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青年雜志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創辦的
首先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提出的。
背景:辛亥革命以後專,多數中屬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的轉變。從城市到農村,很多人家還是把君主當作神來供奉。春節時,百姓的門戶上依然貼著「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聯。孔子,作為君主統治的精神象徵,仍受到尊崇。
這時,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已深深影響了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率先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許多高級共產黨員(如毛澤東)都受到過《新青年》的影響。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許多革命運動,追根溯源,也都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端的;中國人的現代化意識、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後發生急劇變化的。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志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新青年》雜志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註: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采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新青年》推進了思想解放和人們觀念現代轉型的進程。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中那種安於現狀,因循依賴,空想虛玄,尋求世外解脫的種種觀念,愈來愈與社會的進步不相容,應該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中的創新竟智,崇尚科學,重視現實,講求實效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觀念。陳獨秀則認為,民主、科學是現代社會前進的兩大機軸,應擯棄舊的落後的官本位文化觀念,樹立振興實業的現代意識。《新青年》倡導的現代化意識激勵著先進的中國人通過以民主、科學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實現了由封建思想統治到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現代思想的重大飛躍。《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更新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走自己的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註: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里,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並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註: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志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註:《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3. 《新青年》怎樣創辦的對新文化運動有何貢獻
1920年9月,即從8卷1號起,《新青年》改組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積極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成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在廣大革命知識分子中發生了廣泛的影響,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備.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6號後休刊.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瞿秋白擔任主編,是中共中央理論性刊物,成為共產黨的機關刊物.
《新青年》從1915年創刊到1922年休刊,其間有7個年頭.這7年,是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舊思潮大激戰的年代,也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年代.《新青年》適應了時代的要求,指引著這個時代前進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袖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蔡和森等都受過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響.毛澤東說"《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志,由陳獨秀主編.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車時成了我的模範."惲代英等寫信給《新青年》說:"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的裡面,自從看了《機關報青年》漸漸的醒悟過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我們對於做《新青年》的諸位先生,實在是表不盡的感謝了.我們既然得了這個覺悟,就發了個大願要做那』『自覺人』的事業,於是就辦了《新聲》".
結束語:總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導師,為青年傳播福音.《新青年》風行一時,所到之處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國現代啟蒙思想史上,偉績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與新文化運動及五四愛國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並對中國現代社會的走向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4. 新青年的創辦有什麼歷史意義
,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5. 新青年的創辦有什麼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該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
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志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
《新青年》雜志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
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註: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
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采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
6. 新青年 新時代的含義
新青年含義: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准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新青年。
新時代含義: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
(6)創辦新青年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判斷。
進入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40年歷程和十八大以來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學判斷。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報告立足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實踐新成就,謀劃了到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鄭重宣示。這一宣示,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時代使命。這一宣示,明確了旗幟,更預示了未來。
7. 《新青年》誕生的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註: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里,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並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註: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志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註:《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8. 《新青年》的創刊有什麼意義
《新青年》的創刊,猶如在黑暗中閃出的一道曙光;又猶如於無聲處聽到的一聲驚雷,驚回醒了沉睡著的古答老中國。它一開始,就高舉科學和民主的兩面大旗,向當時復古尊孔的反動思潮進行了勇敢的斗爭,要用民主和科學來迭盪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從而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一問世,便風行全國,所到之處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陳獨秀的名字傳遍神州處處。《新青年》適應了時代的要求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指引著這個時代前進的步伐,它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新青年》如一聲驚雷,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新青年》的創辦,標志著新文化啟蒙運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