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赤峰境內的契丹文化遺址有哪些
契丹屬東胡族系,是我國北方歷史悠久,很有建樹的古老民族,公元4世紀見於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該民族建國後往往用契丹、大遼、北朝、北邊、北民、北界等泛稱契丹族。契丹族最初生活在今赤峰境內,從發生、發展、強盛、衰敗直至消亡,前後經歷12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遼文化」即以植根於本土的原土文化為主體,以中原唐文化為依託,吸收西域、東北各族先進文化的內容,構成了博大精深、恢弘壯觀的「契丹文化」,開創赤峰歷史上第三次文化輝煌時期,「契丹藝術」——繪畫、樂舞、建築、書法、雕塑等則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遼上京:遺址在今巴林左旗林東鎮,系遼太祖創業之地,建於公元918年,全城周長13.5公里,由漢城和皇城組成一個「日」字形平面布局。城內有皇宮、殿宇、衙署、寺院等華麗建築,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有安置外來商人和使臣的館驛,有京都所屬的縣城,有紡織、冶煉、制陶等各種作坊,還有密布的商業貿易市肆,是一座非常繁華的草原大都市。1120年金朝軍隊攻陷遼上京。到元代以後逐漸荒蕪廢棄,是研究遼國歷史的重要遺存。1961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在今寧城縣大明鎮,系遼國五京中規模最大的陪都,建於公元1007年。全城周長15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組成,平面呈「回」字形。城內有南北貫通、寬達60餘米的中央幹道,還有東西橫街。街道兩旁有八坊相對,市中心有市樓建築,供遊人登臨游覽或觀光;城內山岡上有寺院建築,還有使館建築。遼中京建立後,非常重視城市環境保護,城外有茂密的花、樹,城南有大片的苗圃;街道兩側有下水道,每當雨季,臟污泥水可以從涵洞向城外排放,市民生活非常方便。中京於公元1122年被金兵攻佔,經金、元、明三代沿用,是研究北方民族歷史的重要遺址。1961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寧城大明塔的歷史
清代乾隆皇帝描寫該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
根據1982年維修時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字句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
大明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南城村遼中京遺址內。原名應為大寧塔(尚有清乾隆《題大寧塔詩》存世,大明屬諧音誤讀)距赤峰120餘公里,距寧城縣天義鎮20多公里。
(2)遼中京歷史文化研究擴展閱讀:
塔內文物
大明塔最底層的高大立面上,一周巨大的蓮花寶座托起了海天佛國的八大部洲,每個立面中心砌出券頂佛龕,一尊尊高大的圓雕佛像,頭頂佛光,慈眉善目,俯視人間。
在我國的眾多古塔中,體積最大的當數遼代大明塔,如今,這座中國最大的實心磚塔在向中外遊客展示它宏偉雄姿的同時,還埋藏著許多秘密。
傳說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宮,裡面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祖與其弟子的塑像,佛前供案上點著九九八十一盞長明燈,正中一個油燈特別大,也特別亮,虔誠的佛教徒們無論向這些油燈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長時間不添油,油也不減少,燈也照樣明亮。
但有一年,一位小和尚仍然順著通道進去添油,可再也沒見他出來,別的和尚去找時,通道早已不見了。
據李義講,按一般建塔規則,塔基中心部位應有地宮,即放置佛舍利等物的地方。縣里1986年清理塔基時,曾於塔正南面進行了試掘,但進深7米仍未發現地宮,因怕危及大塔的安全,沒敢開鑿塔座或塔身,因此,還難以斷定塔下有無地宮。
『叄』 遼歷史 急需! 急需!
或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
遼朝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滅。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建國(907年—950年)
契丹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阿保機建國
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於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916年(遼神冊元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冊。遼太祖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來的漢人。
918年(遼神冊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年(遼神冊五年),創制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德光嗣立
926年(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顯六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入主中原
936年(天顯十一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石敬塘向太宗自稱兒皇帝。
割取燕雲十六州後,為了懷柔燕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於938年(會同元年)把民族色彩濃厚的契丹國改為大遼,改元會同。耶律德光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會同四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世宗即位與南伐
947年(會同九年),耶律吼等將領在前線擁立隨軍作戰的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蕭太後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他的稱帝,派其子耶律李胡在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大敗。經過大臣耶律質屋的勸阻,太後才認同了耶律阮的帝位。
世宗時任用賢臣耶律質屋,進行一系列改革,將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並,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並,形成一個樞密院。這些改革使尚處在原始社會的遼朝飛躍性的進入封建社會,也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這些都是與遼世宗的改革分不開的。但是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他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
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重建對中原的統治,多次對中原用兵。951年(遼天祿五年)九月,世宗協助北漢攻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由於其他部隊未到,所以駐扎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晚上,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將遼世宗耶律阮殺死於夢鄉。
興盛(951年—1030年)
穆宗繼位與停止南伐
耶律璟為遼太宗之長子,951年(天祿五年)的政變中世宗被弒,耶律察割自行稱帝,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察割後,被立為帝,改年號應歷。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遼穆宗前期,統治集團內部不穩,離心離德,經常發生上層的叛亂,而與中原有關系的蕃漢官員則紛紛南奔或准備南奔,952年(應歷二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應歷三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59年(應歷九年)王子敵烈等人謀反,敗露後,被拘訊。960年(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李胡,李胡入獄而死。
上層不穩,迫使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興旺的後周政權。後周於顯德六年(959年,遼應歷九年)春起發動北伐,遼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降。隨後攻克了益律關、瓦橋關,在後周大軍壓境下,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舉城投降。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後發重病,不得不罷兵南撤。穆宗說了「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事後部署遼兵收復部分失土,加強防禦。
穆宗又好殺,經常親手殺人。同時,他又愛好打獵而「竟月不視朝」。969年(應歷十九年)二月,遼穆宗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改元為保寧。由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景宗對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少層比較穩定。
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聲北漢的方針。景宗前期,遼與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趙光義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宋軍大敗,趙光義僅以身免。
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後蕭綽協助處理朝政。982年(乾亨四年)九月,景宗駕崩,由他的12歲長子耶律隆緒即位。
聖宗與承天後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後,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於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重用蕃漢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靠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後改嫁給韓德讓。蕭太後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後執政時的遼國風貌,並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繢二十萬匹。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多年之久。聖宗結好西夏,西夏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後三國時代。1031年(太平十一年),聖宗崩,長子耶律宗真即位。
澶淵之盟
北宋立國之初即立志要收復遼據有的幽薊地區,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避免契丹世襲貴族地位的加強,進而威脅皇權。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與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並互遺使賀正旦及生辰。
由盛而衰(1031年—1100年)
興宗與法天後
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興宗繼位後,其生母順聖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後攝政,改元景福,並把聖宗的養母齊天皇後蕭菩薩哥迫死。並重用了在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並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皇帝。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後,迫法天太後「躬守慶陵」。大殺太後親信。七月,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後。而後,把蕭耨斤接了回來,並與她保持十米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興宗曾與其弟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
他對自己的弟弟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種下了道宗繼位後,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1054年(遼重熙二十三年)八月,興宗駕崩。
重熙增幣
由於,宋朝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與西夏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而遼朝趁北宋內外交困之際,打算南下侵宋。在徵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製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於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備,有警無憂。宋方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於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遼、夏關系惡化,遼、夏之間爆發了戰爭,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也願息兵,仍舊向遼朝稱臣進貢。
道宗時期
道宗繼位後,宗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道宗所平,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並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後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後。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只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耶律浚。史稱十香詞冤案。
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道宗進「挾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游獵的時候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涉被誅。
滅亡(1101年—1125年)
天祚嗣位
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道宗的太子耶律浚,母親是蕭氏。六歲時他被封為梁王,九歲時燕國王。1101年正月,道宗薨,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為繼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二月改元乾統。
天祚帝繼位後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天祚帝於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了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宋對西夏罷兵。
阿骨打叛遼
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天慶五年)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天慶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機佔領了東京和瀋州。1117年(天慶七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
耶律淳稱帝
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德妃稱制,改年號為德興。
此時大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宋的童貫,欲劫持德妃納土於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私通宋、金的罪行把他拘捕並賜死。當年十一月,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許立耶律定為北遼皇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只好派兵把守居庸關,沒能守住,金兵直奔燕京。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將他誅殺。
天祚帝被俘
1120年(天慶十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保大元年),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1123年(保大三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干)叛金,八月平定。
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被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契丹和遼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大遼的延續—西遼
此後,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年號延慶,稱菊兒汗。建立西遼帝國(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魯朵,史稱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大石死後,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屈出律的統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至此遼的國祚才徹底終結。
疆域
契丹國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阿保機及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阿保機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德光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佔有中原。
遼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對峙。
行政區劃
遼朝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 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 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府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縣 遼朝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肆』 求講中國各代古都的風俗啊文化啊建築啊方面介紹的書.
一、西安:十朝古都(西周、西漢、前趙、西魏、北周、隋、唐)
二、北京內:六朝古都(後燕容、遼、金、元、明、清)
三、洛陽: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元魏、隋、唐(包括武周)、後梁、後唐)
四、南京:六朝古都(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
五、杭州:五代十國中的吳越與南宋在此建都
六、安陽:商朝、東魏、北宋曾建都於此
七、開封:六朝古都(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唐、北宋)
八、咸陽:秦國、秦
九、廣州(南粵王)
十、成都(蜀, 後蜀)
十一、大理(在理國)
十二、蘭州(西夏)
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志,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
『伍』 遼中京博物館怎麼樣
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文化積淀很深,始建於遼第六帝遼聖宗時期,專是當時北方草原屬最大的都市,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中京遺址現存三座磚塔,即大塔、小塔、半截塔,其中大塔是遼塔里最典型的代表作,是我國第三高塔,也是國內磚塔中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座。這些塔只能在外面看看,不能進去。博物館內陳列一些歷代的出土文物,很少。博物館不要門票。看不到工作人員。館內陳舊,展品極少。沒有一點能讓人感覺到是文物保護單位,更不要說是國家級的了。
『陸』 大明塔的遼中京歷史
遼中來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源峰市寧城縣天義鎮鐵匠營子村與南城村之間。此城建在老哈河沖積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頭山),西眺馬盂山,南瀕老哈河。1000年前,這里氣候溫和,水草豐美,宜於農耕和放牧。
史料記載,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過這里,遙望南方霞光閃爍,有郛郭樓閣之狀,一派瑞氣,因議建都。統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外城東西長4000米,南北寬3500米;內城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內外兩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居於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牆為皇城北牆。中京城自興建到失於金,歷經近120年,一直是遼的重要都城。
金兵攻陷上京後,於公元1122年攻佔中京。金時改遼中京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為北京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明初在此設大寧衛,明太祖死後,因諸王紛亂,此城遭戰火遂成廢墟。遼中京城內地面建築已盪然無存,惟塔獨立。
據元一統志載可能建於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兩行蒙文,內容是:「大清咸豐甲寅年敬修」,為清代補修所寫。
『柒』 赤峰的歷史簡介
歷史
1、早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居住。著名的紅山文化遺址就在本市的紅山發現。
2、秦漢赤峰皆在長城內,屬遼西、右北平郡所轄。
3、東漢建武三十年鮮卑內附,漢廷令居烏桓故地。赤峰是東部宇文鮮卑所居住。
4、五代十國時,契丹人在此地興起,建立遼國,其國都上京臨潢府及中京大定府都位於本地。
5、元代時屬行中書省,明初為寧王藩地,大寧衛管轄地,明英宗後由朵顏三衛駐牧。
6、林丹汗即位之後,為鞏固以自己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當初遼慶州的舊址上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城(又稱:白城,即今內蒙古赤峰)。
7、清代時為漠南蒙古的一部分。
8、民國時,赤峰與朝陽、承德三市組成熱河省,設昭烏達盟。民國22年(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淪為滿洲國領土,抗戰勝利後收復。
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7月18日熱河省撤銷。昭烏達盟劃入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劃入遼寧省,1979年又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而後於1983年更名為赤峰市至今。
赤峰市行政規劃圖
(7)遼中京歷史文化研究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赤峰市地處西遼河上游,大興安嶺西南段山脈與內蒙古高原、西遼河平原、燕山北麓山地截接復合部位。赤峰市境東鄰遼寧省朝陽市,南與河北省承德市毗鄰,西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邊界總長為2123公里。
赤峰市周邊四至極點:東點阿魯科爾沁旗紹根蘇木所轄朝倫巴特爾房身村;西點克什克騰旗達爾罕烏拉蘇木所轄少布查干村;南點寧城縣山頭鄉所轄哈巴氣村南山;北點阿魯科爾沁旗所轄呼熱吐古魯班諾爾的輝特扎哈諾爾北岸。赤峰東西寬375公里,南北長457.5公里。
名人
杭桂林,羅嘯天,陳國慶,王中和,那順孟和,王波,白向群,斯日古楞,趙興,錢榮旭,朱景田,陶淑菊,畢立夫,高延青,高連元,高在堂,宋志民,額爾敦陶克陶、徐漢林、孫瓏、鄭大光、嘎拉僧普日來扎木蘇、馬玉林、郭俊卿、恩和森;
蔡壯飛、邰喜德、趙斌、蘇赫、王峰源、張長弓、陳洪恩、李發、華祝、胡日嘎、費榮中、張鳳、胡洪凱、金河、王棟、斯琴高娃、馬德海、左飛、張振武、李玉春、王衛東、唐臣、鮑喜順、宋國峰、馬伯庸、王珞丹、王麗坤、張瑋等。
風景名勝
截至2018年5月,赤峰市已開發旅遊景區(點)90多家,被評為國家A級以上景區49個,4A級8個(克旗克什克騰石陣、克旗達里諾爾湖、喀旗親王府、翁旗玉龍沙湖、寧城道須溝、喀旗美林谷、敖漢溫泉城、左旗召廟)、3A級11個、2A級30個。
全國工業旅遊示範區(點)2處(克旗紫濛山莊、赤峰力王工藝),全國特色景觀名鎮(村)8個(克旗同興鎮、左旗林東鎮、右旗索博日嘎鎮、喀旗美林鎮、喀旗王爺府鎮、寧城黑里河鎮、松山區城子鄉瓦房村、敖漢旗四道灣子鎮白斯朗營子村)。
有各個時期歷史文化遺址7300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國家森林公園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8處,地熱溫泉3處,擁有世界級文化旅遊品牌4處。在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的31個旅遊重點旗縣區(市)中,赤峰市佔了7個。
『捌』 遼中京的遼中京的歷史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扶搖而起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契丹。這個民族建立的大遼國,雄跨長城內外,以今我國北方遼河流域為核心地區,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拓創了200餘年的輝煌,奇跡般地留下一個個驚奇、一個個謎團後,突然消失得杳無蹤影。
百萬人口到哪裡去了?
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遼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元朝所滅。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隨著大遼帝國的滅亡,最多時曾擁有120多萬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隨之消失得無蹤無影。 那麼,這個曾經創造了眾多文明的優秀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我國史學界以往認為,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高麗、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斗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契丹人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而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在西遼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但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黃斌在《大遼國史話》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紀蒙古族南征中亞、西亞等地,將中國火葯和管形火器的製作使用方法傳到阿拉伯國家,此時契丹已滅亡了100餘年,但成書於13世紀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還把火葯配方記為「契丹花」,把管狀火器記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箭」。 是否還有沒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人源於契丹人的說法,現代學者也認為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我們來到達斡爾人聚居的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行實地采訪,發現這里的達斡爾族有許多傳說、習俗、語言等,與史料上記載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達斡爾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薩庫烈佛,而庫烈兒是800多年前契丹北遷首領的名字。據史料記載,遼亡後,這個不肯降金的契丹將領,率領一部分契丹人來到嫩江流域,並按照契丹人的風俗,組織氏族部落定居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帶的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還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
達斡爾族的狩獵、捕鷹、馴鷹、捕魚方式也與史料記載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達斡爾人愛下圍棋,他們的圍棋和棋盤與我們所見過的圍棋及棋盤有很大區別,但與遼墓中出土的圍棋及棋盤很相似;達斡爾族至今保持著「同姓可為友,異姓可為婚」的婚俗,同性間不管疏遠了多少代,絕不通婚,這與契丹族同姓不婚的習俗也相同;達斡爾族的祭天儀及其神樹與契丹族的祭天及「樹君」有相通之處;達斡爾族過去盛行火葬和風葬,薩滿死後將屍體放在木架上,過幾年再將遺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兩族同屬阿爾泰蒙古語系,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有相同處;兩族都信奉薩滿教,「燒飯」致辭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陽,行跪拜禮等。
此外,遼代把皇帝的宮帳稱為「斡爾朵」,守衛斡爾朵和保護皇帝的軍隊叫斡爾朵軍。皇帝死後,斡爾朵就歸守這個皇帝的陵寢。守衛阿保機的軍隊稱「迪斡爾朵」。專家推測,很可能「迪斡爾朵」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達斡爾」。 遼亡時,還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來音信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突然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據兩個研究所1990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所珍藏的《勐板蔣氏家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變遷史最具有代表性:「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近年來,我國專家通過DNA測定,發現雲南這些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較高,並同現今的達斡爾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系,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迷。
『玖』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拾』 歷史上的遼中京
元朝末年,朱元璋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時,挾持鎮守大寧府的寧專王朱權奔燕(屬元都南京),為防寧王中途有變,放火燒城以絕其後路。至此,這座北方重鎮葬身火海,毀於無形,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兩重城牆和一個點將台。緣此城毀於明朝,幫後人稱這里為「大明城」,稱城外的大塔為「大明塔」。新中國成立後,遼中京遺址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