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分析的書籍

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分析的書籍

發布時間:2021-03-07 19:55:23

『壹』 誰推薦幾本好的世界歷史

絕對要看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作為全球史觀的代表作,對於中國讀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全球通史》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的興起並占優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方法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因為大多數中國讀者已經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維定勢。但這樣一種劃分卻有利於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眾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是中國歷史學家對世界歷史最為常見的階段劃分,也是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一種世界歷史闡釋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學術界「三分法」的變種。它無視「中世紀」只是歐洲乃至西歐獨有的歷史經歷這樣一種事實,而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鑲嵌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同時也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置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要比世界歷史上的「近代」晚幾百年。中國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國與世界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來理解中國的過去與世界的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意這樣為難我們。它也使用「中世紀」這樣的概念,但主要用於描述歐洲的歷史進程及其與歐洲以外地區歷史進程的比較,而不是要把各地區的歷史整齊劃一。換言之,它沒有設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來評價世界各地區的歷史進度。實際上,當代多數西方學者都已拋棄了傳統的「三分法」,承認「歷史在這個星球上不是按同一個速度進行的」,「三分法」存在著清晰的歐洲中心論偏見。正如美國學者威廉·邁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不是基督徒,並且只有亞歐大陸的最西端屬於羅馬帝國。一個帝國崩潰後,出現的是一個影響全體的但無帝國疆界的宗教,在後來是它的分裂及由一個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這種經歷對於西方社會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社會的歷史表現出一種不同的模式。」但是,對於「三分法」的否定並沒有阻礙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分期上進行的不懈努力。實際上,多少年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求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點。

『貳』 了解世界歷史要看什麼書

《二十四復史》、《史記》這制些書一般人看不懂,你暫時先別想了,以後如果有能力再說,《明朝那些事兒》和百家講壇那些書,屬於「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薦兩本書,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專業。一本是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三國史話》;另一本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歷史方面的書籍,包括《史記》、《二十四史》這些習慣上我們認為比較權威的史書由於種種原因都有一些記載失實的地方,呂先生在其《呂著三國史話》中對於歷史記載的深刻分析有助於我們在歷史書籍閱讀過程中更准確的把握史實,去偽存真。 思勉先生和黃仁宇先生在他們的這兩本著作中對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很專業而且也不難掌握,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還被很多美國高校選為歷史科的教材。我覺得你應該好好讀一下這兩本書,作為你以後讀其它史書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你再讀其它的歷史書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鴨式的讀書,而是能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所思考,並能從中得到啟迪。 你到稍微大一點的書店去應該都有賣的,哪個出版社無所謂,你只要按書名和作者買就不會錯的。

『叄』 想了解世界歷史看什麼書最好

建議你看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01出版)

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前後一貫。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在今天這個時代,歷史可說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要對歷史的全貌有一個實際認識,不能不說個別的歷史已用處甚微。只有將各事件與總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起揭示出來,指出其相似點和不同點,才有可能認識歷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歷史時,不僅得到樂趣,且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秒各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 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傷口為學術界稱道。 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 、《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而且既然是通史,那就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的,知識連貫,應該符合你的要求。

『肆』 問一下有關了解世界歷史的好的書籍有什麼推薦

歐美人寫的書里,《全球通史》已經算比較客觀的了。
歷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我認為專研究者或多或屬少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有時候從文化,有時候從價值觀。
如果你想了解世界歷史,《全球通史》是經典入門書,雖然其中關於中國的描寫有點問題,但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整體的宏觀把握我是很佩服的。不過這本書是對世界歷史的一個介紹,並不側重某個國家,某個地區最詳盡的歷史。
如果你想先從中國的歷史入手,我個人推薦《國史大綱》《中國通史》;黃仁宇的書籍也很值得讀。
對於二戰的書,你可以直接上網搜,有關的著作確實很多。但是有一個問題,西方的二戰歷史書籍對於中國抗戰的介紹有些過少。我一直認為中國絕對為二戰抗擊日本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推薦幾本關於世界史的書

日本式方面:
1、《日本歷史(上、中、下全三冊) 》 作者:(日)井上清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人自己寫的日本通史)
2、《日本史》 作者:吳廷璆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國內目前介紹日本歷史比較全面的一本書,非常厚,適合歷史專業人士)
3、《大國通史——日本通史》 作者: :馮瑋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相對通俗易了解,適合非專業想了解日本歷史的人士)
4、《這才是日本史》 作者:何畏岩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戲謔口吻講史,適合快餐般對日本歷史有大致了解的人士)

《歐洲文藝復興史》一書是「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系列」之一的「歐洲文藝復興史」專著,是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蔣百里所撰,梁啟超為之作序。全書共九章:總論、義大利之文藝復興、法國之文藝復興、北歐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之結束。其核心思想在於:文藝復興者,由復古得解放也。所謂復古者,斷非恢復古制也,乃是找尋文藝所以存在發展之根本也。

歐洲史
((英)諾曼·戴維斯所著書籍)
《歐洲史(上下)》是2007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諾曼·戴維斯。
《歐洲史(上下)》以時間為主線由快到慢逐漸推進,第1章覆蓋了長達百萬年的史前時期,而在最後一章討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歐洲史(上下)》出版當年為止的46年間的歷史。

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如果拿「值得一看」來做標准,也是數不勝數
通史教材類(可用於入門)

王伯祥、宋雲彬:《開明中國歷史講義》(民國時期的暢銷教材,大略相當於高中歷史課水平)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大通識課教材,經過多年課堂提煉而成,屬於中規中矩的中式教材,全面鳥瞰中國歷史的不錯選擇,受「唯物史觀」影響也還算小)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復旦的通識教材,觀點新穎有趣,簡明易懂,很好的入門書,值得一讀)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全二冊)(我國的大學中國歷史標准教材,編者都是北大歷史系的大牛,雖然受「唯物史觀」影響很大,有很多時代局限,但也不失為一部好書)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灣比較有名的教材,傅斯年之侄的作品,材料和觀點都比較新穎,整合了很多史學的新成果,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
卜正明(主編):《哈佛中國史》(全六冊)
自《劍橋中國史》之後西方漢學界又一部通史名著,視野很開闊,不像國內同類著作過於重視政治史,很能反映近年來的西方漢學新進展,稍顯遺憾的是對近年來國內歷史學界的成果引用不多,但也不必苛責,作為教科書式的通史著作已經很贊了。 比《劍橋中國史》簡明,翻譯質量也好很多,近年來的同類著作《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各本之間質量參差不齊,統一性很不好,感覺像是找了一系列類通史作品拼成的,而《哈佛中國史》屬於統編約稿,前三卷還是成於一人之手,統一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白話》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雖是一部學術性的專著,但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史識豐富,筆調流暢,數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呂先生的敘事往往都是有橫向態勢的展開,由大到小,由遠至近,將所敘述的事件置於一個寬闊的時空范圍,高屋建瓴,四方周贍,以獲「通方之見」。《通史》可與之同看)

張蔭麟:《中國史綱》(可惜張蔭麟先生只寫到西漢就英年早逝了,「文筆流暢優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後也罕見」——王家范語)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有相當大的影響,開創了以新的章節體載撰寫通史的先例,可惜也只寫到南北朝)
錢穆:《國史大綱》(錢穆先生的巨著,各大書單的常客,裡面埋著七八十個博士論文題目。本書以政治、經濟、文化為切入點,基本走的都是大脈路,充分發揮了作為史學家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特長,對各時期的政經文變化和原因都有所歸納和總結,嚴謹而全面,而對歷史書籍一般著墨最多的戰爭方面倒是內容很少。書中對政治制度變化的研究最為完備和成熟,於政治史中見文化史)
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裡面直接引用了很多大段的原始史料,對於想進階的讀者來說,讀讀還是不錯)

『陸』 有關當今世界局勢分析的書籍

轉載《後冷戰時代》(寫的不錯,對當今世界局勢分析的透徹)
《後冷戰時代》

冷戰是西方精英主義者的「底線反彈」,是西方以擴軍備戰方式為名,行內部思想整肅和認識統一之實,以挽救西方基於叢林法則的精英主義制度。

冷戰在表面上表現為東西方關系,而後冷戰在實質上是南北關系。冷戰在表面上被安排為發展權和優先權的爭奪,而後冷戰是對世界上多數人口生存權的威脅。冷戰被西方刻意包裝為意識形態分歧,而後冷戰則是基於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資源分配地位所引發的深刻矛盾。冷戰根據西方的說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競賽收場,而後冷戰根據美國的安排,越來越指向核戰爭和種族滅絕,按美國最著名策士亨廷頓的說法是「文明沖突」。

總而言之,冷戰是西方白人民兵在守勢下的「以攻代守」,而後冷戰則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結束守勢轉為徹底的攻勢,經濟全球化就是服務於把叢林法則從一國推廣到全球尺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利益金字塔,目的在於把處於邊緣生存狀態上世界絕大多數人口,再把他們向毀滅的懸崖推進一步。

中國就是美國實現其全球目標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門檻和限制力量,這既不取決於中國政府的主觀意願和政策選擇,也和中國所選擇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無關,而是由13億中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客觀決定的。

一、50年後對冷戰的回顧

冷戰是西方白人種族主義者蓄意發動的「攘外以安其內」的內部思想清洗運動,其目標有三個:壓制和清洗西方社會內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懷疑和否定思潮,對外推銷並協助確立以現代化和民主為意識形態標志的精英主義;以資源和經濟軍事方面的優勢拖蘇東集團進入常規軍備競賽增加其經濟困難;扶持一些沒有普遍意義的發展典型如四小龍,最終促使中國這樣國家也進行精英主義制度建立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結果促使世界市場上同類產品價格的競爭性下降,極大地有利於西方在國際市場上順利實現和擴大其壟斷利潤,強化了西方國家在國際市場上以壟斷價格對競爭性價格的交換和輸入機制,這無疑也構成西方的冷戰重要成就之一。

1、清除內部威脅是冷戰的首要目的

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蘇聯曾經有足夠的意願和實力對西方構成過嚴重威脅,現實中對西方社會制度的嚴重威脅,來自西方內部知識精英和民眾對西方基本社會制度的深刻反省。西方以外在威脅為借口,營造戰爭恐怖,並以此為手段梳理精英和民眾思想,西方在外部進行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主要是為了服務於內部思想整肅的需要。

美國和西方主導冷戰的產生,具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追求打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並把蘇聯拖入軍備競賽之中去;二是在國內以戰爭恐怖對待因反省大戰已經達到懷疑西方根本制度的知識精英。前一個目標是表,後一個目標是里,因為蘇聯始終沒有發展起足以威脅西方社會的軍事力量,也沒有適當證據表明蘇聯有威脅西方的足夠意願;但是西方社會內部的精英和民眾階層,對西方精英主義制度的普遍懷疑和深刻反省,卻足以導致西方社會根本制度的崩潰和顛覆。這兩個目的一是對內一是對外,對內目標居於主要地位,按照毛澤東在1946年的說法,美國主導發動冷戰的目的是要「進攻美國人民」;對外需要完成的任務是需要樹立壟斷資本的國際優勢地位,這兩個目標都是為了維持西方資本家對整個世界(包括國內與國外)的統治地位。

由於對西方根本制度被拋棄的深刻擔心,西方精英主義者產生強烈的「底線反彈」情緒,使用了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來挽救資本主義制度。馬歇爾計劃就極極端地違背了美國的極端現世主義原則,扶持競爭者的根本目的在於挽救垂死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擴軍備戰與麥卡錫清洗的目的,同樣在於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理由,來執行清除思想上的反對派之實。

2、對西方精英主義制度的根本威脅力量在於西方內部

在一戰後的1919年3月,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一份秘密備忘錄中寫道「在反對戰前形勢的工人中間,存在著一種不僅是不滿,而且是憤怒和反抗的強烈意識。所有現存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秩序都受到歐洲各地廣大人民的懷疑。」而到1931年的大蕭條時期,這種情緒更加高漲,並且擴散到精英階層中去,湯因比指出「1931年這一年因一顯著特徵而不同於『戰後』前幾年,也不同於『戰前』前幾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認真地思考並坦率地議論著西方的社會制度也許會失敗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到了1945年二戰之後,這種反思有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高度因為蘇聯戰勝納粹(88%的德軍傷亡是蘇軍取得的戰果)的巨大威望而更加放大。即便是最最自私的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者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性,破天荒地對歐洲競爭者進行輸血治療。而歐洲虛弱正是美國培植的德國法西斯的功勞和最初追求的效果,由於這種良好效果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對西方根本制度的深刻反省,使得美國再也無法無動於衷——因為歐洲精英主義制度面臨瓦解的危險。這種危險迫使美國資本家階層不得不進行「馬歇爾計劃」,目的是要拯救資本主義制度出水火。

同時,西方進行思想清洗也是非常積極的,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思想清洗最典型地表現在美國法西斯的「麥卡錫清洗」和德國法西斯兩次對共產黨進行的大屠殺上。由於西方的僱傭制度所提供的特殊便利,麥卡錫清洗雖然在表面上不如德國納粹那麼血腥,但是在思想清洗效果上更為成功和徹底。1970年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想要找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與薩繆爾遜做對手進行理論辨析,找來找去竟然一個人都找不到,最後只找到一個喬姆斯基(語言哲學家,帶左翼傾向)來代替。

3、蘇聯作為冷戰對手的顢頇無知

在名義上蘇聯是冷戰的另一方,但是蘇聯從來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與應對尺度,被動地按照西方設定的軌道,捲入一場不知己不知彼的軍備競賽。蘇聯熱衷於穩定東歐邊界這個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和實質威脅的既得利益,熱衷於取得一個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的西方法理承認,熱衷於在防禦態勢下搞進攻性軍事部署,參與以短擊長的常規和核軍備競賽,結果墜入西方的彀中——按照西方主導的軌道和西方的強項競爭。

冷戰的關鍵實際上在於精英階層的走向,因為精英階層是喜歡實現優勢地位的,在整體上是支持精英主義制度的。美國的艾奇遜1949年就把中國和平演變的希望,寄託在中國的「民主的個人主義者」身上;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記者路易斯·安娜·斯特朗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美國壓服中間地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發動冷戰的目的首先是進攻美國人民,1953年美國的麥卡錫運動就成了毛澤東預言的絕妙注腳。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斷,就是針對當時西方精英階層普遍對精英主義制度的深刻反省而言的,冷戰的發動者著名的白人民兵丘吉爾、杜魯門對這一點就更加明確了,只有宣揚「全民國家全民黨」的赫魯曉夫這個蠢材懵然無知。蘇聯的解體和冷戰失敗實際上在赫魯曉夫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甚至還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上去,不過最後是在戈爾巴喬夫和耶利欽手上趨於大成而已。

西方宣稱冷戰以蘇聯的失敗而告終,這並非偶然,這是西方以「有虞備不虞者勝」的結果。蘇聯的錯誤還在於單純注重武備而錯誤地放棄思想資源的利用,而西方的最後勝利的取得,則是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精英主義者的追隨,和蘇東精英對人民利益的背叛。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在客觀上也是有利於西方實現其冷戰目標的,不僅加強了西方的壟斷地位,惡化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條件,強化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邊緣化地位,而且中國市場對西方工業壟斷資本實施不設防的全方位開放,還大大擴展了西方壟斷企業的活動地盤。

4、冷戰勝利的標志和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冷戰勝利的決定性標志是:

西方社會內部對精英主義制度的懷疑和否定情緒的消失。這個事件的標志是美國的里根和英國的撒切爾的上台,以及新自由主義主義經濟政策的得勢。蘇東的解體和轉向只是冷戰戰果的擴大,是精英主義制度在本地精英的努力配合下,佔領了更多地盤捲入了更多的人口。

冷戰勝利的關鍵在於精英階層在總體上忠於精英主義,不管是在第三世界還是第一世界,而且是從前對立的集團內部的精英主義者,進行的建立精英主義制度的努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蘇東的解體和轉向,不是什麼資本主義制度魅力的競爭,更不是經濟效率的競賽,而是精英主義者熱衷於建立精英優先的社會制度。

和1930年代的資本主義大蕭條相比,社會主義國家的所謂經濟困難不是不能克服的,也不是沒有解決出路的,但是資本家階層願意挽救資本主義制度出水火,哪怕是把世界拖入世界大戰也在所不惜;蘇聯的高層精英卻非常樂意借機完成社會制度向精英主義制度轉變。一項美國機構主持的民意調查表明,只有19%的普通民眾願意蘇聯制度的資本主義化,相反76%的蘇共權力階層和知識精英,卻贊同跑步進入資本主義的「休克療法」。

由於冷戰時代的長期努力,西方的知識精英與政權的結合過程也同時完成,在冷戰結束的同時,西方的知識精英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對大戰的反省,迫不及待地宣稱「歷史終結」。在大戰之後西方知識精英基於人類良知,對大戰進行的反省和對西方根本制度的懷疑,今天在西方已經被典型的麥卡錫腔調,界說為「蘇聯的同情者」。

由於蘇東的解體和轉向,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壟斷資本在世界上的領地迅速擴展到全球范圍,西方的對外目標也同時實現。而且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西方得以在技術壟斷的基礎之上獲得空前的世界市場壟斷地位,戰後的西方主導國際貿易的基礎,迅速由戰前的「剪刀差」向壟斷價格對競爭性價格的南北貿易關系轉移。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實現了空前的富裕和發達。整個世界的社會思潮在這個過程中,再一次象19世紀末期那樣,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轉。在19世紀末期的世界性思潮向右轉的過程中,恩格斯的關門弟子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為現代修正主義的鼻祖。

二、從冷戰時代到後冷戰時代的轉換

1、由冷戰到後冷戰轉換的資源因素與技術因素

以壟斷價格對競爭性價格的國際貿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導之外,第三世界國家普遍把現代化作為一個國家不可動搖的努力目標,實際上是這個過程得以順利完成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在工業化和發展的早期,只能是從自身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性產品入手,使得第三世界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雷同,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相互競爭的態勢。同時由於工業化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得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和貿易規模都空前擴大,西方從而也得到空前規模的「高價格」產品輸出市場,同時相應獲取空前的壟斷利潤。正是在壟斷利潤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確立非常優越的資源利用地位,使得其經濟規模完全不受本國的經濟資源限制,成為全世界的高價格產品供應中心和資源消耗中心。

西方以壟斷價格主導了大部分的世界資源,而蘇聯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分到一杯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蘇聯參與軍備競賽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而西方卻實現了富裕和發達。因為蘇聯企業從設立目標和經營方式,都無法從世界市場上撈到足夠的壟斷利潤,這從老大哥對中國的真誠技術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方企業卻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壟斷利益輸入關系,通過國際市場體系集中利用全世界的資源來與蘇聯集團抗衡。

正是因為冷戰過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資源被動員起來,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也大為上升,美國為了不使自身孤立,對盟友的扶持和拉攏(如馬歇爾計劃)也使得富裕的階層迅速擴大,這一切都使得全球人對自然的關系出現巨大的惡化,今天的富裕和發達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狹小范圍之內,相對應的自然資源也顯得無法支撐。

同時二戰之後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對自然資源的加工利用,將有可能不再依賴對工人的剝削,如原來認為難以實現自動化的摘棉花、擠牛奶等作業過程,現在也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因此對於維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問題除了加強剝削之外,減少對有限地球資源分享的人口數量成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富人和窮人的和平共處已經受到深刻的質疑,這就是美國策士的「文明沖突論」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

從理論上講,減少富裕人口比減少窮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國的盟友,根據過去時代設立的敵對關系國家都是第三世界國家,所以慣性發展的結果是針對以前的被包裝成意識形態敵人的那些國家。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工業品就產量而言也是居於世界第二位,而且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還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看起來中國已經具備進一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技術能力和決心,中國已經是而且將會是世界上資源消費增加最快的地區。中國在20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已經顯著改變了世界市場上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供求關系,已經促成了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在世界市場上急劇下降,下一步極有可能的發展趨勢就是一步一步地突破西方的技術壟斷,削減西方基於技術壟斷和企業規模而建立起來的世界性壟斷地位,因此中國既是威脅西方資源分配地位的國家,也是可能威脅西方壟斷利潤的最大潛在對手。

由於中國人口規模巨大,西方壟斷價格利益集團接受中國作為正式成員的可能性是沒有的。目前西方七國人口不倒7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9個成員國總人口也僅僅佔世界人口的1/5,壟斷價格集團中的受益人口與被壟斷價格剝削的受損人口比例為1∶4,雖然第三世界國家人均勞動生產率水平低下,但是這種剝削的成果還是很顯著的。如果中國龐大人口加入這個特殊集團,那麼受益人口與受損人口之比迅速下降到不足1∶2,這樣壟斷價格能夠實現的利益就非常有限,甚至成為毫無意義之舉。所以夢想中國的富裕發達,夢想中國在知識經濟上有突破,在世界市場上賺取所謂「高附加值」(實質上就是壟斷利潤)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和平競爭與技術進步帶來中國現代化,以改變中國在世界資源分配上的不利地位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美國把中國作為頭號敵人(或者稱為戰略競爭對手,實質意義一樣),就是打算使用武力來中斷中國的發展進程,防止中國的發展改變美國獲取壟斷利潤的企業地位,動搖美國世界資源分配上的優勢地位。

『柒』 求有關世界史的書籍

有關世界史的書籍有:

1、《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制了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路圖。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諾斯)

主要講述了世界歷史的進化,世界文明的發展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作者著眼於全球,側重於那些有影響的、促進歷史發展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地區分割後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統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

3、《文明史 : 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作者:費爾南·布羅代爾)

從文明的角度,俯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從穆斯林世界、黑色非洲到遠東,從西歐、美洲再到另一個歐洲(東歐和俄國),一代史學宗師以大歷史的視角幫助我們認識人類主要文明。

4、《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講述了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加快樂嗎?我們知道金錢和宗教從何而來,為何產生嗎?

人類創建的帝國為何一個個衰亡又興起?為什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

5、《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么深》(作者: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征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

『捌』 比較全面而完整介紹世界歷史的書有哪些

我買了一套世界上下五千年,雖然很厚但是還是不詳細,每個文明國家介紹的還不夠多,了解歷史要看很多書,才能達到你的要求,參考如下:[1] 《聖經》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鑰匙! 作為基督教的正式經典,其最重要的主題是人。

[2] 《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經典。從對世俗的征服來看,它表現的威力比任何神跡都大。

[3]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沒有牛頓,就沒有近代科學。牛頓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樣洞察世界的奧妙,這種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 達爾文《物種起源》

達爾文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於在看來不變的事物中找到變化,在看來沒有聯系的事物中找到關系。

[5]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夢是最一般的心理現象之一,也是各種迷信和預言的來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績在於理性地把夢作為一種對象來研究,並得出劃時代的發現――潛意識。弗洛伊德指出,人並不是自己行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潛意識控制。

[6]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除了《聖經》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著作有這么多人閱讀、學習和研究,正是《幾何原本》把數學變成脫離實際的純粹數學,並且對於近代科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7] 亞當?斯密《國富論》

用科學的方法對經濟體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斯密發現了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運行的主要矛盾――公平與效率。

[8]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

兩個世紀以來,馬爾薩斯可以說被攻擊得體無完膚。不過,即便他的每一句話、每個數據都是錯的,其精神實質總是得到輝煌的證實。

[9] 卡遜《寂靜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樣,《寂靜的春天》是人類對自己的生存狀況提出嚴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後,「環境」已經成為最流行的熱門詞條之一。

[10]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這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作品,同時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論著作,這兩者的結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響。它是「共產主義的聖經」,真正影響了千百萬人的思想和行動。

[11] 《論語》

代表中國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於人和人之間有差別、不能平等,這也是兩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的核心。許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國文化卻在變化中存續下來,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論語》的功勞。

[12] 孫武《孫子兵法》

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響的軍事理論著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而這種思想完全深入到現代人的思想之中。《孫子兵法》提供的「計謀」形成中華民族兩千五百年來斗爭哲學的主導技術,但單純技術觀點並不能帶來勝利,許多情況下還遭到失敗。

[13] 拉瓦錫《化學原論》

人類面對的就是多樣多彩的物質世界,化學就是關於多樣性的科學,而且化學不單純是「自然科學」,它還是人工科學。不少人低估了化學革命,也沒有對拉瓦錫的功績予以充分的肯定。

[14] 麥克斯韋《電磁通論》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不僅在理論上是物理科學的重大突破和完美綜合,而且從技術上產生出驚人結果。一方面通過電工學使整個文明社會電氣化,使工業自動化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電磁波的預言和發現,直接把人類引導到無線電世紀,而這構成了信息與傳媒社會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15] M.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斯?韋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科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與馬克思相提並論。馬克思側重經濟基礎,而韋伯則強調意識形態,特別是宗教的作用。在一個片面強調競爭、優勝劣汰、爾虞我詐的社會中,理性的經濟倫理――誠實、信任、責任、互惠是多麼難以建立起來。而這就是韋伯的新教倫理學說的重要意義。

[16] J.S.穆勒《論自由》

「自由」是一個美麗的字眼,但不少人對它只是泛泛而談,許多人批判它更是偷換概念、言不及義。穆勒的《論自由》是迄今為止論述社會自由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第一批介紹到中國的世界名著。遺憾的是,一百年後,一些中國人對此書的內容仍然茫然無知。

[17]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法律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建制之一。歷史上的許多政治理想和社會大同的思想,最終只有通過法律才能落在實處。所以歷代思想家對法律多有思考,但他們往往從某一角度出發,而帶有一定的局限。本書是第一部系統的法學巨著,其核心在於法律至上和三權分立學說。這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大作用,而且對今日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18] 盧梭《社會契約論》

啟蒙運動時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它與工業制度的結合是社會現代化的兩個動力。盧梭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但時至今日,人們對盧梭仍有許多誤解,不是認為他的思想和其他人差不多,就是認為他十分激進。仔細研究一下他的思想,會發現他有許多獨創之處。

[19] 希特勒《我的奮斗》

《我的奮斗》是一個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希特勒在書中反復明確宣傳他的政治理想。概括起來就是:種族主義、大日耳曼民族主義、生存空間、第三帝國的理想國。這些思想在希特勒死後並沒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種形式延續著。

[20] 麥克盧漢《理解媒體》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可是很少人關注信息的傳播;我們生活在媒體的包圍之中,可是沒什麼人注意到它的影響。麥克盧漢是最早開始關心媒體對個人、對社會的改造的人,提出「媒體即消息」的論點。他開拓了一個無盡的前沿,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挖掘。

[21] 柏拉圖《共和國》

世界哲學歸根溯源只有兩種,其中之一是希臘哲學。了解希臘哲學,首先要談柏拉圖。柏拉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把哲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哲學不是那種空洞言詞的游戲,也不是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教條。哲學要對一般概念和理論進行發揮和論證。

[22] 亞里士多德《工具論》

亞里士多德是許多學科的開創者。與柏拉圖不同,他是學科的體系化者;後來許多哲學、科學體系的建立是以他的體系為模式來做的。《工具論》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論文的匯編。邏輯和語言一樣,平時感覺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亂一團時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邏輯是整理思想和知識的框架,沒有它,理論和科學都無從產生。

[23] 薛定諤《生命是什麼?》

20世紀生命科學最重要的事件是分子生物學的產生,分子生物學來自沃森和克里克的DNA雙螺旋模型。而這兩位科學家恰巧都受到薛定諤這本小冊子的深刻影響,他們的成就,使其後五十年生物學完全改變面貌,而且還將在下一個五十年、一百年改變世界的面貌。這條路恰巧是一位連化學都不太懂的物理學家打通的。

[24] 維納《控制論》

該書實際上預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整套新學科的產生。控制論所包括的內容十分龐雜;20世紀晚期發展起來的一套理論,如非線性科學、渾沌理論、復雜性理論、人工生命、直接或間接的與控制論特別是維納的思想有關。

[25] 威爾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正如威爾遜所說,社會生物學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普遍理論,使之能夠依據群體的各種參數關系以及由物種遺傳結構所產生的行為在受到制約的情況下,來預見社會組織的特徵。顯然,這在理論上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正如達爾文一樣,只要把動物同人類聯系起來,終將會受到挑戰。

[26]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對人的本質的洞察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從古到今,人最感興趣的問題還是人本身,人希望認識自己;而這恰巧是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的實質。但人是復雜的,這種認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文藝作品為我們提供一個最佳的場所。

[27] 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們》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家當中是最偉大的思想家。如果說,「文學是人學」,那他就是人類心靈最為深刻的探索者。或許,是人心的洞察者。俗話說「人心叵測」,這似乎有貶義,但人心的確難以用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方法來度量,而文學作品卻可以彌補科學的不足。

[28] 孔德《實證哲學教程》

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可以看成是19世紀初思想狀況的一個網路全書,從這里勾畫出未來發展的藍圖。這本網路全書的大綱就是科學分類。學科的不斷分化與專門化是一種不可遏制的趨勢,只有科學分類才能告訴我們它們發展的邏輯線索和歷史線索。

[29]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引論》

邊沁在國內不大為人所知,但不少人對他的「功利主義」應該有所耳聞。邊沁的功利主義主要問題在於他過於強調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的一致性,而且事在人為,總可以使其一致。雖然邊沁的每一種理想都遭到許多反對,但是在英國本土卻漸進地得到貫徹,這也許是19世紀英國得到和平發展的原因所在。

[30] 《奧義書》

世界哲學歸根溯源只有兩種,其中之一是印度哲學。但印度哲學過於抽象、過於脫離現實和現世,它沒能繁衍出健康的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而只是停留在純哲學的層面,更多的是塑造印度人乃至印度宗教的精神。《奧義書》是印度哲學的源泉。它首先從巫術、儀式中過渡到哲學性質的問題,並謀求其解答;它開辟了印度哲學的先河。

[31] 歌德《浮士德》

歌德用「古典的」形式創造一個嶄新的,完全屬於新時代的理想的人。在歌德的浮士德身上,最主要的是為求知識的無盡的探索精神,這個精神可稱之為浮士德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西方的科學昌明與文化鼎盛的時代。

[32] 塞萬提斯《唐?吉訶德》

名著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有助於精神的提升,精神提升的關鍵在於人生意義的認同。唐?吉訶德和他的僕人桑丘以及書中的其他人物對每個讀者來說都不陌生,一個人在他生活中,總會遇到類似的人物和情景。除了技術進步之外,你會發現現代的人性與塞萬提斯描寫的16世紀的人性與非人性何其相似乃爾。

[33]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資本主義必將滅亡,20世紀沒能滅亡恐怕得歸功於凱恩斯,是他拯救了資本主義免遭滅頂之災。戰後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也是他奠定的。

[34] 凡勃侖《有閑階級論》

階級的劃分除了馬克思的經典定義之外,一般使用比較隨便,但劃分的依據不外乎政治、經濟與身份地位。但凡勃侖是一位另類的思想家,他把人按「閑暇」來分類,分成有閑階級和無閑階級。由於有閑階級越來越成為現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對有閑階級的地位和存在價值做一番探討。

[35] 福柯《詞與物》

很難用一句話概括這本書,實在要說,那就是「學科分類與演化的科學框架」。在學科肆意泛濫的今天,科學的分類實屬當務之急。

[36] 羅爾斯《正義論》

羅爾斯的《正義論》於1971年出版。其中討論的主題沒有一樣是新的,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問題,但是,他卻是在新的環境之下來考慮的。換句話說,這本書標志著道德哲學由現代到後現代的轉變。

[37] 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

「人是什麼?」――人們對哲學本來應該解決的最根本問題一直沒有給出像樣的答案。卡西爾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與眾不同,那就是「人是符號的動物」。這打開了一個新的通道。由於所有的文化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人有形成概念的能力之上,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夠發明和使用人工記號和符號。卡西爾認為這些「符號形式」正是哲學所應該集中研究的對象。

[38] 喬姆斯基《句法結構》

語言是21世紀最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人的一生都在用語言同人打交道,也通過語言進行思考;但是圍繞語言有許多老大難問題至今不能理解。1957年出版的《句法結構》引起一場語言學上的喬姆斯基革命;這是一場對整個語言理論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語言學界激起強烈反響,而且影響到許多周邊領域,涉及許多基本問題。

[39] 馮?諾伊曼,摩根斯坦《對策論與經濟行為》

馮?諾伊曼的工作從方法上標志著數理經濟學的新時代。他的方法證明,現代數學的公理思想,抽象的概念對於實際問題一樣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他的哲學觀點預示著未來數學家的工作――數學家可以在極其廣泛的領域中選擇課題進行研究,無論是對策論還是與經濟學的結合已經取得而且必將取得重大進展。

[40] 微耳和《細胞病理學》

現在的西醫被稱為「科學的」,歸根結底,有賴於把疾病的原因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而這正好是德國醫學家微耳和的主要貢獻。他是細胞病理學的締造者。1858年他發表了《細胞病理學》,其中完整地闡述細胞學說,並聲稱「所有細胞來自細胞」。

[41] 湯因比《歷史研究》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有識之士總要考慮當前與過去的關聯,將來的發展趨勢等等;而這就需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歷史,建立一種歷史哲學或歷史觀。而史論就是為這些人打造航海羅盤的。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在眾多的史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包含大量的理論概括及創新。

[42] 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

到了20世紀,史學界出現一次大的革命,那就是「年鑒學派」的興起。年鑒學派反對把歷史局限於政治史范圍之內,主張研究歷史的全貌。布羅代爾就是年鑒學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由於他的工作,年鑒學派在二戰後佔主流地位,其影響也從法國擴大到全球。

[43] 羅素《自由與組織》

在18世紀末,可以說所有國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卻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了如今如此驚人的差距。過去的歷史哲學也許能指明歷史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但無法預測歷史發展的速度。而19~20世紀與以往歷史的不同之處正好在於速度的變化。羅素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指出引向這種變化的因素。

[44] 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

在整個歷史長河中,20世紀究竟是繼往開來走向進步走向輝煌的時代,還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一個小插曲,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作為一個極端的時代,肯定會遺留下相當多的後遺症,值得我們反思。

[45] 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21世紀,各種文明的命運是我們首先要關心的問題。本書就是在歷史轉折關頭反思的結果。亨廷頓害怕伊斯蘭文明與儒教文明聯手打敗基督教文明,但是前兩者是不可能結合的,這點上他的判斷顯然有誤。然而文明的沖突是否能造成新一輪的「西方的沒落」,卻不是沒有可能。

[46] 加繆《鼠疫》

從古到今,人類不斷面對各種災難,但他們很少能夠對災難有所准備。這本講人類如何面對災難的書創作於希特勒時代,許多人感到無望。在這關鍵時刻,加繆看到面對災難的惟一正確態度,就是不要聽從命運的擺布,也不要聽從權威與利益集團的煽動。

[47] 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這是一本「禁書」,也許是最著名的、名副其實的禁書。盡管它因「性」被禁,卻並不等於說它的題材只是性。在書中,勞倫斯不僅要求一個人真正「性」的解放,更要求從工業文明、傳統文化以及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解放的人」。這些才是勞倫斯思想的深義。

[48]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19世紀兩位大思想家對20世紀有著持續的影響:一位是馬克思,一位是尼采。這本書是尼采著作的頂峰。它包括尼采過去的一切思想,這些思想用兩個新的概念,即超人和永遠輪回來加以貫穿。

[49]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

波普爾的《科學發現的邏輯》是科學哲學的一次革命。波普爾說:「經驗科學就是理論體系,我們可以把認識邏輯稱做理論的理論。」「科學的理論就是普遍的命題。」按照他的學說,科學理論「不是由觀察開始,而是由問題開始」。波普爾的整個科學理論的出發點是劃界問題,也就是找出一個判據來區別科學與「偽科學」的界限。

[50]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人們對未來有所企盼,但同時又對未來充滿恐懼;在一個變化劇烈的世界中有著大量的不確定性,人們希望駕馭它。到20世紀後半,未來學應運而生。對未來學家的評價首先在於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或僅僅處於萌芽狀態的東西能否做出比較准確的預測。托夫勒做到了這點。他的這本書在1980年出版,而20世紀後二十年正是按照這個藍圖來實現的。

『玖』 大家推薦幾本關於世界社會歷史發展(最好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都有)的書籍

1957,克拉克《復新編劍橋現代史》制
湯因比《歷史研究》湯因比列舉世界歷史上的二十餘種存活或已經死亡的文明形態,並對它們進行綜合比較,經濟政治社會等都有涉及。
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
科林伍德《歷史的觀點》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亞當,斯密《國富論》
馬克思《資本論》

這是我們老師讓我們看的。希望能幫到你

『拾』 求推薦幾本不錯的世界歷史的書籍、文獻!

樓主 我給你書名 只知道這書好壞嗎?
找書不用求人的。
你到豆瓣讀書網 在標簽分類里選擇回「所有熱門標簽」,在標簽直達裡面輸入:世界史,所有各種歷史類書籍列表就會出來,每本書都有著作介紹、章節目錄、讀者打分,更重要的是有大量長短篇書評和讀後感,還有大量摘抄。你答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選自己有興趣的。
我本來想給你找幾本貼在這,但不知道你的偏好,所以你還是自己找找吧。很簡單。
我總在豆瓣挑書,給你推薦一下。

還有 如果你以後想買什麼書,最好現在豆瓣里搜索下這書的信息。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分析的書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