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DNA指紋的發現歷史
1984年10月星期一,上午9:05分,英國萊斯特大學年輕的生物學家亞歷克·傑弗里斯 (Alec Jeffreys)在做實驗時出現了靈光一現的時刻。他發現了每個人的DNA是不同的。盡管人與人之間的DNA的差異不大,但在DNA序列的某些區域,存在一些會重復的序列,而每個人重復的次數是不同的。傑弗里斯把這些區域稱為「迷你衛星體」。他意識到,通過檢測「迷你衛星體」是可以確定一個人的身份的。Jefferys及其合作者首次將分離的人源小衛星DNA用作基因探針,意思是它同人的指紋一樣是每個人所特有的。
半年後,可能第一次變為現實,DNA指紋技術首次應用在一樁移民案中法醫鑒定。1985年,一個迦納移民家庭中最小的兒子返回迦納探親,當他回到英國後,海關發現他的護照被塗改了,因此認定這個孩子是「冒牌貨」。警方邀請傑夫里斯對這個孩子進行DNA指紋鑒別。結果證實,從遺傳特徵看,這個孩子是這家兒子的可能性是99.997%。這一結果促成了一家人的團聚。
1986年,DNA指紋技術第一次應用在刑事案件中,幫助警方找到了奸殺兩名少女的兇手,避免無辜者蒙受不白之冤。這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隨後被ITV在 2015年改編為迷你犯罪劇集 Code of a Killer。該片講述的正是在萊斯特郡發生的兩起謀殺案的破案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破案之手法是使用了DNA測試,是英國史上第一例使用DNA破案的案例。
1989年該技術獲美國國會批准作為正式法庭物證手段。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初,傑夫里斯和他的小組被請到巴西,幫助辨認納粹戰犯約瑟夫·門格勒的屍體。
傑弗里斯意外發現「基因指紋」只是一個開端。兩年之後,就有科學家提出了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設想。到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0%的部分已經得到測定。在此期間,科學家也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了特定基因的功能,包括某些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看起來,基因指紋和基因測序已經成為了醫學研究和現實應用中的強大工具。
❷ DNA指紋的應用及相應的案例
玉米「DNA指紋」鑒定應用前景廣闊
農博網2005年1月26日訊 山東某公司從東北某地買了幾火車皮玉米種子,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檢測,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這是報廢的種子,如果播到地里,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農民還將白白賠上施肥、澆水等人力、財力。所幸的是,該公司根據玉米「DNA指紋」鑒定結果,及時進行了妥善處理,避免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玉米「DNA指紋」鑒定作為一項新技術,在應用中正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玉米打假維權新途徑
當前出現了兩種令種子研發、生產、使用者頭疼的現象,一是假種子屢禁不止,主要使廣大農民蒙受巨大損失。二是竊取良種,非法進行生產、銷售,主要侵害著良種研發、生產者的利益。某一國審玉米品種由於沒能及時進行品種權保護,被大面積侵權,已無計可施。
究其原因,首先是玉米品種鑒別難度很大,憑肉眼,不僅農民,連專家也分不清。其次,暴利使得違法者鋌而走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博士介紹,玉米種子生產利潤很高 每斤種子按四五元、利潤按2元算,每畝利潤可達10元,若種植面積上百萬畝,利潤可達上千萬元。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利潤就更高。至於侵權者,不難從田間得到良種,僅逃避的種子轉讓費就高達幾十萬、上百萬元。
隨著玉米「DNA指紋」鑒定技術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這一新途徑辨識種子真實身份,用以打假維權。該中心承擔玉米「DNA指紋」司法鑒定任務已四五年,近兩年客戶猛增,至今承擔此類侵權案鑒定已達40多起。同時,該中心提供大量鑒別假冒偽劣的服務,幾年來為全國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及執法部門提供種子純度檢測、真偽鑒定已達5000多樣次。
作為「超級玉米種質創新及DNA指紋庫構建」項目主持人,趙久然博士指出,如果「超級玉米」研究成功,每年種植4000萬畝,我國每年玉米產量就能增加60億公斤,相當於新增1500萬畝土地。但需要玉米「DNA指紋」鑒定幫助打假、推廣良種,這一效益才能真正實現。
「指紋」鑒定市場需求大
玉米「DNA指紋」之所以稱為「指紋」,是因其像人類指紋可以准確區分不同的人一樣,也具有準確的鑒別能力,可以准確區別不同品種的玉米。
玉米「DNA指紋」長在玉米哪個部位,什麼「模樣」 趙久然說,DNA存在於各種生物體的每個細胞內,存在於玉米的根、莖、葉、花、果實各處。不同的玉米品種具有不同的DNA,但肉眼是看不到的。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實驗室內,記者看到,科研人員取出玉米種子內乳白色的胚,加入試劑,製成玉米DNA溶液,運用一系列生物分子檢測技術,通過數量擴增、電泳、染色等一系列環節,放大的呈帶狀的千姿百態的玉米「DNA指紋」圖譜在玻璃板上一一呈現。
近年來到該中心鑒定玉米「DNA指紋」的客戶,幾乎遍及全國所有玉米主產區,還有國際大種子公司。趙久然認為,隨著該項技術的普及推廣,其應用前景將很可觀。
不僅限於維權、打假兩方面,玉米「DNA指紋」鑒定的應用領域還很多,這體現在該中心承擔完成的多項國家、地方項目上。比如,受農業部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委託,確定了我國200多個主要雜交種的純度鑒定專用「DNA指紋」;受農業部有關主管部門委託,負責每年200多個參加國家區試玉米品種的監測;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委託,負責玉米品種特異性DNA標准制定和檢測;受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委託,承擔品種真實性鑒定等。
「指紋」庫不可或缺
面對迅速擴大的市場需求,提供玉米「DNA指紋」鑒定的科研人員也有苦惱。在這項研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介紹,目前全國推廣使用的國審 適用生態區較廣 品種有100多種,省審 在省內推廣使用 品種上千種。而他們目前只掌握500多種樣本。苦於沒有「指紋」庫,遇到沒接觸過的品種,只能增加檢測位點,多時高達四五十個,既重復浪費,也影響效率。有了「指紋」庫,就能掌握「指紋」概率,只檢測一二十個位點即可。構建玉米「DNA指紋」庫成為當務之急。
適應這一需要,作為由北京市科委倡議發起的「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台」首批啟動項目,全國第一個玉米「DNA指紋」庫日前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始構建。該平台由北京多家部門與國家有關部委共建,協作攻關,力度很大。
專家認為,該「指紋」庫在玉米種子和品種的純度及真實性鑒定、新品種測試、品種權登記保護、品種質量監控、新品種侵權司法鑒定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理清我國玉米種質的血緣關系、解決品種多、亂、雜問題、種質創新等有重要意義;將在玉米「DNA指紋」鑒定應用中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
http://218.104.68.52/cgtgw/xinwen/yumi.htm
DNA指紋技術分析畜禽親緣關系的原理及應用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cst200304016
DNA指紋技術是分子生物學各種新興技術中的一種,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法醫學、疾病診斷、腫瘤研究等領域。本文就DNA指紋技術的建立、發展及其應用作一綜述。
1 DNA指紋圖的建立及發展
近百年來的研究認為,任何遺傳分析都是以遺傳標志為基礎的,而任何一個遺傳標志的價值又在於其變異 性(即多態性)的大小。有關遺傳多態性的研究對促進人類學、遺傳學、免疫學以及法醫學的發展, 以及對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乃至協助診斷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利用各種外部表現型、生理缺陷型、同工酶、多態蛋白等作為遺傳標志,用間接分析來推論相應的遺傳基因。
70年代末,限制性內切酶和重組體DNA技術的出現以及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遺傳標志的研究轉向DNA分子本身。由於各種遺傳信息都蘊藏在DNA分子上,生物個體間的差異在本質上是DNA分子的差異,因此DNA被認為是最可靠的遺傳標志。某些DNA序列的差異可通過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的改變來反映,此即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其產生是由於點突變、DNA重排、插入或缺失引起的〔1〕。隨著對RFLP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基因組中最有變異性的一類序列——高變異DNA序列,使DNA遺傳標志的發展和應用得到了一次飛躍。
1980年,Wyman和White描述了第一個多等位性的具有高度多態性的人類DNA標志。不久,在胰島素基因(Insulingene)的5′端區域、致癌基因(C-Haras I Oncogene)的3′端分別發現了相同的高度可變的標志(hypervariable marker)。在α-球蛋白(α-globin)基因群周圍還發現了其它三個標志〔2〕。1982年,Bell等〔3〕證實:這些高度多態性區域串聯著重復的短序列單位,重復單位數目的差異導致了這種高度的可變性,由於這些結構特徵,人們稱這些區域為小衛星(minisatellite)或高度可變區域(hypervariable)或可變數目的串聯重復(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1985年,Jeffreys 等〔4〕用肌紅蛋白基因第一內含子中的串聯重復序列(重復單位含33bp)作探針,從人的基因文庫中篩選出8個含有串聯重復序列(小衛星)的重組克隆。序列分析表明,這8個小衛星重復單位的長度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即GGCCAGGA/GGG。他們先後用兩個多核心小衛星(poly coreminisate
-llite)33.6和33.15探針進行southern雜交,在低嚴謹條件下雜交得到了包含10多條帶的雜交圖譜,不同個體雜交圖譜上帶的位置就象人的指紋一樣千差萬別,Jeffrey稱之為DNA指紋(DNA fingerprint)〔5〕,又名遺傳指紋(genetic fingerprint)。
RFLP DNA指紋分析技術由於方法繁雜、周期長、實驗條件高等缺陷而無法大范圍推廣。1990年,Williams等〔6〕首次報道了AP-PCR技術,Welsh和McCelland〔7〕亦獨立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從而使DNA指紋技術應用更加廣泛。AP-PCR技術是採用隨意設計的1個或2個引物,對模板DNA進行PCR擴增,一般先是在低嚴格條件,即在高Mg2+濃度(大於傳統PCR Mg2+濃度1.5mmol/L)、較低退火溫度(36℃~50℃)下進行1~6個循環的PCR擴增,隨後在嚴格條件下進行PCR擴增,產物經2%瓊脂糖凝膠電泳或6%變性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離,可得到DNA指紋圖譜。其基本原理是:在低嚴格復性條件下,引物與模板DNA非完全互補序列形成錯配,錯配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模板鏈延伸,合成新鏈,當在一定距離內模板DNA另一單鏈也發生引物錯配時,即可對兩錯配引物間的DNA進行擴增。但是此種錯配並非隨機發生,引物和模板間,特別是在引物3′端必須存在一定的互補序列,即可產生不同的擴增片段或組合,通過DNA指紋圖譜,可得到配對DNA樣品中的差異片段,用於克隆、測序、染色體定位和基因片段的生物學功能研究。
我國楊建廠等〔8〕利用PCR的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種全新的DNA指紋檢測技術,稱之為隨機引物PCR人DNA指紋檢測技術(arbitrarily primed PCR human DNA fingerprinting,APHDP),此外還開發出處理DNA指紋數據應用軟體,應用於個人識別、遺傳素質與疾病的相關特徵研究等。
2 DNA指紋技術所用的探針
自DNA指紋技術建立以來,這一技術迅速在動植物的進化關系、親緣關系分析以及法醫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也正是由於DNA指紋技術在核酸分析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因而許多學者圍繞此技術所用的探針作了大量的工作,除Jeffrey等〔5〕的探針外,用人工化學合成或從生物組織中提取後再擴增的辦法生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探針。迄今,在DNA指紋技術中所用的探針大概有probe33.15、33.6〔5〕、bacteriophage MB〔9〕、pig repetitire clone p83、PGB 725、poly(GT) containing 18.1、(GTG)5/(CAC)5〔10,11〕、(CAC/TA)4及(GT)12等。同時,在探針的標志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它們的結構可大致分為小衛星探針和簡單重復序列探針,簡單重復序列包括微衛星探針(microsatellite probe)和寡聚核苷酸探針。小衛星探針的核心序列為33bp,常定位在人常染色體前的末端(proterminal)區域,微衛星探針則在10~20bp之間,而寡聚核苷酸探針在10bp以下,普遍散布在人類整條染色體上,或者在基因間區域或者位於內含子內。
1988年,我國伍新堯等〔12〕根據DNA指紋是人基因組中重復序列的RFLP的原理和人與鼠的髓鞘鹼性蛋白(MBP)基因cDNA同源序列性高於90%的事實,選用鼠MBP cDNA3′端的一段序列(非表達區高度重序列,與人基因組中該類重復序列幾乎完全同源),長度為0.81kb的片段作探針,檢測用HaeⅢ酶解的人DNA限制性片段(RF),在人群中可分出22條譜帶,受檢 的30例無血緣關系的個體之間沒有兩個人的譜帶是完全相同的,顯示這一方法的高度個體特異性,這是國內首次用自已的力量找到DNA指紋的探針。
3 DNA指紋的應用3.1 法醫學方面 同以往的血型測定法相比,DNA指紋技術在法醫學領域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已成為鑒定犯罪、親子鑒定和確定個體間親緣關系的工具〔5,13〕。隨後,國內學者李伯齡〔14〕、姜先華〔15〕、伍新堯等〔12〕也先後對此項技術進行了研究,並應用於實際案件的鑒定中,解決了過去無法解決的疑難案例,如微量血痕、部分腐敗的碎屍塊的個人認定等。
3.2 在動植物科學中的應用
3.2.1 生物種群學研究 利用DNA指紋圖可以估算連鎖不平衡,比較等位基因的頻率,還能估計不同個體之間的重組率,在種群學研究上有助於建立某一個體在種群中的地位和關系,特別是對真菌的種群研究,有很多真菌可以通過有性和無性的方式繁殖,但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繁殖,程度如何,並不清楚,而利用DNA指紋圖就能區分以有性和無性方式產生的後代,並能確定某一區域真菌的自然分布〔1,16〕。
3.2.2 測定物種之間的遺傳距離、物種分類鑒定 Jeffreys等〔5〕認為在一個群體的不同成員間拷貝數的串聯重復序列(VNTR)由於多態性程度高,在遺傳分析中尤其適合作為多態性標志,簡單重復的不穩定性可導致VNTR長度的迅速變化,根據家族中或育種群體中VNTR的分離重組頻率,可以測定出遺傳距離,可用統計學公式確定個體間的親緣關系:D=2Nab/(Na+Nb),,D值越大,親緣關系越近,遺傳距離就越小;D值越小,親緣關系越遠,遺傳距離就越大。為此,運用DNA指紋技術可檢測不同物種、同種及同種不同個體的親緣關系,用於物種分類鑒定,也可用於雜交後代親本決定,雜交後代群體分開,檢測近等基因系(或同類系)種的多態性,並對檢測基因進行定位。Welsh等〔7〕對布氏疏螺旋體菌株的DNA指紋進行分析,發現這種lyme病的病原菌實際上是由三個不同的種群組成。羅超權等〔12〕運用AP-PCR鑒定弓形蟲蟲株,在國內開創了運用DNA指紋技術作生物分類的先例。
3.3 在流行病學方面的運用 由於DNA指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能反映基因組的變異性;②具有高度的變異性;③具有簡單的穩定的遺傳性;④DNA指紋譜具有體細胞穩定性。所以,它同一般的流行病學方法相比較而言,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使其成為流行病調查的一種有效工具。Jan DA等〔17〕,Denise Chevrel-Dellagi等〔18〕運用IS6110序列作探針對結核病分支桿菌株進行DNA指紋分析,調查國際間結核病的種型、分析流行情況,改進了控制結核病的方法。而ZhenHua Yang等〔19〕從67個病人中分離出結核病分支桿菌株進行DNA指紋分析,發現分離到PTBN12型時易查明流行環節,從而為快速進行疾病控制提供了一個有力證據。在我國,童笑梅等〔20〕採用隨機擴增多態DNA指紋圖技術對醫院內感染的14例新生兒進行病原流行病學分析,發現患兒體內攜帶的與醫務人員鼻中攜帶的華納葡萄球菌菌株的DNA指紋圖完全一致,從而證明此次感染的病原菌為華納葡萄球菌,傳染源是攜帶病菌的醫務人員。郭永建等〔21〕在6個月內對121名產科新生兒中的30名檢出的31株銅綠假單胞菌進行RAPD指紋圖譜分析和血清學分型,結果表明,銅綠假單胞菌在產科新生兒中暴發流行,0∶6/R∶1型為暴發流行性菌株,對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型、精確確定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4 疾病診斷及治療 鑒於DNA指紋所具有的上述特點,故DNA指紋廣泛應用於一些疾病的診斷及治療。Morral〔22〕等發現CF基因9號外顯子側翼含有一小衛星區,且此等位基因2.6帶常與△F508連鎖,相伴率為50.6%、41.6%,△F508是最主要的致病突變,可疑患者電泳圖只要發現2.6等位基因,就可對此病進行初步診斷。現已在Wilson病、外周神經纖維瘤、成人多束腎、多巴性肌緊張、Frecbreich共濟失調、Kallmunm綜合征性連鎖、視網膜病等基因內或旁側發現有高度的小衛星區域,從而可進行基因診斷。Okamoto R〔23〕用DNA指紋法預測慢性粒cell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術後復發,取得了成功。
3.5 腫瘤的研究 腫瘤是多因素、多階段的變化過程,病因復雜、變化多樣,但歸根到底還是在DNA的變化上。一般說來,癌組織、轉移灶與正常組織或外周血細胞DNA指紋有差別,常見的是某條帶或幾條帶的缺失,某一條或某幾條帶密度降低,或者癌組織中出現新的帶。Thein等〔24〕用33.6和33.15為探針研究患者DNA指紋譜變化,發現胃腸腫瘤患者癌組織DNA指紋譜全有改變,並認為體細胞突 變還有種屬特異性。劉霜等〔25〕應用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DNA)分析技術對6例肝癌患者的癌組織與非癌組織進行分析,發現所有肝癌組織基因組DNA的RAPD指紋圖譜均存在差異,其中3例配對肝癌基因組中均存在一相同的0.9Kb的隨機擴增片段。楊建廠等〔8〕用APHDFF技術對28例確診為鼻咽癌病人血DNA指紋圖的檢測,發現有3條DNA片段出現的頻率明顯低於健康人群。王黛等〔26〕用LE11.8、MYO和Mb探針,經Southern雜交法檢測12例兒童急性粒cell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細胞的基因重排,結果發現初始或復發與完全緩解時的DNA指紋圖相比,譜帶有增加或減少,從而認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兒的白血病細胞存在基因重排。
林文珍(廣西醫科大學生化教研室 南寧市 530021)
舒雨雁(廣西醫科大學生化教研室 南寧市 530021)
參考文獻
1,Goodwin SB,Drenth A,Fry WE.Cloning and genetic analyses of two highly polymorphic,moderately repetitive nuclear DNAs from phytophthora infestans.Curr Genet,1992,22(2):107
2,Copon DJ,Chen EY,Levinson AD.Complete nucletide sequences of the T24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oncogene and its normal homologue.Nature,1983,302:33
3,Bell GI,Selby MJ,Rutter WJ.The highly polymorphic region near the human insulin gene is composed of simple tandemly repeating sequences.Nature,1982,295:31
4,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e' regions in human DNA.Nature,1985,314:67
5,Jeffreys AJ,Wilson V,Thein SL.Indivial specific `fingerprints' of human DNA.Nature,1985,316:76
6,Williams JG,Kubelik AR,Livak KJ,et al.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y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Nucleic Acids Res,1990,18:6531
7,Welsh J,McCelland M.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s.Nucleic Acids Res,1990,24:7213
8,楊建廠,伍新堯,羅超權,等.一種全新的人脫氧核糖核酸指紋檢測技術及其初步應用.新醫學,1997,28(10):562
9,Vassart G,Georges M,Monsieui R.Asequence in M13 phage detects hypervariable minisatellitrs in human and animal DNA.Science,1987,235:683
10,Renate Schafer,Hans Zischler and Jorg T Epplen.(CAC)5,a very informative oligonuclectidde probe for DNA fingerprint.Nucleic Acids Res,1988,16:5196
11,藍翎,張小為,霍振義,等.用寡核苷酸探針DNA指紋分析在法醫學上應用的評價.遺傳學報,1993,20(5),404
12,伍新堯,楊英浩,羅超權,等.基因工程DNA多態性分析及應用.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4,15(4):241
13,Gill P,Jeffreys AJ,Werrett DJ.Forensic application of DNA `fingerprints'.Nature,1985,318:577
14,李伯齡,葉 健,丁 焰,等.DNA指紋技術在強奸案和親子鑒定中的應用.中國法醫學雜志,1989,4(4):210
15,姜先華,呂世惠,王國林,等.DNA指紋圖在法醫鑒定中應用的研究(Ⅰ).中國法醫學雜志,1990,5(1):11
16,Milgroom MG,Lipari SE,Powell WA.DNA fingerprinting an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chestnut blight fungus,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Genetics,1992,131(2):297
17,Jan DA,Cave MD,Crawford JT.Strain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DNA fingerprinting:recommendations for a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J Clin Mic,1993,31(2):406
18,Denise Chevrel-Dellagi,Amel Abderrahman,Raji Haltiti.Large-scale DNA fingerprint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3,31(9):2446
19,Zhenhua Yang,Fernando Chaves,Barenes PF.Evaluation of method for secondary DNA typ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th PTBN12 i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uberculosis.J Clin Mic,1996,34(12):3044
20,童笑梅,魯鳳民,范鳳立,等.一次新生兒醫院內獲得性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中華兒科雜志,1997,35(7):381
21,郭永建,戴以聰,周惠平.新生兒銅綠假單胞菌隨機擴增多態DNA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7,7(2):69
22,Morral N,Nunes V,Casals T.CA/GT microsatellite alleles within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ctance regulator (CFTR) gene are not generated by unequal crossingover.Genomics,1991,10(3):692
23,李國雄.以Bcr-ab1 mRNA和DNA指紋法預測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術後復發.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1997,20(2):111
24,Thein SL,Jefferys AJ,Gooi HC.Detection of somatic changes in human cancer.Br-J-Cancer,1987,55(4):353
25,劉 霜,芮靜安,王少斌,等.配對肝癌組織與非癌肝組織基因組差異的隨機擴增多態DNA分析.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6,28(6):408
26,王 黛,辛德麗,張小為,等.用DNA指紋技術檢測兒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基因重排.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7,29(2):1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yxwx/yxwx2000/0004/0004116.htm
❸ DNA指紋是誰發明的
1985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生物學家傑弗里斯教授發明脫氧核糖核酸識別方法後,引起世界各國警方的高度重視,稱這一發現是法醫學研究的革命性突破。它使傳統的法醫學生物檢驗只能排除嫌疑人,不能認定嫌疑人的技術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從此在各國法醫學界掀起了DNA研究應用的熱潮。現在,這項技術已遍布全世界130多個國家。我國公安部第二研究所於1987年建立了DNA指紋實驗室,開始對這項技術進行研究,並應用於辦案。接著,北京、遼寧、江蘇等地也運用此技術辦案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
❹ 英國的dna指紋鑒別技術出現在哪一年
這個問題大家得想想的,英國科學家亞歷克·傑夫里斯自傑夫里斯發回明DNA指紋鑒別技術答以來,該技術已經在多方面得到改進,但仍然沿用他最初的基本方法。實施DNA指紋鑒別時,首先要從人的血液或其他組織中提取DNA,用特定的方法把DNA切割成很多長短不等的片段,再通過電泳的方法按長短分開,然後轉移、固定和雜交。這些雜交的片段再經過顯影或染色處理顯示出來,形成圖譜。不同個體的圖譜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指紋互不相同,因此被稱為「DNA指紋」。
❺ DNA指紋技術
B
dna分子具有特異性
即每個人的dna指紋圖有特異性
親自代的dna是遺傳的
具有相似性
❻ 首次採用DNA指紋概念並開創親子鑒定方法的科學家是誰
你好, 英國科學家亞歷克·傑夫里斯 自傑夫里斯發明DNA指紋鑒別技術以來,該技術已經在多方面得到改進,但仍然沿用他最初的基本方法。實施DNA指紋鑒別時,首先要從人的血液或其他組織中提取DNA,用特定的方法把DNA切割成很多長短不等的片段,再通過電泳的方法按長短分開,然後轉移、固定和雜交。這些雜交的片段再經過顯影或染色處理顯示出來,形成圖譜。不同個體的圖譜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指紋互不相同,因此被稱為「DNA指紋」。 希望有所幫助,不懂可以追問,有幫助請採納
❼ DNA發展史,我國的
1953年,《自然》雜志刊登了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後,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DNA這個小小的分子上。但是,我國的DNA發展可不是一般的緩慢,就像我國計算機的發展,到現在連自己的一點點技術核心都沒有。
而我國法醫DNA技術的發展就更落後了,不過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偵查破案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七五」後期,從1987年起,我國正式立項對DNA指紋技術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至1989年我國首次把DNA指紋技術應用於辦案,開始了我國 法醫DNA檢驗的新時代。隨著DNA指紋技術的不斷應用,技術人員越來越感到其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八五」期間,我國把解決法醫DNA檢驗存在的疑難問題的研究列入重點攻關計劃。在DNA指紋技術的研究中裝備了國產化的多位點探針,建立了用非同位素標 記探針的方法檢測DNA指紋技術;在利用PCR技術進行DNA檢驗的研究中建立了檢測DNA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的方法,用於一系列多態性位點的分析;在解 決毛發、指甲等特殊檢材的檢驗上,建立了測定人類線粒體DNA序列多態性的方法。所有這些成果,擴大了DNA技術檢驗各種檢材的能力,更加適合於實際檢材 的需要,尤其是PCR檢驗方法的建立,使得DNA技術更有生命力,適合於推廣應用。進入
「九五」期間,我國法醫DNA檢驗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對一些疑難檢材如骨骼等的檢驗進行研究外,商品化DNA檢驗試劑盒的出現,使DNA檢驗技 術更加規范和標准化,尤其是STR復合擴增技術的應用使DNA檢驗技術步入了新的階段。在檢測方法上,也從銀染法人工染色、肉眼觀察分析結果發展到熒光法 自動電泳收集、計算機分析結果,一次檢驗分析的STR多態性位點顯著增多,最多的一次檢驗可達16個位點,大大提高了個體識別率,達到了同一認定的水平。經過十餘年的刻苦攻關,法醫DNA檢驗技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DNA指紋技術正日趨被淘汰。目前,隨著PCR多態性系統的大量增多,基於PCR方法進行的檢驗在個體識別率上顯著提高,在我國使用DNA指紋進行辦案的實驗室也大大減少,該方法在案件鑒定中已基本被淘汰。
STR是存在於人類基因組DNA中的一類具有長度多態性的DNA序列,其核心序列一般由2~6個鹼基構成,不同數目的核心序列呈串聯重復排列,而呈現出長 度多態性。一般認為,人類基因組DNA中平均每6~10kb就有一個STR位點,其多態性成為法醫物證檢驗個人識別和親子鑒定的豐富來源。與DNA指紋技 術相比,基於PCR技術的STR多態性分型在操作上要簡便得多,在靈敏度上要高得多,在檢驗降解DNA的能力上要強得多,在結果分析上要標准得多。同時, 由於STR的擴增片段較短、擴增條件類似,能夠在同一體系中進行復合擴增,一次檢驗就獲得較多的多態性信息。分析STR位點的多態性是法醫DNA檢驗技術 的新突破,目前己成為法醫學上個體識別和親子鑒定主要技術方法。
在檢測方法上,目前國內根據各自實驗室情況的不同,分別採用銀染法和熒光法進行STR的分型。近兩年來,熒光法檢測技術以其快速(一次檢驗僅需數小時)、 靈敏度高(適合現場提取的微量樣品的檢驗)、檢驗結果更加准確(每個泳道內都加入內標)、易於標准化和建立資料庫等優點逐漸代替了銀染法檢測技術,但是使 用熒光自動分析方法對STR位點分型又有所需儀器設備以及所用消耗試劑昂貴的缺陷。
謝謝!
❽ DNA鑒定技術的出現年代
法醫鑒識
法醫可利用犯罪現場遺留的血液、精液、皮膚、唾液或毛發中的DNA,來辨識可能的加害人。此過程稱為遺傳指紋分析或DNA特徵測定,此分析方法比較不同人類個體中許多的重復DNA片段的長度,這些DNA片段包括短串聯重復序列與小衛星序列等,一般來說是最為可靠的罪犯辨識技術[131]。不過如果犯罪現場遭受多人的DNA污染,那麼將會變得較為復雜難解[132]。首先於1984年發展DNA特徵測定的人是一名英國遺傳學家阿萊克·傑弗里斯[133]。到了1988年,英國的謀殺案嫌犯科林·皮奇福克,成為第一位因DNA特徵測定證據而遭定罪者[134]。利用特定類型犯罪者的DNA樣本,可建立出資料庫,幫助調查者解決一些只從現場採集到DNA樣本的舊案件。此外,DNA特徵測定也可用來辨識重大災害中的罹難者
PCR這項技術是由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發明,並因此在七年之後,1993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項殊榮。穆利斯的想法是,利用一種人工方法,和反復相同程序的方法,並利用一種特殊的酶——即DNA聚合酶來擴增特定的DNA片段。
DNA聚合酶天然存在於生物體內,在細胞分裂前進行DNA的復制。當DNA開始復制時,解旋酶將雙股的DNA分開成兩個單股。DNA聚合酶便結合在兩DNA單股鏈上,生成互補鏈。在穆利斯最初的PCR反應中,將DNA聚合酶用於體外試驗。雙鏈DNA被加熱到96℃,使得雙鏈分離成為兩條單鏈。但是在這個溫度下,DNA聚合酶被破壞,因此在每個循環的加熱步驟後必須補充新的聚合酶。穆利斯的原始PCR反應效率極低,需要大量時間和DNA聚合酶,並且在整個PCR反應中都需要人來照看。
PCR的應用
基因圖譜建立
親子鑒定
偵測遺傳疾病
克隆基因
基因突變研究
DNA遺傳演化
基因表現比較
❾ dna指紋鑒別技術出現於多少年
DNA指紋鑒別技術出現於()的英國。
A、 1981年 B、 1982年 C、 1983年 D、 1984年
正確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