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秦國的歷史
秦國起源於一個給周天子養馬的部落,後來養得好被封子爵,據說叫非子。
西周末年戎狄攻入鎬京,秦襄公率軍打敗戎狄,護送周平王到洛陽。由此被封為伯爵,始建秦國。到第三代秦憲公時國都遷到平陽(今陝西岐山縣),第六代秦德公遷都至雍城(今陝西鳳翔)。第九代國君秦穆公即位後,秦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勵精圖治,經過和晉國的幾次戰爭後逐漸開始向中原發展。晉文公死後,中原霸主空缺,秦穆公想趁機稱霸中原,便進攻鄭國。鄭國久攻不克後,秦軍撤兵,在滑(河南緱氏鎮)的時候被晉軍打敗。自此秦國暫停了向中原進軍的步伐,轉而開始收服西面的戎狄部落,這也為日後秦國全力東向解除了後顧之憂。
至二十六代國君秦惠文王時,秦國正式稱王國。惠文王統治時期繼續沿用了商鞅變法的各種措施,並且重用張儀,樗里疾,司馬錯等人。秦國在軍事上重創六國軍隊,佔領了巴蜀,商洛地區,政治上實行以連橫破六國合縱之策,已經基本稱為六國之首。第二十八代國王秦昭襄王統治期間是秦國正式成為六國霸主的時期。昭襄王繼位初期是宣太後和丞相魏冉執政,後期親政後又任用了范雎,甘茂,白起等名臣猛將。政治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主要成就有:郢都之戰佔領楚國首都,奪取現湖北襄陽,荊州一帶;長平之戰重創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控制了上黨郡以及太行山區的大部。此外,秦軍於公元前256年進入洛邑,東周正式滅亡。
最後就到了第三十一代國君秦王嬴政,這里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
② 秦國發展歷史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趙氏(據《史記》記載,秦、趙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從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公元前207年,秦國滅亡於秦末農民戰爭。
上古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到戰國姓氏逐步統一,而一般以氏作為單一的姓氏。秦、趙皆為嬴姓趙氏,戰國末演變為「姓趙氏」,故秦始皇當曰趙政而非「嬴政」。後世出於誤解叫秦始皇為「嬴政」)。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人善戰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③ 秦國歷史簡介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專姓(少昊氏之後),屬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④ 秦國的歷史
歷史起源
造父封趙
秦之先為嬴姓,世代輔佐殷商。商末,周武王伐紂,秦國祖先惡來效忠商紂被殺,嬴姓中衰。 直至西周中期,惡來之弟季勝一系的造父善於御戎(駕馭馬車),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王為亂,造父駕車一日千里,為周王室平亂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戰功封造父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造父族於是為趙氏。
別居犬丘
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連帶受寵。周孝王時期,造父侄孫非子被安置於汧、渭之間管理馬匹,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於秦,別出大駱之族,作為周朝的附庸,繼續嬴姓的祭祀,號曰秦嬴。非子死後,其子秦仲與戎人血戰有功,周封秦仲為大夫。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庄公。
編輯本段興盛時期
位列諸侯
經過長達百年的慘淡經營,秦暴霜露、斬荊棘,逐步適應了西陲惡劣環境,實力與日俱增。 前771年,西周王朝周幽王之子宜臼敵通犬戎,犬戎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犬戎大軍盤踞於鎬京,王子宜臼召集諸侯勤王,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襄義舉,驅犬戎,保社稷。 前770年,宜臼即位為周平王,平王懾於犬戎之威,決意東遷洛邑以避其鋒,秦襄公為周王室開路,護衛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為諸侯,並許之「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得到了周王室的空頭支票,誰也沒有想到僅僅20年,秦襄公以及他的兒子秦文公就讓這個支票兌現了。
秦晉之好
秦文公之後,又經數代國君的努力,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歧豐之地皆納其下,又先後滅盪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征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秦德公元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佔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為西方新興強國。 秦宣公時,秦軍與剛剛統一不久、與自己同樣處在高速擴張狀態中的晉國發生邊境沖突。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長命,幼弟任好立,是為秦穆公。秦穆公很有雄心,為了使晉國親於秦,先後擁立晉惠公、晉文公來安定晉國的混亂局面,本想立晉文公已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最後晉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強大晉國、稱霸中原,為秦國未來的不得志種下了惡果。
稱霸西戎
秦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卻不料中途被晉所阻,崤之戰中秦軍主力全軍陣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此時晉國正處於君明臣賢、國富民強的巔峰時期。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將戰略目標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後,秦穆公將矛頭指向西戎,史載「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編輯本段稱霸受阻
東進受阻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國力得到加強,不久穆公歸天,太子罃立,是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向晉挑戰,與楚靠攏,欲與楚形成對晉國的夾攻之勢。時晉靈公頑劣成性,趙盾(亦為造父之後)把持晉政,晉國霸權幾欲崩潰,楚莊王北上爭雄於晉,然秦屢攻晉國後方,卻難得一勝。 前604年,秦共公薨,子榮立,是為秦桓公。桓公不恤國政,民多怨也。前597年,楚莊王大敗晉師於邲,晉國霸業驟衰,桓公陰攻晉之肋,不想卻被令狐文子大敗於輔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盟攻晉,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石立,是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繼續奉行聯楚攻晉的方針,時晉悼公立,諸卿和睦,晉國復強,楚國退出爭霸行列,晉悼公復霸中原,諸侯歸心,秦無力再與晉國周旋。
偏安一隅
在前546年晉楚弭兵之盟後,秦景公也著力改善與晉國的外交關系,雙方重溫秦晉之好。 當雙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後,晉國六卿輪番執政,太史公曰:「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晉為城池,晉六卿內訌,政令不能統一,秦國就這樣踉踉蹌蹌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三晉伐秦
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攻滅智伯,智氏覆亡。趙襄子執政,三家架空晉君,號稱「三晉」。前425年,趙無恤卒,魏斯繼之為執政。前413年,魏斯率領三晉聯軍向諸侯發難,三晉勢力急劇膨脹。 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氏迅速強盛,拜吳起為將,侵吞秦之西河,窺視關中。秦簡公、秦惠公屢次攻魏,意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吳起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不能敵。 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兵50萬與魏軍一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輸得傾家盪產,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幸運的是三晉中趙國不滿魏國的壓制,趙魏反目,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結怨於諸侯,秦國的壓力大減,前385年,秦公子師隰回國即位,是為秦獻公。獻公立,仿魏制而用於秦,秦國局勢得以穩定。
編輯本段大國崛起
商鞅變法
前361年,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梁立,是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惠文稱王
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立,是為秦惠文王。這時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剝奪政治特權的舊貴族一起發難,發起針對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為了緩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車裂商鞅。商鞅雖死,但「秦法未敗」。秦惠文王繼續奉行商鞅變法以來的國策,對外發展。 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秦軍聯韓魏攻打齊楚,敗義渠國,吞並巴蜀,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四雄並立
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已初露一統之端倪。 魏國經魏惠王時代的消耗,國力匱乏,在秦、趙、楚、齊等大國的夾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晉當中趙肅侯已經取代魏國成為了三晉的領軍人。趙肅侯、趙武靈王父子一生征戰,使趙國雄踞北方。 齊國與秦國不接壤,得以獨立發展,在對抗強魏的過程中與秦國是牢靠的戰略夥伴,田氏代齊後,經齊威王、齊宣王、以及齊愍王前期的80年開發,齊國富甲一方,與秦成東西並立之勢。 楚國的吳起變法曾經令楚國強盛一時,楚悼王死後,新法基本被廢,由於楚國本就雄厚的國底,再經歷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國於前333年,大敗越王無疆,並吳越之地,天下震動。
昭王稱霸
前307年,秦武王氣絕而亡,諸公子爭力,穰侯魏冉欲立羋八子之子悝,趙武靈王趁秦亂而謀之,於燕立趙稷,秦人納之,是為秦昭王。昭王幼,羋八子為太後,穰侯攝政。 前293年,韓魏欲攻秦,秦將白起戰於伊闕(河南洛陽南),大敗二國聯軍,斬24萬人,擄魏韓聯軍統帥魏國大將犀武。 前283年,燕趙之相樂毅率三晉、秦、燕五國之兵而攻齊,陷齊70餘城,後田單雖復國,然田齊衰敗大勢已定。 前278年,秦將白起出武關伐楚,次年攻入楚國腹地,陷郢都,楚卒潰敗不能戰,楚頃襄王遷都陳丘以避秦軍之鋒。 自此齊、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趙相爭之勢。前270年,秦王稷見欺於趙惠文王,昭王怒,攻趙閼與,趙將趙奢於閼與大敗秦軍。 秦昭王知趙之強方銳,不可與之爭,乃用范雎為相,迫宣太後歸政,逐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范雎出謀「遠交近攻」,昭王以為然,定為國策。 前260年,秦昭王攻韓,韓割上黨以賂秦,上黨降趙。秦昭王怒,欲奪上黨。趙起傾國之兵以拒秦,秦調關中之卒以攻趙,兩軍對峙於長平,趙廉頗不能退秦,王齕不能敗趙,相持數年。 趙孝成王以趙括為將,秦昭王秘遣白起為帥,趙括攻秦不克,趙軍糧道被截,反被秦軍所圍46天,趙括戰死,白起坑殺趙軍40萬於長平。趙國一蹶不振。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秦國的險勝而告終,秦國的最後對手被擊潰,統一天下終成定局。
編輯本段國家統一
滅韓
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滅趙
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 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
滅燕
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准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准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 前226年,秦王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前222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滅魏
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設立碭郡。
滅楚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以逸待勞,按兵不動。 前224年,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並在蘄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城下。 前223年,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壽春,俘虜楚王,楚國滅亡。秦在楚地設九江郡。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 滅掉楚國的王翦大軍繼續南下,造戰船渡長江,消滅項燕余部和昌平君,並於前222年攻陷楚國南部的會稽,俘虜分散於江南的原越國王族後裔。秦在越地設會稽郡。
滅齊
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准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秦國的發展始自穆公,因受制於晉國,其後15代200餘年困於西戎。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方迅速強大,其關鍵就在於獎勵耕戰,廢除世襲。而後昭襄王任用范雎,遠交近攻,長平之戰坑趙人40餘萬,又亡東周,奠定了統一基礎。自始皇奮六世餘烈,終一統六國。
編輯本段改革制度
中央集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准,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准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准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因可判死罪的失職而領導民工起義。反秦斗爭隨後由項羽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這時趙高殺丞相李斯,殺二世,立始皇弟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
政治制度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歷代國都
1.西垂 (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陝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陝西眉縣東北) 5.平陽(陝西眉縣西) 6.雍城(陝西鳳翔縣治) 7.涇陽 (陝西涇陽北) 8.櫟陽(陝西臨潼縣北) 9.咸陽(陝西咸陽市東)
國家屬性
始封此國者 1. 周孝王(在位年BC891年至BC886年之間)封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分土為附庸,保西陲,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2.周宣王五年(BC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有子五人,立長子庄公。周王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甘肅天水地區的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縣一帶)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3. 周平王(BC770年)遷都洛邑,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興亡年代 前9世紀 至 前206年 滅亡原因 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 史書記載 史記 卷5、卷6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秦國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鹽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覺墳墓中殉葬人數最多的一座。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 秦國貨幣
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 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達。 發明了鉻鹽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編輯本段秦國君主
秦侯
10 前857年 - 前848年 秦非子之子 《史記·秦本紀》
秦公伯
3 前847年 - 前845年 秦侯子 《史記·秦本紀》
秦仲 仲 23 前844年 - 前822年 秦公伯子 《史記·秦本紀》
秦庄公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謂名其
《索隠》認為「其」非名 44 前821年 - 前778年 秦仲長子 《史記·秦本紀》
1 秦襄公(立為諸侯) 開 12 前777年 - 前766年 秦庄公子 《史記·秦本紀》
2 秦文公
50 前765年 - 前716年 秦襄公子 《史記·秦本紀》
秦靜公
《秦本紀》作秦竫公,皆通用
未即位 秦文公子 《史記·秦本紀》
3 秦憲公
《秦本紀》誤作秦寧公 立 12 前715年 - 前704年 秦靜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漢書·古今人表》
4 秦出子 《漢書·古今人表》謂其名曼 6 前703年 - 前698年 秦憲公子 《史記·秦本紀》
5 秦武公 族譜載其名說 20 前697年 - 前678年 秦憲公長子 《史記·秦本紀》
6 秦德公 族譜載其名嘉 2 前677年 - 前676年 秦憲公子、秦武公弟 《史記·秦本紀》
7 秦宣公 族譜載其名恬 12 前675年 - 前664年 秦德公長子 《史記·秦本紀》
8 秦成公 族譜載其名載 4 前663年 - 前660年 秦德公子、秦宣公弟 《史記·秦本紀》
9 秦穆公 任好 39 前659年 - 前621年 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 《史記·秦本紀》
10 秦康公 罃 12 前620年 - 前609年 秦穆公子 《史記·秦本紀》
11 秦共公 《春秋》謂名稻,《史記索隱》謂名貑 4 前608年 - 前605年
舊誤作前608年 - 前604年 秦康公子 《史記·秦本紀》
《左傳·宣公四年》
12 秦桓公 《春秋分紀》謂名榮 28 前604年 - 前577年
舊誤作前603年 - 前577年 秦共公子 《史記·秦本紀》
程公說《春秋分紀》
《左傳》
13 秦景公 《世本》謂名後伯車
《春秋分紀》謂名石 40 前576年 - 前537年 秦桓公子 《史記·秦本紀》
《春秋分紀》
14 秦哀公
《秦記》作秦畢公
《史記索隱》作秦[王畢]公 族譜載其名籍 36 前536年 - 前501年 秦景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秦夷公 未即位 秦哀公子 《史記·秦本紀》
15 秦惠公 族譜載其名寧 9 前500年 - 前492年 秦夷公子 《史記·秦本紀》
16 秦悼公 族譜載其名盤 15 前491年 - 前477年 秦惠公子 《史記·秦本紀》
17 秦厲共公
《秦記》作秦剌龔公
《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 刺 34 前476年 - 前443年 秦悼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18 秦躁公
《史記索隱》作秦趮公 族譜載其名欣 14 前442年 - 前429年 秦厲公子 《史記·秦本紀》
19 秦懷公 族譜載其名封 4 前428年 - 前425年 秦厲公子、秦躁公弟 《史記·秦本紀》
20 秦靈公
《秦記》作秦肅靈公 肅 10 前424年 - 前415年 秦懷公孫、秦昭太子之子 《史記·秦本紀》
21 秦簡公 悼子
楊寬及王蘧常認為「悼子」非名 15 前414年 - 前400年 秦厲公子、秦懷公弟
《秦記》謂秦靈公子 《史記·秦本紀》
22 秦惠公 族譜載其名仁 13 前399年 - 前387年 秦簡公子 《史記·秦本紀》
23 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 族譜載其名昌 2 前386年 - 前385年 秦惠公子 《史記·秦本紀》
24 秦獻公
《世本》作秦元獻公
《越絕書》作秦元王 《史記索隱》謂名師隰
《呂氏春秋》謂名連 23 前384年 - 前362年 秦靈公子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呂氏春秋》
25 秦孝公
《越絕書》作秦平王 《史記索隱》謂名渠梁 24 前361年 - 前338年 秦獻公子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26 秦惠文王
簡稱秦惠王 《史記索隱》謂名駟 27 前337年 - 前311年
前324年改元 秦孝公子 《史記·秦本紀》
27 秦武王
《秦記》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 《史記索隱》謂名盪 4 前310年 - 前307年 秦惠王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28 秦昭襄王
簡稱秦昭王 《史記索隱》謂名則,一名稷 56 前306年 - 前251年 秦惠王子、秦武王弟 《史記·秦本紀》
29 秦孝文王 《史記索隱》謂名柱 1 前250年 秦昭王子 《史記·秦本紀》
30 秦莊襄王
簡稱秦庄王 本名異人,後改名楚,又作子楚 3 前249年 - 前247年 秦孝文王子 《史記·秦本紀》
《戰國策》
31 始皇帝 政 37 前246年 - 前210年 秦莊襄王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
32 二世皇帝 胡亥 3 前209年 - 前207年 秦始皇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列傳》
秦王子嬰 子嬰 1(實際僅46天) 前206年贊同3| 評論
⑤ 關於秦朝歷史總結,從秦始皇到劉邦
秦朝滅亡三大根本原因
一. 統一中國後,沒有讓人民休養生息。
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國以後,仍然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這使得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更加苦難深重,不負重荷。
二.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修長城的苦痛,可以通過孟姜女哭倒長城,可見一斑,另外統一後秦始皇下令修直道,馳道,這也是極為艱巨的工程。直道是通往邊關前線的直路,無論遇到高山還是湖泊,仍要挖山土埋,以求其直,而馳道好比現在的高速公路,需要馬車能夠奔跑,別說是十條二十條,就是一條,其工程之大,勞民之重,已是前所未有。這些是有用的,沒用的如修陵墓,宮殿,更是舉不勝舉,最著名的便是極為奢華的阿房宮。
三. 不能順應潮流,依然殘暴統治。
統一後秦仍實行商秧以來沿用的法家政策,沒有融匯百家之長,最著名的「焚書坑儒」,就是約束思想,殘酷統治的典型例證。
法家政策是以嚴酷的法制統治人民,其嚴酷程度,歷史罕見,這種政策有其利,是秦統一中國的基礎,有先進性,但物極必反,又因其殘暴一面,令秦迅速滅亡,令人不免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嘆。秦始皇渴望大秦江山千秋萬世,可是只持續了二世,這恐怕是他作夢也想不到的。
秦朝滅亡的原因,成為後世封建王朝的前車之鑒,吸取教訓,方能進步,方能久安,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國,沒有經驗教訓可以遵循,這使他註定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⑥ 秦朝對歷史發展有哪些巨大貢獻
1、統一文字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准,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
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准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2、廢封國,立郡縣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3、統一貨幣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4、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
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5、北擊匈奴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全國統一以後,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
蒙恬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
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並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築塞。
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於河套。這對於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6、創皇帝制
秦王嬴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謚號。
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⑦ 秦朝歷史發展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國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 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接收周朝在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的領地。
秦始皇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國祚共十四年。
請採納
⑧ 秦朝的歷史發展歷程
太後說,如果大王的一隻腿壓在我身上我會覺得很重,如果大王的整個身體他在我身上我不覺得很重。這是我今天看到一句較有意思的話。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宣太後是何等人來也。她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的哥哥的母親。秦始皇的曾祖父是秦昭公,秦昭公哥哥因沒有兒子而由昭公繼任,時昭公年小,遂由其母暫掌政權,這就是最早的太後專政。宣太後的那句話是用來比喻權益的交換。說得如此的裸露。
今天無事在圖書館轉悠,看的都是些雜七亂八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書,中國還有很多的歷史在我的心中還是一片迷霧,今天我又撥開了一場迷霧。是一部關於大秦帝國的發展史。秦國的祖先始於周朝,因養馬而聞名一時,遂周天子便賜名賞地。再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到秦穆公時,已稱霸一時,是為春秋五霸(很多人在質疑,說應有吳王和越王,也就是卧薪嘗膽的那個故事)。再由秦孝公的強秦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國中最強的國家。再由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中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但最要的是了解那個時候政治,文化背景。
不就是有一個各國之間互換人質的政治制度,我覺得有一些荒謬。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就是這樣作為人質而送到秦國的。而秦始皇就是在那樣的環境出生的(生於長平大戰期間,就是趙括的紙上談兵)。更使秦始皇的一生賦予了更多的傳奇色彩。至今史學界還在拚命的研究秦始皇身世之謎。就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前是呂不韋的侍妾,因異人向其索要,而贈予異人。於是人們就在質疑,趙姬在隨異人之前是否懷有生育?這樣的質疑是不是太過於無聊。這樣的問題不就是之有呂不韋和趙姬知道,或者說只有趙姬知道,自然她是不會像外人透露的,又會有誰知道呢?而史學家們就在不同的側面和史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看來這是無聊的,就算他是呂政,並不是秦家的正統血脈,也不影響他在我心中,偉岸而高大的形象。
500多年的戰亂最終就結束在秦始皇的手中。
⑨ 秦國歷史有些混亂,具體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嬴姓,趙氏。
據史記秦本紀,西周周孝王版因秦祖先非子善養馬權,因此將其封於秦,作為周朝分封國。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為公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周朝給其封地在今甘肅河東地區到陝西一帶。
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今甘肅天水到隴南一帶)建都近300年。雍城遺址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9)秦國的發展歷史總結擴展閱讀: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系,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並入秦國。戰國時期,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秦王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君主制帝國,秦帝國較西方的羅馬帝國還要早兩百年。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⑩ 秦國的歷史發展史
第一來階段:從平王東遷源到秦穆公時期
秦國人的祖先原先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周孝王認為他們勞苦功高,就把秦邑賞賜給了他們。於是,秦成為這些人的族稱,但這他們建國還為時尚早。第一階段是秦國的建國時期,秦國在西陲站穩了腳跟,不斷的發展國力,打牢了國家基礎。因此秦穆公繼位以後開始謀求向東面的中原發展。
第二階段:秦穆公到秦孝公時期
秦穆公繼位以後,開始謀求向東面發展,進而稱霸中原。不過當時還有強國擋在了秦國和中原之間,那就是老牌諸侯晉國。
第三階段:秦孝公到秦昭王時期
戰國時代百國林立的狀態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戰國七雄之間的相互角逐和兼並,而秦國由於東進的意圖十分明顯,而且國力強大,由此成為眾矢之的,各諸侯都聯合起來反抗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