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昆劇的歷史和特色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② 昆劇對中國戲曲藝術的意義 500字
崑曲的來表演,是一種歌、舞、介、自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③ 昆劇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存在價值
崑曲,作為中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崑曲所涵蓋的廣泛歷史內容與傳統文化,其博大高深與精典唯美,值得當代人學習之並將其繼承發揚。
崑曲是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崑曲的表演,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其最大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崑曲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崑曲藝術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是多樣化的,蘇州的方言、古代戲曲文學、崑曲所引申的各地不同民俗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的傳承中所遺留下的瑰寶。而崑曲藝術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流芳數百年而不可抹滅的一種美的藝術。
崑曲音樂涵蓋了唱腔、聲學藝術和樂器等多方面。北曲的高亢昂揚、慷慨樸素,南曲的抒情柔和、深切細膩,崑曲樂器中的笛、曲弦、提琴等等,崑曲中的音樂是崑曲美的一部分,在崑曲表演中給人予委婉清新的聽覺享受。
崑曲表演中的不同角色行當,有著不同的表演技藝。生旦凈末丑,手眼身法步,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崑曲的舞台美術主要體現按在服飾、臉譜和舞台道具上。優美典雅、端莊大氣的服飾,千變萬化的臉譜,不同的舞台美術用來體現不同的人物或不同的場景。舞台美術本身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成分,其重要價值可見一斑。
④ 崑曲的歷史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崑曲在我國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紀末就已流行在江蘇省崑山縣一帶,後來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崑山曲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在總結南北曲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南戲諸聲腔的特點和長處,創造出一種細膩輕柔的腔調,稱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傳開來,後來人稱崑山腔,也叫崑曲。
五百年來,經過無數劇作家、音樂家、演員和人民群眾的不斷豐富加工,崑曲成為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一,很多劇種至今還保留演出崑曲劇目,成為多種古典藝術高度綜合的代表劇種。
崑曲特點:
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
l、劇本:崑曲劇本採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摺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採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崑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崑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一千多個曲牌,崑曲的每出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為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崑曲唱腔沒有過門。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崑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崑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崑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崑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一邊演唱、一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一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一般都是演崑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崑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為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崑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丑的詼諧幽默。
⑤ 為什麼說昆劇是中國戲曲的鼻祖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葯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 。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崑曲社對崑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崑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崑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
從崑曲的歷史發展上看, 18世紀之前的 400年,是崑曲逐漸成熟並日趨鼎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崑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崑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18世紀後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崑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
⑥ 崑曲的發展史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崑曲。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6)昆劇在歷史上的意義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崑曲藝術節
中國昆劇藝術節創辦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文化局、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昆劇研究會以及有關資助單位協辦。中國昆劇藝術節以保存和發展昆劇藝術,增進世界各國昆劇愛好者的溝通為宗旨。
⑦ 昆劇的歷史和特色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⑧ 誰知道昆劇的歷史
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昆劇曾經有"崑山腔"(簡稱"崑腔")、"昆調"、"崑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種不同的名稱。一般而言,著重表達戲曲聲腔時用崑山腔,表達樂曲、尤其是脫離舞台的清唱時用崑曲,而將指表演藝術的戲曲劇種,則稱做昆劇。
昆劇的興盛和它稱霸劇壇的時間約長達二百三十年久,即從明代隆慶、萬曆之交開始,到清代嘉慶初年(1570-1800)。這是昆劇藝術最有光輝和成就最為顯著的階段,出現"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繁榮景象。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丑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崑曲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很高。單單看劇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許多唱詞唱詞其實就是婉約凄美的詩詞。崑曲成為明清兩代擁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聲腔劇種。 崑曲擁有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曲調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我們崑曲都講究曲牌體,每出戲曲都由成套曲牌構成。 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崑曲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強,並與歌唱緊密結合,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樂隊的編制等等,都是在崑曲的發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崑曲的成長代表了中國戲曲的成長,它對京劇和川劇、湘劇、越劇、黃梅戲等許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常把昆劇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崑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崑腔歌唱體系。這時的崑腔也只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崑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丑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崑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崑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崑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簫、嗩吶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雲鑼、小鈸、堂鼓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崑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蘇州昆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⑨ 崑曲的文化內涵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崑曲當選的原因: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概況: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 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崑曲有極高的技巧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崑曲中要求最高。崑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台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崑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崑曲功底並能演崑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崑曲形式。崑曲唱腔華麗、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崑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崑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的綜合體現。對這些方面的要求,崑曲在所有劇種中是最嚴格的。一個優秀的崑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都得心應手,才能在舞台上創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劇種的許多演員為提高自身技藝和藝術修養,都主動投身到對崑曲的學習中。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就曾長期潛心修習崑曲。在他演出的許多劇目中,我們都能發現崑曲的表現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過崑曲藝術獲得升華,崑曲也得以跟隨梅先生漂洋過海,傳名世界。從崑曲的歷史發展上看, 18世紀之前的 400年,是崑曲逐漸成熟並日趨鼎盛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崑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那時,它是宮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時尚。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崑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 18世紀後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崑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到上個世紀中葉,崑曲敗落之勢更顯,許多崑曲藝人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崑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轉機,我們黨和政府克服政權剛剛建立後的種種困難,大力扶持和振興我國傳統的戲曲事業,崑曲才有幸得以重獲新生。 1956年,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後,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崑曲劇團,一大批表演藝術家重又回到崑曲表演舞台,崑曲表演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崑曲是「活化石」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台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