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湘西戰役的歷史意義

湘西戰役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7 16:49:09

『壹』 長沙會戰的歷史意義

長沙會戰不僅一舉挫敗了日本進攻華北的陰謀,而且也拖住了日本的主力,使他們不能向西方移動,不能和德國戰區合並,所以對於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來說,長沙會戰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後代歷史學家對於長沙會戰的意義這個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來看待:

一、國內。

1、在1941年一位英國的記者在泰晤士報中說。12月份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勝利就是中華人民的長沙大捷。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台兒庄戰爭的意義,兩次戰爭都非常的震驚世界,而且長沙會戰的指揮官薛岳將軍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國民黨派人士的尊重。

2、其實就死傷規模來看,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死傷的人數差不多,但是長沙會戰確實一舉粉碎了日本的陰謀,也把他們的主力拖進了戰爭泥潭中。

3、蔣介石在日本剛侵入中國的時候,採取消極避戰的態度,聽任日本侵略者進攻中國。在得到美英兩國的支持後,蔣介石開始積極作戰。在長沙保衛戰中,蔣介石投入近百萬兵力,與日本進行輸死決斗。

4、在長沙會戰之後,遠在南京的汪偽政府也受到了震動,他們滿以為日本會一舉拿下長沙,卻沒有想到中國軍人在長沙這個地方拖住了日本的主力,汪偽政府沒有了後續支援很快就垮台了,所以長沙會戰的意義也應該包括對汪偽政權的打擊。

二、國際。

1、長沙會戰背景的國際背景是英法向德國宣戰。德國在1939年進攻波蘭,波蘭是英法的同盟國,英法在德國進攻波蘭的第二天向德國宣戰。美英兩國對中日交戰也不再持觀望態度,開始支持中國。

2、日本在得到德國與英法開戰的消息後,認為世界大戰開始了。當時的太平洋是英美的勢力范圍,日本對太平洋地區早已垂涎若渴。為了同美國開戰,日本需要解決在中國的戰爭。因此日本政府派遣岡村寧次擔任長沙會戰的指揮官。岡村寧次是侵華日軍總司令,有著豐富的對中國作戰經驗,戰爭最後以日本失敗告終。

3、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本方面的指揮官是岡村寧次,他指揮日軍從在贛北、鄂南、湘北三個地區攻擊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中國傷亡遠大於日本傷亡,但卻阻止了日本攻下第九戰區的企圖。日本在長沙會戰失敗後,整個太平洋戰場上也出現了頹勢。

4、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方面的指揮官是阿南惟幾指揮12萬日軍在湘北地區同中國軍隊交戰。中國方面的指揮官薛岳使用天爐戰法將日軍引之新河牆進行決戰。中國軍隊的傷亡雖然大於日本軍隊,但是粉碎了日本企圖消滅第九戰區的野心。

5、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遭到了重大失敗,被擊斃5萬餘人,這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次勝利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勝利,也對當時世界上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和軍隊起到了鼓舞作用,歐美國家的媒體特別報道了這次大會戰。

這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鼓舞了人心,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 。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也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 。

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三、長沙會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長沙會戰保住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安全,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在西南地區的重慶,如果日本攻入西南 ,那麼隨著國民政府的倒台,將會沒有政府領導中國人民抗戰。

因此史學界評價長沙會戰保障了中國政府的安全。長沙會戰的作用是很大的,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因為中國軍隊在長沙會戰中傷亡10餘萬人。

(1)湘西戰役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長沙會戰,前後有三次之多,可見在第二期抗戰中,長沙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實在超乎各地區之上,否則敵人不會至再至三地吃敗仗,而仍然必欲得之而甘心也。

1、敵人攻佔長沙的目的,主要的是為打通粵漢路,前文已經述及。粵漢路打通,則北接平漢、平綏、北寧、中長各線;南接廣九、湘黔各線,縱貫中國南北之大動脈即均入敵人的掌握。這一企圖在戰略上的價值極鉅,故不憚再接再厲以為之,自是當然之理。

2、其次,湖南為中國一大米倉,年產稻穀一萬二千餘萬石,自古有「兩湖熟,天下足」之諺。第二期抗戰以來,敵人固然要「以戰養戰」,我們更應努力於自力更生,以相對抗。

所以長沙會戰是敵人奪取我們米倉之戰,也是我軍保衛我們米倉之戰。敵勝,即無異「以戰養戰」戰略之成功;我勝,即無異敵人「以戰養戰」狡計之失敗。一出一入之間,關系實在太大。

3、再則,第一次長沙會戰是在二十八年(一九三九)九十月間發動的,其時汪兆銘正加緊與敵閥勾結,准備於是年雙十節日,沐猴而冠,傀儡登場。假如此時敵軍一舉而下長沙,一方面可以給汪記政權壯一壯聲勢,一方面也可以穩定一下日本國內厭戰反戰的人心,這是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副因。

4、第二次長沙會戰是在三十年(一九四一)九十月間發動的。是年四月,日蘇中立協議簽字,六月德蘇戰爭爆發。在此種復雜微妙關系之下,為顯示其兵力之強大,餘勇之可賈,於是乃有第二次竄犯長沙的舉動。

在日閥的盤算中,這樣做至少可以防止國軍反攻武漢的企圖。如果戰事順利竟將長沙拿下,則在對美談判中更可取得較為有利的立場,迫使美國讓步。這是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副因。

5、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在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底至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初發動的。此時日寇已經挑起太平洋大戰,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事實上有其不可分的關系。日寇積極攻略香港之日,亦即集結兵力三次謀犯長沙之時,其為牽制我軍兵力,不使有援港可能情事,顯而易見。這是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副因。

『貳』 渡江戰役的歷史意義

渡江戰役的勝利,充分展示了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無堅不摧、無版往不勝的巨大力量權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全文
5
分享評論

賁付友郜未
2020-03-04
TA獲得超過3.7萬個贊
關注

『叄』 台兒庄戰役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在政治上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回,鼓舞了抗日軍隊的士氣,用答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是沒有根據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師弱旅戰勝驕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強敵,更說明了只要眾志成城、精誠團結、拚死抵抗、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就是不可戰勝的。


1、戰爭結果:台兒庄戰役,歷經月余,中國軍隊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2、戰爭背景: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肆』 楚德湖戰役的意義

冰湖戰役被視為極為重要的戰役,尤其對俄羅斯史學家更是如此。十字軍的失內敗讓容他們不能重新攻佔普斯科夫,這可是他們東路十字軍的關鍵。諾夫哥羅德成功保衛了東正教,德意志十字軍未能再對東方構成威脅。亞歷山大在1574年被俄羅斯東正教會升格為聖人。
楚德湖大捷具有歷史意義,它遏止了德意志侵略者為征服羅斯領土並使其殖民化而進行侵犯,在許多年內保障了羅斯領土西部邊境的安全。1243年,立窩尼亞騎士團求和。雙方以交換戰俘和騎士團不再繼續東侵為條件締結了和約。在冰上激戰影響下,立陶宛和北方沿海地區各族人民反對十字軍騎士的斗爭進一步得到加強。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去世後被俄國教會尊奉為聖人,俄羅斯人民一直沒有忘記這位卓越的統帥。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政府頌命令設立以亞歷山大的姓名命名的勛章,以獎勵那些戰功卓著的軍官。

『伍』 米爾維厄斯戰役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米爾維厄斯戰役後,君士坦丁順利地攻佔羅馬,領有義大利、西班牙和北非,加上他早先佔有的高盧和不列顛,他成了名符其實的西部奧古斯都。

『陸』 希達斯皮斯戰役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希達斯皮斯戰役是亞歷山大遠征中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具有決定意版義的大規模戰役,權這次戰役後,亞歷山大讓太克西利;斯和波魯斯都成為獨立的印度藩王,並結成以他為宗主國的聯盟。這標志著亞歷山大大帝國的范圍已牢牢地向東延伸到了印度河流域。

『柒』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7)湘西戰役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捌』 常德會戰的歷史意義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參加常德會戰的74軍57師機槍陣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庄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常德會戰紀念碑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日寇進犯常德的目的
一是因為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里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是為了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是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是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辟戰場。
雙方參戰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第3師團,第13師團,第39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計28個聯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共計10萬餘人。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共計4萬餘人。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79軍,第66軍,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2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第99軍,第10軍,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餘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劃。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並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外圍戰斗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沖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復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復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斗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沖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沖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斗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斗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兇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日寇招降
11月28日,日寇攻城死傷慘重,戰果不佳,便展開攻心戰,向守軍空投招降傳單。其只要內容如下:
一,日軍已全麵包圍常德城,後續部隊,陸續到達,57師將被全殲。
二,救援汝軍之渝軍,僅空城而已,無再前進之意。
三,你們快停止無益之抵抗,速掛白旗,則日軍立即停止攻擊。
四,57師官兵,宜速停止為師長余程萬等人之名譽而戰。
五,日軍對居民並無敵意,日軍愛護汝等。
余師長在招降傳單上批語:
一,余受黃埔軍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確信全師弟兄也是如此。
二,污衊友軍,且文字欠通。
三,四,忠貞傳自領袖,光榮屬於國家。
五,其誰欺,欺天乎?
城內街巷戰
日寇在圍城戰中,接連在東,南,西,北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進攻,都進展不大,陳屍遍野,後來,日寇通過偵察發現,守軍過分依賴於外壕的阻礙作用,重視城門,局限於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視離城較遠地方的防衛設施,最終日寇選取了北門的東北角一線作為突破口。
11 月28日拂曉,日寇用大炮百餘門和26架飛機,對北門城牆進行猛烈轟炸,同時施放毒氣達三個小時之久,城基上下全部守軍陣亡,守軍被迫放棄北門,進入了更加殘酷的巷戰。57師剩餘官兵把各條街道的房屋打通,每條街道口處築好巷戰掩體,與日寇逐屋爭奪,使日寇進城後,付出慘重代價,仍然進展艱難。
11月29日黎明,日寇照搬進攻北門的做法,先用炮火猛攻,然後才是步兵沖鋒,到30日22時,東門所有房屋全部燒光,守軍寧死不退,進行寸土寸血拚殺,節節與日寇同歸於盡,使日寇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鑒於北門和東門連日被敵人突入,守軍損失慘重的情況,11月29日,師長余程萬連續發出兩則求救電文,隨即嚴令各部堅守戰斗崗位,與日寇血拚到底!
28日巷戰開始,守城部隊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則不超過1800人,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三,四百人。戰至2日晚,僅剩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守軍不滿200,師長也端著機槍上陣,援軍未到,已處於彈盡糧絕的最後時刻。
守軍突圍

戰至12月2日20時,57師8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僅剩下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和西南城一帶城牆和街巷,占據著一條師部通往沅江的唯一通道。從11月26日起,國民黨各路援軍開始向常德城郊靠近,並且一直與日寇在城郊進行激烈戰斗,可惜短時間內無法突破日寇防線,守軍決定組織突圍,迎接援軍。
12月3日1時,師長余程萬緊急召開57師團以上軍官會議,研究決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圍,小部分向西北城郊轉進。城內由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殘部51人,牽制日寇,掩護傷兵,繼續堅持巷戰,迎接援軍的到來。
守軍於12月3日2時以後開始渡江突圍,用5艘無槳小木船,借風力渡過沅江,因船太小,無法裝滿所有人員,也有不少抱著木板過江的。過江後分幾路撤退,炮兵團回官莊留守處,軍炮兵團此次配合57師作戰的,有炮兵3營和團轄高機連,共有官兵近千人,包括被俘逃回者,僅生還9人,其餘全部陣亡。余師長渡過南岸後,即遇敵哨兵,余師長率兵20餘人,且戰且走,不久就被敵人沖散,余師長左右僅剩下兩人,又因左腿舊傷復發,已無法行走。正在急困中,遇見自城中疏散逃避在此的一些市民。戰前余師長經常在城內巡視,很多人都認識他,雖已是蓬頭垢面,無復人色,但人們還是認出了他。各家聞訊,皆殺雞宰羊,犒勞這位民族英雄。晚間市民自動放哨,偵察敵情。其他突圍人員,也有同樣遭遇,突圍成功者,少之又少。
余師長突圍後,留守牽制日寇的柴意新團長,扼守最後一個據點,與日寇死拼,至12月3日4時左右,率領殘部向日寇陣地沖鋒,不幸中彈犧牲。
常德城於12月3日8時淪陷,日寇佔領常德後,因中美空軍對城內進行猛烈轟炸和襲擊,加之城內所有建築為炮火所毀,無隱蔽之處,日寇大部隊於當日下午撤至城郊村落,只留少量部隊在城內警戒。
收復常德
在常德會戰期間,雖有四萬多日寇包圍常德城,進行激烈的攻城戰,但也有20餘萬國民黨軍隊在常德外圍與10多萬日偽軍進行激戰。
在西北一線作戰的部隊國民黨74軍第51師和58師(師長張靈甫),以及100軍第19師和63師,始終把企圖進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師團長被打死。
國民黨部隊以十分慘重的代價向常德繼續進軍,12月11日,日寇開始全線退卻。日寇第11軍於14日12時10分,向派遣軍總司令部發電請求撤退,第11軍19日開始撤退。
常德會戰結束
1、雙方兵力損失
據國民黨參戰部隊上報陣亡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 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萬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於此役中殉國。
日寇損失:國民黨統計的數字為四萬多人,日方公布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據分析雙方公布的數字都有水分,比較可靠的估計為1萬多人。
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國民黨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玖』 高加米拉戰役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高加米拉戰役是古代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被軍事史家認為弘秘史古代專世界格局的最具決定意屬義的戰役。這次戰役是亞歷山大以少勝多的又一經典之作。馬其煩人大顯神威,重創波斯軍談。使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厥不振。波斯帝國元氣大傷,行將就木。

『拾』 強渡嘉陵江戰役的歷史地位重要意義

嘉陵江戰役後,紅軍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至川北、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內界,縱橫300里的廣大新區。容紅四方面軍發展到5個軍11個師33個團,連同地方部隊8萬多人,吸引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嘉陵江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戰史上大規模強渡江河的模範戰例。該戰役之所以獲得重大勝利,從戰役指導上來說,(1)由於紅四方面軍在此之前的北出和南返作戰,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國民黨軍的江防計劃並削弱了其江防力量,並造成其錯覺;(2)在思想動員、敵情偵察、組織計劃、技術戰術訓練和渡器材等方面,進行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備,保障了戰役的勝利;(3)渡江地段和主要突擊方向選擇得正確;(4)在突破江防戰斗中,採取了偷渡與強渡相結合、重點突破和在寬大正面上多路突擊相結合,使敵防不勝防;(5)在奪得渡江作戰第一階段勝利後,不給敵以喘息之機,立即向其深遠後方迅速發展進攻。
嘉陵江戰役是指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3月至4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強渡嘉陵江,向國民黨軍發動的進攻戰役。

閱讀全文

與湘西戰役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