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1.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廢除科舉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學堂盡 快興辦起來以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
2.科舉制擴大了城鄉差距。在科舉制度下,士人趨於鄉村—城市—鄉村間的流動模式,遍布鄉村的士人從鄉村流入城市,最後又從城市回到他們心理與情感上真正認同的人生歸宿——鄉村,這種流動模式維持著城鄉文化一體同步發展。
3.有利於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學的興起,使得中國的學生能夠接觸到 近代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而不再是空洞無用的儒家經典, 擴充了他們的知識面,改變學生知識結構,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 眾的整體素質。
4.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地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在中國,中國社會觀念的基礎是儒家思想,它也是調節人際 關系、社會平衡、君臣關系的杠桿,儒家倫理思想通過儒家經典傳播方式實現了對國人思想的滲透,牢牢控制著人們思想。
5.考試與選官的脫離。科舉制擔負著為政府選拔人才作為官員的任務,科舉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了一個從政治錄用到政治角色養成的行政錄用機制,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上下溝通、滬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舉制度廢止後,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缺失。民國時期,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南京政府設立考試院,但它已無法像中國古代一樣組織全國規模的大型選官考試了。
6.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極大地沖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㈡ 廢除科舉制度的意義
1、廢除科舉制度,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
2、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沖擊版儒家學說權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3、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4、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2)廢除科舉有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是1904年1月廢除的。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3年,張之洞、袁世凱等會奏漸停科舉,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
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㈢ 科舉制的廢除有何意義
廢除科舉復制度,搗毀了封建官制僚制度的基礎
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沖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㈣ 廢除科舉制的意義是什麼
廢除科舉制來度,搗毀了封建官僚源制度的基礎
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沖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6904038.html
㈤ 科舉制度的廢除有何意義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注》等書。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㈥ 廢除科舉制有何影響
梁啟超說「科舉非惡制也」,認為「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發明也」,公開說「復科舉便!」;杜亞泉說:「吾直以當日之設學堂、廢科舉,為多事矣」;孫中山則說「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胡適認為「(科舉)確實十分客觀、十分公正…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政府應掌握在最能勝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員並非天生就屬於某一特殊階級,而應通過某種向所有志願參加考試的人敞開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來選任」,「學堂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學堂不能代替考試的制度;用學校代替考試,是盲目的改革,結果造成中國二十五年來用人行政沒有客觀的、公開的用人標准」。
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這給清末和民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傳統的就不說了)
第一,農村教育的停滯。最初,人們預測,「科舉廢矣,學堂其必勃然興」,蓋上可「以用於科舉之費而用於學堂」,下則「以求於科舉之人才而求於學堂」,學堂之經費和學生都會「頓增無數」。不過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中國傳統教育投資是比較低的,而新式學堂教育的投資則比較大,辦學經費遇到了困難;出於對讀書前景的失望和對新的教育體制的不信任,家長們也不再熱衷於將學生送進學堂,他們甚至擔心「習體操也,謂將練習飛檐走壁,以為竊盜之預備;學唱歌業,謂將練習吹彈演唱,以為優伶之預備;信口詆謗,無所不至」。這樣,在農村,讀書人的數量日益減少,平均識字率逐漸降低。
第二,科舉制擴大了城鄉差距。在科舉制度下,士人趨於鄉村—城市—鄉村間的流動模式,遍布鄉村的士人從鄉村流入城市,最後又從城市回到他們心理與情感上真正認同的人生歸宿——鄉村,這種流動模式維持著城鄉文化一體同步發展。科舉廢除後,傳統士紳區城市就讀,調走了文化資源,鄉村文化開始衰落,他們區城市就業,則抽走了鄉村的資金,鄉村經濟開始貧窮。從教學內容看,各類學堂中學的是法政、醫學、工業、和外語等專業,學農業的很少。新式學堂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培養的是適應城市的知識分子,必須在城市謀生,而在農村無法就業。「科舉制雖以一紙詔書廢除,但是新式學堂卻非一紙詔書所能在農村建立,這導致了士紳流向城市就讀就業,也帶走了鄉村的文化和經濟資源」。
第三,考試與選官的脫離。科舉制擔負著為政府選拔人才作為官員的任務,科舉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了一個從政治錄用到政治角色養成的行政錄用機制,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上下溝通、滬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舉制度廢止後,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缺失。民國時期,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南京政府設立考試院,但它已無法像中國古代一樣組織全國規模的大型選官考試了。
㈦ 為什麼說廢除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科舉制度不適合中 國 社會發展,它的廢除暗示著中國將走向專新的發展,它是在帝圍主義入侵屬中國,使中國淪為殖民地時期廢除的將西方一些新思想傳入中國′它不僅 在藝術上、廢除科舉制度還能在自然科學上起到推動作周所以說廢除科舉制變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大事
㈧ 八股取士的廢除有什麼歷史意義
1 廢除科舉取士,興起學校教育,中國教育現代化開始到來。
2 廢除科舉取士,農村讀書做官的夢想破滅,農村生活退化,逼迫部分青年到城市謀生,客觀推進中國城市化進步。
㈨ 為什麼說廢除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晚清政府這一重大舉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使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被打破,促進了思想解放
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廢科舉加速了儒學的解體,使儒學地位日益降低,最終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體。人們的思想因掙脫了制度文本的約束而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立憲主義、共和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民主與科學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揚。
二. 大大推進了20世紀初中國科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首先,科舉的廢除使四書五經失去獨尊地位並導致經學衰微,這使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從可能變為現實,於是分支學科相繼獨立,為科技文化在20世紀初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其次,科舉的廢除改變了過去人們所習慣的思想活動路徑,造就和壯大了現代科技知識分子隊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進了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三.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廢除後,近代新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全國各地新學堂數量直線上升。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興辦,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各級各類學堂配套成體系,這表明資產階級性質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它使教育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 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
隨著科舉的廢除和新學堂的創辦,近代新知識分子隊伍迅速壯大,他們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開拓了文化視野,逐漸放棄通過考試求功名的觀念,就職開始走向多元化,並逐漸形成一個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團體,把救國與向西方學習結果起來,推進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五. 促進了仕學分途,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
科舉的廢除使中國知識分子擺脫了對政治與王朝的人身依附,擺脫了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讀書做官」思想的束縛,開始關注學術的獨立品格,認識到「治學與做官是兩途而不是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
總之,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是中國政治變革的一個重大決策,也影響到20世紀初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