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陽洛龍區都是什麼,想了解一下,
洛龍區離市區也不算太遠,坐車有半個多小時就到市區了。洛龍區現在大部分還處於發展階段,不過看現在的形勢發展的還挺快的
『貳』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2)洛龍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據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贊道:「梓童(皇帝對後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准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叄』 貴州境內9個歷史文化名鎮是哪幾個
正確的說應該是:青岩。鎮山。岜沙。肇興。加去。鎮遠。舊州。隆里。西江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公布 六個鎮18個村上榜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6個鎮18個村上榜 中廣網貴州10月15日消息 10月14日,貴州省公布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單。清鎮市衛城鎮等6個歷史文化名鎮和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等18個歷史文化名村榜上有名。新上榜的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為:清鎮市衛城鎮、赤水市大同鎮、正安縣安場鎮、道真自治縣洛龍鎮、盤縣城關鎮、松桃自治縣寨英鎮。1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為: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花溪區馬鈴鄉凱倫村、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遵義縣新舟鎮沙灘村、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務川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雷山縣大塘鄉新橋村、貴定縣盤江鎮英寨村、三都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荔波縣瑤山鄉懂蒙村、貞豐縣者相鎮納孔村、畢節市大屯鄉三官村、黔西縣鍾山鄉貓山村、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石門坎村、江口縣太平鄉雲舍村。(支玉佳 沈麗瓊
『肆』 洛陽歷史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4)洛龍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伍』 洛陽的來歷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里, 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末洛陽總人口650.45萬人。
【工業科技】
大中型骨幹工業企業集中,是洛陽的一大特色。現有5000多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6大支柱產業和東方紅拖拉機、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HJD04程式控制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材等一大批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14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100億元,正在全力實施16戶企業、48個項目的「1648」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發展石油化纖、煤電鋁一體化、電子信息3大新興優勢產業。「十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可達1000億元左右。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拖研所、軸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個部屬科研所每年都推出眾多的高科技成果。現有「兩院」院士5名,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0%。九五」期間全市科技成果1280項,其中國家級43項,「省部級483項,技術交易額年均3億元以上。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省級軟體園各1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企業美國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已入駐創業。全市被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6個,高新技術產品295種。
【城市建設】
近年來,洛陽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龍頭,相繼實施了以「建設7路5橋1園、整治3個景點、搞好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以綠、亮、凈、美、暢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區建設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工程,,大規模改造了城市進出口道路和市區路網,興建了東西長達14公里、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8萬平方米的洛河風景游覽區,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管道煤氣、集中供熱等公共設施,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品位明顯提升。「十五」時期,全市按照「以洛河為軸線、南北對應發展」的城市布局,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掀起了以新區開發和現有城區改造為重點的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老市區各項建設順利推進。以「兩創」為重點,現有城區改造先後投資174億元,實施了6批共194個項目。王城大道縱貫市區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暢;周山森林公園、龍門山森林公園、小浪底森林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等四大森林公園作為「天然氧吧」在日夜不停地為城市供氧;16公里長的洛浦公園宛如一條五彩飄逸的絲帶在河洛大地上飄揚;經過治理的洛河、伊河、澗河、中州渠變得水清、路暢、岸綠、燈明。洛陽城市建成面積已達10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總長近300公里。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廣場景點綠化等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建成了牡丹廣場、洛浦公園。青年宮廣場、中亞廣場等一批公共綠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人均公共綠地7平方米,已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市容市貌整潔暢亮。目前,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洛河南北對應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
新區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底,新區已累計完成投資180億元。市政道路累計開工48條、75公里,竣工35條、47公里,並配套建設了水、電、熱、氣、通訊等設施。新區園林綠化面積達210萬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計開工605棟487萬平方米,竣工323棟234萬平方米。 市四大班子遷入新區辦公,體育館、游泳館建成投用,洛龍區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區、高層次人才小區等項目建成投用。
【物產資源】
洛陽物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欒川縣。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天然葯物理學480餘種。水資源也很豐富,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廛河、澗河等河流和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
【綜合實力】
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95.5億元,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3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1.6億元,增長34.6%,其中工業投資457.3億元,增長5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9億元,增長18.5%,增幅創2000年以來新高;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增長3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93.6億元,實現利稅287.7億元、利潤181.3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雙雙保持兩位數增長,實際增速分別達到10%和12.3%。
【農村經濟】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林果、中葯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奶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還是重要的葯材產地,種類多達1480餘種。洛陽是河南小麥重要產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馳名全國,畝產高達千斤以上。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產基地縣。
【洛陽市花】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名園代出,別饒幽趣,國色天香,艷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陽園囿,數以百計,或鳳閣龍樓,上連霄漢;或剔透玲瓏,奼紫嫣紅。歷代文人騷客,潑墨古剎,揮毫岩壁,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牡丹應當是國花。
推薦於 2017-10-11
『陸』 求關於洛陽文化和歷史的英文介紹,越長越好~
洛陽的歷史可以寫一個書架的書了
『柒』 洛陽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太多了,洛陽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5000年的文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可以感受到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氣息。
『捌』 中國洛陽的歷史簡介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悠久的歷史留給洛陽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玖』 「東都洛陽」 的來歷
東都是相對西都西安來說的。
首先,唐朝擁有天下,李家的關隴軍事集團主要依靠的是關東(今天的晉冀魯豫一帶)的豪強武力,如瓦崗軍之類,而關東的士人、民眾的政治信仰在洛陽,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經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了北方的一統,人心所向在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後裔,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洛陽語音為標准制定的,而不是關西的方言。為了籠絡關東的文人學士,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模的科舉考試。
總的來講,洛陽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的過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歷時15年。
唐玄宗開元之治29年,以洛陽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唐哀宗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廢掉。
『拾』 介紹洛陽文化1500字作文,,,
洛陽文化,是產生於洛陽地區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文化不同於中國其它區域性文化,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有極為重要地位。
洛陽,因位居洛水之北而得名。據史籍記載:西周初年此處稱「郟 」,周公營建「王城」與「成周」稱「洛邑」,或「新大邑」。到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為東周國都。戰國時始有「洛陽」之稱。西漢未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稱「宜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改「洛」為「雒」。曹魏、西晉、北魏復改「洛陽」。隋湯帝在洛陽建都,先後稱「東京」和「東都」。唐朝和武周時期稱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五代時曾建都洛陽的後梁稱「西都」。到後唐稱「雒京」。後晉、北宋均稱「西京」。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為避諱「洛」字,又改「洛」為「雒」。清代迄今,仍稱洛陽。
洛陽文化,就廣義而言等同於河洛文化。意指黃河由河曲、渭水而東,中經砥柱之險,過孟津、滎陽,直達鄭州,這段大河以南,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包括洛河、伊河流域及登封、嵩山周圍等地的古代傳統文化。狹義說,指現今洛陽市所轄的一市(偃師)、八縣(孟津、新安、宜陽、伊川、汝陽、洛寧、嵩縣、欒川)、六區(澗西、西工、老城、厘河、洛龍、吉利)共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古代傳統文化。
中國版圖遼闊,不同區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區域文化,如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等等。作為洛陽文化,有區別於其它區域文化的重要特徵。
1、核心性:一是從地理上看,洛陽位於古代中國的腹心,「居天下之中」。它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闕聳立,西有秦嶺在望,東有嵩岳峻極;伊、洛、澗蜿蜒其間,東邊的虎牢成皋,西面的函谷澠崤,是古代東西重要關口;北邊的孟津,是黃河上的古渡,東南的轅關,則是直達江淮的戰略要地,南邊的伊闕關是通往漢江的要道。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質肥沃,物產豐實,風光秀麗,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勢甲天下」之稱。二是從洛陽文化的內容看,以洛陽為中心形成的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我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洛水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洛陽是鑲嵌在河洛大地上的一顆璀秈的明珠。「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103個帝王,歷時1529多年。中國都城的歷史便是從這里開始的。洛陽在中國七大古都中,是建都歷史最長、居住帝王最多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千餘年間,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五大古都群,舉世無雙,它是河洛文明的象徵,是洛陽文化的重要基礎。無論是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還是講到區別於任何區域文化的河洛文化,都離不開研究洛陽文化。洛陽文化在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中處於無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2、正統性:早在50萬年以前,洛陽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過著不定居的原始人類生活,創造了原始的古代文化。7000年前,洛陽地區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開始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5000年前,洛陽地區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用石器生產,創造著更為先進的古代文化,為中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1世紀,洛陽地區進入奴隸制社會,產生了國家,夏王朝在此誕生。之後,中國第一個學校在此出現,儒、道、神學均產生於此。據不完全統計,洛陽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許多震撼全國、影響世界的第一大事,它們構成中國正統的古代文化的大部分內容,就是到了北宋以降,在洛陽產生的洛學仍然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700餘年間統治階段的正統文化。此後,洛陽文化隨著洛陽地位的變化以及洛陽地區經濟發展的遲滯而趨於衰落,但是作為洛學的「伊洛淵源」,洛陽文化古風猶存,影響海內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隨著洛陽社會經濟的振興,洛陽文化也在揚棄中繼續得到發展。
3、穩定性:又叫文化惰性,亦稱文化保守性。指每種文化在發展過程的慣性作用。洛陽文化產生以後,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即使部分文化失去了固有的價值,但是在歷史上也不容易消失。洛陽文化作為一個文化系統的形成過程,是在文化世代連續傳遞的基礎上不斷容納和增添新因素的過程,這個過程形成洛陽文化的積淀。洛陽文化的文化積淀極深,文化學認為,文化積淀愈深,文化的穩定性愈強。因為洛陽文化積淀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同基礎上,並通過這種深層次的感知認同又一代一代向下傳遞,播灑於人的靈魂中,流淌在人的血液里,因此,不是任何力量能夠隨便消滅它的。如,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學禮於周,形成儒學。儒學歷經滄桑,流播千古,即是五四時期「砸爛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老二」,但最終砸不爛,打不倒,其照例發展。由此可見,洛陽文化的穩定性極強。這是民族之魂、民族之光,是中華五千年燦爛古代文化的希望所在,它將永遠放射出耀人的光輝。
4、擴散性:洛陽文化以其無與類比的中心性、歷史長期演進的正統性和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內核的穩定性,通過社會交往和時代變遷而廣泛擴散開來。這種擴散過程,是洛陽文化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以洛陽為中心向周邊逐步傳播的過程。如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洛陽,西漢皇帝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進行譯經,並組織人員學習、消化,然後由洛陽逐步向周邊擴散,傳向全國各地,又傳向東南亞各國。當然,在這種擴散過程中,洛陽文化以其極大的能力,與各種外來文化亦互相學習,不斷交流,最後不斷融合,吸收各種外來文化,使自己更加完善和嚴整,愈益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的進一步擴散,又極大地影響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整個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