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法治建設發展歷史

法治建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01:38:07

㈠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2.基本實現總體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3.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4.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已躋身與世界科技大國行列
5.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6.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為了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國務院於1999年7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11月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專門部署。2004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年來,國務院以《綱要》的貫徹落實為主線,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了231件法律議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各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計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地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00多項行政審批。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
四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1997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執法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有效地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1979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復議制度。目前,全國每年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約8萬件,及時糾正了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1987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制度,一些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法規規章得到及時處理,有效地維護了法制統一。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
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方、各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領導幹部定期學法制度並認真執行,舉辦依法行政報告會、專題講座,實行公務員錄用和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依法行政培訓,利用報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㈡ 依據上述圖片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

(1)「一五」計劃的經驗與教訓;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2分)(2)具體表現:掀內起了「大躍進」運動,造容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發動了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4分)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

㈢ 我國的法治建設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之路是哪一年

你好!我國的法治建設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之路是1982年新憲法的頒布。版1982年憲法充權分體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撥亂反正,既總結了我國30多年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又符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照顧到了我國將來的發展,從而保證了憲法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1982 年憲法頒布後,雖然隨著實踐的發展,進行過四次局部修改,20多年的實踐證明,1982年憲法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憲法。

㈣ 新中國教育發展歷程,法制建設歷程,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歷程

新中國義務教育發展歷程及其評價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朱永輝周雅婷周婷婷

內容提要:建國以來,中國的義務教育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義務教育在坎坷與爭論中步入了21世紀。新世紀義務教育發展是關鍵,但發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認識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如何評價它。

關 鍵 詞:義務教育;發展;問題;評價

義務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它的質量等因素直接關繫到中國未來人才的質量與素質狀況。回顧與反思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於推動義務教育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國初十七年的義務教育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把基礎教育作為一項大政來抓。1954年9月20日,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並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體力和智力的發展。第9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從事科學、教育、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公民的創造性活動,給予鼓勵和幫助。」在這一教育宗旨和相應原則的指導下,建國初期我國的基礎教育有明顯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注重普及。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及師范教育會議,明確指出,從1952年開始,爭取十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組召開了省、市文教聽證會議,會議指出,採取辦全日制、二部制、建議小學等各種學校的辦法,力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普及小學教育。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辦全日制、二部制、農業中學、業余中學、廣播學校等各種各樣的途徑,力爭普及中學教育……,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上要抓兩頭,一頭是辦重點學校,另一頭是抓好普及教育,並要制定教育發展的長遠計劃。

2.發展速度快。據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我國教育事業以空前速度獲得巨大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面貌正飛躍變化。全國入學率已達93.9%,87%的縣市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本年新建中學26000餘所,全國中學生已達924萬,比1957年增長47%。」這一時期的報道盡管有虛報浮誇傾向,但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方面的成績是應該肯定的。

3.從國情出發。1963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根據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明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的是國民黨留下的一窮二白的爛攤子,總人口中80%是文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適齡兒童,這就是當時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基礎教育方面,中國政府首先從數量上著手,使盡可能多的適齡兒童受到教育。

以上三個特點充分反映了當時的黨中央抓教育的決心,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義務教育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可是,短暫的春天過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有所成績的基礎教育掉入了寒冷的冰窖,「停課鬧革命」,否定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材學科體系,宣揚「讀書無用論」等,將基礎教育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二、「文革」期間義務教育的狀況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與損失。教育戰線也同樣如此,各類學校停課鬧革命,批判智育第一,提倡開門辦學,以勞代教,使教育遭受毀滅性打擊。從當時學制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基礎教育的狀況。「文革」期間,據當時國務院教科組1973年9月在一個內部刊物上反映,中國存在至少三種學制;即,14個省、市、自治區把中小學合並為九年制(五.二.二制);7個省、市、自治區實行十年制(五.三.二制);9個省、市、自治區在農村學校採用九年制,而在城市學校採用十年制等。但是,當時教育界的廣大人士仍然在為基礎教育生存與延續盡心盡力,使基礎教育有一定的保持與發展。

三、改革開放後義務教育的發展

1976年,中國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改革工作,為中國教育開放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自此,中國教育發展日趨正常。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談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時指出了現代化與科技、教育之間的辨證關系,並進而指出,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978年,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繁榮社會主義教育文化事業」的部分時曾指出:「全國要齊心協力,重視、支持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到1985年在農村基本普及9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年教育。」同時,當時的教育部以及其他機關也強調普及小學教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出台,使我國義務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後蓬勃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當時的義務教育只是通過個別領導人的講話和教育部等部門的政策、措施來規定,而沒有法律的方式使義務教育規范化、正常化、嚴格化。直到1980年,這一局面才得到改變。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

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進行,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特別是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們對祖國的未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特別是關於民族素質、民族發展方面的問題。如何才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發展呢?思考的落腳點在於發展教育。因此,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抓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國家自1980年以來發布了《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若干問題的通知》,特別是1982年《憲法》公布了有關「義務教育」的條例等,都從法律法規的高度重視和規范了義務教育的盡快普及,同時使義務教育的進行獲得了一定法律上的保障。但是,要使義務教育能夠更規范的深入進行,僅有這些法律保障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進行,一些沒有估計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以前的一些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規定已不能滿足義務教育發展的要求,迫切要求出台新的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規范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出台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呢?顯然,世界潮流是不可逆的,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規范促進本國義務教育發展時,紛紛出台《義務教育法》,直接從中小學的角度出發,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同樣,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義務教育法》,中國政府也是這樣做的。在1986年4月,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後,各級領導部門都把發展義務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並制定了發展規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制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地方法規,使義務教育的發展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和實施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專門法律,不僅對於中國的義務教育,而且對於整個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中國其他各級教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義務教育法》制定後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國度里,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期,《義務教育法》的制定無疑會極大地促進中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據1988年國家統計的公報表明,到1987年時,基礎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國初中在校生達到14174萬人,小學在校生達到12836萬人,有1240個縣通過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義務教育法》制定後,中國的義務教育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規模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加。1999年,全國小學生的凈入學率已達99.4%,升學率達94.35%,且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在遵守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入學率。從《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到本世紀末,中國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成績是喜人的。但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更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問題仍然很多,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高素質、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終身教育作為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必將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重視並在全世界推行,基礎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基礎的一環,也必將更受到重視。在這方面,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制定或正在實行推進基礎教育適應時代超越時代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其在將來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中國政府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高瞻遠矚,用戰略的眼光、新思維重新審視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重新認識義務教育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作用,從而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對我國義務教育的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義務教育從無到有,從入學人數不多到基本普及,從低水平到現在的總體上比較高的水平,從沒有成文法到《義務教育法》的制定以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台,等等,總之,在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下,在各時期的教育部和其他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義務教育在不長的時間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且仍然有很強的市場開拓潛力。但是,由於新中國建立不久就經歷了一場給教育事業以毀滅性打擊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各級教育受到嚴重的破壞,特別對義務教育的打擊更甚,同時,在後來的發展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總體上說來,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成績是喜人的,但問題仍然存在。

第一,立法的疏漏性。

首先是立法理論研究不夠,截至目前,我國雖先後頒布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義務教育規范性文件,但其中仍有不少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深入研究,義務教育立法領域上有一些空白點亟待填補。其次,立法不夠規范,主要表現是立法形式繁雜、立法名稱不統一、法律用語不規范,使得中央與地方義務教育法律法規難以區分,且具體規范彈性大,隨意性強。另外,立法缺乏權威性,由於法制長期被忽視,也造成義務教育立法經常與政策性文件混同,有的規定脫離或超越現實,結果難以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立法的權威性。還有是立法缺乏完整性,就速度而言,近年義務教育立法發展較快,但中央和地方在義務教育立法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規劃與協調,結果造成了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規范內容重復、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影響了全國性立法與區域性立法間的實施情況。

第二,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實行的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力圖使不同民族、種族、地位、身份的所有適齡兒童能夠公平地接受教育,這就使公平不僅體現在名義上,而且實質上也是公平的。然而,中國的義務教育是收費的,且費用一年比一年高。中國義務教育的不公平性,正是由於收費造成。很多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居民,特別是大量的農村居民很難支付或根本不能支付這筆費用,壓力可想而知。另外,義務教育屬於強迫性教育,政府要求每個家庭的適齡兒童必須入校學習,否則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不公平現象就不可避免。

第三,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

當前,在各種教科書,各種關於義務教育論述的書籍和論文中,談到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時,用的字眼都是「基本普及」。這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中國農村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兒童不能像其他兒童一樣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成了義務教育的棄兒。

第四,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質量問題。

對於任何一級教育的任何一所學校,教師在其中都起到一種支配的作用,教師的水平直接體現著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能否適應當前社會對學生發展提出的要求;二是教師的地位與其貢獻不相稱的問題,教師發揮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他們所享受的待遇、社會對他們的認可以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都不盡然。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求受教育的人口的絕對數是巨大的,中國義務教育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義務教育就抓住了一個「量」字,使盡可能多的兒童能夠接受教育,長期以來,導致了義務教育「質」與「量」的矛盾突出,義務教育的質量一直是個問題。

第五,由於資金短缺出現的市場化問題。

中國的基礎教育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的特點就是一切按最高級(中央)制定的計劃辦事,可以說政治決定一切,教育也不例外。義務教育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學校缺乏自主權,校長就是上級設在學校的附屬,完全聽命於上級、服從上級。可想而知,對於學校最重要的資金的下撥、管理是什麼情況。上級通過財政給學校撥款,並要求學校如何去處理並利用,根本不需要校方擔心資金的問題,包括其數量。當然,從某一角度來講,這樣做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能夠防範腐敗;但其不利因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使學校領導和管理者在資金的問題上缺乏認識,缺乏危機意識,一旦體制發生變化,其不適應性很容易體現出來。市場經濟建立後出現的中小學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就是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體制也就自然成為中國的一種經濟形態。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政府工作中心的轉變,也因為義務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中國義務教育資金缺乏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呢?普遍的觀點認為,首先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其次是校辦工廠,鼓勵多元投資等等。但是,從我國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情況來看,這些辦法似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此時,在市場化、產業化不斷沖擊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要解決義務教育的資金問題,必須使義務教育產業化。在當前對教育是不是一項產業以及能否產業化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疑問的情況下,義務教育產業化的提法值得商榷。當然,義務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而且隨著世界各國進一步重視基礎教育的建設,中國的義務教育將何去何從,還有待於政府部門及社會其他力量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梁忠義主編.《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蘇士傑.《貫徹義務教育法,加快普九步伐》[J].《山西教育》,1996,2.

[3]吳昌期.關於實施《義務教育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J].《安徽教育》,1999,12.

㈤ 簡述建國之後中國依法治國的歷程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版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權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㈥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是這個嗎?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的「反右傾」斗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
1977年 恢復高考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冰雪災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㈦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個方面: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明顯進展。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為了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國務院於1999年7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11月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專門部署。2004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些年來,國務院以《綱要》的貫徹落實為主線,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為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79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了231件法律議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規(其中現行有效的682件);從1987年到2009年8月,國務院各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共計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職能逐步轉變,行政管理方式不斷創新。2001年9月,國務院開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地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77600多項行政審批。與此同時,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
四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行為得到嚴格規范。1997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執法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有效地規范了行政執法行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層級監督制度,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不斷強化。1979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復議制度。目前,全國每年通過行政復議化解的行政爭議約8萬件,及時糾正了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1987年以來,國務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制度,一些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法規規章得到及時處理,有效地維護了法制統一。近幾年來,國務院指導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體制。
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方、各部門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領導幹部定期學法制度並認真執行,舉辦依法行政報告會、專題講座,實行公務員錄用和領導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依法行政培訓,利用報刊、網路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㈧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得到全面恢復與發展,成為新中國回法制建設史上最好的時期。經答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法制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一、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三、依法行政不斷推進;四、司法和司法行政工作全面發展;五、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㈨ 從西方法治發展的歷史來看,現代法治建立在哪些基礎上

我國法制的理論基礎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另外還要與時俱進,所以法制的理論基礎還要不斷完善。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基本內容是: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4]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6]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閱讀全文

與法治建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