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孤島文學時期的歷史劇如何解釋
孤島文學: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系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後出版雜文刊物《魯迅風》;二是戲劇活動特別活躍,於伶和《夜上海》《長夜行》等反映淪陷區人民生活和斗爭的劇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國英雄》等南明史劇,歌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1937年11月12日,中國守軍全線撤離上海,日軍開始大舉進駐。「孤島」初期的上海文化從高峰滑進低谷,上海抗戰期間轟轟烈烈的文化救亡運動突然沉寂下來。租界的相對「獨立」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侵佔上海的戰爭火焰。「孤島」的局勢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殘酷的環境無疑增加了斗爭的難度,文化人開展活動的身手受到嚴重束縛;另一方面,特殊的條件又騰出了一定的伸縮餘地,文化人的堅持斗爭有了實際的可能。正是這種看似矛盾但卻是現實的情況,促使「孤島」文化在經歷了短暫的沉寂後,出現了奇特的繁榮。 戰斗在「孤島」新聞戰線上的愛國報人,首先沖破重重障礙,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借外商的名義,在租界辦起了一批抗日進步報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報人先後創辦了《每日譯報》和《譯報周刊》、《導報》和《導報增刊》、《職業生活》、《聯聲月刊》、《上海婦女》、《公論叢書》、《文獻叢刊》等。1938年1月25日創辦了《文匯報》。《申報》和《新聞報》也相繼掛起外商招牌復刊。這時期的文學創作十分活躍。1938年2月,在柯靈的主持下,《文匯報》文藝副刊《世紀風》創刊,就像悄悄颳起的春風,重新喚醒了一些蟄居觀望、沉默輟筆的作家創作的慾望。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孤島」時期,上海先後出版的各種文藝刊物有150多種,其中文藝期刊90餘種,文藝叢刊近20種,文藝副刊40餘種。這些文藝刊物和文學作品,范圍包括小說、散文、戲劇、新詩及理論、翻譯等各個方面。出版界的成績也十分突出,除了許多文學類著作問世外,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出版,以及《魯迅全集》、毛澤東有關抗戰的著作和外國進步新聞記者訪問延安的著作出版,表明「孤島」出版界充滿活力。圍繞抗戰主題創作的有力度的作品不少,而反映中國社會矛盾的作品更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金那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春》、《秋》兩部,就是在「孤島」時期的上海完成的。它不僅是「孤島」文化成就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孤島」文化高水準發展的象徵。 http://..com/question/2613963.html
Ⅱ 在上海孤島文學時期,許多文學大家都反抗日本侵略者而停筆,只有張愛玲堅持創作,有這回事嗎
「孤島」指1937年11月至來1941年12月被淪陷自區包圍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麵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張愛玲的男朋友胡蘭成就是個漢奸
料說「孤島文學」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然而,我覺得對於張愛玲來說「孤島文學」可用她的那句「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來闡釋。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一座「孤島」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後,中國文學始終是一股社會救亡的政治變革的洪流。作為張愛玲這樣「無家無國」、完全以寫沒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倫理為題材的作家,能夠立足和成名,實在有太多偶然。
Ⅲ 上海被日軍佔領淪為孤島,為什麼叫孤島,當時的勢力分布圖形是怎麼樣的
一、孤島時期
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上海租界為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猶如大海中孤零零的一座島嶼,故稱「孤島」。
二、形式
1、戰爭形式
1937年8月13日,蔣調動大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終實力占優勢的日本軍隊擊敗了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在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楊浦兩區作為日軍防區和日本勢力范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
2、日軍佔領上海之後,抵抗到最後的謝晉元400餘官兵退入租界,部隊退入公共租界後,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路「孤軍營」。1941年4月,被日、偽收買的叛兵4人在24日早操時,乘他不備,用匕首將其刺死。
日本駐軍分為海軍陸戰隊和陸軍,海軍陸戰隊一般駐扎在原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其他區域由日本陸軍佔領。
3、租界內的形勢
上海租界分為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
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是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日本勢力占優勢的區域的一種習慣稱呼。領導機構是日本駐上海領事館,駐軍是日本海軍陸戰隊。戰爭爆發後,日軍海軍陸戰隊由此向上海8月2日,張治中部佔領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不久,隨著日本援軍到來,戰場情勢逆轉。11月12日,日軍完全佔領上海,公共租界也被迫承認日本對日租界區域有著完全的管理權。1939年9月22日,日本完全佔領蘇州河以北地區。
歐戰爆發之後,日軍進攻法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分別由英國、美國軍隊防守),西部越界築路區因為是義大利軍隊防守區,沒有進攻。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歷史上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戰時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了新的條約,放棄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的一切租界,至此從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1943年8月1日,日本佔領軍宣布將租界交還汪精衛政府。日本佔領下的汪偽政權曾象徵性地從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4、交通供給
雖然日軍佔領上海之後,中國來往於長江的船隻斷絕,但是歐美國家的船隻依然能夠自由通航,商業貿易影響不大,但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歐美國家的船隻也斷絕了,只有日本控制下的船隻能夠往來於長江,而且主要是運輸日軍的補給物資,生活物資少,上海的生活水平急轉直下。
主要是青紅幫。
5、社會形勢
在上海淪陷之後,都只有諜報人員潛伏,
共方地下黨主要還是收集資金、購買各類物資,想方設法輸送到游擊區
國民黨分為中統、軍統,主要 是刺探情報,刺殺投日的國民黨要員。
黑幫主要是青紅幫。
Ⅳ 關於孤島時期的文學
孤島文學: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系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後出版雜文刊物《魯迅風》;二是戲劇活動特別活躍,於伶和《夜上海》《長夜行》等反映淪陷區人民生活和斗爭的劇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國英雄》等南明史劇,歌頌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1937年11月12日,中國守軍全線撤離上海,日軍開始大舉進駐。「孤島」初期的上海文化從高峰滑進低谷,上海抗戰期間轟轟烈烈的文化救亡運動突然沉寂下來。租界的相對「獨立」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日軍侵佔上海的戰爭火焰。「孤島」的局勢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殘酷的環境無疑增加了斗爭的難度,文化人開展活動的身手受到嚴重束縛;另一方面,特殊的條件又騰出了一定的伸縮餘地,文化人的堅持斗爭有了實際的可能。正是這種看似矛盾但卻是現實的情況,促使「孤島」文化在經歷了短暫的沉寂後,出現了奇特的繁榮。
戰斗在「孤島」新聞戰線上的愛國報人,首先沖破重重障礙,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借外商的名義,在租界辦起了一批抗日進步報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報人先後創辦了《每日譯報》和《譯報周刊》、《導報》和《導報增刊》、《職業生活》、《聯聲月刊》、《上海婦女》、《公論叢書》、《文獻叢刊》等。1938年1月25日創辦了《文匯報》。《申報》和《新聞報》也相繼掛起外商招牌復刊。這時期的文學創作十分活躍。1938年2月,在柯靈的主持下,《文匯報》文藝副刊《世紀風》創刊,就像悄悄颳起的春風,重新喚醒了一些蟄居觀望、沉默輟筆的作家創作的慾望。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孤島」時期,上海先後出版的各種文藝刊物有150多種,其中文藝期刊90餘種,文藝叢刊近20種,文藝副刊40餘種。這些文藝刊物和文學作品,范圍包括小說、散文、戲劇、新詩及理論、翻譯等各個方面。出版界的成績也十分突出,除了許多文學類著作問世外,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出版,以及《魯迅全集》、毛澤東有關抗戰的著作和外國進步新聞記者訪問延安的著作出版,表明「孤島」出版界充滿活力。圍繞抗戰主題創作的有力度的作品不少,而反映中國社會矛盾的作品更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金那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春》、《秋》兩部,就是在「孤島」時期的上海完成的。它不僅是「孤島」文化成就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孤島」文化高水準發展的象徵。
Ⅳ 上海孤島時期抗日救亡戲劇活動最為活躍對嗎
對呀,五卅運動就是個典範。
Ⅵ 概述40年代國統區、上海「孤島」、解放區、淪陷區等的文學發展狀況以及特點
國統區文學是指國民黨統治區之內的文學創作。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其創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學特徵。首先是從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期間,出現了大量以救亡宣傳動員為中心的題材,文學創作則以昂揚激憤的英雄主義為基本基調。第二,武漢失守之後,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其間的文學創作也轉為正視殘酷的戰爭和黑暗的現實,開始批判現實的艱難,探尋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第三,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為第三階段,這一時期開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諷刺為主的文學作品。
與國統區文學不同的是解放區文學,它以對新社會制度、解放區的人民、士兵、幹部為描述對象,運用明朗樸素的基調探求文學的民族化和大眾化。
孤島文學是指上海淪陷成為「孤島」之後,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們所創作的配合抗日救亡運動的作品。
淪陷區文學是指淪陷區的作家在艱難的環境下進行的創作。他們的創作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富於鄉土氣息的現實主義作品,一部分則對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與發現。
在整個四十年代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趙樹理、張天翼、錢鍾書、張愛玲、孫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錢鍾書的《圍城》。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一九九八年病逝於北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他創作的《圍城》通過主人公的漂泊遷徙,為我們描繪出了學銜和舊學問錯綜時期新儒林的眾生相。諷刺了當時高級知識分子病態的精神特徵,探詢了人生的根本問題。
《圍城》這部作品在藝術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到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蹤的兩點雙線為寫作線索,採取大跨度的橫向移動結構;其次,使用了大量反仿、反諷、反論等與眾不同的諷刺手法。
Ⅶ 文匯報的報刊歷史
「八一三」事變爆發,不到4個月,上海便被敵人佔領,從此開始了屈辱的「孤島」生涯。昔日萬家燈火下的歡聲笑語,轉成一聲聲長吁短嘆。敵軍逼近上海後,鐵路局遣散了絕大部分職工,眾人拿著數量不等的遣散費,失望又焦慮。怎麼辦呢?一群人坐在鐵路局職工俱樂部的房間里,先是牢騷滿腹,而後想到妻兒老小,不由強打精神想出路。這時,有人提了個建議,燃起了大家的希望:「眼下,上海好幾家報紙停刊了。亂世之際,市民更關心戰況,想了解時事新聞。如果拿這筆錢辦一份報紙,不愁沒有銷路。」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成,主張馬上著手。籌集到的7000元,成了後來名滿天下的《文匯報》的開辦費。兵臨城下,讀者最需要的是戰爭新聞,這也是《文匯報》的創辦初衷。可日本人的新聞檢查這一關不好過,弄不好就會被開天窗。要避開,除非掛洋人招牌。
恰好,俱樂部成員中有人認識一個英國人,叫克明,曾經當過英文報紙的記者,如今正在跑馬廳打工,料想經濟狀況不佳,應該會答應作《文匯報》的發行人。果然,去問的人第二天報告說,克明已滿口答應,不過提出了——大堆條件:他要兼董事長之職,每月薪金300元;兒子小克明任董事會秘書,月薪100元。英籍董事要由他介紹,每人每月車馬費100元。這苛刻的要求,都被接受了。商量妥當,就根據英國公司法,籌組董事會,並向上海英國總領事館立案。英國董事5名,中國董事5名。英方的都是克明找來的,中方的都是俱樂部的主要成員:嚴寶禮、胡雄飛、徐恥痕、沈彬翰、方伯奮。嚴和沈是俱樂部的主要成員,胡和徐是辦報的提議人,方則是找來克明的牽線人。報社經理由嚴寶禮擔任,胡雄飛任協理兼廣告科主任,徐恥痕任編輯秘書,掌管編輯部的日常業務。萬事俱備,只待一位懂行的總編輯。 上海灘那麼多家報紙遣散,報人無用武之地。敵人佔領上海後,上海各報接到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通告,說應日軍當局的要求,自1938年12月16日起,所有華商報紙,一律接受日方的新聞檢查。通告一發,各報主持人緊急磋商,決定立刻自動停刊。這是何等悲壯的舉動。《申報》、《大公報》、《時事新報》、《民報》,創刊有年,苦心經營,好不容易在讀者中樹立了聲望,卻要在危難之際忍痛停刊,情何以堪。何況還有報社員工,把報紙當成終生的事業,此時也理想破滅,謀生無計。徐鑄成竟也是這當中的一個,他是《大公報》最優秀的少年才俊之一。不久,一位朋友加入《文匯報》社論寫作的工作,也把徐鑄成拉進去了。再後來,《文匯報》遇到資金困難,正逢胡政之拿到蔣介石的一筆錢,要他在《大公報》關門後另辦一份「孤島」租界報紙,可是計劃未成功。胡無意戀戰不復安寧的上海,就把這筆錢投給了《文匯報》,而且據說的還不是現金,以欠付的印贊和《大公報》報館的白報紙等抵充。
這樣,兩報就有了合作關系,徐鑄成被前任老闆派到一個新崗位——《文匯報》總編輯。新老闆嚴寶禮對這樣一位出色報人的加盟求之不得,待徐上任之時,頗說了一番「久仰」和「一切仰仗」的話。可是徐鑄成和其他員工一樣只能拿四折的工資。《文匯報》太困難了,在《大公報》資本進入之前,出版了20天,排印費分文未付,白報紙也由《大公報》墊用,難以維持。但畢竟印費、白報紙方面的債務負擔由此免去,而且有內行攜手,前途顯出一線亮光。嚴寶禮對全體員工宣布:「現在工資只能四折發放,如果銷路超過5000份,廣告費達到月收5000元,就五折發工資。照此類推,廣告和發行都超過1萬,就十足發薪。」 《文匯報》後來的確蒸蒸日上了,創刊兩個月後,銷路不止1萬。嚴寶禮請匯豐銀行的總會計師來查賬,結果是根據營業情況,票面為20元的每股股票,實值可升為720元,等於漲了36倍之多。可是十足發薪的承諾許久未能兌現,現金調度始終不大充裕,員工們體諒報館困難,同意仍按七折取薪。 1938年1月25日誕生於「孤島」的《文匯報》,堅持民族正義和抗日立場,積極傳播於中國有利的抗戰信息,受到「孤島」人民的積極歡迎和熱情擁護。有讀者就有事業,《文匯報》迅速發展。不到半年,其篇幅即從創刊時的對開一大張逐步擴展至對開四大張;其發行則增加到6萬份,超過了接受日偽檢查的《新聞報》,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同時,其廣告也飛速增加。半年內,其廣告篇幅從創刊初的不足一版,持續增加到九版甚至近十版;其廣告篇幅占報紙版面的比例,也從創刊初的20%左右很快增加至60%。在贏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文匯報》也獲得了同業的尊重和積極支持,這從其刊登的大量報刊的發刊廣告即可得到證明。
據統計,從1938年2月15日刊登《上海人》周報出版消息開始,至1939年5月18日被迫終刊時,共有75家報紙雜志在《文匯報》刊登廣告二百三十餘條(不包括《文匯報》、《文匯周刊》、《文匯晚刊》、《文匯年刊》的六十餘條廣告)。平均每家3條,平均兩天即有一條。刊登較多的如《自修》17條,《青年周刊》17條,《孤島》13條,《上海婦女》10條。筆者分析這些廣告發現,在《文匯報》刊登廣告的大多是堅持抗日立場或有抗日傾向的報刊,其中有中共領導和支持的抗日報刊《每日譯報》、《譯報周刊》、《華美》周刊、《上海婦女》和《上海人報》等數種,其他抗日報刊更有《孤島》、《自修》、《新語》、《大美畫報》、《雜志》、《自學》旬刊、《讀物》、《中國畫報》、《良友》、《大地》旬刊、《濤聲》、《大英夜報》、《導報》、《國際日報》、《中美日報》、《大美晚報》、《循環報》和《申報》(掛洋商招牌的)等二十餘種。另外,這一時期,上海「孤島」出現的一批專載地方新聞並以地方命名的小報,如《錫報》、《蘇州公報》等,也在《文匯報》上刊登過廣告。這些報刊在《文匯報》上刊登的廣告都是其創刊、復刊或出版消息,信息量豐富。由於當時環境制約,加之年代久遠,相當部分報刊至今已無保存,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和研究也就只能藉助於報人的回憶、倖存刊物留存的相關信息。故《文匯報》刊登的這些發刊廣告,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保存了比較翔實可靠的史料,可幫我們還一些報刊本來的歷史面目。 《文匯報》人正是想在「孤島」發出正義的聲音,才不辭辛苦流血流汗。誕生才17天,就因堅持抗日立場,被人往一樓營業部扔了枚炸彈,發行職員陳桐軒成為「孤島」時期上海新聞戰線殉職第一人。有人犧牲,有人受傷,注了毒針的水果裝在漂亮的花籃里送來,不明來歷的「禮物」熱水瓶里盛著死人手臂,整個報館在恐嚇中一天天度過。付出這樣的代價,豈能讓鮮血換來的清白被玷污?21名員工寧肯冒失業的危險,決意在《申》、《新》兩報上刊登廣告,揭露克明的陰謀。而後緊急運作讓報紙不再出版。要把《文匯報》的命運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得先把大權收回來。辦報不易,停報也不簡單。根據英國公司法,所有英商企業至少應有51%股權屬於英商,所以《文匯報》登記時把51%的股票劃在克明、路易·喬治等英人名下,他們再辦一張轉讓文件給真正的股東。公司的經營方針,要由多數股權決定。幸而英國公司法有一條,規定如果有1/3以上的股權不同意,公司不得繼續經營。嚴寶禮等人趕緊籌劃,計算嚴自己和肯定能跟他走的股東手中的股權,連《大公報》的都算上,還不到l/3。好在有些股東擔心報紙停下後股票變成廢紙,願意出手,克明也沒想到中國人會使這一招,未出資搶購,足夠的股權很快就收集到了,同人們趕快寫就——份申請停刊書,交給英國大使。
租界當局由於英國特殊的對華政策,不願親日,也不想對日持強硬政策,所以對於取締英商出面的抗日報紙很痛快,批復立時下來,《文匯報》不得再出版。這份抗日愛國報紙的清白保住了,然而大家的一腔心血付之東流。看來,找個野心勃勃、醉於名利的外國人當掛名老闆真是後患無窮。舊中國民營報業資金來源是多種多樣的,也有不同類型的投資人。什麼人出錢辦報,決定了這張報紙的編輯方針和風格。所以職業報人總是盡力爭取獨立自由資本,以贏得運作上的自由。
Ⅷ 關於抗日時期的上海。
1937年11月12日,國軍從上海撤守。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次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因此上海淪陷的日子視為1937年11月12日。整一個月後,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宣布由湯恩伯率第三方面軍接收滬寧地區。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舉行了受降儀式。上海正式光復。
(8)上海孤島抗日報刊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上海是國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將大舉侵略中國的時候,共產黨和國民黨開始談判,停止內戰。
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應該怎樣一致對外。這個談判是從1935年開始,其中一個重要的地點就在上海,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是解放後陳毅市長的助手潘漢年,他跟張沖、陳立夫等國民黨代表談判,談了很長時間。
南京西路有一個滄州飯店,在這里,潘漢年把周恩來的親筆信交給了陳立夫,然後正式起草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就是要合作。西安事變爆發以後,宋美齡、宋子文趕到上海來找潘漢年,希望刀下留人,後來蔣介石被和平釋放了。
上海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上海爆發了兩次抗戰。簡單地先回顧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了東北,而且這個仗幾乎沒怎麼打。那時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點事,他們就派來了一個女間諜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親肅親王不甘心清朝的滅亡,希望通過日本的支持復辟,便自己把女兒過繼給了日本浪人川島浪速。這個川島芳子既是侵華戰爭的加害人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因為她的養父經常強暴她,有苦難言,她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的工具,所以她後來乾脆不穿女性服裝了。
川島芳子在上海製造了事故,事故的地點在今天的雙陽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國工人的服裝後襲擊了5個敲著木魚經過的和尚,這5個和尚被打死了1個,2個受傷。日本總領事館馬上就說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1932年的1月28日,日軍向上海守軍十九路軍發動進攻。
十九路軍在蔡廷鍇率領下奮勇抵抗。後來國民政府派了第五軍援助十九路軍,十九路軍拚死抵抗。日本又派來陸軍,最後增加到5萬人。中國兩支軍隊也是5萬人。上海人民很支持,聽說十九路軍三個月沒有發餉,就捐款1000萬法幣。中國軍隊打仗很勇敢,但是彈葯越來越少,國民政府再也沒有派援軍過來,所以到3月3日這個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後英美調停,結果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日本的陸軍回去了,但日本的海軍還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軍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號建了一個堡壘,就是陸戰隊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我個人感覺是紀錄片當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滬抗戰叫「八一三抗戰」。1937年8月11日開始,中國的主力87、88師到了上海,然後步行到閘北。8月13日,在今天的橫浜路天通庵車站邊上一支日本陸戰隊巡邏隊向閘北進發,中國的保安隊已經堆壘了沙包不準他們過來,日軍就開槍了。
當晚蔣介石命令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第二天主動進攻,因此8月14日開始我方就主動攻擊。從楊樹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場我們全面攻擊,一攻擊日本就收縮防線。我們總體上打得不錯,但傷亡慘重。
8月23日戰役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登陸與反登陸,一直打到9月11日。在上海作戰的時候,日本內閣馬上組成了上海派遣軍,23日凌晨趕到吳淞口開始登陸。這個時候蔣介石派了第十八軍,軍長是陳誠,就在吳淞、寶山一直到川沙口、羅店。但是長江邊沒有什麼阻擋的地形,日本的艦炮打過來傷亡很重,但是中國軍隊也沒有後退。
盡管我方往後撤,但淞滬戰線還是比較穩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個師團來到上海,其中第十軍三個師團在金山衛登陸,第十六師團在瀏河口登陸,11月12日上海失守。
當時日本叫囂三個月佔領中國,但結果三個月才剛剛佔領上海。這次戰役至少消滅敵人4萬多人,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令世界輿論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會戰為我方的工廠、大學、政府機構後撤贏得了時間。
蔣介石當時主動在上海抗戰逼著日本不斷增援,把華北、東北、日本國內的日軍調過來,最後上海變成了它主攻的方向。我方是順長江逐漸往西後撤,日軍在後追擊。從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漢,武漢還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還是沒守住但是最終守住了三峽,所以我們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後方,持久抗戰堅持下來,這也是淞滬抗戰的重要意義。
Ⅸ 孤島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孤島」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淪陷區包圍的上海租界。195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內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容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麵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在黨的領導下,孤島進步作家以報刊、戲劇舞台為陣地,發表文章和公開演出,以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激勵觀眾,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孤島文學的作品有魯迅的《魯迅全集》、《大時代文藝叢書》;文藝刊物《世紀風》多刊登雜文;專業劇團有丁玲等的上海劇藝社,演出現代劇各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