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研究歷史有什麼意義觀點要新穎
很多人認為:歷史研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但《歷史也瘋狂》一書會告版訴你不一樣的觀點。
作者權「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狹隘淺見,這種排斥甚至否定基礎學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謬的」,「在今天的態勢看,知識學科體系正呈現出一種多學科高度交叉的趨勢,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在一處不經意的地方被另一學科借鑒,排斥任何的知識學科都是淺薄的。任何知識都有『用』,只要別太實用主義,那樣會把社會弄得很沒趣。
㈡ 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㈢ 細讀歷史很精彩,很多人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研究歷史的意義——這方面的文章,汗牛充棟。所以是眾說紛紜,簡單論述一二。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㈣ 你認為研究歷史究竟有什麼意義
家鄉的歷史和文化,可以讓每個家鄉人熟知家鄉歷史和文化的質朴、厚重、善良和美好,對家鄉豐富的優良傳統和純美的鄉風民俗發揚光大,讓家鄉歷史和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㈤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㈥ 研究古代類公共關系的意義是什麼
嚴格意義上的公共關系雖然是在20世紀初才出現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雛形一樣,具有公關意識的思想、活動在古代社會中便出現了.不過,那時的人們並未認識到公共關系的意義,也不會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為自己開展塑造形象的活動,所以那些思想和活動都屬於公共關系的自發狀態.本文從公共關系學的源頭,古代類公關活動產生的原因,類公共活動的實例及對現代公共活動的借鑒和影響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從而得出雖然這些類公關和准公關活動沒有發展成熟,成為今天的公共關系學,但是它在歷史長河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今天的公關活動依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借鑒.上述的商鞅變法,諸葛亮的《三十六計》在現代仍然是現代各企業組織進行公共活動的範本.所以研究古代的類公共關系活動對於現代的公共關系活動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結論.
關鍵詞:類公關活動 起源 產生原因 借鑒和影響
正文: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公共關系學也不例外,研究公共關系學的歷史發展,分析公共關系產生,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把握公共關系的實質,而且也有利於我們客觀的分析和認識我國公共關系學的現狀.
嚴格意義上的公共關系雖然是在20世紀初才出現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雛形一樣,具有公關意識的思想、活動在古代社會中便出現了.不過,那時的人們並未認識到公共關系的意義,也不會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為自己開展塑造形象的活動,所以那些思想和活動都屬於公共關系的自發狀態.
一.追溯公共關系學的源頭
(一)歷史上古代類公關活動的發現
1903年美國著名記者艾維·李在美國開辦了一家正式的公共關系事務所,使公共關系成為一門社會職業,標志著現代公共關系的問世.
在國外,考古學家在伊拉克發現了公元前1800該公告告訴農民如何播種,如何灌溉,如何對付病鼠害,如何收獲莊稼,很像現代農業組織發布的宣傳材料.這一發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關活動痕跡.歐洲的古希臘實行奴隸主民主制,城邦中的公民有很大的民主權利,每年在民眾大會中用「貝殼放逐法」決定執政官的去留.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每個統治者都必須學會爭取公眾支持的技巧.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修辭學》中闡述了如何運用語言的技巧來影響公眾思想和行為的藝術.現代西方公共關系學界認為,《修辭學》堪稱最早問世的公共關系學理論著作.古羅馬帝國曾經採用「十二銅表法」,把法律刻在十二塊銅牌上公布,從而爭取民眾的支持.凱撒大帝為了尋求大眾的支持,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張報紙《每日記聞》,用通俗的拉丁語向民眾宣傳.他還讓人為他寫了一本記載其征戰功績的著作《高盧戰記》,樹立自己的形象,從而登上了最高執政官的寶座.
(二)古代公共關系學形成的源頭的兩個流派
關於現代社會以前有沒有公共關系,理論界依然有很多爭議,基於上述的史實我們必須承認現代公共關系不是無源之水,應該承認其歷史淵源.古代的類公關活動雖然不能稱為明確意義上的公共關系,但是其某些特徵依然反映著公共關系的特性.
學術界對古代公共關系學形成的源頭持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源頭在古希臘和羅馬,另一種認為在美國.
認為源頭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以古希臘和羅馬王公貴族雇請詩人為自己的製造輿論為例,出現了專業的勸服者,來說明在當時早期類公關活動和思想的存在.
認為源頭在美國的,更強調的是宣傳和傳播的目的性和隱秘性,他們以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一些人有意製造事件,製造和影響輿論為例,以達到政治目的為例,來說明在當時早期類公關活動和思想的存在.
(三)我國古代的類公共關系活動
而在中國的古代,自發的公關活動也是廣泛存在的.傳說在堯舜時代,政府在宮廷外樹立「誹謗木」,鼓勵世人向政府進諫.後漢書·揚震傳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這可能是古代政府徵求民意的最早設施.由於誹謗木是在豎柱上釘一橫木,狀若花,故也稱為「華表木」.不過在封建社會里,華表逐漸演變成了表示帝王尊嚴的裝飾.在公元前1324年,商王盤庚計劃把國都從耿地(今山東曲阜)遷到殷地(今河南安陽).許多臣民不願從命,於是盤庚發表了三次著名的演說.其演講詞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終於獲得了民眾的支持.盤庚的三次演講詞收入我國最早的政治著作(尚書),史稱「盤庚三遷」.春秋戰國時代,人際傳播、溝通的技巧就已經十分發達,形成了諸子百家之一的「縱橫家」.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演說於列國之間,或「合縱」(形成北方諸國反楚統一戰線)他們在勸說過程中,將人的心理活動研究得非常透徹,這一點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
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些類公共關系的活動比比皆是.《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的狡兔三窟的故事,是建立良好形象的成功事例.
漢高祖劉邦著名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一方面穩定了社會秩序,一方面贏得了民心,這無疑是成功的公共關系活動.
由此可見,雖然上述的公共關系活動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的君主,國王以及軍事首領的需要,但是他們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表現了現代公關的某些特徵.不可否認的是,古代的類公共關系學的源頭無論是古希臘和羅馬,或是美國,抑或是在中國,古代類公共關系都是現代公共關系不可捨去的一部分.
二.古代類公關活動產生的原因
古代的類公關活動的產生也並非無中生有,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1)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組織與公眾關系.社會群體,組織與人類同時產生.各人類都存在著外部公眾與內部公眾的關系.
(2)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者搞好組織與公眾關系的必要性,有了公共關系就有一個關系狀態問題.為了建立好的公共關系,就會有自發的開展一定的公關活動.
(3)公共關系的存在和公關活動的開展必然要反應在人的頭腦中,形成公共思想.
此外,每一個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都採取必要的公關活動,這無疑成為古代類公關活動的政治因素.
三.古代類公共活動的實例及對現代公共活動的借鑒和影響
雖然古代的類公共活動達不到今天公共意義上的影響和范圍,但是今天的公共活動可以在古代找到很好的原型,古代的這些類公共活動為現代的公共活動提供了不少借鑒,就以我國的類公共活動為例,在我國的春秋戰國,三國時期,就出現了這樣一些優秀的政治家主導的類公關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商鞅推行變法,為了取信於民,特地在城門口放了一根樹干,並貼出告示說:誰能將此樹干從這個城門口扛到另一個城門口,就可以得賞十金.開始人們都不相信,但有一個人完成了此事,真的得了賞金.第二天,許多希望這樣輕松得到賞金的人又聚集到城門口,但這時沒有了木頭,而貼出了政府變法的公告.變法因「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在民眾心目中樹立了威信,這可以看成是一次成功的公關策劃,在歷史上被稱為「徒木立信」.這有點和今天的「製造新聞」的做法類似.現代我們常常說一個詞「宣傳造勢」,特別在電影的首映禮上,電影院線都會自己去僱用一些人為影片做噱頭,各式各樣用來增強影片的公信力,這種類似於商鞅變法造勢方法,雖然應用的領域不同,但是其基本目的卻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增強公信力.
再比如,三國的諸葛亮,他可以說是著名的准公共關系大家,他具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對內,他很善於識才用才,協調關系,穩定軍心.對外,他很善於爭取一切能爭取的積極因素.創作有利於蜀國發展的人事和周邊環境.像諸葛亮的「七擒七縱」孟獲,以攻心為上,終於感動了孟獲歸順漢室.鞏固了蜀國大後方,便是很傑出的「國際公關」一例.這點我們可以從一些日本的企業管理中找到縮影,在日本的企業管理界從《三國演義》中汲取了不少精華,被視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經很感概的說:「松下成功,功在三國.」現在熱門常常利用三國的《三十六計》來經營商場,其中不乏借鑒了許多公關事例.
而中國古代一些企業,也很重視對外的形象宣傳,例如百年老店同仁堂,創辦於康熙八年,每逢京城會試期間,他們便向著急上火的舉子們贈送牛黃上清丸、羚翹敗毒散等葯物.每年二月京城開溝(修理排水溝)之時,他們便在開溝之處掛上寫有「同仁堂滋養」字樣的紅燈籠,防止夜間行人跌落溝中.此外,荒年舍粥、為貧困百姓舍棺材的義舉,也使同仁堂的美名廣為流傳.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古代的各種類公關活動雖然有些成功之處,但是畢竟條件不足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缺陷.既然古代類公關活動有這么深厚的社會根源,又有良好的政治附庸,為什麼就沒有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關系學.通觀古代中外自發的公共關系,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盲目性.施行者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公眾的意義,他們的活動也都是出於一時之需,並不是自覺的行為;
其次是經驗性.古代的公關活動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人們只是根據常識或直覺去做,盡管其中有些漂亮的手法在今天也令我們贊嘆;
最後是低層性.由於缺乏先進的傳播手段,古代公關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際傳播,其層次、范圍都是很小的.從今天的眼光來審視,古代的關系」只能算是一種「准公關」、「類公關」.
雖然這些類公關和准公關活動沒有發展成熟,成為今天的公共關系學,但是它在歷史長河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今天的公關活動依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借鑒.上述的商鞅變法,諸葛亮的《三十六計》在現代仍然是現代各企業組織進行公共活動的範本.所以研究古代的類公共關系活動對於現代的公共關系活動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㈦ 為什麼研究公關歷史
在對公共關系進行深人研究時,必須確立一系列重要的范時,以概括版公共關系的重要特徵和實權質,完善公共關系理論體系,並為實踐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公共關系活動有鮮明的目的性,以公共關系主題傳播為主要目的;有清楚的訴求對象,總是針對特定的目標受眾;是有計劃、有步驟的現場活動,需要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系,落實許多非常具體的事項。
(7)研究公關歷史的意義擴展閱讀
一個事件是否能夠成為公共關系事件,需要公關顧問們科學診斷和精心策劃,公共關系活動是否組織井然有序、是否吸引公眾的關注、能否成為媒體樂意報道的公眾事件需要專業化的管理。
事件管理(Event Management)為公關顧問服務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專業工作,接受委託的公關顧問公司要在事件策劃、活動管理、事件傳播三個方面反映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公共關系活動事無巨細,需要非常細膩准備和組織,須按嚴格的流程進行管理和監控;同樣,為達到有效的現場效果和傳播效果,也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活動的創意策劃、現場設計和傳播規劃。
㈧ 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目的何在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㈨ 研究歷史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認為:歷史研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但《歷史也瘋狂》回一書會告訴你不一答樣的觀點。
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狹隘淺見,這種排斥甚至否定基礎學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謬的」,「在今天的態勢看,知識學科體系正呈現出一種多學科高度交叉的趨勢,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在一處不經意的地方被另一學科借鑒,排斥任何的知識學科都是淺薄的。任何知識都有『用』,只要別太實用主義,那樣會把社會弄得很沒趣。
我個人認為:歷史,它肯定不如研究現代科學技術那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那樣對人類的社會進步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但再想想,音樂,體育,美術,這些的現實意義其實也不大,就拿F1賽車來說,我覺得那完全是在浪費石油,可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孜孜以求。為什麼?因為人們追求的不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而且還要精神方面的滿足。歷史,是一種藝術,是人們精神文明生活的一種追求,就像音樂體育美術給人帶來美感與樂趣一樣,只要歷史能給人帶來樂趣,那就足夠了。
㈩ 公共關系的現實意義
1、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加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溝通,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傳播自己;
2、適應體制改革的需要,體制改革促進了橫向聯系的發展,使組織的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給組織的關系狀態(社會關系和輿論)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
3、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組織需要運用公共關系來拓展合作關系,加強競爭能力,樹立組織及其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和溝通方法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交往觀念和交往行為的變化。
5、適應社會穩定的需要。需要加強社會的公共關系工作,增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
(10)研究公關歷史的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公共關系正處在一個日益尷尬的「囚徒困境」:
一方面,中國公共關系的市場規模得到了空前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公共關系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公共關系日益滲透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
越來越被視為推動中國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國家形象、品牌塑造、聲譽管理和市場營銷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公共關系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正遭遇著身份認同的危機,正面臨著「倫理性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公共關系行業普遍存在著「狗皮膏葯」現象、「替罪羊」現象、「滅火隊」現象、「寄生蟲」現象、「人情與面子」現象、「陰謀論」現象、「網路水軍」現象等奇特之怪現狀。
轟動全國的2013口碑互動非法刪帖事件、芮成鋼事件、21世紀網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中國公共關系的職業倫理和社會聲譽直接或間接受到了質疑和挑戰。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復雜,一方面源於制度之困、文化之擾、技術之爛和教育之限;另一方面也可歸因於行業歷史短、價值導向不正確、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以及行業自律和資格認證體系的不健全等諸多因素。
在這種背景下,公關研究者必須要為中國公共關系行業的健康發展,乃至為「公關的公關」,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陽光公關:中國公共關系的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