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吉林市風土人情
吉林省第一大地級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境內居住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吉林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城市,位於長春市以東124公里處。吉林原名「吉林烏拉」,古代滿人居住地。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東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稱。 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土地、水利、礦產、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水利資源蘊藏量較大,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是全國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 吉林市為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吉林市最繁華的街市在東市場、大東門、河南街一帶。 吉林是中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城東有「左青龍」——城市森林公園龍潭山如青龍迤邐而卧;城西有「右白虎」——清朝皇帝望祭長白山的小白山似猛虎熠熠盤踞;城南有「前朱雀」——風景如畫的朱雀山鍾靈毓秀;城北有「後玄武」——遐邇馳名的北山、玄天嶺、桃源山古廟掩映。松花江似玉帶,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詠「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綠樹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吉林市具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滿、白山、紅石三個水電站的建成,形成了「一江三湖」的美景,松花湖被定為國家級旅遊區,吉林霧淞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龍潭山鹿場被列為國家級旅遊景點。 吉林市歷史悠久,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甲級開放城市和全國32個特大城市之一。吉林市還被評為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央視《傾國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紹的中國名城》、《福布斯》中國內地最適宜開工廠的城市榜首。公元14至19世紀,吉林是東北地區重要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在清末、民國及解放初期,吉林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在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吉林的冬季格外引人注目。天下獨秀,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觀更令海內外賓客心馳神往。與雲南石林、長江三峽和桂林山水並稱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吉林霧凇。松江中路的中段是觀賞霧凇的最佳地點。還有全國著名的北大湖滑雪場是亞洲設備最先進條件最好的滑雪場,2007年亞冬會雪上項目在此舉行。以滑冰館、練習館、速滑場組成的大型冰上運動中心,經常舉辦國際性冰雪項目競賽。 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香港發布了「2009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排行榜」,吉林市以其清水綠帶之美列第六位,在東北為唯一。2011年,吉林市在「2011中國城市分類優勢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中山山區,位於吉林地區中、東部和東南部,是全市主要林區和特產區域。南有長白山地龍崗山脈,檔南有龍崗山脈的余脈富爾嶺,東北部和呼蘭嶺。松花湖東有老爺嶺,湖西有摩天嶺、南樓山、肇大雞山,皆為中山山群。山區中有1000米以上高峰110座。最高山峰南樓山,海拔1404.8米。 低山丘陵區,分布在蛟河、樺甸和舒蘭市、永吉縣的中部。山嶺海拔300-400米,少數山峰高600-700米,是開發較早的區域。森林已經逐漸減退。除佔地1748平方公里的吉林市城區外,其他區域是全省重要的農業、林業、畜牧、漁業及工礦區。 峽谷湖泊區,分布在豐滿電站大壩到白山水庫上游金銀別的沿湖、沿區區域,是豐滿、紅石、白山三大梯級電站建成後形成的地貌區域,環境幽美,景色狀觀,是大有前途的能源、特產、漁業、旅遊綜合性經濟開區和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生態經濟區。 河谷平原區,分布在松花江中游、永吉縣北部、舒蘭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一般海拔170-220米,耕地集中,土壤肥沃,適宜農事耕作,是重要的農業經濟區。
Ⅱ 有誰知道吉林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什麼或是有什麼樣的優秀傳統風俗習慣呢
代表復性文化就是民族特色,其制中以滿族文化為主要代表。
白山黑水是滿族的發源地,也是清朝(應該稱為後金)的發源地。
吉林建城4000多年,船廠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
復制點兒網路
清康熙十年(1671年),將烏拉劃給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奉命率軍,籌建吉林城。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政府調寧古塔將軍巴海移駐吉林城,吉林遂成清政府統轄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等流域的重鎮,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康熙皇帝於1674年東巡吉林時,巡視水師營後,揮筆作詩,名曰《松花江放船歌》。因其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詩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
清光緒七年(1881年),吉林廳升為吉林直隸廳,次年又升為吉林府。
傳統風俗基本就是滿族的一些民族風俗。
比如飲食:滿漢全席,火鍋,白肉血腸,餑餑席(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
服飾發飾:"燕尾"式的長扁髻,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還有坎肩、馬褂也是滿族的傳統服飾。
滿族的傳統活動還有狩獵。
Ⅲ 吉林的歷史
吉林建置始於清順治十年(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見證地,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舜、禹至夏商周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權。
(3)吉林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吉林地方風俗--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Ⅳ 吉林市歷史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譯為沿江座落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吉林一直是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在元、明、清時期契丹人首先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後來女真各部落日益強大,逐漸統一了各部落,於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國。後來蒙古人推翻了金國,成立了蒙古汗國。在明朝時期,建州女真在其首領努爾哈赤的帥領下,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於公元1616年建立了與明朝對立的後金國。吉林被歸後金國管轄。
明朝時期永樂七年,既公元1409年在黑龍江入海口設立了奴爾干都司。吉林先歸遼東都司,後歸奴爾干都司管轄。
遼東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劉清先後三次到吉林造船運糧,並在松花江邊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吉林從此又有「船廠」的稱謂。因此吉林又有一個別稱---船廠。
公元1644年滿族入主北京,進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清王朝,清滅明後吉林歸寧古塔將軍管轄,寧古塔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寧古塔將軍遷往吉林,並在吉林建城,設立將軍衙門,船廠從此改為「吉林烏拉」後來簡稱吉林。成為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軍事重鎮吉林烏拉城,素有「迎長白,近繞松花江乃三省通衢」之美譽,可見在清朝,吉林已是東北三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在歷史上。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兩次巡幸吉林。檢閱吉林水師。做好反擊沙俄的准備。康熙皇帝更贊嘆松花江的奇麗,即興寫下了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皇帝登上吉林北山,嘹望吉林城,贊嘆「四山屏立,江城如畫」。因此,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稱。
在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吉林一直是吉林省的省會城市,在1954年政府出於經濟,交通發展的需要,吉林省會遷往長春。
Ⅳ 吉林省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吉林當地特色
秧歌
東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國漢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歷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江城的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朴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里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踩高蹺的表演藝術性很強,要求演員具有較好的基礎,除在行進中和廣場上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的大場外,還有兩三人為一組表演的小場。小場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蹺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或扮演成活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龍舞
「龍舞」是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較高藝術技巧的舞蹈。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龍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東北,群眾把龍舞歸於秧歌范疇,習慣稱之為「耍龍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用舞龍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耍龍燈的動作很豐富,吉林地區比較流行的有「龍操水」、「龍卧沙」、「小花子」、「掏腰窩」、「金龍盤玉柱」等多種形式。其藝術特點是氣魄宏偉,舞姿生動,變化多端。但無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龍成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重要節慶期間,最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藝術。
跑旱船
流行於吉林地區的「跑旱船」多隨秧歌隊活動,屬秧歌雜耍部分。「旱船」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漁翁做解纜繩等模擬動作,漁婦乘船前行,二人輕盪漫舞。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內容。比如,「喜送公糧」、「夫妻趕集」等形式,更為群眾所接納和喜聞樂見。
獅子舞
「獅子舞」是擬獸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它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現在,我們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獅」派,俗稱為「逗獅子」,歸屬秧歌類。舞獅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伴著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更顯得喜慶有餘,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Ⅵ 吉林市文化遺址
我也看過。
是受國家保護的遺產,就不會拆除!那個年代那樣的房子很多,只是保留下來的會很少。
Ⅶ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7)吉林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吉林市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9世紀吉林專是東北政治屬、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為「烏拉國」,明永樂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來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廠」之稱。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東巡時賦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1676年船廠改稱吉林烏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會,是中國惟一一個市名與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特產:「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四大景觀:霧凇奇觀/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滿族風情
Ⅸ 吉林省的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1.孔府 山東濟寧曲阜
2.泰山 山東泰安泰山
3.蓬萊閣 山東煙台蓬萊
4.趵突泉公園 山東濟南歷城
5.嶗山 山東青島嶗山
6.青島海濱 山東 青島 市北
蓬萊:蓬萊閣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孔府:曲阜孔廟孔廟(本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名人:姜尚
孔子 晏嬰
孟子 莊子 荀子 諸葛亮 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 李清照 辛棄疾 戚繼光
王盡美 張海迪 秦瓊
人物介紹: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