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

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07 23:38:48

A. 端午節的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很抄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1)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1、粽子: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B. 端午節這種傳統文化的歷史,變化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專龍圖騰的部屬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請採納

C. 端午節的特點是什麼

端午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畫門符,懸艾蒿,飲雄黃酒,還有吃粽子、賽龍回舟等等。答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這天,人們將畫著「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早上,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插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端午節這天早飯前,人們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用粘米紅棗包成粽子,飲雄黃酒能殺害蟲、避百邪。
有的地方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什麼地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王」字,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而賽龍舟、吃粽子才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2200多年前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後,人們劃著船從四面八方來搶救屈原。他們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蝦,以免魚蝦吃屈原的屍身。這就是民間關於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來歷的傳說。

D. 端午節的由來及特點

端午節: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民間流行著三種說法

1,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後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他寫過憂國憂民的《離騷》。

2,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助吳伐楚,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後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3,紀念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端午節習俗:

吃粽子:南方多吃咸粽子,北方吃甜粽子,吃粽子主要是人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賽龍舟:人們賽龍舟主要是想要驅趕河裡想要吃掉屍體的魚蝦,後形成一種民間比賽活動,同時南方要在這天祭海神,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掛艾草與菖蒲:人們將艾葉和菖蒲掛在門上,可以起到驅病、防蚊、辟邪的作用。

栓五色絲線:這天早晨,家家都要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種吉祥的顏色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飲雄黃酒: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正是蚊蠅毒蟲多行的時候。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E. 端午節的含意和特點是什麼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內字又與「午容」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

F. 端午節的文化

端午節,這個節日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還讓你想起了什麼?在各種洋節日趨火爆的現代社會,端午節是否也像部分傳統節日一樣,逐漸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符號?

一.端午節起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二.粽子的南北風味:

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節,家家戶戶少不了吃粽子。盛夏聞艾葉香,包上粽子過端午。雖然現在超市裡有速凍的粽子,但吃起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還是自己動手包粽子,想吃什麼口味全憑自己作主,也許一代名粽就會在你的手上誕生。

1.原料的預加工1.糯米、綠豆、花生米的泡製:

將純糯米淘洗後,用60℃的水浸泡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

綠豆淘洗後,加滾水浸泡3.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後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滾水浸泡3小時,或冷水浸泡5小時後去皮。

2.蔥姜油的製作方法:把蔥末、薑末、精鹽少許放在25克豬油中炒成金黃色,出香味後,撿去蔥薑末,即成蔥姜油。

3.糯米綠豆瓣:將泡好的糯米、綠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勻後,加點鹼(3公斤糯米,10克鹼),再拌入蔥姜油,即成糯米綠豆瓣。

4.陳皮鹹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少許鹽1湯匙蔥白適量姜絲20根陳皮2塊切絲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洗凈,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鹽、料酒調好,搓在肉條上,然後放入蔥絲、姜絲、陳皮絲拌勻。腌漬10小時後,撿去蔥絲、姜絲。

5.腐乳鹹肉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1湯匙蔥結、姜絲適量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料酒、蔥結、姜絲調好,搓在肉條上,腌漬10小時,撿去蔥、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漬肉條的味料,再腌漬1小時即可。

6.陳皮牛肉製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湯匙醬油100克蔥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許小茴香30粒(以紗布包好)陳皮兩片小蘇打少許

製法:將洗凈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用小蘇打搓勻,放入適量滾開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蔥、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會兒即放醬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臘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500克甜面醬250克料酒少許蔥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繩毛頭紙(窗戶紙)。

製法:將肉洗凈,切33厘米左右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的條。將料酒、蔥花、薑末放甜面醬中拌勻。把肉條放甜面醬中浸2小時。用窗戶紙分別把每一條肉包嚴,用繩紮好,掛在陰涼處風干,約10天左右即好。

8.臘腸的製法:

用料:豬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腸匙白砂糖3湯匙精鹽1湯匙蔥2根姜25克腸衣3條喜歡陳皮味的,可放些陳皮絲腌漬,或放味精也可。

製法:將豬肉切1厘米見方的丁,用上述調味料腌漬10小時。用50℃的水將腸衣泡5~6小時即軟,再用水灌進腸內輸通備用。將肉丁(撿去陳皮絲、蔥姜)用漏斗灌入腸衣,邊灌邊分節,掛在陰涼處陰干,約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燒肉的製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豬肉500克五香粉1湯匙料酒半湯匙白糖50克蔥絲和鮮姜絲少許,高級醬油100克油適量。

製作:把豬肉切成3.3厘米寬、6.7厘米長、2.7厘米厚的長條,用上述調味料腌制24小時,將肉條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製法:

將煮爛的豆子,放在小竹篩中,篩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篩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篩入水盆中,將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擠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類粽子的具體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豬肉末50克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豬油25克蔥末、薑末、精鹽適量白糖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用豬油將蔥末、薑末炒黃,除去蔥薑末後,依次放放火腿肉丁、豬肉末、冬菇丁白糖、鹽炒30秒鍾,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餡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料夾在糯米中間,上面蓋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蒸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便。煮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即好。若用壓力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斗形。

陳皮鹹肉粽用料:泡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陳皮鹹肉條250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改用陳皮鹹肉條。

腐乳鹹肉粽用料及製法、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換成陳皮牛肉。

咸鴨蛋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鴨蛋黃5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鍋煮1小時後,移文火煮10分鍾即好。

臘肉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臘肉丁250克白砂糖2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餡心改為臘肉即可。

臘腸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時間均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將餡心換成臘腸丁即可。

叉燒肉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叉燒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豬油25克白糖1湯匙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馬啼丁50克蔥結、薑片適量。

製法:用豬油把蔥結、薑片炒香,除去蔥姜,依次放入叉燒肉丁、冬菇丁、馬蹄丁、白糖、適量腌叉燒肉的醬油,炒30秒鍾,勾芡,淋上訂油、即成粽餡。將兩片竹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夾在糯米綠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鍋碼緊,放冷水與粽齊,煮1小時後,再用文火煮30分鍾即可。若用高壓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鮮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豬肉末100克嫩筍絲25克精製澱粉1湯匙蔥花、薑末、白鬍椒粉少許豬油(或素油)、精鹽、白砂糖適量。

製法:用豬油煸炒豬肉末,出香味時放入小蚝、蔥花、薑末、白糖、精鹽、炒1分鍾,放白鬍椒粉,炒勻後,勾芡,即成粽餡。

包法與煮制時間與叉燒肉粽相同。干小蚝須用冷水發3小時左右。

以上的9種咸粽,吃時可蘸紅醬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製過的糯米1公斤綠豆沙或烏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豬油250克精鹽、糖桂花適量。

製法:將豆沙用豬油炒勻炒透,加糖(綠豆沙加白砂糖,烏豆沙加土製紅糖,亦叫板糖),出鍋後放點糖桂花。將兩片葦葉折成斗形,填進糯米,豆沙餡,上面再蓋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裝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宜。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開2/3)生豬油100克白砂糖250克鹽少許糖桂花50克精製澱粉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把白糖、鹽、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勻,拌入生豬油中(撿出豬油中的絲狀物),邊拌邊倒濕澱粉,最後放入糖桂花,拌勻後即成餡。

包制與煮制時間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

製法: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與煮制時間同果仁桂花粽。

四.與粽子有關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說廚娘藕復松

又快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了,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清代詩人吳曼雲,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我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的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製作粽子的風味。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他們在端午節時,用糯米作主料,將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酥酥,甜滋滋,別具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一種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過聖誕節時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過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愛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氣氛。今天告訴你就著粽子喝茶,配對了茶,粽子味道會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綠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綠茶和薄荷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不讓過多的糖分停留在體內。這兩種茶屬寒性,適合燥熱的甜膩粽。超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膩的粽子適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膩,普洱茶是上乘的選擇,因為它屬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氣。山楂茶則能促進胃酸分泌,幫助腸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鹽,蛋黃等可配烏龍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來,咸甜的口味比較清爽,喝烏龍茶是不錯的考慮。因為烏龍茶是半發酵茶,不如綠茶來得生澀,有溫潤的美感,能襯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壺玫瑰花茶里加一顆酸梅,就能襯出玫瑰的香氣,還能帶出淡淡的甜味,此時再咀嚼清淡不膩的粽子感覺特別好。玫瑰花茶還能調理血液循環,對女性尤佳,抹茶的兒茶素則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兩者都適合重視健康的養生族。以上綠茶、紅茶、花茶系列,在南京華聯商廈一樓食品櫃均有銷售,端午節期間,購各種茶葉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曉燕)

3.吃粽子與賽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椒鹽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羅之遺風也」。據梁朝吳鈞《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大眾化的節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詩曾寫道:「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人姚合的詩中也記載有當時的民俗民風:「渚鬧渙歌響,風和角粽香」。說明在古代,宮廷和民間在端午之時都食用粽子。

時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風俗遍及我國南北東西,甚至還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泰國等。人們借古色古午的粽子發思古之幽情。粽子,實際上已溶入了中國文化的情趣。

我國各地的粽子異彩紛呈,歷史上就形成了許多風味獨特的品種,且各有名氣,如象北京的小棗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上海的豬油夾沙粽子、嘉興的鮮肉粽、湖州豬油豆沙粽、陝西的蜂蜜涼粽子、廣東的鹼水粽、燒鴨粽、椰茸粽、四川的椒鹽粽子都是很有名氣的,歷來為美食家所稱道。

四川粽子的製作技術,在宋代已有相當水平。那時曾宦遊四川的詩人陸游,在其詩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僅有「白白粢筒美」的贊譽,在其《劍南詩稿》中也有「端午數日間,更約為解粽」之句。據清末的《成都通覽.成都之小兒咒語》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撿顆米,包個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記載,可見成都人很早就喜歡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種較多,但尤以「椒鹽粽子」風味突出。成都市新津縣張月英,其空世代製作粽子、葉兒粑等小吃。她製作的椒鹽粽子工藝考察、滋潤爽口、軟糯清香、口感舒適、味道質朴而鮮美,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個體小食、名工藝、名產品評展會上,獲「名小吃」獎;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屆個體名小吃評展會上,獲「傳統獎」;同年9月,應邀到北京參加迎亞運美食節獻藝,受到中外顧客歡迎;1990年12月,張月英製作的椒鹽粽子、洗沙葉兒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台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准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G. 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總的來說。

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

(7)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

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團。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H. 端午節的特點

端午節的天氣有什麼特點
端午之時,天氣炎熱,濕氣蒸騰,五毒盡出,疫病即傳染病流行。民間多在自家門口掛艾草以防蚊蟲、驅邪避毒;佩香囊以避邪氣、芳香化濁。因所配中葯成分的不同,功效各異。具體解讀:我國降雨落區有所北抬,雨勢總體不強,主要降雨區位於西南地區東部、江淮南部、江南及華南,累積降雨量一般有30-60毫米,其中江南南部、華南的部分地區有80-130毫米;此外,新疆西北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等地降雨量有10-30毫米。
端午節天氣熱嗎
我國大部地區假期前期適宜出遊,後期有雨返程需注意關注交通和路況信息。其中,中東部大部地區假日前兩天需防範可能出現的高溫天氣,後期南方注意防雨;
新疆可能持續出現高溫天氣,當地注意防暑降溫;東北地區可能有小雨或陣性降水、西南地區假日期間持續降水,建議公眾出行注意攜帶雨具、駕車減速慢行。
端午節如何養生
1、中草葯避毒祛邪
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
2、夜卧早起
「夜卧早起」與春天的養生原則是一樣的,但是相對於春天來說,此時日照時間更長,白晝時間更長,所以睡覺應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當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過11點還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點半以前就寢。
3、運動養生推薦健步走
運動養生正是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筋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4、精神調理忌惱怒氣郁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煩悶,假如工作壓力大,容易煩躁憂郁。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最重要的是要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

I. 端午節有什麼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為紀念屈原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因此形成了風俗(習俗)。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閱讀全文

與端午節歷史文化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