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信用社的歷史
1、合作制產生的歷史背景。農村信用社應立足於「三農」不是憑空定論,而是有著真切朴實的歷史根源的。中國民間有古訓叫做「翻身不忘本」,官方也有名言叫作「富而思源」。農村信用社雖已成就農金巨頭並統領農村金融市場,但其原身胎生於「三農」,本質上與「三農」共承相同的血脈。中國是一個網狀的農業大國。經濟底子薄弱,經濟結構粗放而不完善。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農村經濟框架定格為「一體兩翼」。即農業生產合作是主體,供銷合作、信用合作是兩翼。由此可見,合作金融是合作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典型股份制也即合作制金融組織。其股東也即社員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兄弟。股金自然不是「官方」的資本。<
2、合作制確定的市場定位。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偏低,最廣大農民太需要通過資金互助,以期實現合作化農業生產,推動社會化經濟發展。於是,黨和政府從融通區域社會資金、防止民間高利貸剝削的宏觀計劃出發,領導人民群眾組建合作金融組織,發揮調節資金餘缺的互助服務功能,共同建設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至此,由農民自願入股組成,由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的,具有一級法人資格的合作金融機構即為農村信用合作社。因其充分體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且不以盈利為最大目的,而被認定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至此,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便確立起來。<
3、合作制運行的歷史進程。1951年至1959年,農村信用社資本由農民入股,幹部由社員選舉,信貸為社員提供,合作制性質明顯,是扶持農業生產的重要金融力量。1959年至1980年,由於極左路線影響,農村信用社先後下放給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管理,後來交給貧下中農操作,成為基層社隊的金融工具。1980年至1996年,農村信用社由農業銀行管理,合作制「三性」基本恢復,期間設立了縣級聯社,但實際上成了國家銀行的基層機構,走上了「官辦」的道路。1996年底,農村信用社與農行脫鉤,由人行監管。現又進行新一輪改革。<
農村信用社在曲折中發展,與「三農」有扯不斷的淵緣。即使其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多變,但合作制性質不變,客戶群體不變,最廣大的信用合作夥伴始終是縱橫在農村經營著農業的農民。因此,農村信用社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應該立足於「三農」。
Ⅱ 農村信用社培訓內容
信用社的業務很簡單,不用著急,到時領導會教
Ⅲ 求幾篇農村信用社的培訓心得
我是你們的老大哥了,我是第9期的,在鼓山下福州黨校培訓,比你們輕松多了,這種喊口號的事我懶得做,所以上網來抄抄. 不過在工作上我還是很認真的.
Ⅳ 中公教育農信社培訓怎麼樣
1、每個省份的考試內容會有所差別,具體要看報考哪個省份的農信社。回
2、如果想參加培訓課程,建議考答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A.機構是否正規,是否具有培訓資格;
B.機構是否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專職師資團隊。
C.機構從業時間。
Ⅳ 農村信用社崗前培訓問題
崗前培訓主要是來:
1、新員工源了解信用社歷史、政策、組織結構及企業文化;
2、為新員工提供正確的、相關的工作崗位信息;
3、使新員工熟悉基本的業務流程和相應制度,明白自己工作的職責,使其更快適應崗位工作。
內容包括1、農村信用社發展進程;2、法人治理概況;3、珠算業務技能;4、財務會計;5、信貸管理;6、市場營銷;7、業務風險防範;8、職業素質等基本知識;9、基礎業務模擬環境培訓;10、金融服務禮儀和規范化服務等。
重點使新員工進一步清晰了解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與發展、經營宗旨、服務范圍、組織架構和未來發展前景,進一步增強對農村信用社跨躍發展的信心和奉獻信合事業的激情。
Ⅵ 請問農村信用社考試培訓,去哪裡培訓比較好!
快到河池市新建路7號三醫院門診對面找華圖教育,華圖教育你值得信賴;我是梁老師,真誠為你服務。
Ⅶ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史
1920年,中國許多省份遭受嚴重旱災,尤其是華北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受災農民達2000萬,為抵抗災情,當時各省紛紛成立義賑團體籌措賑災款救災。然而到了1922年華北各省又告豐收,但當時義捐的賑災款尚有將近300萬的剩餘,如何繼續使用這筆賑災款成為一個現實問題。當時負責管理賑災款的「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認為,救災不如防災,防災不如組織災區群眾生產自救,在這種理念確立之後,相當一部分人又將目光轉移到發展合作事業上來。
1923年,由華洋義賑總會組織設立的第一個信用合作社在河北香河縣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信用合作社。
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人股、入股農民民主管理、主要為人股農民服務的金融組織,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合法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村閑散資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1951年至1959年,是新中國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的第一階段。195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村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農村信用社.到195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信用社88368個。這一時期的農村信用社,資本金由農民入股,幹部由社員選舉,通過信貨活動為社員的生產生活服務,基本上保持了制的性質,成為農民生活上的參謀助手,以及扶持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
1959年至1980年,這一階段由於極左路線的影響,農村信用社曾先後下放給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管理,後來又交給貧下中農管理,農村信用社基本上成為基層社隊的金融工具。
1980年至1996年,農村信用社由農業銀行進行管理.1984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提出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群眾性的金融組織,在遵守國家金融政策和接受農業銀行領導、監督下,獨立自主地開展業務.恢復和加強農村信用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此後在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下。農村信用社在民主管理、業務經營、組織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特別是縣級聯社的設立,對農村信用社各項業務的發展和內部管理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同時也使農村信用社成為國家銀行的「基層機構」。走上了「官辦」的道路,貸款大里投放鄉鎮企業。農民對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失去監督。
1996年8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6]33號),進一步明確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管理的政策措施,農村信用社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15129億元,各項貨,110489億元,比1980年分別增長56倍、134倍。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的征程,新的形勢,農村信用社面臨著新的任務,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十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農村信用社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因地制宜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農民的需要,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農村信用社就一定能夠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創造新的輝煌。
Ⅷ 寧夏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及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著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施,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地農村信用社也由此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位於寧夏南部山區海原縣的農村信用聯社,卻由於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加之內部管理上的欠缺,一再喪失發展機遇,虧損累累,幾乎陷於破產的邊緣.由於經營風險較為嚴重,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西安分行列為重點跟蹤監控的縣聯社之一.如何正確分析海原縣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積極尋求化解風險的有效措施,逐步走向良性發展之路已刻不容緩.
一,存在的問題
1.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了決策過程的獨斷專行和濫用職權行為普遍.目前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系統職工整體素質偏低,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統計數據失真,違規違紀現象時有發生.與此同時,對經營成果的反映主觀性,隨意性較大,造成資產佔用形態反映不實,信貸資產風險不見底,使區聯社,人民銀行決策部門對風險程度心中無數,管理和決策缺乏針對性,風險?32?☆2003年第2期☆不能及時化解.主要表現在內控制度不健全,基礎工作比較薄弱.缺乏系統完整的內控制度匯編或文件,零星散亂,陳舊過時,缺乏強有力地制約性,有章不循,違章操作現象時有發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對信用社經營者權力缺乏約束和制衡,如高級管理人員違規,違紀;稽核監督制度不夠健全,監管程序不到位,監管手段不力,監督職能弱化.
2.資產質量低下,經濟案件頻發,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受各種因素影響,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低下,大量資金沉澱,財務虧損和掛賬負擔沉重.加上農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種種經營問題,造成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沉重.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挪用公款,利用職務之便竊取信用社資金,金融詐騙等案件時有發生,加劇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
3.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不活,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強.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影響海原縣農村信用社"官辦"思想嚴重,缺乏民辦意識,民主管理意識淡薄.員工素質不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經營宗旨不明確,綠色信用證,信用工程沒有落實到位,農村,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
4.虧損巨大,影響農村信用社的正常業務發展.雖然農村信用社作為合作金融組織,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但經營效益畢竟是其業務發展壯大的基礎,而且也是其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源泉.近年來農村信用社資產的資本盈利率普遍偏低,大量呆壞賬和虧損最終必須用信貸資金來墊付,從而影響正常業務的發展.截至2002年1月末,縣轄13個信用社全面虧損,虧損251萬元,虧損面100%,另有歷年未彌補虧損額1802萬元.
5.資本小,抵禦風險能力差.資本金是農村信用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顯示農村信用社信譽高低,經濟實力大小的重要標准,更是補償意外損失,維護存款者利益的最後保障.海原縣農村信用社雖然歷史較長,但由於資產規模較小,長期經營虧損,資本金不足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至2002年1月末,海原縣農村信用社資產風險加權前的資本充足率僅3.61%,全縣13個基層信用社沒有一個達到8%的比例要求;資產風險加權後的市場經濟研究☆☆資本充足率為一14.67%.
6.風險意識消失,企業文化惡化.投機,隱瞞,不可收回的貸款和無法償還的貸款對海原縣農村信用社具有強烈的影響,它使風險意識和改善管理的積極性消失了.這是一種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扭轉的現象.更糟的是,這種文化的影響超出了農村信用社的范圍.
二,成因分析
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是長期以來累積形成的,既有歷史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指導思想,內部管理,體制方面的因素.
1.沉重的歷史包袱,是形成農村信用社風險的首要原因.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主要有三塊:一是大量的不良貸款;二是巨額的經營虧損;三是涉案造成的損失.沉重的歷史包袱已不單影響農村信用社自身發展的問題,已經導致了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的嚴重後果,所以僅靠海原縣農村信用社改善自身的經營管理來消除其惡果是遠遠不夠的.
2.體制不穩定是農村信用社產生風險的關鍵因素.農村信用社從20世紀50年代誕生之日起,其管理體制歷經數次變化,海原縣農村信用社也不例外.由於管理機構多變,自身承擔職能的不合理性,以及人員數量少,根本無法投入足夠的精力,只能是粗放型原則管理,致使長期以來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管理基本處於鬆懈放任狀態.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發展規劃,內控制度建立,新業務發展,人員的教育培訓等嚴重滯後,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金融業競爭.
3.市場定位不穩,脫離為"三農"服務軌道是農村信用社產生風險的直接原因.農村信用合作社,顧名思義是面向農村為"三農"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但長期以來,海原縣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思想受商業銀行的影響,重商輕農.在對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方向,市場定位上,思想認識較為混亂.口頭上喊支持"三農",實際上將大量的信貸資產投向流通領域.隨著流通領域的競爭加劇,造成大量信貸資金沉澱.
4.內控制度缺失,是農村信用社產生風險的內部因素.海原縣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內控制度,使得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違章得不到及時查究.農村信用社經營行為,經營成果的好壞,往往直接決定於領導的個人素質.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長期低水平管理,信貸權力失控,管理人員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造成貸款質量難以保證,信貸風險不斷增加.
5.外部環境不夠寬松,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是農村信用社風險加大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則是公平競爭.海原縣農村信用社與當地的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相比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對公存款,中間業務的開展受到種種限制.加之受體制等因素所限,結算渠道嚴重不暢,失去許多優良客戶.政府允諾的許多扶持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優惠政策,未能真正落實到位.
三,工作思路
提高認識,轉換觀念.當前制約海原縣農村信用社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思想認識問題,因而,有必要在全體員工中開展一次"農貸重要性"的討論,使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要解決貸款投放中的這種結構性的矛盾,應該正確處理貸款增加與化解農村信用社風險的關系
Ⅸ 農村信用社的入職培訓內容有什麼
崗前培訓主要是:
1、新員工了解信用社歷史、政策、組織結構及企業文化;
2、為新員工回提供正確的、相關的工作答崗位信息;
3、使新員工熟悉基本的業務流程和相應制度,明白自己工作的職責,使其更快適應崗位工作。
內容包括:
1、農村信用社發展進程;
2、法人治理概況;
3、珠算業務技能;
4、財務會計;
5、信貸管理;
6、市場營銷;
7、業務風險防範;
8、職業素質等基本知識;
9、基礎業務模擬環境培訓;
10、金融服務禮儀和規范化服務等。
重點使新員工進一步清晰了解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與發展、經營宗旨、服務范圍、組織架構和未來發展前景,進一步增強對農村信用社跨躍發展的信心和奉獻信合事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