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貴州石阡仡佬族發展歷史

貴州石阡仡佬族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7 11:32:04

❶ 仡佬族民居建築的特色是什麼越細越好

居住在黔西、大方、畢節、織金等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
房屋雖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牆,
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關。
茅草房屋面,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屋脊和屋檐相當講
究,檐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
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人譽為「貧女巧
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明間兩榀木構架,次
間兩榀多為夯土牆代替。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鞏、施秉等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
同胞,酷愛修建干欄式「翹角樓」,很有特點。石阡縣花橋
鎮一帶的仡佬族農村,棟棟小樓,飛檐翹角,竹木掩映,秀
麗迷人。這些仡佬族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卻很深遠,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家家戶戶,檐下
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以此展
示勞動成果,可能是這種民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民居平面
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間,明間有一「吞口」。正屋一側,加
建廂房。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底層關牲口,堆
柴草,放農具。樓上環以「直欞欄桿」,檐下晾曬衣物。飛
檐翹角不僅造型美觀,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也
具有重要作用。這種「翹角樓」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
醒目。逢年過節,門窗、立柱遍貼對聯,氣氛更為熱烈。建有石垣牆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
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垂花門,穿斗式,懸山
頂,上蓋小青瓦。垂柱雕刻蓮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門簪,或刻南瓜形象,或刻福壽圖案,寓意多子多福。俗稱
「射門捶」的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
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房多為四榀三間。房子較高,「吞口」較深,出檐較
遠,是其特點。最引人注目的是門窗雕刻豐富多彩。明間門
窗,均為六扇,稱「六合門」,寓意「六合一統」。「六合」,
包括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位,意為「完整」、「圓
滿」。次間門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於
次間開門,門的上部飾以圓形掛落,稱「月亮門」。
在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質門窗上,遍飾造型各異的
吉祥圖案,諸如福祿壽禧、耕讀漁樵、二龍搶寶、雙鳳朝陽、
野鹿含芝、喜鵲鬧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歲寒三友、連
年有餘等等。

❷ 貴州省石阡縣青陽鄉有什麼歷史人物

饒正海,男, 1951年1月18日出來生,貴州石阡人自,侗族,中共正式黨員,文化程度省委黨校大學, 1970年12月參加工作。...

劉祖純,貴州石阡人。 1904 年生。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 劉祖純,貴州石阡人。 1904 年生。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 中文名 劉祖純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4...

❸ 貴州省石阡縣有什麼歷史人物

徐培深:男,字資之,號松泉,又號梅花之主,1779年出生,1858年去世,貴州石阡湯山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與同鄉成世瑄,張海瀾同科考中進士,被京城名宦們譽為「石纖三傑」。復殿試中二甲12名,改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戶部員外郎雲南司主事、直隸知州等。在京不久外放陝西,直隸等地任職。道光十年(1830年),任江南監察御史,贏得「剛直不阿徐御史」的美名。也因如此直諫冒犯皇帝,險遭殺身之禍,最終遭罷官離京。道光十五年(1835),徐培深游歷揚州,受兩江總督陶澍之聘,主講梅花書院,因號梅花主人。

張海瀾:清朝政治人物,貴州石阡府(今銅仁市石阡縣)人。清嘉慶廿二年(公元1817年),他與同鄉徐培琛,成世瑄上京會試,同時高中丁丑科進士,被京城名宦們譽為「貴州石阡三傑」。歷官內閣中書、川東道、四川華陽知縣等。他關心人民疾苦,為使農作物不受蟲害,狠剎濫捉田雞之風,效果良好,被當地人傳為佳話。離任時,百姓夾道歡送,並豎功德碑以示不忘。

成世瑄(1790~1842),字師薜,號琨圃,亦號蘭生,貴州石阡人(下屯)。成世瑄是石阡三傑之一。在署理兩江總督期間,仍事必躬親,日理萬機。諸事紛至沓來,成世瑄積勞成疾,數月之間咯血數次。盡管如此,他仍以國事為先不敢偷安,終因力盡身頹、咯血數升不止,於1842年5月26日病逝任上,時年52歲。

夏國光:男,字觀之,號貫之、官之,又號松明山樵,清末貢生,清朝時期著名畫家,清朝貴州石阡(今銅仁市石阡縣)人。生活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908年)。他善繪畫,擅山水,尤工畫梅。有四時花卉屏長傳世。

李紹蓮:名光聯,字壁輝,號紹蓮,別號青蓮居士,清甲午科舉人,石阡縣中醫開山鼻祖,貴州石阡湯山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其父李大斌是湯山鎮的名中醫,在該鎮中河街設有「李仁和葯店」。1895年李紹蓮進京會試時在康有為的倡導下,參加「公車上書」,與眾舉人聯名上書,請求變法。變法失敗後,返回石阡設館教學。後因其父病故,他辭教從醫,苦研醫道,並收受弟子,晚年積一生經驗著有《中醫要覽》一書和手抄驗方一本,死後鄉人建有鄉賢祠以紀之。

邱石冥:男,原名樹滋,又名孺子,號石冥山人,1898年出生,去世於1970年,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貴州石阡白沙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民國時期公認的國學大師。

❹ 雲氏仡佬族的來歷

9張
仡佬族 [gē lǎ zú]
語音播報,能聽的網路! 立即收聽
仡(gē)佬(lǎo)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
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布,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布於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 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於河江省的同文、黃樹肥兩縣境內。
中文名
仡佬族
外文名
Gelo ethnicity
所在地
主要貴州,散居雲南 廣西 越南
語言
仡佬語,漢語
文字
曾有仡佬文
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

❺ 仡佬族的民族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以及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

❻ 介紹自己家鄉的景物石阡作文300字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周邊與江口、印江、思南、余慶、鳳岡、鎮遠、施秉8縣相鄰。全縣轄18鄉鎮,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總人口38.03萬人,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62%。全縣有耕地31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38%。石阡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名勝眾多,有國家級保護單位萬壽宮等明代古建築群。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太虛洞和「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
1992年,石阡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評定為革命老區。石阡縣資源豐富,特別是低熱礦泉堪稱一絕,素有「泉都」之稱,1995年被列為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距縣城南端30公里的佛頂山方圓45平方公里,原始生態植被保護完好,與梵凈山譽稱姊妹山,是難得的科考、探險旅遊之地。
行政區劃

石阡縣轄7個鎮、2個鄉、9個民族鄉:湯山鎮、本庄鎮、白沙鎮、龍塘鎮、花橋鎮、五德鎮、中壩鎮、河壩場鄉、國榮鄉、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龍井侗族仡佬族鄉、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楓香侗族仡佬族鄉、青陽苗族仡佬族侗族鄉、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坪山仡佬族侗族鄉。
民族服飾
石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民族服飾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
石阡居住著仡佬、侗、苗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62%。各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相互融合,創造出大量極具地方特色、彰顯民族神韻的民族服裝及裝飾品。鼎盛時期,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等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工藝產品,曾暢銷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18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東南亞、東歐。
石阡民族服飾何以有如此魅力?
據《石阡民族志》記載,明清時期,縣內萬安鄉、北塔鄉(今屬湯山鎮)、龍洞鄉(今屬大沙壩鄉)等地,家家戶戶有紡紗機,婦女織布除保證全家穿用外,還可拿到市場上交換錢糧。民國時期,縣內養蠶、紡紗、織布、印染更為興盛。縣城東門外雙獅子、南門外新教場、老教場和啟靈觀4處,栽桑80餘萬株。民國十五年(1926年),文廟節孝祠還開辦了蠶桑學校,每年一期,培訓150多人。北塔鄉新場、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養蠶抽絲。縣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餘戶居民生產的綉花錢,除供本縣外,還遠銷鎮遠、施秉、凱里等周邊地區。萬安、北塔、龍洞、孫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縣內暢銷外,還銷往安順、余慶、黔南等地。
解放後,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藝品的發展,組建了石阡民族絲織廠,購買年產線3000公斤,排須20萬米,絲綢15000米,主要生產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排須、吊穗等民族服飾。自1962年開始,產品一直供不應求,暢銷新疆、青海等18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東歐。當時產值已達30萬元。1983年,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獲國家民委、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石阡民族絲織廠還出席了國務院、國家民委組織召開的首屆民族先進表彰大會。
新世紀的今天,石阡縣提出了建設「公園縣、療養縣、旅遊縣」的奮斗目標,大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隨著樓上千年古寨、堯上仡佬族文化旅遊村等鄉村旅遊景點的日趨完善,日漸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飾又逐步走向前台。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婦女服飾,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有鱗狀花紋,中段為羊毛織成,染成紅色。穿戴時,許多婦女還喜歡在外罩上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穿時從頭套下,同時繫上綉花圍腰,形成一套搭配協調、漂亮美觀的民族服裝。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壯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對襟短衫,無領,有的訂布扣7至9粒,也有的不訂扣子,肚子常露,故稱破肚衣。另外,綉花鞋墊、荷包,刺綉背肚、披肩,挑花圍裙、香包以及排須、吊穗等民族手工藝品,已成為外來客人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
民族服飾已逐步成為當地居民向外展示自己獨特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
旅遊景點:堯上仡佬族文化村

❼ 仡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1、風俗習慣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製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外,其餘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

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

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一般二三十桌,多則百餘桌。因為事先往往沒有準備,所以喪事席一般不大講究,弔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喪家禮,自去自來自送情」之俗。過去經濟窘迫,辦席不易,有「喪事場中現說起,招男嫁女講不起,生朝滿期鬼慫起」之說。

2、傳統文化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專司祭祀、祈福求壽、退鬼、超度亡靈的巫師。仡佬族人創業、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 衣食住行與山林息息相關, 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有些人家對古樹巨石頂禮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獻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孫安康。每逢旱、澇、病、蟲災, 便掛善募捐, 請道士設壇打醮作法事, 祈禱諸神禳災保平安。住處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樹常會被作為神樹來祭祀和崇拜。

一旦選定後, 則要對該地區實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當的行為, 包括禁止砍樹和放牧, 這在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植被資源, 維持了生態環境。

(7)貴州石阡仡佬族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仡佬族概況

仡佬族總人口為57.94萬人(2000年),其中96.49%(即55.90萬人)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餘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仡佬族原來分為許多不同的支系,每個支系的名稱各不相同。新中國成立後,經各地仡佬族代表協商,報經國務院同意,1956年公布統一稱為仡佬族。1983年,隨著民族識別、民族成分恢復工作的進行,根據國家的民族政策,經縣以上政府批准,又有25萬多人恢復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在語音系統上接近苗語,在語音、語法上有個別現象又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族語言和壯侗語族語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詞。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把仡佬語族看成漢藏語系中一個獨立的語族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僚語族或仡佬語族。

仡佬語分四個方言,習慣上稱為「稿方言」、「哈給方言」、「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仡佬語的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並呈現犬牙交錯的方言土語分布。一個縣往往有幾種仡佬語方言並存。

在語言使用方面,目前只有貴州省的平壩縣大狗場、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普定縣的新寨、關嶺縣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縣普底鄉紅豐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和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沖仡佬族語言較為完整。

據調查,當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語作為母語的仡佬族最多不超過6000人,大約只佔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的仡佬族使用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講當地的苗語、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漢文。

❽ 貴州仡佬族的歷史文化有多少年歷史了

貴州省仡佬族有3000來年的發展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土蠻」等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與古代居住在今貴州一帶的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當時是江南一帶征討西南的漢族士兵,大量驅趕土著民族仡佬族,讓仡佬族從平坦富饒的土地向山區遷徙(至今安順一帶的漢族屯堡村落均流傳屠殺和驅趕仡佬族的傳說故事,當地也留下很多仡佬族人生活的遺跡),而未受迫害留在壩子地區的仡佬族,如黔東北古思州地區(務川沿河)的仡佬族,則在和當地土著漢人的雜處中被漸漸同化。除了務川早在永樂時就已廢除土官改為流官外,其他仡佬族地區包括遵義縣明末才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對當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農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

❾ 石阡是誰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國土面積217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2%,轄7鎮11鄉,總人口45萬,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8%。

石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34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曾兩次進入石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六軍團舊址等。1992年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為革命老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仡佬毛龍。

石阡資源富集,有儲量豐富的重晶石、釩礦、錳礦、鉛鋅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有國內獨具特色並十分豐富的地熱資源,富含氡、鋰、鍶、鋅、硒等微量元素,屬國際飲用、醫療雙達標礦泉水;有面積居全省第二(25萬畝),獲貴州三大名茶,系「中國苔茶之鄉」的茶葉資源;有以溫泉為龍頭,夜郎古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樓上,中國鄉村旅遊民俗文化飛燕獎堯上仡佬族文化村及世界最大野生鴛鴦棲息地、國家級濕地公園鴛鴦湖等鄉村旅遊為兩翼的立體旅遊資源;有儲量3億多立方,品種14個均系國家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A類檢驗結果的大理石類石材資源。

近年來,石阡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打基礎、辦工業、興產業、重民生」發展思路,大力發揚「三拼三超」精神(拼智慧、超常規創新;拼干勁、超常規付出;拼效益、超常規發展),突出抓好「三個四」工程(即四大產業建設:茶葉、溫泉、石材、旅遊;四個示範園建設:萬畝有機苔茶示範園、萬畝優質高效烤煙示範園、萬畝生態種草養畜示範園、萬畝工業園區示範園;四項基礎工程建設:交通、水利、城鎮、民生),加快推進「兩高兩鐵三中心」宏偉目標(兩高:思南經石阡至劍河高速公路、江口經石阡至甕安高速公路;兩鐵:興義經石阡至黔江鐵路、重慶萬盛經石阡至廣州鐵路;三中心:中國武陵山溫泉度假旅遊中心、夜郎文化研究中心、以茶葉石材產業為主的集聚中心)。立足新起點,著力打響「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示範基地」、「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苔茶之鄉」和「貴州省長壽之鄉」品牌,以「中國最佳休閑旅遊目的地」提升石阡的旅遊品味,以「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重點縣」吸引各地客商到石阡投資興業,著力打造「中國夜郎古城、中國武陵山溫泉城、中國西部茶城」,推進石阡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閱讀全文

與貴州石阡仡佬族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