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楊梅鄉的歷史由來
鄉人民政府駐楊梅村,海拔620米,距縣城76公里。全鄉總面積105.62平方公里,東至米籮專、野鍾鄉,南抵屬順
場、新街鄉,西連發耳、都格鄉,北接玉舍、勺米鄉。全鄉轄13個行政村,1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960戶,總人口22713人,其中少數民族11493人,占總人口的50.6%,是一個以彝、苗、回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因當地滿山都長滿野生楊梅而得此名。
㈡ 楊梅 是有什麼歷史來源
楊梅來源:
楊梅屬於木蘭綱、楊梅科、楊梅屬小喬木或灌木植物,又稱聖生梅、白蒂梅、樹梅具有很高的葯用和食用價值,在中國華東和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區均有分布。
楊梅原產中國浙江餘姚,1973年餘姚境內發掘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時發現楊梅屬花粉,說明在7000多年以前該地區就有楊梅生長。
(2)楊梅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相傳二千多年前,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決定隱居山野,帶著西施一路來到牟山湖旁湖西嶴。
范蠡覺得此地山嶴縱深,人煙稀少,山上有果樹,山下有清湖,是個安身的好地方。於是他們就在湖西嶴暫時住了下來。初到山野,他倆來不及開墾種植,只得上山採摘野果充飢。
當時正值夏至,山上雖有滿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這些野果酸得掉牙,澀得麻舌。西施吃得皺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則心痛如焚。
可憐這位滿腹經綸名聞天下的大夫,有計謀可退敵,卻苦苦思索也無法改變野果酸澀之味。無奈之下,他發瘋似的搖著一顆顆果樹,直搖得滿手是血。
這時西施聞聲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紅的鮮血往下滴,心疼得失聲痛哭,淚珠滴在被鮮血染紅的果實上。
可能是范蠡的虔誠和西施的美麗感動了上蒼,西施的淚珠和范蠡的鮮血把野果一下子變得白里透紅,變成了西山白楊梅。
㈢ 楊梅節的來歷的故事
楊梅節是指中國種植楊梅地區開展的各界聯誼、開拓經貿等,楊梅是我國特內產水果之一,素有「容初疑一顆值千金」之美譽,江南許多楊梅產地每年舉行楊梅節。
主要地區有浙江餘姚、杭州蕭山、浙江仙居、廣東始興、廣東汕頭金灶、湖南城步等。
㈣ 上虞楊梅的歷史
建國後,二都楊梅生產受到黨和政府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1956年由省農業廳將上回虞二都楊梅的水答晶、深紅、淡紅3種楊梅,送至中央領導品嘗,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贊譽。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又一次贊許二都楊梅。1986年,上虞縣委、縣府決定。利用二都楊梅這個傳統名果的商品優勢,在橫塘鄉原有基礎上建立萬畝楊梅商品生產基地。計劃從1986年起,每年發展2000畝,4年完成。1987年全鄉已有楊梅6445畝,其中新栽的4579畝,已開始結果的幼樹近500畝;全年楊梅總產量750噸,產值120萬元。
㈤ 餘姚楊梅的歷史沿革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
楊梅文學- 餘姚慈溪楊梅的前世今生
作者 方旭蛟
前幾天去了餘姚丈亭鎮寺前王村,前去拜訪餘姚「梅老大」。陸埠和丈亭是相鄰的兩個鎮,同屬餘姚市(縣)。我們從陸埠出發很快便找到了「梅老大」的家。
「喂,你好,我是@未來木衛二(網名),我和@餘姚慈溪-楊梅勝地(網名)已經在你家了」。
「好、好,我正過來了,馬上到家了」。
見到「梅老大」後一陣寒暄,@未來木衛二送上了特意從上林湖帶來越窯青瓷贈與「梅老大」。「梅老大」領著我們參觀了他的楊梅保鮮處理室,「楊梅是最具時令的水果,有『一日味變,兩日色變,三日色味俱變』的說法,但是經過我們保鮮處理可以保持22天不變色味。可以空降全國,甚至已經走向世界」,梅老大自豪的對我們說著,又忙從車的後備箱拿出了他楊梅的外包裝,「好的物品就應該有好的包裝啊,你看,這是我們去年做的外包裝,在第三屆農博會組委會舉辦的名優農產品包裝設計評選活動中,獲得了初級鮮活類特色農產品包裝一等獎」。我們連連點頭表示很贊許。
裡屋喝過茶之後,「梅老大」開車帶我們去了楊梅基地,站在楊梅山與山的交界處,遠眺山嶺有一排很整齊的樹木,@未來木衛二忙問哪裡是什麼,「梅老大」解釋說:這是丈亭鎮與橫河鎮的交界,上的那邊就是橫河鎮了,丈亭和橫河兩鎮楊梅栽培面積占餘姚慈溪50%以上。常有遊客說摘慈溪楊梅,慈溪的楊梅正宗,每當這時,「梅老大」總會表示些許的氣憤,會跟遊客理論說慈溪的楊梅以前還不都是屬於餘姚的······
聽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余秋雨寫的那篇散文《鄉關何處》,其中有一段是這么說的:「我終於成為一個基本上不大會說餘姚話的人,只有在農歷五月楊梅上市季節,上海的水果攤把一切楊梅都標作餘姚楊梅在出售的時候,我會稍稍停步,用內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楊梅的成色,腦海中浮現出上林湖的水光雲影,但一轉眼,我又匯入了街市間雨點般的腳步。故鄉,就這樣被我丟失了。故鄉,就這樣把我丟失了……」。那麼楊梅是不是也被故鄉丟失或者丟失了故鄉呢?
楊梅屬於楊梅科喬木植物。又稱聖生梅、白蒂梅、樹梅具有很高的葯用和食用價值,在中國華東和湖南、廣東、貴州等地區均有分布。最早在浙江餘姚境內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發現楊梅屬花粉,說明在7000多年以前該地區就有楊梅生長。
歷史追溯到七千年前。那時,先民們在崇山峻嶺中穿梭,或打獵或玩耍,累了坐在樹旁偶爾發現了那麼一兩株長滿紅色小果的植物,大膽的人嘗試著採摘來吃,驚奇地發現味道鮮甜,酸中帶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野生的小果子成了搶手貨,「供不應求」之下,聰明的先人又踏上了人工栽培改良的漫漫之路。
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決定隱居山野,永不為政。在勾踐一次大擺慶功宴時,范蠡帶著西施悄悄離開了都城。他們遇河搭橋,逢山覓路,不久來到會稽山中。范蠡覺得此地雖然渺無人跡,但山上有果樹,山下有清泉,是個安身的好地方。於是他們就伐木為梁,割茅為瓦,住了下來。初到山野,他倆來不及開墾種植,只得上山採摘野果充飢。由於當時正值夏至,山上雖有滿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這些野果酸得掉牙,澀得麻舌。西施吃得皺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則心痛如焚。可憐這位滿腹經綸名聞天下的大夫,有計謀可退敵,卻苦苦思索也無法改變野果酸澀之味。無奈之下,他發瘋似地搖著一顆顆果樹,直搖得滿手是血。這時西施聞聲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紅的鮮血往下滴,心疼得失聲痛哭,淚珠滴在被鮮血染紅的果實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誠感動了上蒼,這時,染血的野果一下子變得水靈靈了。當西施把它放進嘴裡時,已是香甜可口。於是,他們把吃剩的殘核種在地里,世世代代傳了下來,變成了現在的楊梅。這是一個關於楊梅的美麗傳說。在《越郡志》中載有:「會稽楊梅為天下之奇,顆大核細其色紫」。其中說的會稽楊梅即為現餘姚慈溪一帶的楊梅,餘姚秦時置縣為「餘姚縣」,慈溪秦時置縣為「句章縣」。「顆大核細其色紫」,七個字是對吳越楊梅的真實寫照。
時至漢、晉代,當地的先民已經基本掌握了楊梅栽培技術,楊梅除了鮮食外,對其形態和貯藏加工已頗有研究。由於吳越楊梅在品質上上乘,於是到了漢代,就已經躋身貢品之列。晉時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細致地描述了楊梅的形態和習性:「楊梅其子發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酸甜」,大抵可以找到與現在餘姚慈溪兩地楊梅一脈相承的鐵證。在漢東方朔《林邑記》中這樣記載道:「林邑山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極酸,既紅,味如崖蜜,以釀酒,號梅香酎,非貴人重客不得飲之。」現在的許多人對楊梅酒並不陌生,或者有著特殊的偏好,不過,很少有人了解楊梅釀酒的起源。
北宋蘇東坡在吃了吳越楊梅後說:「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可對者西涼葡萄,我以為未若吳越楊梅」,認為吳越的楊梅可以與閩廣荔枝和西涼葡萄平分秋色,這是對吳越楊梅很高的贊譽。唐代的有一位詩人平可正則直接就楊梅味和色贊道:「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
數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吳越楊梅到明清已經走入千家萬戶,不僅與生產生活相關連,還滲透和維系了一種情感叫楊梅情結。明代著名詩人徐階誦詠楊梅:「折來鶴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清人楊芳燦在他的《邁陂塘·楊梅》中這樣描寫:「閑消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須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紅霞嚼,涼沁華池香唾。誰餉我?況消渴,年來最憶吾家果。」長年在外漂泊的遊子,一到楊梅成熟時節,便會頓生一種思鄉之情。
吳越楊梅7000年的歷史,2000年的人工栽培,到了此時楊梅已經細分為很多種。以名聞遐邇的荸薺種和早大種楊梅為主,占栽培總面積的95%以上,果大、核小、色佳、肉質細嫩、汁多味濃、甘甜可口。在餘姚慈溪楊兩地楊梅主要集中在丈亭鎮和橫河鎮,種植面積占兩市55%以上。1954年10月,為建立商品棉基地,調整縣域,將慈溪的丈亭、陸埠、城關、雲山4個區和慈城鎮劃歸餘姚縣,所以1954年以前吳越楊梅可以叫慈溪楊梅,之後有餘姚慈溪楊梅之分。國家質檢總局發出公告,分別批准從2004年12月13日起對餘姚楊梅和2004年12月31號起對慈溪楊梅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品種為荸薺種、早大種。
三四月楊梅花開,五月楊梅泛青藏綠葉,六月楊梅紅滿林。餘姚楊梅和慈溪楊梅就像品一顆楊梅,甜里帶酸,酸里帶甜,應是酸甜可口帶著幽香。@未來木未二說:餘姚慈溪是楊梅勝地,是楊梅的故鄉,是一家人。餘姚慈溪應該合作起來,聯合經營推廣,不能讓其他地方的楊梅假冒餘姚慈溪楊梅,壞了名聲。我們在「梅老大」笑聲中表示一致贊同。
品餘姚楊梅 悟酸甜人生
——袁孝沖
「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梅雨季節正是我們餘姚人品嘗酸酸的、甜甜的楊梅的大好時機,一看到它那飽滿鮮嫩的紫果子就饞涎欲滴,抓幾顆陸續放進口裡細嚼,我們就可享受到它的甜,也能感悟到它的酸……
人生就如吃楊梅,酸甜交融,耐人尋味。人生本來就充滿著失敗與成功、悲劇與喜劇、痛苦與幸福、仇恨與恩愛等的人生「酸甜」。享受人生,是甜也好,是酸也罷,都應泰然品味,只有當酸甜滋味同在,才知楊梅的獨特,才覺楊梅的珍貴,才會翹指贊美。生活本來就是辛酸與甘甜的抗爭,我們既不能讓自己一迷地在酸楚與苦悶中沉淪!也不能一味地在甜蜜與溫暖的懷抱里沉睡。人要為酸而活著,也要為甜而流汗。
任何真正有價值的甜蜜人生,都是把自己人生願望和理想,牢牢地建立在現實的根基上,並為之付出了不息不懈的努力和奮斗,飲苦饌酸,「苦盡甘來」!楊梅就是凝重、深厚地紮根在山地里,在綿綿細雨中,從容淡定地演繹著它的酸甜人生。酸,楊梅內在的素質,是它精神成長磨礪的積淀,楊梅正因為擁有了酸味的甘甜,才真正實現了自身特有的價值!
楊梅之所以讓人見聞流涎,正是因為它有酸酸的滋味;楊梅之所以讓人唇齒難忘,正是因為它有酸甜爽口的韻味。楊梅結果成熟時,就是它的人生輝煌時,也是最易被害蟲或菌類所侵蝕的高危期。我們不得不醒悟,人生得意之時,也是最易凋零墜落時。我們在人生道路中,甜時不忘酸苦時,酸時堅信甘甜來。
楊梅就是在成長時不忘「知苦為甜」奮斗一生,成功時不忘「存酸思甜」警示後生!它深深地懂得,甜美是苦酸積累過程中的一個質變的飛躍!人生的價值總是以加法積累模式似的賦值得以實現,「不經一番風雨洗禮,哪有楊梅酸甜美味」!甜美的滋味總是在花落結果的成熟後獻給!
㈥ 誰知道楊梅的來歷
楊梅傳說
靖州楊梅傳說1
一提起楊梅,就使人想起"望梅止渴"和"未嘗先說齒流涎"的詩句,人們在盡情地品嘗靖州楊梅的同時,便突發奇想:江南一帶,到處是山,為什麼靖州楊梅這么倍受青睞,聞名遐邇?而靖州的楊梅又獨以木洞楊梅為最佳呢?
相傳明未清初,吳三桂引清兵擄掠中原,遭到中原人民的英勇抗擊。當他帶頭竄到靖州偏遠的木洞時,適逢楊梅成熟季節。吳三桂的兵馬又飢又渴,便摘梅充飢解渴。吳三桂連吃數顆,酸得齡牙裂嘴。他本患齷齒,經酸梅一刺激,痛得更是難受,一怒之下,當即下令將楊梅樹砍光,然後拔營向貴州方向而去。第二年春日,木洞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翁,他先在一個叫"上沖"的地方,選好幾蔸楊梅樹蔸,用利斧一砍兩開,將帶來的梅枝插入,然後用泥土堆好,夯緊。說來也怪,那插入的梅枝茁壯成長,結的楊梅與山梅大為不同,黑里透紅,又鮮又亮,甜里帶酸,酸里帶甜,特別好吃。山民無不歡喜,大家效法在楊梅蔸上插入梅枝,不到數年功夫,木洞滿山滿坡又長起了楊梅樹。
這自然是個傳說,但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大凡世界上美好的東西,都不是憑空而降,而是經過人們世世代代艱苦勞動而創造成功的。那位白鬍子老翁語焉不詳,而一位大名叫周道宏的老人卻是真真實實的事。
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坳上木洞村民周道宏首開野生楊梅人工培植試驗。他翻山越嶺,尋找當地野生楊梅的優良單株枝條。他身為山民,當然不懂植物學中的遺傳論,進化論,但他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直覺,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數載寒暑,終於取得楊梅的嫁接成功。
傳說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誠實的姑娘愛上了一個朴實的小夥子,由於小夥子家境貧寒,姑娘家嫫嫌貧愛富,百般阻攔姑娘不讓她與小夥子來往,並強迫姑娘,要她嫁給當地一個無惡不作。欺壓百姓的土司頭人的兒子做老婆。可這個姑娘一心愛著那朴實的小夥子,誓死不從母命,父母無奈,就把姑娘鎖在家裡,不讓出門。姑娘終日戀著心愛的小伙,無論父母用什麼方法也改變不了她的意志。姑娘堅貞不屈,暗中相約,在立秋這天逃出家門,跑到二十四丫口的楊梅山上與她心愛的年輕小夥子相會,在楊梅山上,他們以鮮紅的楊梅為媒,定下了終身,結成美好的夫妻。
從此,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年輕人的忠貞愛情,每到這天,楊梅山周圍幾十里的彝族人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帶上各自早准備好的食物,不約而同地到二十四丫口梁子楊梅山歡聚。老人們在撒有松毛的席地周圍而坐,拿出各自帶來的食物飽吃海喝,擺家常,談年景。青年們吹蘆笙,彈口弦、對歌,跳舞,互相約會或挑選自己的終身伴侶。因為這天時值立秋,滿山遍野苦澀味酸的楊梅已成熟,散發出了沁人心扉的清香味,加之以是在楊梅山上歡度紀念日,人們就將這個節取名為「楊梅節」。
㈦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賣楊梅酒,或者說楊梅酒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若完全發酵 只有酒香,不完全發酵有梅子酸味。
青梅酒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遠。據《三國志》記載:建安5年,劉備「學圃於許田,以為韜晦之計」,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劉備共論天下英雄,青梅酒及其「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由此見於史書。
青梅酒不是一個新品類,在中國雲南、廣東、福建等地,土法釀制的自用型青梅酒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日韓等國也有引用青梅酒的習慣。青梅酒的製作工藝主要分為兩大流派:
一種是浸泡青梅酒,以廣東、浙江、江蘇的部分地區為代表,採用米酒或者黃酒來浸泡新鮮青梅果,部分日本、韓國的青梅酒也屬於這一類型,以俏雅青梅酒和池田梅酒作為典型代表。
另一種是青梅果的堆積發酵生產的青梅酒。因為生產設備和過濾設備的落後,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青梅酒雖然口感獨特,但是不易保存,沉澱問題也不易解決。
本酒據葯理實驗,有抗菌、抗過敏,促進膽汁排泄等作用。梅子味極酸,多食易損齒。胃酸過多者不宜食,外感咳嗽、濕熱瀉痢等邪盛者亦忌用。
青梅酒的功效
由於青梅含有特殊成分,因此,青梅酒對人體有許多保健作用。接下來,簡單介紹青梅酒的功效:
1、消除疲勞:青梅中含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質和維他命成分,可以促進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有助於消除疲勞。
2、改善鹼性體質:青梅中含有大量的鈣、鎂、鈉等多種礦物質。它不僅可以中和血液的酸性,保持體液的弱鹼性平衡,還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3、殺菌作用:青梅中的有機酸具有殺菌效果,還可抑制細菌繁殖,提高腸內的殺菌作用,可以消炎、止瀉。
4、促進唾液分泌:青梅里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青梅酒要在飯前喝就是這個原因。除了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外,還可以從更大的耳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這種激素作用很大。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代謝,防止細胞老化。
此外,青梅還能促進皮膚角質層的代謝,防止皺紋和斑點的出現。因此,它被稱為「返老還童」的荷爾蒙。它還被證明有促進骨骼和牙齒的鈣化,以及促進周圍硬組織生長的作用。
由於唾液腺激素的分泌量在20歲以後就逐漸減少,因此,建議您可以藉助於青梅乾和梅酒來促進唾液腺激素的分泌。用梅酒代替安眠葯,可幫助迅速入睡。
編輯本段青梅酒減肥功效
青梅中含有枸櫞酸,可以促進體內代謝,防止中性脂肪在體內停留。此外,青梅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整腸的作用,不要擔心由於過度的減肥而引起皮膚粗糙。凈血、解毒、殺菌是保持人體自身健康的三大要素,而青梅全都有了。難怪一早就開始研究青梅的日本人養成了每天吃兩枚酸梅的習慣。
自古,我國就有關於青梅的種種典故,尤以青梅煮酒最為出名。青梅煮酒並非只是名士豪傑把盞論英雄的助興之品,事實上,它不僅具有保健功能,更像是一種古老的女人酒。梅子的青花淡香,與蒸餾酒和糖的濃烈、醇厚交揉在一起,果香交融,口感酸甜怡人,最適合女人在初夏時自斟淺嘗。
(1)排毒通便:食物中的有害成分都是通過肝代謝、腎排泄。青梅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可以提高肝臟的解毒作用,且能預防脂肪沉澱在肝臟內,保護肝臟。夏季,是腎結石的高發季節,而青梅就有預防結石的作用。因其含有豐富的檸檬酸,而血液中的鈣質與檸檬酸結合後很容易溶解,因此,可減少結石的形成。此外,梅子中的兒茶酸能促進腸道的蠕動,有效地消除便秘。人體的肝、腎功能正常,二便通暢,有毒、有害物質能及時排出體外,女性才能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2)提神抗衰老:青梅酒味道酸甜,飲用後能刺激唾液腺分泌較多的腮腺素,腮腺素可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讓女性面色紅潤,肌膚光澤,使其皮膚組織和血管趨於年輕化,因其具有明顯的「回春」作用,因此,常被戲稱為「返老還童素」。此外,青梅酒中的多酚可抑制脂肪在體內的堆積,起到養顏塑身的效果。同時,青梅還能消除疲勞,舒緩壓力。當夏日倍感疲憊或慵懶時,來一杯冰凍梅子酒,可驅趕煩悶,讓人心曠神怡。
(3)開胃抗過敏:梅子中的青梅酸可增進食慾,促進唾液分泌,改善胃腸道功能,因此,可幫助消化吸收食物,特別是鈣質的吸收,強化體質,使人體免疫機能正常化,以改善過敏性體質。梅子雖酸,但其大部分是鹼性物質,有「鹼王」的稱號,可以有效調節體內的酸鹼度,抗菌抑菌,減少腹瀉和皮膚出現過敏症狀。
㈧ 兩籃楊梅的歷史故事
在唐朝,有兩棵楊梅樹,有位美麗的楊梅姑娘,把楊梅摘進了兩個籃子。被版微服出權巡的唐太宗看到了,楊梅姑娘就把這兩籃楊梅送給唐太宗,已贈芳心。誰料,唐太宗吃了之後腹瀉不止,以為楊梅姑娘是亂臣賊子,就下令斬了楊梅姑娘。
㈨ 餘姚楊梅的楊梅文化
餘姚楊梅節開幕式在丈亭鎮舉辦。同時,位於餘姚市楊梅主產區河姆渡、丈亭、三七市、馬渚、大隱等地的60多個楊梅旅遊觀光區開始迎接遊客。餘姚楊梅節將從15日持續到30日,期間舉行吃楊梅比賽、摘楊梅比賽、遊客最喜歡的楊梅旅遊點評比等系列活動。為方便遊客出行,杭州至餘姚、上海至餘姚楊梅旅遊專線也於昨天開通。 據悉,餘姚新建設的楊梅旅遊觀光區建有配套的休息亭、廁所、上山游步道和停車場,統一製作了交通引導標志,設立了遊客接待機構,配備有接待和導游等工作人員,一天可以接待5萬人上山採摘楊梅。 記者在昨日開幕的2006餘姚楊梅節上獲悉,小小的一「顆」楊梅通過與經濟、旅遊、文化等產業的對接,「含金量」大增,如今已成了餘姚市7個楊梅產區鄉鎮的致富「法寶」。目前,該市丈亭、三七市等7個鄉鎮的60多個楊梅旅遊觀光區已全部掛牌,預計今年將接待各地遊客達30萬人次,同比增長30%多,可直接創收上億元。 餘姚楊梅節已舉辦多年,但跳出「楊梅山上摘」模式,給楊梅嫁接上最時尚的「鄉村游」、「農家樂」等旅遊、文化新內涵卻是最近兩年的事。餘姚先後推出了「千人、萬人摘楊梅」、「楊梅之鄉歡樂游」等主題旅遊活動,吸引了省內外眾多遊客前來品嘗滿山紅果,一下子做熱了餘姚「農家樂」風土人情游。由賣楊梅轉到賣「旅遊」的梅農們不再擔心楊梅豐收時會壞在枝頭,楊梅、農家菜、休閑觀光一起上,很快鼓起了梅農的「腰包」。去年楊梅節後,楊梅旅遊鄉鎮三七市各家銀行的存款總額一下子新增了7000多萬元。 旅遊區的梅農富了,其他地方的梅農眼紅了,紛紛主動要求成為旅遊接待點。預計在最近兩年將內達到100家。(寧波日報記者吳俊琦通訊員蔣瑋記者左文輝餘姚記者站龔寧葉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