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怎樣的歷史變革,其意義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是深層次的、開創性的、根本性的。這些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5年。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革。
這些變革所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本身提出來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敢直面時代和實踐發展所提出的歷史性課題,以超凡魄力和頑強斗爭精神力挽狂瀾,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並在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這5年取得歷史性成就、推進歷史性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從而也才有今天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這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對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從黨的歷史來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之後,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不利條件和復雜形勢,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加快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接連推出「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特別是強調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引領和推動我國發展全局發生了一場深刻變革,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有力推動我國發展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我國發展培育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
5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一直名列前茅,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創新驅動成效顯著,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這一深刻變革,有力推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重大步伐,民生和社會建設持續推進,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脫貧攻堅成就巨大。
2.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縱覽全局、開拓創新,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五年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立足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勝利實現,通過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使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使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規劃的宏偉藍圖和戰略布局的一部分,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和宏大歷史性任務,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定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旨在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激活發展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各方面保障。
五年來,在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的指導與引領下,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斷脫貧,貧困縣數量不斷減少,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明顯得到解決或改善;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進入到發展的新階段。在2017年7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總書記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動員令。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勝階段的良好開局,相信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會如期實現,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一定會實現。
全面深化改革:朝著縱深多點方向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不斷深入推進;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前後召開37次會議,審議通過300多份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個重大議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專門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與探討,特別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同時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理論的系統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五年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主要領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邁出實質性步伐;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取得實質性進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2013年以來,共有6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被取消和下放,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3的改革目標提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被徹底終結;放管結合,服務不斷優化,政府與市場互補關系得到進一步協調;「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商事制度改革、「雙隨機、一公開」的市場監管體制改革、負面清單管理的外商投資監管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公開化、規范化、透明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重要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財稅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穩步開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國家發展的新動力體系正在形成。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宣傳工作,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正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朝著縱深多點方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面依法治國:顯著增強黨的領導及治國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針,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深刻闡述,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專題進行探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六大任務、180 多項具體措施,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深入闡述和系統部署。
五年來,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一系列重大舉措密集出台,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科學立法方面,十八大以來,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規42部、地方性法規2926部、規章3162部,修訂法律57部、行政法規130部,啟動編纂民法典,頒布和出台了民法總則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在嚴格執法方面,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結合「放管服」改革,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基本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法治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正在形成,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執法體制改革路徑清晰、落實有力;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司法公正進一步彰顯,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穩步落實,司法職權配置進一步優化,巡迴法庭、跨區域檢察院成效顯著,司法管理更加嚴格規范,人財物統一管理更加明確,廢止了勞教制度,實行了立案登記制,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面守法建設不斷深化落實,憲法日、憲法宣誓制度建立並落實,誠信獎懲機制不斷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更加普遍化、規范化,法治力量進一步彰顯,法治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與落實,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從嚴治黨:夯實黨的執政和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標本兼治、從嚴從細,堅定了信念、純潔了黨性,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連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從作風建設突破,凈化政治生態、規范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風政風明顯好轉;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進一步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行動指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常抓不懈,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十八大以來中紀委派駐紀檢組實現了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全覆蓋,中央巡視完成了對中央及地方國有骨幹企業、金融單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視全覆蓋。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增強了各級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落實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面加強了黨的紀律建設,有效遏制了腐敗勢頭的蔓延,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人民群眾給予了很高評價。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並制定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3. 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什麼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什麼
歷史和現實表明,政治方向始終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
政治方向是黨回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答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我們所要堅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要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3)從黨的歷史來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要把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作為重要著力點,貫徹落實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必須以永遠在路上的堅定和執著,堅決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使我們黨永不變質、永不變色。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的模範。
4. 怎麼理解黨從誕生並發展到現在的歷程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不平凡的九十年,結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曲折歷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將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堅定繼續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從黨建設的歷史進程、從發展道路的反復探索、從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從新世紀的嚴峻考驗,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深刻啟示。
九十年來,我們黨始終致力於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並經過艱苦的探索一步一步地實現這一結合,開辟新的道路,取得新的勝利。正是堅持這一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開展武裝斗爭,發展統一戰線,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正是堅持這一結合,創造性地找到了壯大國營經濟,發展農村互助合作組織,實行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正是堅持這一結合,創造性地邁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九十年來,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經過英勇奮斗、流血犧牲,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建設,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正是由於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不懈地為人民謀利益,我們黨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團結各族人民。在大革命時期的國共第一次合作;抗日時期,面對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進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以和平方式解決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逐步完成祖國領土的統一。新時期我黨堅持愛國統一戰線,制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為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我們黨始終堅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切實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我們的黨是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是由當代中國先進分子組成的。我們黨始終秉持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團結友愛,艱苦奮斗。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民主革命的領導者和新中國的創立者,而且是建設和改革的政治設計者、組織協調者、思想引導者和行動帶領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5. 黨的歷史發展簡述150字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6. 求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及其意義是什麼
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號召力大大增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中,一度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二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了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過去的5年中,我們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經濟發展向上向好,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黨中央確定330多個重點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1400多個。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四是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
五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得到進一步鞏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六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大氣力治理環境污染,強化生態功能區建設,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轉。
七是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圍繞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備戰打仗,軍民融合,軍隊實現了整體性革命性重塑,譜寫了強軍事業的新篇章。
八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
7. 什麼始終是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行動綱領,是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8. 黨的事業和個人發展的關系
黨的事業和個人發展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個人必須依賴於社會而存在,社會必須依靠群體和個人的活動而發展。個人價值同社會的發展、同人的社會勞動等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抽象的個人價值。人的價值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和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相聯系的。資產階級鼓吹人的自由,強調個人價值,但他們所說的個人價值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基礎上的,是自私自利價值觀的典型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個人價值可以通過對社會的貢獻得以實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價值與黨的事業從根本上說也是一致的。每個人只有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為黨和人民多作貢獻,社會才有條件滿足個人的需求。 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事業與個人價值的關系。人的價值首先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一個人對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貢獻,社會就會給他以肯定的評價,貢獻越大,評價越高。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知索取而不貢獻,甚至給社會造成某種危害,其人生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每一位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努力奮斗。要正確對待利益得失,勤奮工作,無私奉獻。可以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每一位共產黨人都應該具有的政治品格。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人用自己的模範實踐,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當然,我們也不是籠統地反對追求個人價值,關鍵在於追求什麼樣的個人價值,怎樣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有合理的個人要求和個人利益是十分正常的。各級黨組織應該關心黨員和幹部的成長,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但是,絕不能不擇手段地攫取和追求個人利益,更不能把個人利益擺在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黨員領導幹部要在為黨的事業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記「兩個務必」,扎實工作,不懈奮斗。這是黨和人民的事業,也是實現個人理想和價值的舞台。只有同黨的事業結合起來,與人民的利益融為一體,個人的價值才是崇高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就是說,只有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努力做出自己的成績和貢獻,這樣所創造的業績才是輝煌的、不朽的。 價值觀與理想信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並貫穿於人們的全部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所以,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黨的事業與個人價值的關系這個重要問題。
9.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一、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三、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
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五、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
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六、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七、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八、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九、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十、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十一、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十二、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實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十三、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十四、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十五、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十六、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十七、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十八、黨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總結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
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9)從黨的歷史來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一、大革命階段 ;
二、土地革命階段 ;
三、抗戰階段 ;
四、民主革命階段;
五、新民主主義階段;
六、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
七、文化大革命階段;
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
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0. 中共十八大以來 ,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怎樣的歷史性變革其意義是什麼
歷史性變革有:
1、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不利條件和復雜形勢,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些重大決策,引領和推動我國發展全局發生了一場深刻變革,為我國發展培育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
2、各方面體制機制發生深刻變革。
針對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由於多方面原因和長期積累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從而嚴重阻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狀況,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
3、全面依法治國發生深刻變革。
針對我國法治建設相對滯後,法治觀念不強、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不公、執法不作為等問題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狀況,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全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著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意義:
1、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2、這些變革所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本身提出來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敢直面時代和實踐發展所提出的歷史性課題,以超凡魄力和頑強斗爭精神力挽狂瀾,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3、這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對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0)從黨的歷史來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5年。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