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次革命的歷史意義

三次革命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7 10:59:50

A.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三年國民大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教育和鍛煉了各革命階級,提高了政治覺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發揮了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在這一次革命中,黨明白必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堅持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無產階級要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一支自己掌握的軍隊,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

(1)三次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北洋軍閥勢力的迅速崩潰,工農運動的高漲,使帝國主義列強感到震驚。一方面,他們在中國集結兵力、製造事端,企圖以武力相威脅,阻擋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他們拉攏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以「清黨」為名,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年7月15日,當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並在其轄區內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搜捕和屠殺。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B. 中國近代三次重大歷史轉折的意義是什麼

辛亥革命,標志著億萬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它已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使在其後的袁世凱登基和張勛復辟的歷史鬧劇頃刻收場。這就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從此,沉睡的中國人民開始覺醒。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歷史轉折。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它使佔世界l/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同時也激勵著許多類似中國這樣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亞非拉美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信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昭示著中國人民開始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飛速邁進,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及時果斷地把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會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揭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政治建設從此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從此向世界強國之林邁進。

C.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三次工業革命,對近現代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葉

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過程:工業革命首先從「珍妮機」的發明開始的。它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出現了更多更先進的紡織機器。後來,其他如冶金、采礦等部門也紛紛發明、製造機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們把生產領域的這種革命性的變化,稱為——「工業革命」。

為了更好的帶動機器,1785年,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蒸汽機,迅速在各部門推廣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意義:

第一,動力革命: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蒸汽時代,隨之蒸汽動力用於火車、汽船,改變了人類出行方式,引發交通工具革命。

第二,東西格局:英國生產力提高,加緊對殖民地掠奪,造成東方長期落後西方。

第三,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工廠取代工場。

第四,階級關系:資產階級加緊對無產階級壓榨,近代兩大對立階級形成,資產階級在發展的同時,也無形中准備了自己的掘墓人。

第五,城市化:改變人類生活方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第六,人類文明: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

第七,環境:工業革命推動煤大量開采使用,人類生態環境遭破壞。

D. 請回答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主要內容和特點及歷史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基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經濟基礎——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方式獲得資本

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技術知識——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

資源——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

市場(必要性)——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主要成就
棉紡織部門——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騾機(1779年,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萊特,1785年)

動力——改良蒸汽機(瓦特,1785年)

交通運輸——輪船(富爾頓,美國,1807年)

蒸汽機車(史蒂芬孫,1814年)

特點
1、 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 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 大機器生產代替例如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影響
1、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與廣泛建立

2、 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5、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
1、 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 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 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影響
1、 生產力迅猛發展

2、 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割據發生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背景條件
1、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4、 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賽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

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

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

特點
1、 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影響
1、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3、 推動了國際經濟割據的調整

1、資本主義經濟正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它的正常發展需要具備:一個保障--國家政策(政權、社會穩定),五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產技術,這是產品質量的保證;三是有相對穩定和必需的資金來源;四是有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包括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五必備的資源來保證產品的原料。 這五個條件是否完備,優劣狀況,綜合起來就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水平。

2、三次科技革命中技術與科學有何作用?由科技革命的後果你可以看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的認識體系,而技術則是人類改變或改造環境的方法、途徑及技能。工業革命的來臨,也是技術革命來臨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中,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科學與技術是工業革命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接推動社會迅速發展。

E. 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介紹、歷史意義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回 年代在原子能答,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引自:http://..com/question/2489162.html

F.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6)三次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評價

在較早階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由於大量生產技術更加強的採用,世界若乾地區的文化特徵在食物,衣著,住房,娛樂,及生活方式上,就趨於標准化。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G. 請回答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主要內容和特點及歷史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6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基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經濟基礎——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方式獲得資本

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技術知識——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

資源——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

市場(必要性)——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主要成就
棉紡織部門——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騾機(1779年,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萊特,1785年)

動力——改良蒸汽機(瓦特,1785年)

交通運輸——輪船(富爾頓,美國,1807年)

蒸汽機車(史蒂芬孫,1814年)

特點
1、 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 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 大機器生產代替例如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影響
1、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與廣泛建立

2、 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5、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
1、 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 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 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影響
1、 生產力迅猛發展

2、 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割據發生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背景條件
1、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4、 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賽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

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

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

特點
1、 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影響
1、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3、 推動了國際經濟割據的調整

1、資本主義經濟正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它的正常發展需要具備:一個保障--國家政策(政權、社會穩定),五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產技術,這是產品質量的保證;三是有相對穩定和必需的資金來源;四是有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包括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五必備的資源來保證產品的原料。 這五個條件是否完備,優劣狀況,綜合起來就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水平。

2、三次科技革命中技術與科學有何作用?由科技革命的後果你可以看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的認識體系,而技術則是人類改變或改造環境的方法、途徑及技能。工業革命的來臨,也是技術革命來臨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中,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科學與技術是工業革命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接推動社會迅速發展。

H.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及人物和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版技領域里的又權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I. 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革命是指什麼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專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屬、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J. 世界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段、標志及其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 意義: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閱讀全文

與三次革命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