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教櫃的發展歷史

電教櫃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00:54:57

Ⅰ 關於電氣櫃的國內外發展,急!!!

電氣櫃一復般都是成套廠家做的,現制在在國內這個行業比較繁雜,生產廠家很多。但是工藝上是不那麼達標的,特別是內部接線比較混亂,有些廠家還未按規范來。總體來說國內成套電氣櫃還算是比較成熟的階段。
國外的話你就要說明是哪種國家了,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這方面要比我國要好點,至少是用元器件質量和工藝要比我國好點。我國的好多成套櫃要求稍微高點的都是用國外的元器件。比如ABB.施耐德、西門子等

Ⅱ 書櫃的文化背景或發展歷史

書櫃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就有書櫃了。古代沒有造紙術,文化和知識都是刻在竹簡上,造價又高,造時又長,只有大戶人家才有竹簡。為了能夠更好的保存竹簡,人們就發明了書櫃(或者叫做書架)。

以下是官方得答案

書架或稱書櫃是傢具的一種。書架由一些可以放置東西的架子組成,一般是垂直或水平的。書櫃一般指配有門的書架。書架用來儲存書籍。

在西方書籍還處於手寫稿階段之時,書的質量還很低,它們一般被保存在書的所有者(通常是的富人或神職人員)的小保險箱中,與主人一起旅行。隨著教堂或皇宮中的手抄版本書籍越積越多,人們就把書放置在架子或碗櫥中,這些櫥櫃就是書架的雛形。稍後的日子裡,櫥櫃的門被省去,書架的進化即向前邁進了一步。雖然如此,但當時書架上的排列方式仍與今天不同。書被直接水平堆在裡面,或是將書頁開合的一面朝外豎直排放。因此,人們開始在書的右邊,而不再是書脊上,包上皮革、牛皮紙或羊皮紙,用來題寫書名。直到印刷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書籍的擁有成本,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近書籍,並且在書脊上題寫書名成為一種慣例。在書架上,開始將書脊向外。最早的書架通常由橡木製成。橡木直至今日仍被認為是大型圖書館中最適合的書架。

書籍以竹簡為傳播媒介時,人們常把竹簡捲起,存放入具有防蟲功能的專用木箱內;而對於最近要閱讀的竹簡,有人則將它們羅列在木質架子上。造紙術發明並普及之後,用紙做成的書被安排在木箱中或書架上。古代中國的書籍以細繩裝訂,書脊上並無可供註明書名的地方。因此書籍常被人們平行於水平面地摞在書架上。直到20世紀上半葉,西方裝幀技術和閱讀文字的方向習慣漸漸被中國人所接受,書籍的排列方法也向西方靠攏,最終與西方相同。

西方現存最古老的書架放置於英格蘭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中。它們在16世紀末就置於此地,是現存的最古老的西方陳列架式平牆格書架。人們曾試圖在書架上添加頂檐和壁柱使書架看起來更有趣,但顯然沒有成功:18世紀下半葉英國最傑出的木匠們也沒能完成這一行動。

20世紀,用於大型公共圖書館中的書架多採用鐵作為原料,例如大英博物館中用牛皮包裹的鐵書架;或是採用鋼,例如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或是採用板岩,例如劍橋大學的菲茨威廉姆圖書館。

排列規則

平行排列的書架一般說來,當今共有三種固定的書架排列規則:

(一)書架靠牆

書架與牆平行,書架背面靠在牆上。
(二)書架互相平行

每兩個書架間僅留出一條窄道可供人員通過,這種排列方法適合於需要節約空間的公共圖書館。
(三)書架左邊向外、右邊向里地如壁櫥般斜鉗進牆體

這種排列方法不僅大方,而且很有效地利用了空間。位於倫敦市的市政圖書館就採用此種排列方法。
(四)移動走廊式排列或高密度儲存法。

這種排列方式通常被需要節約空間的圖書館採用。方法是將書架底部裝上輪子,並將書架互相緊靠在一起。如用戶欲取書,則用一個機械傳動裝置移開部分書架,在欲找的書所在的書架前形成通道,並讓其他書架緊靠一起。為了防止被地上的鐵軌絆倒或被兩個書架夾住的危險,這種系統一般配有電子感測器。

Ⅲ 櫥櫃的文化背景或發展歷史

櫥櫃的發展在歐洲,從十三世紀前半葉開始,由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涌現,由多個局部雕琢成的具有風格的整體被社會的各階層所認同,原本被長期忽略了的廚房裝飾裝修開始具有了靈感和思想。 到了十四世紀以後的巴洛克風格時期,對細部的注重受到了皇室和貴族的推崇,並很快影響到整個歐洲大陸的所有居民。鍍金的把手,考究的搭配,豪華的裝飾品彷彿本來就該是廚房的一部分,巴洛克風格對廚房的影響使廚房在視覺上傳達了極端奢華高貴的感覺,成為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徵。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力大大推動了廚房生活的流行趨勢,歐洲各國都在傳統傢具上飾以各種色彩,並用各種特色飾品裝飾,傳統與流行的結合,使傢具產品更具有個性。由於這一時期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歐洲古老而復雜的歷史傳奇,讓櫥櫃乃至廚房生活也充滿了奇異夢幻的色彩。設計師們把藝術與櫥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奠定了歐洲廚房生活的格調——高貴典雅的藝術,就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直到今日,這種中古歐洲的華麗風格反映在傢具上,其高貴氣息仍為現代人所激賞,本是流傳百年的藝術,當然永遠有其擁護者。 自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至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有近4O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與幻想之中,那時的設計或多或少的都帶有懷舊的色彩,比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它們力圖阻止工業化的出現。 一戰,讓人們產生的恐懼,憂患意識取代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形成了一個特殊觀點:如果機械失控會屠殺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大規模的工業化產生的消極結果做出判斷。當時的歐洲正處在一個很不安定的狀況下,社會民主思想開始逐漸移入一批清醒的廚房設計師腦中,他們努力從廚房設計著手改良社會,提出「廚房設計是為了大眾」的觀點,最後,這些人變成了現代廚房設計的核心。德國的廚房設計立場就受到了社會工程和社會工作立場的影響,它強調廚房設計怎樣為德意志民族創造更好的條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長、著名的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曾說:「我的設計要讓德國公民的每個家庭都能享受6個小時的日照。」由此可見,他們進行的是「社會工程活動」,即對社會進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現代設計形式不是對形式考慮的結果,而是解決問題、滿足大眾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結果,它產生的原因是社會民主思想,目的則是創造廉價的、可以批量生產的產品。 二戰後,義大利泯滅不了的藝術文化底蘊復甦了,廚房設計領域里又開始重申「藝術的源泉」,並強調「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主張,初次嘗試現代化風格的廚房設計。同時,德國開始逐步將理想的功能主義完美地實現在工業生產上。 由於德國櫥櫃廠商注重工業生產,所以德國的設計是冷靜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盡人情的,以致有時缺乏對設計和人的心理關系的考慮。義大利的現代廚房設計卻十分注意這一關系,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決定因素。而且義大利人愛好飲食,喜歡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廚房,使得人和廚房的關系極為密切,這就要求廚房設計必須注意人的心理感受。義大利人把設計當作一種文化來看待,不單純把它看為賺錢的工具,於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義大利廚房設計的優勢。 總體上來講,歐洲人認為設計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美國人以之為賺錢的工具,日本人則認為設計是民族生存的手段……基於各自追求的不同,歐洲的櫥櫃業,乃至傢具業是發展最成熟、最美好的,尤其是義大利和德國。 時間推至80年代,廚房設計又面臨新的形勢。歐洲的廚房設計師們開始探索:是否應該在設計時注意設計對象與其它產品之間的關系,必須要跨出設計對象的設計范圍來考慮問題。如設計杯子,不是單純以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或以優美的造型為標准,而要考慮它在什麼場合使用,要讓杯子能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隨著設計師考慮的設計范圍日趨增大,出現了以品種分類的邊緣的模糊化問題,各類學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現象,即學科的交叉化。在思想與藝術的碰撞下,在生活與理性的交融下, 歐洲櫥櫃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打造個性化廚房」的理念! 同時,另一個強力沖擊來自電腦。80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給廚房設計帶來了無法想像的沖擊。原先用畫筆描繪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圖,現在只需用一台硬體配置很好的電腦和優秀制圖軟體相配合,便可使制圖所花費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並且圖樣美觀准確。這對設計及其教育體系是革命性的沖擊。 在兩大沖擊的影響下,歐洲櫥櫃廠商開始紛紛研發適用於本企業的廚房專業設計軟體。速度、高效、系統、公正、科學……這類型的專業軟體由於其優點的不可超越性,而在歐洲得到普及。 當今時代,隨著全球跨地域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廚房生活的理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強烈的時代氣息與個性化風格被重點提倡,廚房生活的科學性、合理性在逐漸加強,傳統櫥具風格與時尚流行風格的深入融合等等。由於家居空間的大幅擴充,開放式的廚房不再只是主婦的專屬地,而是全家人生活的所在。人們的廚房觀念也從基本烹飪功能向多功能、娛樂化、舒適性的方向發展。 廚房觀念的轉變意味著人們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在歐洲,廚房的概念除去傳統的飲食功能,大部分已經兼有了娛樂、休閑以及家庭情感溝通、朋友聚會等諸多功能。 「Living in Kitchen」早已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必需。義大利頂級櫥櫃艾度維AR-DUE就是這樣的代表,她致力於把人們從廚房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使廚房真正變成一種愉悅精神的身心享受之地。

Ⅳ 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70年由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後來經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後形成的一個完整概念。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我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柯林頓擔任總統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我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Ⅳ 繼電保護裝置的發展歷史

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是一個新型智能化測試儀器,以前的繼電保護試驗工具主要是用調壓器和移相器組合而成,體積笨重,精度不高,已不能滿足現代微機繼電保護的校驗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機繼電保護已廣泛運用於線路保護,主變差動保護,勵磁控制等各個領域,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已成為主流。現代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傳統的OCL功放,體積大,重量在25Kg左右,比較笨重,功放管工作在放大區,時間長了容易損壞,且動態范圍窄,精度不高。另一種是採用開關電源,功放採用數字功放,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是繼電保護測試儀的發展方向。可對各類型電壓、電流、頻率、功率、阻抗、諧波、差動、同期等繼電器以手動或自動方式進行測試,可模擬各種故障類型進行距離、零序保護裝置定值校驗和保護裝置的整組試驗,可自動掃描微機和數字型變壓器、發變組差動保護比率制動曲線,具備GPS觸發功能。繼電保護微機型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微機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現代電力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電力系統運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繼電保護人員的測試工作變得更加頻繁和復雜。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繼電保護測試儀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繼電保護測試儀是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准《繼電保護微機型試驗裝置技術條件》(DL/T 624 ─ 1997)的基礎上,充分使用現代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和器件實現的一種新型小型化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它採用可單機獨立運行,亦可聯接其它電腦運行的先進結構,主機內置高性能工控機和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器,真16位DAC模塊、新型模塊式高保真大功率功放,自帶TFT真彩色LCD顯示器和嵌入式微機鍵盤。既可以單機獨立操作,也可以連接筆記本電腦操作。操作功能強大,體積小,精度高。既具有大型測試儀優越的性能、先進的功能,又具有小型測試儀小巧靈活、操作簡便、可靠性高。

Ⅵ 求電教發展過程的詳解

電教是現代教育以計算機、投影儀、幻燈、錄音、錄像、廣播、電影、電視等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1. 電化教育的興起
20世紀初,幻燈傳入我國,1919年有人運用幻燈進行教學,這是我國電化教育起步的標志。
2. 電化教育的初步發展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政府一開始就注意到電化教育發展問題,於當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學普及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負責全國電教工作。1958年9月籌建北京電化教育館 ,這是解放後我國最早成立的電化教育館。
3. 電化教育的重新起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電化教育進入了迅速發展階段。
4. 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
我國採用電化教育這個名稱,在當時有代表現代化教育的意思。自1978年以來,電化教育界對電化教育的內涵做過多次界定,受國外教育技術的影響,80年代我國電化教育領域出現了名稱的爭議,後經過全面的討論,對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的認識逐漸趨於一致。為了便於開展國際交流,對外一致使用教育技術的名稱,對內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兩個名稱並用。

發展方向
一、電化教育要從單純的運用媒體,向著融入教育技術體系中的方向轉變
二、電化教育環境將從校園向著國際化廣域化的方向轉變
三、課堂上的電化教育媒體將從以投影、電視為主體,向著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技術為主體的方向轉變
四、電化教育的作用將從封閉、群體化向著開放、個別化的方向轉變
五、電化教育媒體的使用將從單一的方式,向著綜合化、智力化的方向發展
六、電化教育的發展將從校際的不平衡性向著地區的不平衡性轉變,為大面積提升電化教育水平提供了新條件

對「電化教育」名稱的爭議和討論,在我國已有不少於20年的歷史,幾起幾伏,爭議頗多。盡管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已將學科名稱改為「教育技術學」,但是許多部門的機構名稱仍為「電化教育」,全國很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人們認為教育技術已完全取代了電化教育。2002年12月,隨著「中國電化教育協會」更名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這一認識佔了絕對優勢。

Ⅶ 關於電教櫃的問題

沒有影響的,投影儀要保證信號線連接電腦,在打開投影後用遙控器切入電腦信號即可

Ⅷ 我國電化教育發展的歷程對現今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何啟示

南國農先生堅持倡導的"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體系繼承了凸顯中國特色的"化"字所蘊版含的深刻思想;結合我國權學者的集體研究成果,能夠揭示技術與教育關系的"化"字訣可以抽象概括為技術化教育和教育的技術化,並發展出技術教育化和教育化技術,它們共同組成了構建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完整邏輯結構。而南國農先生提出的(關於現代教育媒體和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電化教育經典定義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內涵所揭示的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過程)和信息化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為一體的結果)的關系,則是他的一種創新或發現,即"合"字律。"合"是"化"的條件,"化"是"合"的結果 ;"化"字訣揭示了教育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合"字律揭示出教育技術怎樣朝這個方向發展。

Ⅸ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9)電教櫃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閱讀全文

與電教櫃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