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甘肅白銀市歷史發展

甘肅白銀市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7 12:49:23

❶ 甘肅省白銀市的簡介

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黃河上游。又稱銅城。轄白銀、平川2區和靖遠、景泰、會寧3縣,市府駐白銀區。面積2.12萬平方千米,人口144.56萬。漢族為主 ,另有回、滿、藏、東鄉等少數民族。原為礦區,因產白銀而得名,又因銅礦儲量和開採在全國地位顯著,得「銅城」別名。1958年設市 , 1963 年撤市改為蘭州市白銀區,1985年恢復白銀市。礦產資源有銅、鉛、鋅、金、銀等金屬礦產及硫磺、煤炭、石膏、石灰石、芒硝、氟石等非金屬礦產,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在12億噸以上,石膏儲量 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 億多噸。地下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市區,水能資源充足,大峽水電站位於和榆中縣交界的黃河大峽峽谷出口段上。黑瓜籽、白蘭瓜、發菜、灘羊皮為土特產品。已成為全國矚目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並形成了電力、煤炭、稀土、化工、紡織、加工、建材等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次要地位。有金魚公園、鐵木山等名勝。
地理位置:東經103°3′-105°34′和北緯35°33′-37°38′之間
白銀市 面積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5萬人(2004年)。
白銀區,面積1372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730900。
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30913。
靖遠縣,面積5809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30600。縣人民政府駐烏蘭鎮。
會寧縣,面積6439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30700。縣人民政府駐會師鎮。
景泰縣,面積5483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730400。縣人民政府駐一條山鎮。
白銀氣候為中溫帶半乾旱區向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間,屬東南季風氣候西北部邊緣區。全市由南向北分三個氣候區,乾燥度華家嶺至會寧縣城間屬半乾旱區。靖遠縣城向北至白銀、景泰間屬乾旱區。白銀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孕育了世代的白銀人,也孕育了白銀悠久的歷史。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內有半山文化遺址、吊溝古城漢墓、糜灘石器文化遺址、景泰龜城、明代長城、鍾鼓樓、寺兒灣石窟、法泉寺石窟、北城灘城堡遺跡、牛門洞新石器新陶遺址等文化遺跡。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藝術、城堡建築及馳名的「絲綢之路」,雄偉壯美的萬里長城,都在敘說著白銀悠遠的歷史。
自然風光以孤島狀分布,主要有鐵木山、烏蘭山、桃花山、屈吳山、壽鹿山、哈思山等,它們森林茂密,風光迷人,並有宏偉的寺廟建築。景泰縣老龍灣黃河石林氣勢壯觀,氣象萬千,被稱為中華奇觀,是一處獨具豐韻的旅遊景觀,已被列為甘肅中部黃金旅遊線之一。
白銀市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有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會寧縣,現在會寧縣被國家批准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會師樓、長征景園等成為新旅遊景點。

❷ 甘肅省白銀市的由來

白銀地區礦產豐富,開采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白銀礦藏的開采,始於漢代,回明朝洪武年間,官方曾在答現市政府駐地設立辦礦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又因銅礦儲量和開採在全國地位顯著,得「銅城」別名。

❸ 白銀市地名的來歷

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版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權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❹ 甘肅省白銀市有多少年歷史

那裡?各地歷史都不一樣!白銀市是一個組合城市,各地都沒有共同的習俗語言。白銀區(除四龍)和景泰縣西南部以前屬蘭州市皋蘭;景泰縣東部、靖遠縣和平川區以前屬於武威地區;會寧縣以前屬於定西地區。

❺ 白銀市的來歷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的由來
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20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並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❻ 白銀最早是誰發現的

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從此白銀地區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從公元前221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銀地區的行政建制經常變化,歸屬不定。解放前的幾千年中,天災不斷,戰亂頻繁,老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以後,白銀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並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和煤炭生產聞名於全國。

主題詞:白銀、景泰、靖遠、平川、會寧、歷史。

白銀市在祖國的版圖上,位於東經103°33′—105°31′、北緯35°25′—37°39′的區域內,東鄰寧夏,西接武威,南依隴中,北靠內蒙,轄三縣兩區(靖遠、景泰、會寧三縣,白銀、平川兩區),總面積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萬。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各縣、區年均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區土地肥沃。黃河流經白銀214公里,祖厲河、關川河總長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山區,包括二陰山區和乾旱山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幾十座,超過3000米的高峰的兩座。山間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銀市區;還有靖遠的劉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銀水川、四龍和靖遠平堡、北灣、中堡、城關、糜灘、東灣以及景泰五佛,還有祖厲河兩岸的一些地方。這些河谷盆地面積雖然很小,但人口卻比較稠密。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靖遠境內曾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馬家窯文化,會寧境內也有幾處古老的文化,如牛門洞古墓遺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陽山一帶也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遺存。景泰縣境內的張家台、營盤台、寺灘、喜集水等處出土過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細石器等,經考證屬新石器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跡的發現,說明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黃河白銀段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則由西向東,經黑山峽入寧夏境內。以全市轄地作為整體,景泰縣、白銀區居西北,靖遠、會寧則居東南(平川區暫不論,包括在靖遠內敘述)。兩大地區基本以河為界,一處河西,一處河東(靖遠劉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春秋戰國時期,景泰、白銀區一帶還是我國古代羌族人民的駐牧地,靖遠、會寧一帶為義渠戎的活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這樣,就隔斷了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的聯系,又為漢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當時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縣治在今會寧郭城驛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祖厲縣、鶉陰縣由安定郡改屬武威郡,媼圍縣依舊,這樣,今白銀市全屬涼州武威郡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媼圍、鸇陰(故屬安定)、租厲(故屬安定)。」鸇(音沾)陰縣和租厲縣在《漢書·地理志》中分別為郭陰縣和祖歷縣,不知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後漢書·沖帝紀》中出現的「鸇陰河」名後,有唐朝章懷太子作的注語:「涼州姑臧縣(即今武威——筆者注)東南有鸇陰縣故城,因水以為名。」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所標鸇陰的位置,在今景泰東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壩與靖遠劉川的荒草梁等三縣區的交界地一帶,靠這里的黃河標示為「鸇陰河」。實際上漢代的鸇陰城在今平川區陡城鄉,至今遺跡尚存,1990年我在殘存的城牆上還發現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興起絲綢之路以後,兩漢都極為重視同西域的聯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從長安到張夜一段的行走路線共有三條,其中北路經過靖遠和景泰,渡口是景泰與平川之間的索橋,它的通行,促進了這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勵精圖治,使國勢依然強盛。他也是我國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會寧一帶就有他的足跡,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隴,登空同(即今平涼崆峒山——筆者注),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書·武帝紀》)。

東漢開始,國勢日漸衰落。安帝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涼州「大飢,人相食」(《後漢書安帝紀》),「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志》)。順帝漢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發生大地震,從九月開始至次年四月止,長達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同上)。地震還沒結束,鸇陰附近又成了戰場,三月,「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於鸇陰河,戰歿」(《後漢書·沖帝紀》)。這一系列天災兵禍,使白銀人民蒙受了重大損失。

三國魏時,曹操統一北方,河西一帶內亂時有發生。鸇陰為戰略要地之一,東臨海源,西護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河西叛軍往往屯兵於此。這里,也是絲綢北路的必經之地,占據了它,能攻可渡河西進,南下金城;相距時則佔有優勢,地位主動;不利時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著名的古戰場之一。一次,涼州生亂,武威告急,魏將張既率兵征伐時,就曾於叛軍「七千餘騎」相拒於鸇陰,因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見《三國志·張既傳》)。

西晉時,今白銀市境內無治,皆屬涼州武威郡地。當時武威郡轄七縣,只有5900戶,還不足西漢戶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見,無治之地更是人煙稀少,這主要是戰亂所至。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就被「八王之亂」結束了。「永嘉南渡」以後,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戰亂之中,地方政權紛紛割據,更迭頻繁,白銀地區歸屬不定。公元327年前後,白銀地區基本上以河為界,西北為前涼所屬,東南為前趙占據。366年前後,前秦占據東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涼。至此,白銀境地全屬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後,又全部易手後秦。《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晉乞伏乾歸自苑川(今榆中縣境內)徙都度堅山,七年(411年)置秦興郡治焉」。這說明,西秦統治時,曾將都城建於度堅山。度堅城遺址位於今武川鄉宋梁村左家溝,1950年前後尚存部分城牆,1956年白銀公司露天礦大爆破後遺址全毀。

❼ 白銀市在抗日戰爭的歷史

白銀市,是甘肅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內騰格里沙漠容過渡地帶。轄白銀、平川兩區和靖遠、景泰、會寧三縣。市政府駐白銀區。
海拔1275~3321米。黃河流經全市258千米,流域面積14710平方千米。南部為中溫帶半干早氣候區,北部為冷溫帶干早氣候區。年降水量110~352毫米,年蒸發量2101毫米。
白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銅、煤、黏土、石灰石、石膏等。2013年GDP463.3億元。

❽ 白銀這個名字的由來

白銀市名的由來:

白銀充滿著神奇和魅力,地質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據志書記載,白銀礦藏的版開采,始於漢代,明權朝洪武年間,官方曾在現市政府駐地設立辦礦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市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東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海原、西吉縣接壤,東南部與平涼市靜寧縣相連,南部及西南部與定西市通渭縣、安定區為界,西部與蘭州市榆中、皋蘭、永登縣毗鄰,西北部與武威市天祝、古浪縣相接,北部及東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左旗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連接。

(8)甘肅白銀市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白銀市歷史沿革

1949年8月、9月,會寧、靖遠、景泰三縣相繼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會寧、靖遠隸定西專員公署,景泰縣隸武威專員公署。

1956年1月,景泰縣劃歸定西專員公署。6月,成立白銀市(縣級)。

1962年11月,設立白銀市郊區。至此,白銀市共轄三縣一區(靖遠、景泰、皋蘭、白銀市郊區)。

1985年8月,恢復白銀市建制。由靖遠縣析置平川區。白銀市轄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及白銀、平川兩區。

❾ 白銀市哪一年建市

白銀市歷史不長,56建立又取消,又建。現在比較穩定。

閱讀全文

與甘肅白銀市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