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大改造的意義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是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農業合作化。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因為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始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先後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具有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的重要意義。1953年開始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手工業合作化。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4年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公私合營。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幫助私營工商業渡過難關並取得發展。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採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
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從1954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於領導地位。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
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㈡ 歷史 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義和缺憾是什麼
三大改造任務的來完成有什麼源重要歷史意義?
解題關鍵:(1)本題時間定位在1956年前後,但作為歷史意義有可能聯系前後的變化。(2)本題問的是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問歷史意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在歷史上的價值和作用。
思路引領:(1)三大改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這個改造使所有制發生了什麼變化?(2)所有制的這種變化對中國的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
答案提示: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 要求過急,速度過快,工作過粗
2 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安排不當
3 把大量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錯定為資本家
4 合營後改組、合並過急
5 商業網點撤消過多,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
㈢ "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麼歷史意義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內過渡時期容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化」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既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一方面要求發展社會主義要求成分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使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導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農民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辨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總路線。
㈣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農業合作化。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因為
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
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
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始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先後經歷
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㈤ 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是怎樣的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㈥ 「三大改造」的意義是什麼
「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要時期。全國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應該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89頁)也就是說在整個過渡時期要實現「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三改」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即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
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例,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廣大農民翻了身,擁有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標志。同時,這種生產方式滿足了農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提高,對於糧食的增產增收,工業原料來源的極大豐富,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其次,三大改造在豐富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功勞不容忽視。這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聯系在一起,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採取了贖買政策,將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而不是一味強制性地將私營企業統統收歸國有,從而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它的歷史意義。新中國建立初期,我黨從國民黨手中接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帶領飽受戰爭之苦的廣大窮苦人民恢復和發展經濟是我黨的首要任務。此時,提出一項正確的經濟發展路線迫在眉睫。「三大改造」應運而生,在這一過渡時期,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順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掃清了障礙,功績之大,有目共睹。
然而,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的哲學理論,矛盾具有兩面性,這也可以運用到我們對「三大改造」的客觀評定上。上述文段闡明了三大改造的社會意義,那麼,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失誤?給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哪些現實啟示呢?
首先,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在農業改造方面,廣大農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農業集體化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過快地追求私營經濟的國有化。只在短短幾年之內,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私營企業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經轉變為國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會導致轉變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被忽視,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種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工作作風,為後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大躍進的到來埋下了隱患,是國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和國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們發展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這種工作作風,有心勁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將個人意志強加於客觀規律之上,個人能動性是客觀規律的主人,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以為縮短這段時間,到最終只能承擔嚴重的後果。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這個誇獎和榮耀紛至沓來的時刻,我們不能被鮮花和掌聲沖昏頭腦,忽視客觀規律開始「蠻干」。應該秉承先前的優良傳統和發展路線,不斷發展創新,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其次,三大改造過程中出現了人民和政府思維的偏差。這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廣大農民不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途徑和意義,只是在土地改革後,得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加入了農業合作社,以為這樣就是社會主義了,其實不然。農民沒有真正了解社會主義的內涵,部分人只是走了「集體化」的形式,卻不出「集體化」的成果,昭示了領導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脫節,這是非常危險的。三大改造後接踵而至的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浮誇風盛行,「小麥畝產量過億」的報道見諸報端,這些都是人民沒有充分理解社會主義的內涵,思想上過於激進的表現。如今,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走群眾路線,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更要求我們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讓群眾們了解工作的實質和內涵,而不能讓群眾盲從。否則,工作中就會出現許多問題,耽誤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任重道遠。歷史是用於借鑒的,是為促進當代社會的發展進步服務的。如今,當我重讀「三大改造」這段歷史,思考它的社會影響,探求它的現實意義,不禁感嘆其提供的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我想,倘若我們能從中獲益,在現代化進程中避免犯下重復錯誤,秉承先輩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的復興將指日可待。作為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也應避免忽視客觀規律,追求過快的進步,堅持刻苦勤奮,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人文素養,為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㈦ 三大改造完成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