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
文藝復興的興起是當時西方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
當時,基督教教會是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也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
中世紀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生產力的發展等多種條件的促生下,於歐洲的義大利首先出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作為一種自願行為是自由的體現,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義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資本主義萌芽帶來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復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才。
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東羅馬,東羅馬人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
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其優越性與黑暗的比較,使得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1)歷史文化的復興與利用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從藝術到社會生活,把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注的中心。
人文主義者主張與命運抗爭,認為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反對以出身、門第來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封建等級制度。認為個人的社會地位應來自於道德和勞動,而不是來自於門第或繼承權。
人文主義精神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人和自然開始成為藝術的重要主題。許多繪畫、雕塑作品雖然仍以宗教為題材,然而已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
達芬奇認為,人是最神聖之物,人體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對象,他對人體組織和自然界的探索,鼓勵了畫家們表現更廣泛的題材。畫家筆下的神已具有了人的表情和喜怒哀樂,健康、活潑、強壯的人體,令人感到豪邁和鼓舞。
米開朗琪羅把人作為關注的中心,認為田野、樹木、房舍等都是附屬物,藝術真正的對象是人,他的畫充滿雄健的裸體。馬薩喬倡導的「愈追隨自然便愈完善」的主張,成為文藝復興現實主義藝術的原則。
㈡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
時下,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隨之升溫,並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緊迫;也說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外,還必須有與之相稱的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繫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繫到我國國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㈢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對整個社會的進步是否有益
肯定是有益的。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
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於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譽千年,在於它獨特而充滿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黃鶴樓依然聳立、紫禁城仍舊巍峨;長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魚仍是中華名菜;山東有孔廟、敦煌有石窟;李白的文字、納蘭的故事、蘇軾的詞譜成了「明月幾時有」的樂章;清茶,水酒,依然論英雄。細細數來,民族文化,始終在我們身邊,息息相關。旅遊,有古城的瑰麗;武俠,有詩仙的豪情;一茶一飯,有中國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積淀。藉助這樣無刻不在的平台,五千年文化的源遠流長,可以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弘揚的出發點。多一分細心和探究,可以在點點滴滴間漸漸還原歷史的足音,滕王閣的解說里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蓬勃氣勢、莫高窟的壁畫上既篆刻著一段歷史的奇絕工藝完美想像,也寫下了另一段歷史的落後與愚昧。走近歷史,了解歷史,文化,是最好的窗口。
我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積淀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各異質文明空前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國的傳統美德無論在哪個朝代都被統治階級強調,同時也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因此我認為,要在大學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我們是有優勢的,而現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導傳統文化及美德的教育。這有兩個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以及千年來的精神傳承。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長點。
中華民族擁有了一個巨大的精神寶庫,古代的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現代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魯迅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蔚為壯觀的精神群體,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們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並且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尋找到本位。此外,面對現今如此紛雜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固然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同時也給國內外企圖破壞我國發展進程的勢力有可乘之機,而正處於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善於接受新文化,同時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因此,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方向,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㈣ 簡述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實質上是想干什麼,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反映西歐各國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其主要中心最初在義大利,16世紀擴及德意志、尼德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地.「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己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該詞源自義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寫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喬托以來的文藝活動的特點,被世界各國沿用至今.中國曾有人直譯為「再生」或「再生運動」,但「文藝復興」的譯法己被普遍接受.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造.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但因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在各國帶有各自的特徵.
義大利文藝復興 13世紀末14世紀初,義大利在歐洲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先進地區只限於少數幾個城市,尤以佛羅倫薩、威尼斯為最.地處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薩出現了以毛織、銀行、布匹加工業等為主的七大行會,它們不僅控制佛羅倫薩的經濟,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權.佛羅倫薩的最高權力機構——長老會議的成員只能由七大行會從其會員中遴選,貴族被剝奪參政權,廣大工人處於無權地位.在這種政治、經濟背景下的佛羅倫薩,成為義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發源地和最大中心.
㈤ 怎樣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從今天起就開始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告訴他們我們的文化有多光榮!不讓它們崇洋媚外!
㈥ 中國文化復興的成果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百年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巔峰;自宋明理學以來,重新為中國文化史注入了豐厚的靈魂,在世界思想學術界樹立起了中國作為「世界學術文化中心」的新旗幟;為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最為驚心動魄的黑夜與星空並存的經典;經歷93年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95年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2010年它上升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現歷史的成功合流。
2011年,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政府歷史性的發出了文化自覺、文化強國、文化走出去的號召動員。 歷經諸多有識之士群體堅韌頑強的探索,由劉浩鋒主席領銜的大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2012年終於實現對中國文化核心智慧「天道」宇宙科學法則的現代化與全球化系統工程的復興重建,完成《宇宙和學——中華文化復興宇宙科學》,六卷,100萬字;由北京邏輯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導、數理辯證邏輯第一人趙總寬教授親自作序——《一部讓我激動不已感慨萬分的當代傑出學術著作》。
該書以發明《中華天道數學邏輯學原理》為基礎,創建《心力倫理學原理》、《政治科學原理》、 《經濟科學原理》、 《美學科學原理》、《宇宙生命科學原理》等「宇宙科學」思想體系,與時俱進復興「中華天道」宇宙科學法則, 率先推動了中國邏輯學與數學從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的轉向,指出西方文化自性危機邏輯缺陷以及周期政治、經濟、藝術危機所在,用「共富共和數學原理」,重建了實現整體與局部利益互補均衡的利益最大化的科學政治經濟藝術模式,顛覆重建了西方主流學術,為構建全球文化一體化新秩序打開了大門,吹響世界文藝復興的號角! 2012年6月19日,由世界和諧科學院、世界文藝復興協會、中華文化復興世界金融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老子同道會、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理委員會等聯辦,中華老子文化促進會、世界佛陀同道會(新加坡)大力支持,北京和諧大公文化公司承辦的「中華文化復興構建和諧社會暨中華文化復興512工程」在北京香山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由世界和諧科學院榮譽主席孫式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北京邏輯學會前會長數理辯證邏輯泰斗趙總寬教授、湖南社科院院長朱有志等任學術總顧問;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社長朱輝軍、武警總部直工委原副部長徐友金、湖南廣播電視報原副社長梁志濤、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副會長安衛華、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委會主任儒釋宗大和尚、中華文化強國行活動組委會副主任郭聞奇等出任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兼評委;由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朱其、中南工業大學羅會均教授、中央黨校客座教授吳宗熿、中國文聯出版社著名書法家曾正國、陝西省委黨校曹飛教授、世界和諧科學院重彩研究所所長韓雪璜教授、香港衛視《亞洲新聞周刊》總編輯王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周翔 、煙台魯東大學教授於海飛、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京張星水等擔任評委,世界和諧科學院院長劉浩鋒出任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組委會主任;世界和諧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者高連奎任副主任。此外特邀世界和諧基金會秘書長楊燁、天津警備司令部原上校李廷聚等貴賓。
「文化復興512工程」就是一個科學院、一個協會、一個金融委員會、一個報社、一個出版社五大機構,與一個節日論壇、兩個獎的簡稱。包括老子世界院士節、「科學生存新時代論壇暨中華文化復興精神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
本次活動的宗旨是:「建中國為人類精神之都,創五洲為天下大同之家;舉世界文藝復興新旗幟,領和諧社會主義大潮流」。 《天道辯證邏輯的數學基礎與中華文化復興》/《天道是宇宙科學的數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物理證明》皆多次入選全國邏輯學會議,引起學界高度贊譽,率先推動了中國乃及世界科學界由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為發展主流的轉向《聖賢為首的民主集中制是現代禪讓制乃人類最優政治制度的數理邏輯證明——兼論實現和諧社會的數理哲學》一文有利於化解對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誤解,為堅持發展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義理基礎;
運用數學「均值不等式」推理「圓桶原理」、「等周定理」,破解了西方周期經濟危機,科學論證了建立在「利人利己、均衡之道」「道德經濟人」理性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實現資源配置最大收益的科學制度。並且從數學原理證明了佛家發圓滿菩提心乃宇宙科學,用數學幾何解密了中華核心智慧心學「天人合一」,論證出了心靈定律——「心能守恆與心極必反」;以及解密「天人同構」,破解了霍金「黑洞悖論」,建立宇能守恆定律,將科學與宗教修行貫通合一,在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大統一理論上,運用「心力」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完成「宇宙統一場」原理,科學論證了上帝心力創建宇宙時空引力場,震撼世界學術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主辦的學術講座上,被學術界贊譽為:完成儒釋道基督伊斯蘭世界五大文化合流與科學的圓融統一,是繼宋明「理學」時代與東方文藝復興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宇宙和諧科學哲學」(和學)時代與世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歷史跨越。見證了21世紀中華文化復興領導人類文化更新與文明轉型提升,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㈦ 中國文化復興的意義
下,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隨之升溫,並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緊迫;也說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外,還必須有與之相稱的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繫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繫到我國國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
現在的經濟,不是原始社會自然經濟,它不是一個自然現象,而是人類奮斗的結果,所以經濟本來就包含於文化之中,文化建設要優於經濟建設,在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大國,我們的文化對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由於西方世界的影響,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文化不如西方國家,中國事事不如人,處處不如人,但是一百多年的歷史表明,西方文化固然有它的長處,需要我們向他們學習。我們看到中國的文化有它優良的價值和現代的意義,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所以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應該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那麼中國文化有序的進行調整應該是我國政府的戰略目標,
對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傳統的中國來講,我們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我們不能放棄文化建設,沒有文化,我們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所以中國文化的復興是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興衰不可分的,中國文化有效的調整應該是經濟持續發展真正的動力,應該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和諧統一的根本保證,中國文化沒有進行有序調整是中國近百年來處於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序的調整中國文化,也是使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以我們要確立一個文化建國的戰略目標。
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是生命,文化是個體生命,從概念方面來講,你必須要說明文化是什麼,文化是民族的生存的模式,這個模式要以內涵來作出區分,我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行為模式,第二是制度模式,第三是價值模式。這三個模式又從外到內去區分,首先我們作為現象來說就是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就是政治活動,經濟運行,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等有關。從一般的意義上有什麼樣的制度模式,就決定我們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制度模式不是最根本的,因為制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價值模式上,所以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制度模式,首先問我們你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有什麼樣的價值模式,所以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價值模式,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可以從行為模式,制度模式和價值模式來作出區分的。那麼我們這里特別強調,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關於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的基本理念的價值模式,應該確立起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鄧小平同志最早講我們改革開放一個特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完全停留在行為模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家不斷地繁榮昌盛,現在有的專家提出來,說經濟建設不應該是我們政府的首要任務,而應該是以制度模式來代替經濟建設成為政府關注的工作焦點。這個做法現在在外面很流行。從我的觀念來講,這個觀念有些問題,就是制度根據什麼來確立,比如說有民族的理念,你建立民族的社會制度,那麼你具有非民族的理念,你不可能建立民族社會,所以為什麼「五四」爆發思想革命,因為他認為思想革命要先於社會革命、經濟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所以文化的價值模式,文化的基本理念決定著我們中國以後走向什麼方向,所以從對文化的概念分析,我想說明一個道理,我們無論從事什麼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或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一種價值模式,一種文化基本理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
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
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
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繼續閱讀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版權說
㈧ 中國文化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復興
思想史與文化史聯系密切,很難界定其確切的邊界。
對思想史的考察,有助於了解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我們去看中國的思想史,無可置疑地,也會從中體味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當今社會,為何出現了中國文化復興這一課題也是情理之至。
對於文化復興,我們並不陌生。
在中國古代社會有過多次關於中國文化的復興,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次,一次是唐代的古文運動,一次是宋代的理學運動。這兩次文化復興的確使中國文化被破壞和消弱的境地挽救出來。
中國思想發展的主線是連續性的思想史:追憶歷史——回溯思想資源——重新詮釋重構;在晚清、五四時期便是斷裂的思想史:拋棄歷史——斬草除根——尋找新思想。其實,這兩種思想史發展的規律,用於我們來看文化復興也是可行的。
1993年,著名詩人俞心焦在上海和杭州的大學里講學時,正式提出並致力於推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後改定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
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哲學方法和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便是了解中國思想史對中國文化的意義。
著名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就曾這樣論及中國文化:「我曾試圖極力主張的是,今天保留下來的和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物在許多方面,將對日後指引人類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思想像一條河流,不是一下子就奔騰起來的,而是由涓涓細流匯聚而成的,從上古時期到現在,文化都與思想交融一起的。
思想必須有符號記載或圖像顯示,這樣一些記載便有利於我們對古代文化的探究。在當代的文化復興中,我們必須去了解古代的文化資源,才能找到中國文化復興的新路。中國文化的復興不是純粹的復古。
上古時期,開展墓葬、宗廟、祭祀等活動,通過對已逝去的祖先和親人的追憶和紀念來實現親族聯絡、血緣凝聚與文化認同。考古發現的文物,便是我們追本溯源的依據,從此看中國文化的神奇與獨特,言文化復興的需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我們在思想史的探討中,不難發現,漢字對思想史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象形為基礎的漢字長期延續使用,使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始終不曾與事實世界的具體形象分離。作為詞的漢字的衍生和分類顯示了古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知識的感知方式。從思想的角度看,漢字對我們思維、知識構成有著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社會,學習英文以及其他外文的潮流日益洶涌。在中國文化復興中,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漢字,我們就必須更加鞏固它的地位。
當今有人提出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是文言文的復興。中國五千年文化寶藏都是依靠文言文來記載保存的,文言文可以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文化的復興。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軸心的時代。秩序的變動需要尋找新的思想來解釋新的秩序;天子式微,「王官失守」,知識——思想處於變動之中;知識——思想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流派。神話時代與其心理的平靜和自明的真理結束,於是在春秋末到戰國時代,中國思想進入了自己的歷程,出現了禮儀制度與意義的剝離以及理性依據與價值來源的重新確立。人們學習六藝等政治、經濟實用知識,有了普遍的精神知識,漸而遠之,儒家思想普及社會了。
儒家思想重視服飾,講「禮」,正名,施「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
如今的中國文化復興,出現了「儒學熱」、「孔子熱」,甚至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從思想史視角去看這一文化復興的突出現象,我們就會看到中國的儒學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和發展。
中國儒學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這時的儒家是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的「顯學」之一,他們提倡的道德修養學說在「士」階層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二階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制度和宗教化的儒學。第三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性理學以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統和復興儒學為己任,復興倫理道德、身心修養層面的儒學。此時的儒學積極吸收和融合玄學、佛教、道教的理論為己所用。第四階段是以康有為開始的,與西方近代民主、科學思想交流融通的近代新儒學。
然而在儒學的發展中,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人們對儒學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斥其為「吃人的禮教」,高喊要打倒「孔家店」,在當時情況下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對儒家學說簡單的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
於是,在當今社會的中國文化復興,汲取了經驗,與現代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儒家學說再度熱起來。孔教運動、讀經運動、國學與國學院、「中國本位文化宣言」、孔教會和官方的祭祀活動的進行,正是當今社會的中國文化復興的對儒家學說的宣傳的形式。在新的儒學宣傳下,復興中國文化,我們要明白到此時的儒學是大眾的儒學,要用時代的眼光去看待儒學的核心「仁」和「禮」,要賦予新的內涵去看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包含的法的內容,踐行大眾儒學從修身開始。
從中國思想史的視角來看,中國的文化復興是必要的,如今中國的文化復興是為了推進世界文化的整合。
縱觀中國思想史,再看中國和世界范圍內,除了興起「漢語熱」、「孔子熱」,我們同時也體味到了《易經》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的深入,還有中醫熱、氣功熱等等。他們所代表所蘊含的中國文化隨著這樣一股股潮流而得到了弘揚。在中國哲學方法被重新認識以後,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機遇,現實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再回過頭來看古代社會兩次最重要的中國文化復興。這兩次文化復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在它們的前代,都是被文化相對於落後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造成文化失落的境地。唐代的前代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國家分裂時期,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經隋的統一到唐代的發展,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加上唐代初期詩歌的興起,為文化復興帶來了機遇,到了韓愈時,已具備了文化復興的條件,古文運動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唐代的文化復興即古文運動不是在唐朝剛剛統一中國就開始的,而是經過了100多年後才被韓愈提倡而興起的。唐代古文運動的興起,對中國文化的復興的確起到了它所期望的目的;宋代自北宋的程灝程頤及南宋的朱熹倡導的理學運動,同樣對中國文化的復興起到了推動作用。在宋代之前,有五代十國時期,同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文化自然受到了沖擊和消弱,宋統一中國後,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給文化復興帶來了機遇。宋代的理學是以二程開先河,首先以研究《易經》為主導,對中國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著有《易傳》;到了朱熹時,他不但挽救了易學中頻於失傳的圖表,還有研究專著,這就是,他命蔡季通到四川,在西蜀隱者處購得太極圖像,並著有《周易本意》,朱熹繼承二程的學說,使理學得以完善,起到了文化復興的作用。
唐宋時期的中國文化復興的舉措,在當時是可行的,而現今的中國文化復興,則不可能與之相同。原因很簡單,唐宋時期的文化復興,只是簡單的失落和消弱而已,只要有針對性的在教育上實施嚴格的教材和統一的考試制度,是可以得以糾正的;而現今則不行。
當今中國文化復興,是在諸條件都具備之時,結合中國的現實實際,提出的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不是簡單地復古,是在對中國思想有了全面的認知,對中國哲學方法被重新認知而展開的,還中國文化的本來面目,挽救當代中國文化的由自己本民族造成的失落。
㈨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巨人指文藝復興三巨人:達芬奇、莎士比亞、 但丁】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丑惡。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㈩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