的。清朝的和紳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聰明中度過的,他曾經任《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嵐只是他手下的一個編委而已;是他用重金聘請高鶚續寫了《紅樓夢》,才使後世人讀到了《紅樓夢》的全本;他曾勸說乾隆皇帝終止文字獄,才使得後來的讀書人少了一些惶恐。但他所做的這些全是出於私心,為自己著想,只是歪打正著而已。他的整個一生都在貪婪斂財,從而成為超級貪官,害國害民,不得善終,令人扼腕!

大人物若是運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蒼生,澤被後世,其貢獻則是歷史性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雖小卻是大智慧,它使中國的改革與開放雙輪齊飛,從此走進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以人為本」四個字雖然平淡,但它由執政黨提出,就是一種大智慧,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執政黨氣勢非凡的執政走向。大智慧幫助大人物眼明耳聰:笑看雲翻雨覆,諦聽曠野喧囂!真個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小人物被小聰明所誤,容易變得張狂,自己不認識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東,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這種人就會變成民間約定俗成意義上的那種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憐的。小聰明本身就具有一種擦抹不掉的悲劇色彩,它一旦與功名利祿粘貼,人生的悲劇就上演了。官場小人危害百姓,就像蝗蟲毀滅莊稼一樣,造成的災難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做官應該記住兩句話:當官的日子短,做人的日子長!

小人物運用大智慧,一生受益無窮。生活中只有勉強的哭和勉強的笑,你只要善意地經營好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資源,不耍小聰明用青春去賭明天,而是運用大智慧拿真情來換此生,你就有資格有權力理直氣壯地毫無愧色地走完自己人生的長街。大智慧像陽光,即使沒有縫隙,陽光也能照亮心窩。幽蘭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虛,寒梅爭妍,無一不是大智慧。

小聰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是多和少的問題;而大智慧對於每一個人,則是有和無的問題。發揮小聰明易,把握大智慧難,切記:菩提深悟需要時間,善待自己卻是永遠。

3. 你認為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試做簡要分析

楊修之死有以下原因:

  1. 雖然楊修恃才傲物,顯露自己的才智,但是這卻不是曹操殺他的主要原因。因為像曹操這樣如此精明的人,完全明白自己的才華不可能碾壓所有人。曹操在三國時期更是吸引了不少的當時社會的賢達,謀士如雲,各個智商爆表,如果因為嫉妒他的才能而殺他,那就不會吸引那麼多的人去投靠曹操。

2.在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之爭中,楊修以丞相主簿的身份加入了曹植的陣營,或許因為曹植也是才華橫溢,同為當時文藝界的一股清流,二者惺惺相惜。但是卻讓曹操反感。古代君王歷來厭惡大臣捲入皇位繼承之事,更是討厭皇子籠絡朝臣。

3.楊修不僅才華橫溢,但是卻也清高,經常和孔融及禰衡高談闊論,對時局發表不滿,清議朝政,走著政治復古派的道路,從而引起了曹操的殺心。楊修自幼學習儒家典籍,並且內心厭惡曹操篡位。如果不殺楊修,曹植即位,很難能夠控制住楊修。說不定曹家會被楊修等人清算,可以參考後來司馬懿的所作所為。

拓展資料:

人物評價

《世語》評價楊修: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

禰衡評價楊修: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范曄評價楊修:①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修雖才子,渝我淳則。②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顏之推評價楊修: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宋玉體貌容冶,見遇俳優;東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馬長卿,竊貲無操;王褒過章《僮約》;揚雄德敗《美新》;李陵降辱夷虜;劉歆反覆莽世;傅毅黨附權門;班固盜竊父史;趙元叔抗竦過度;馮敬通浮華擯厭;馬季長佞媚獲誚;蔡伯喈同惡受誅;吳質詆忤鄉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篤乞假無厭;路粹隘狹已甚;陳琳實號粗疏;繁欽性無檢格;劉楨屈強輸作;王粲率躁見嫌;孔融、禰衡,誕傲致殞;楊修、丁廙,扇動取斃;阮籍無禮敗俗;嵇康凌物凶終;傅玄忿斗免官;孫楚矜誇凌上;陸機犯順履險;潘岳乾沒取危;顏延年負氣摧黜;謝靈運空疏亂紀;王元長凶賊自詒;謝玄暉悔慢見及。凡此諸人,皆其翹秀者,不能悉紀,大較如此。

羅貫中評價楊修: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4. 對《楊修之死》(50-80)的概括

楊修是一個很有才智的人,但有一個弱點,就是太愛炫耀自己,以致引來日後的殺身之禍。楊修的死是因為他恃才放曠,導致曹操要消除他這樣一個隱患。

曹操只說夜間的口號是[雞肋],楊修卻道出[雞肋]的真正意義,叫士兵們收拾行李,准備班師,曹知,借亂軍之罪殺了楊修,楊修最終因為過份的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招致殺身之禍。

《楊修之死》節選於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完全取自史料中的七段故事組成系列細節,這些細節在《三國演義》整體框架中重新排列和組合後,構成一個新的故事。它所展現的楊修與曹操的矛盾、楊修的性格,以及楊修之死的成因,是小說家塑造的藝術真實。

(4)楊修之死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楊修之死》記敘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主旨是表現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思想作風,也揭示了曹操的復雜性格:既十分奸詐,又有深謀遠慮。

事情發生在魏、蜀漢中之戰的最後階段。曹操早有殺楊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時機,為的是找一個最堂皇的理由把楊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這種陰險的心理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為了揭示這一過程,說明曹操殺楊修的真實意圖,小說作者運用了插敘的寫法,追述此前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的事實。

《三國演義》小說中寫楊修死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借口「雞肋」一事被殺。其實歷史上的楊修並沒有死於漢中,而且楊修的死更多的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所擁有的才華。

5. 楊修之死 啟發

楊修的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自作聰明造成的。這主要是關於「知孤意」的談論。
被要求知孤意的顯然不是鐵馬金戈的武將,而是配合主公設計總戰略戰術思想的謀士,而一個謀士成功與否就在於主公願不願意聽你的——這種成功說的是職業性的成功,也就是主公能夠聽進你的話為准,所以這個標准下袁紹的郭圖是成功的而田豐等是失敗的。
而主公願意聽話的最高境界,無非是覺得你能知孤意——他覺得你想的就是他想的,自然會聽得進去咯~
於是就不但要殫精竭慮的思考戰局時局,還要考慮主公的意思。
能夠成功的謀士有幾種,一種就像荀彧荀攸,用裝傻作老實貌的(不過我想荀彧同學是真的老實……汗),還有就是賈詡那樣什麼人都不交往徹底低調從事的,還有諸葛亮那樣一切包辦處處顯靈的——當然,這個類型只能趕著劉備這種好脾氣並且才能的確趕不上謀士的主公,放曹操那裡估計活不到50多的……汗,另外有郭圖這種小人咱們放一邊不說,他也就是趕上了和袁紹相性很高(都是志大才疏啊……無語)。不過最成功的,還是郭嘉,他絕對是三國里最成功的謀士。(我覺得諸葛亮的成功是作為丞相的成功而非策士的成功)
盡管還有一個賈詡也可以然張綉言聽計從(那麼聽話的主公以至於面對曹操的招攬都不忍棄之啊……所以說聽話的主公難找哦~),可是顯然張綉的個性與腦袋和曹操比起來,那是一落千丈,曹操可是三國里公認的最不好晃點又喜怒無常,最讓人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的人啊!但是偏偏郭嘉十一年的策士生涯中,從來就沒有被這頭老虎咬過。(放走劉備這件事有兩種完全相反記錄,咱們暫且不表)
為什麼呢?因為他捻不到虎須,甚至對別人來說是虎須的事情,對他來說也不是了。這就是當主公知己的好處了。
說起來揣摩曹操的意思,歷史上做得最徹底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郭嘉,一個是楊修。
不過兩個人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
奉孝的『知孤意』是不經意的,或者說他很聰明的表現出不經意。他和曹操本來就有相當多的同質性,兩個人同樣不太把規矩當回事,思維跳脫,行徑放浪,想必平常抵足夜談,總是有不少相同的感慨,所以兩個人可以成為知己。再加上奉孝這個人其實滿低調的,不到大事不開口,又不喜歡爭功勞,他給曹操的感覺是——我們兩個一樣聰明(會議上力排眾議的時候都說什麼奉孝和我想的一樣……)。所以雖然曹操有的時候嫉妒才能,卻不會拿他開炮,這一點上許攸(不會討好上司的著名反面教材)就作的不好了,人家奉孝和曹操可以成天粘一起都老老實實的叫主公(其實我很想他叫:老公……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邪惡的話題了),你成天阿瞞阿瞞的套近乎算什麼呢?還不斷的說要是沒有我你就怎麼怎麼了……理所當然,砍了!郭嘉是狂傲的,但是他同時也是會說話的——暫時不論十勝十敗的真實性,這件事至少反應了郭嘉的行為方式,會說話——這就和某位剛而犯上的倒霉謀士完全不同了。而且他不但會說,說完了還有本事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拉,他安慰曹操並非是諂媚,而是真有辦法把這些事情解決掉,輕描淡寫——
不管是說袁紹之子必內亂還是收拾其他人,他都是三言兩語就把東西分析得清清楚楚,抓住最關鍵的東西讓曹操一目瞭然。而言中霸王斃這種神乎其神的成功,則乾脆把曹操和曹營里其他人都鎮住了。
然後,曹操覺得奉孝真是高明啊,我有這么個策士真好,干嗎都省心,同時也被誇了一把顧全了面子,他當然會覺得郭嘉好了——何況他們兩個還是好朋友,是能夠打破上下級關系同車同駕的知己——不然曹操這樣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梟雄遇上郭嘉這么個三眼看穿一個人一定會怵的,但是知己就不同了,知己就是要互相明白才叫知己(至於他明白不明白郭嘉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看曹操的態度他是以為自己明白的)。
故此,那麼多謀士中曹操最信任的是郭嘉(雖然他知道荀彧和能耐和郭嘉差不多,但是我想至少從衣帶詔事件後,忠誠於漢室的荀彧和開始對漢室絕望的曹操就有了思想上的分歧,從而有了隱約的信任危機)
所以赤壁後曹操會哭郭嘉,不是因為他的謀士們都想不到郭嘉那麼遠,而是他的謀士中沒有人能叫他相信對方想得對了相信對方都是為了自己好了。這就是平時裝低調的壞處,趕上來了個大才,主公就不聽你的啦!(當然,歷史上某些人在裡面的作用真實性待考)
再說楊修,這個人其實說聰明也聰明說笨也笨,他的確很用心的把曹操琢磨透了,可是他犯了一個錯誤——他並不是在對曹操有利的情況下看透曹操的。這就是他和郭嘉的高下之分,郭嘉看透了曹操的心思後提出的是利於實力發展的計策和觀點,而楊修只是作出了很多顯示自己才思必曹操高的無聊行為——比如那人一口的乳酪有點窄的門……我想是個人都會煩吧?至少但是已經大權在握,稱的轉變為梟雄的曹操是不會舒服的。何況楊修這個人除了以讓他不舒服來顯示自己聰明外,並沒有能在內政外交戰場上顯示出自己的聰明——還摻和進了立嗣爭端……
最後……雞肋啊雞肋……
楊修這種人對於曹操來說其實就是雞肋,楊修是名士,有文才,還是近臣,這樣的人不留著,多少有點叫人說他閑話讓同樣的人物心寒的作用,可是留著吧,真是食之無味——即使楊修作的事情但是讓曹操大笑一場,事後回憶卻類似我們吃麻辣雞肋,只有調味料的味道沒有好處。
最後楊修自己提醒了曹操——還是丟了吧。
於是,瀉露軍機的楊修,就如同雞肋一樣,被丟棄了……砍啦~(當然,楊修在歷史上的作用似乎算不上謀士,不過……他不是謀士那豈不久是弄臣了,SO……還是算他是謀士吧,謀士原本就是一個曖昧的職位,智勇雙全的武將,在主公帳內,也是可以充當謀士的……汗)
其實楊修作策士的反面教材不算合適……但是曹操麾下事跡比較多我又沒心思回護的還真少啊……
參考資料:http://blackhistory.blogbus.com/s1085250/

6. 歷史上楊修死的真正原因

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誅殺。

楊修版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權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

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找到借口論罪誅殺。

(6)楊修之死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楊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於他不該參與宮廷斗爭,曹植與曹丕的世子之爭,因為「袁家譚尚相攻」的前車之鑒,是曹操晚年最忌諱的事情,而楊修卻不知蕭牆之輕重,屢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於他。

楊修生於官宦世家,楊家幾代人都是漢朝大官,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

7. 楊修之死引發的思考

因楊修看透了曹操,在他之前辦事使曹操無法吹噓自己,使曹操討厭.嫉妒才被害

8. 楊修之死的內容概括

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展開大戰,曹軍連戰皆敗,進軍還是退兵,曹操正為此猶豫不決。廚師送來雞湯,他隨手捏起一塊雞肋咂吮,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進帳,請示夜間營中口令,操隨口回答:「雞肋」。

惇傳令眾官,都以「雞肋」為夜間口令。楊修聞此,揣知曹操心欲退兵,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

夏侯惇請教楊修:「雞肋是什麼意思?」楊修說:「雞肋者,吃起來沒有味道,扔了還有點可惜。魏王以此比喻漢中,進不能勝,退恐蜀人笑,在此久留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定班師。」

夏侯惇很欽佩楊修,亦收拾行裝。當夜,曹操心亂,手提鋼斧,出帳巡視,只見營中軍士都在准備行裝,大驚,急召夏侯惇問其故,惇答:「主簿楊修預先知道了大王退兵的意思。」

曹操大怒,他素來忌恨楊修,遂以擾亂軍心為由,將楊修斬首。

(8)楊修之死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楊修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

2、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黃巾起義爆發後,拜騎都尉,參與鎮壓起義軍。

此後將漢獻帝迎到許都(今河南許昌),被冊封為丞相,把持朝政,在諸侯征戰中統一了北方。220年正月,病逝於洛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修

閱讀全文

與楊修之死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