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長治歷史
概況
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北接晉中市,東與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南與晉城市毗鄰。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總人口316萬人(2003年)。中國十大魅力城市、長治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山西省唯一)。
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英雄中路,郵編:046000。代碼:140400。區號:0355。拼音:Chang Shi。
【地理位置】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
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
【歷史背景】
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此外,長治還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研究山西省歷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的基地。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炎帝就曾在這里嘗百草、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殷商時期,長治是殷商王朝屬下的諸侯國,史稱「黎」。春秋時歸晉。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長治為韓國別都,稱「上黨郡」。隋開皇時改為潞州,後幾經變更,唐時改為河東道潞州上黨縣。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稱潞安府,並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時繼舊制為潞安府長治縣。民國初廢道,長治改屬冀寧道。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廢道制,長治直隸省轄。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間,曾先後經歷了作為山西省轄市由長治專區代管和晉東南行署隸屬等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變動。
長治屬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後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發端於此。長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同時還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這里創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晉冀魯豫邊區,是當時華北最大的一塊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曾長期駐扎在武鄉、潞城等地,使這里成了華北抗日前線的中樞。
B. 長治的歷史文化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上黨郡復歸並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年),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
五代後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年),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年),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2)長治歷史文化建築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佔地面積5848公頃,共有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太行山大峽谷園內還有木本花卉、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種。
2、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壺關縣樹掌鎮,原為紫團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由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更名為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4000公頃。
3、靈空山自然保護區
靈空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沁源縣五龍川鄉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總面積1334萬平方米,其中核心區面積595萬余平方米。
C.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D. 山西長治風土人情
長治 民俗風情之——古會廟會
說到廟會,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寺廟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聯想到無數信徒那種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篤信與虔誠,並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結論。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神是在人類的童年形成的,是人們不能理解和駕馭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時,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反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神幾乎無處不在,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進門有門神,囤糧有倉神,做飯有灶神,上山有山神,過河有河神,種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閻王……大至開山破土、婚喪嫁娶,小至出門訪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婦之私,幾乎都要選時日、擇方位,迎福避凶。因為神的隊伍巨大而又龐雜,為了便於識別和操作,便產生了寺廟,進一步將神形象化和具體化;在寺廟的節日或神的紀念日舉行祭祀活動,於是就又產生了廟會。
然而,人們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進程而不斷深化和發展的。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人們終於發現,原來所有的神都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神靈的一切本領都是人類賦予的,是人類在現實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靈身上的。於是,神的尊嚴便日漸衰落,人的尊嚴日漸恢復。而寺廟因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文化價值而被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旅遊觀光和研究探討的對象,廟會則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為物資交流會。廟會中,盡管仍然有人焚香禮拜,但其含義已遠離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為融商品交易、戲劇游樂、名勝古跡、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特產名吃於一體的大市場。
廟會從唐代開始興起,歷時數千年而經久不衰,自然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廟會都有固定的地點、名稱和日期。一般一會一年只舉行一次,但就一個大的區域來說,廟會的次數是相當可觀的。筆者對上黨地區的廟會(古會)進行了粗略研究。僅長治市的245個鄉鎮、3500多個行政村來說,幾乎每個鄉鎮、每個村都有廟會,一年四季會不斷。有些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名會,不僅轟動本市城鄉,而且波及周邊數省,有的甚至在全國都很有影響。會期少則一天、數天,多則數月,其商品成交額相當可觀。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當活躍的今天,這些廟會仍然為城鄉的商品交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傳統廟會是農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是農民的節日。因此,志書往往把它與傳統節日一並記入「歲時」之中。
我國的傳統集市貿易基本上是因廟興會。境內以「關帝廟會」為名的廟會最多,分布最廣,並且往往一廟數會。其它名稱的廟會,還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廟會、昭澤王廟會,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廟會、因祈禱聖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聖母廟會,北境和南境的煤鐵生產區則流行老君廟會,等等。少數村鎮還有節令會,如清明會、立冬會等。
廟會的盛衰隨著社會的變遷有很大的變化。明清之際,境內規模最大的廟會是四月十九五龍山會,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關帝廟會。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賽會產生,其規模逐漸擴大,至19世紀末,成為境內最盛大的廟會。解放後,七月初一迎神賽會演變為一年一屆的物資交流大會,發展為上黨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歷古會。
民國年間,境內廟會具有鮮明傳統色彩和地方特色。會期一般不長,多數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廟會也不過三天,交易活動充分體現了小生產的特點,普遍以牲畜、農具及農副產品的交易為主。同時,還有一些專門交易土特產的廟會。如蔭城一帶有交易鐵貨的廟會,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廟會。進香祈神的香火活動是廟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廟會舉辦的社戲、社火本來都屬於酬神活動,後來,實際上卻成為勞動人民的主要娛樂。
解放後,廟會風貌大為改觀,在黨和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廟會成為人民群眾發展生產、促進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數廟會廢除了香火迷信活動,同時保留了積極有益的傳統娛樂,真正成為勞動人民休息愉悅的節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傳統廟會迅速恢復和發展。不少村鎮興起一些新農歷會,有的還興起了陽歷會,交易活動出現了建國以來少有的喜人景象。廟會的傳統娛樂活動,也獲得了新生命。群眾自發籌錢請劇團演出傳統戲,是廟會採用的最普遍的娛樂形式。有些廟會,還舉辦獨具特色的傳統娛樂活動,如鬧社火、放煙火、搭鞦韆等。
E. 長治有哪些名勝古跡
潞安府城隍廟 在長治市東大街北隅。主要建築城隍殿為元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建築。各殿頂上皆以五彩琉璃裝飾,釉色絢麗。
上黨門 在長治市內西南隅。是古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門建於隋開皇年間 (581-600)。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側鍾樓為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廷式古建築。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城廓盡入眼簾。
觀音堂 在長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莊。古柏廷拔,殿堂玲瓏。明萬曆十年 (1582年) 創建,至今完好。殿內塑像滿布,或設在壇上,或懸於半空,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居中,周圍十八羅漢環繞,兩側雕二十四諸天,神態各異。上部為十二圓覺菩薩,分別駕麒麟、獅、象等獸,造形秀美,姿態嫻靜。再上懸有天宮樓閣、西方聖境,前面還有四大天王、護法金剛、帝釋、供養人等,共400餘尊,並附以龕閣裝修,金碧輝煌。
丈八寺塔 在長治市區東南13公里蔭城鎮桑梓村。丈八寺規模較小,平面布局為唐代形制。塔在院內西南角,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約30米。塔身共9層,塔內為一正方形空筒,各層皆設木製樓板。
崇教寺 在長治市區北10公里馬廠鄉故驛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 (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間,造佛像15軀。後寺院逐漸殘壞。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本村人士修殿宇3間、東廊房5間。乾隆三年 (1738年) 又予重修,並造今存之碑。寺內有宋建大殿。
任環墓 在長治市城區。
神農廟 在長治市郊區。
滴古寺寒泉 在長治市郊區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頭遺址 在長治市郊區梁家莊。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區東北22公里的鳳凰山巔。始建於唐天寶六載 (747年)。院前豎有八角青石經幢一座,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聖寶塔 (俗稱青龍寶塔),巍峨凌雲。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雕飛
F. 長治上黨文化的介紹
上黨,取「以天為黨」之意。現存的上黨門和兩側的鍾鼓樓則為明代知州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馬暾在其為任六年之後,在「政洽民孚,治有餘力」的情況下,對原來的鍾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改建,「樸素渾堅,雄偉固壯」,這就是今天的鍾鼓樓,這就是今天的上黨門。
上黨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內西街,是古上黨郡衙署大門,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年),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惻鍾樓為明洪武年間重建,右側鼓樓則為天順年間增建。鍾鼓二樓平行排列,一曰「風馳」,一曰「雲動」,以示高聳如雲之意。現已成為長治市的象徵。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市貌盡收眼底。
上黨門是長治的象徵和標志。它位於長治市區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崗上,是古代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是個地名,殷商時已有,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大致包括現在的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地區的榆社、左權、和順縣和臨汾地區的安澤縣。關於「上黨」的含義,《釋名》中解釋說:「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方誌中說:「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也就是說,上黨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上黨郡。郡府設在今長治市。上黨門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約公元581年至600年)。它的門樓海拔1500米,與太行山的山頂齊高,十分雄偉壯觀。登上門樓遠眺,上黨古城景色歷歷在目,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庸朝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宋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居住在上黨門內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築的基礎上,對上黨門進行裝飾,並在附近修建了梳妝樓、看花樓、德風亭等建築。他做了皇帝後,又重返這里增修了飛龍宮、聖瑞閹、望雲軒等。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下,攻陷隆德(今長治市),上黨門毀於兵火之中。現在的上黨門是明代重建的。上黨門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挺拔獨立。門為重檐歇山式結構,大門左側建有鍾樓,右側建有鼓樓,鍾鼓樓一曰「風馳」,一曰「雲動」。意思是說建築在上黨的上黨門高聳天外。兩樓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遙相映襯。樓高門低,高低錯落,主從分別,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嚴,極富民族風格。上黨門作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得到了多次維修和彩畫。現在的上黨門更加雄偉壯觀,青春煥發。 在山的半山腰,一尊高39米,堪稱亞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銅像屹立於聳翠疊嶂之中。炎帝像之東新建有始祖百草堂,佔地500畝,屬山地公園。建有九個花苑,劃有九個樹區,設有快餐、沐浴、美容、美發、住宿、品茶、野餐、祭祀等場所。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它在清代乾隆中後期已經盛行,嘉慶、道光年間班社林立,名伶輩出,劇目競現,流派紛呈,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G. 長治最有名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潞安大鼓、民間社火、上黨八音會和上黨梆子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黨八音會、上黨樂戶班社、武鄉頂燈、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沁州三弦書、黎侯虎(布藝老虎)、上黨堆錦藝術等
H. 長治市長子縣有個國家級文物古建築叫啥名字簡介一下好嗎
我縣現存金、元時期以前建築39處,大多距今有800年以上歷史,基本上全部符合申報國專家級重點文物保屬護單位的條件,在過去的工作中由於一些其它原因,一直沒有被申報為國保,並得到應有保護,使我縣處於雖為文物大縣而國保單位偏少的尷尬境地,國保申報工作欠賬較大,也極大地影響了國家對我縣文物保護工作的投入,今後我們要積極申報國保,把歷史欠賬盡快補上來,力爭2008年底完成七處以上國保的申報准備工作,使我縣國保單位總數達到10處以上,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縣,具體名單如下:
1、丹朱鎮小張村 碧雲寺(北宋)
2、慈林鎮布村 玉皇廟(北宋)
3、宋村鄉王郭村 三嵕廟(金代)
4、丹朱鎮南鮑村 湯王廟(金代)
5、丹朱鎮西上坊 湯王廟(金代)
6、大堡頭鎮韓坊 堯王廟(金代)
7、長子一中 府君廟(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