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文化名城之南京有哪些歷史遺跡
有:南唐二陵 、明孝陵、六合文廟、夫子廟、雞鳴寺等。
1、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後的欽陵和李璟及其皇後鍾氏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於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唐二陵相距約100米,均依山為陵,岡阜環抱,形勢甚佳。由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東為欽陵,西為順陵,二陵均為磚結構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盜掘,但陵墓建築完整。
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南唐二陵發掘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冊、陶俑等尤為珍貴。玉哀冊記錄了封建帝後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為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帝王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3、六合文廟
六合文廟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又名學宮,始建於唐咸通年間,規模居中國第五。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
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聖堂、明倫堂等古建築,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是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築。以文廟為首的萬壽宮、清真寺等古建築群,古韻深厚,是六合重要的文化積淀。
4、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
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佔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
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
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5、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辟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里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舊屋,擴大規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題額為「雞鳴寺」。後經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間擴建,院落規模宏大,佔地達百餘畝。後來古寺毀於咸豐戰火,雖同治年間重修,規模已大大縮小,但香火卻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劇組因當時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來到南京古雞鳴寺借用葯師佛塔來拍雷峰塔相關劇目。
『貳』 概述南京的歷史
范蠡築越城
【范蠡築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後稱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蘇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秣陵關一帶),次年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御,並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歷史。孫權以其兄孫策的長沙桓王故府為皇宮,規劃並建造了周長約11公里的建業都城。�
南唐立國金陵
【南唐立國金陵】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范圍。徐溫死後,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將楊吳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937年,徐知誥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939年,復姓李,更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里,貫秦淮河於城中。西據石頭 牽��鋨紫慮?今大中橋),南接長干山崗(今中華門),北止玄武橋(今北門橋)。歷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備。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並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於建都的建議。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1366年,改築應天府城,作新宮於鍾山之陽。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而築成的南京城牆,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築成。周長約33676米,連同瓮城全長37140米,開13個城門,上設垛口13000餘個、窩鋪200餘座。明南京城牆的長度大大超過周長29500米的法國巴黎城,成為世界第一大城。雖遭600多年的風雨兵火,現尚存21351米,仍為國內城市中最長的城牆。�
簽訂《南京條約》
【簽訂《南京條約》】1839年6月3~25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協助下,在虎門海灘銷毀英、美等國商人上繳的鴉片2萬余箱,震動了全世界。為了保護臭名遠揚的鴉片走私貿易,1840年2月20日,英國派遣義律等率領由40餘艘艦船和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悍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將戰火引向中國沿海。1841年4月30日,英國內閣不滿足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談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廣州談判、擴大侵略戰爭的決議,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經驗的璞鼎查接替義律。1842年6月,英國由印度增派的援軍抵達中國沿海後,璞鼎查率領的英軍避實擊虛,發動"揚子江戰役"。6月16日,英軍攻佔吳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並於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康華麗"號戰艦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13款,其主要內容是:割讓香港,使香港淪為英國殖民統治,並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及遠東的基地;補償鴉片煙費與水陸軍費,數目相當於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3,中國人民從此所受壓迫更甚;喪失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人寄居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封建大門開始被打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決定揮戈金陵。3月8日洪秀全率50萬水陸大軍兵臨金陵城下。3月19日,攻陷金陵城,從而完成了據金陵為根本、進而完成進軍江南的戰略任務。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並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隨即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1864年7月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孫中山創建民國
【孫中山創建民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普遍響應,有24個省宣布獨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來領導全國的革命運動。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在經歷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後回到南京,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2月27日,黃興乘專車去南京,當晚在江蘇咨議局召開各省代表會議,提出3項議案,即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政府組織形式採用總統制,獲得會議通過。12月29日上午9時,17省代表開會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以每省1票為原則,孫中山得16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坐專車離開南京,前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當晚10時,在總統府內舉行了庄嚴簡朴的就職典禮,由徐紹楨擔任司儀。典禮開始時,鳴禮炮21響。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致頌詞。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誓詞》,並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提出,臨時政府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確立共和",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財政統一。臨時政府通告全國採用陽歷,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2000餘年帝制的終結。但政權遭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聯合進攻,很快夭折。袁世凱於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挾孫中山於13日提出辭呈,並迫使臨時參議院於15日選舉他為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許多同盟會領導人"下野",政權落入軍閥袁世凱手中。�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籌建中央天文台,台址選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1934年9月1日建成,後稱紫金山天文台。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曾有"遠東第一台"之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於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陳果夫等參加會議,因武漢方面無人參加,到會委員不足半數,故只作為預備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民政府",於4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新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伍朝樞為外交部長,王寵惠為司法部長,並於次日公布"清黨令",通緝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其他革命活動家共10079人。專門組織清黨委員會,以進行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清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形成武漢、南京、北京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在長達6周的時間里,對南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進行了血腥大屠殺,其中遭日軍集體屠殺並毀屍滅跡者15萬人以上,被害總人數達30萬人以上。在瘋狂屠殺的同時,日軍對中國婦女進行了野獸般的姦淫,很多婦女被蹂躪後又慘遭槍殺、刀戳和毀屍。在佔領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在南京市內,發生了兩萬起左右的強奸事件。日軍到處縱火焚燒,被毀房屋達全城1/3以上。無數的住宅、商店、倉庫被日軍劫掠一空後,再付之一炬。外僑財產也未倖免。1947年3月10日,日本戰犯谷壽夫被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4月26日槍決;1948年11月4日,日本戰犯松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2月22日執行。罪魁禍首雖然受到了應有懲罰,但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中國人民認罪。�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被國民政府拒絕,國共和談破裂。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當天夜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按預定部署,在上自九江、下至江陰的千里江防線上,發動渡江戰役。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自安徽蕪湖西面荻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由西南向東南迂迴到南京的側背;同日,突破江陰要塞,對南京形成鉗形攻勢。4月21日,佔領了南京江北的江浦縣城,次日又攻佔浦口、浦鎮。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國22年的首都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執政地位。�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間架橋之議。1930年鐵道部美國顧問、橋梁專家華林爾曾作嘗試,但終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1936年與1946年兩度計劃建橋,均因技術難度大、財政無力負擔而作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於1956年批准鐵道部進行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1959年6月完成定測。9月,國務院通過建橋設計方案。1960年1月正式開工,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建成通車。橋長6772米,鋪設長鋼軌雙線,最大坡度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橋長4588米,路面寬15米。全橋造價2.87億元,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其建橋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時間 事件
211年 孫權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南京改名建業
212年 孫權在石頭山築石頭城作水軍基地
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遷都建業為封建王朝在南京建都之始
230年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280年 晉軍攻佔石頭城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313年 改建鄴為建康
317年 東晉王朝在南京建立
420年 劉裕稱帝改國號為東晉滅亡
589年 隋軍攻佔建康,陳後主被俘。隋文帝下令全毀建康城
726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首次游金陵
937年 南唐建立改建康為江南京再次成為首都
943年 南唐開國皇帝駕奔,葬於南郊祖唐山
975年 宋兵攻入江寧府,後主李煜投降,南唐亡
1034年 北宋建文王廟(今夫子廟)
1076年 王安石任江寧知府,開始實行新政
1129年 金兵渡江,通判楊邦義堅貞不屈,被金兵剖心
1130年 岳飛與金兵大戰牛頭山
1275年 元兵攻入雨花台,入建康城。改建康府為建康路
1279年 建康設東、西織染局
1366年 朱元璋修築應天府城,南京為明朝首都
1376年 開始修建明孝陵
1385年 建成雞籠山觀象台
1402年 燕王朱棣率兵入城,自立為帝,即明成祖
1405年 鄭和首次下西洋
1408年 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來南京訪問
我國古代最大一部網路全書—《永樂大典》在南京遍成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為南都,改京師為南京
1431年 報恩寺琉璃寶塔建成
1645年 清兵入南京,南明滅亡。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1688年 孔尙任來南京寫《桃花扇》
1842年8月 在南京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號上簽定《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 天京事變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
1865年 李鴻章創建金陵機器局
1881年 南洋官電局創辦
1886年 馬林診所開設,南京開始有西醫院
1894年 興建南京第一條馬路
1895年 金陵機器局工人大罷工。
清政府創辦南京第一所新式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1896年 譚嗣同在南京著《仁學》,推動維新
1897年 南京郵局設立
1898年 魯迅在南京就讀
南京第一所高等學校——江南高等學堂設立
1900年 南京創辦磁石式電話通訊
1911年11月 徐紹楨發動起義
12月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2年1月 中華民國成立,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中」,黃興在南京獨立討袁
1919年5月 南京大中學生6000餘人在小營操場召開國恥紀念會
1923年 南京萬餘人舉行國民請願大會
1927年 國民革命軍功課南京,英、等國炮轟南京地鐵製造南京慘案
1927年3月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9年6月 孫中山先生靈柩抵京,安葬於中山陵
1937年11月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為陪都
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
1940年3月 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 在國軍的努力之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 「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舉行
1946年5月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7年3月 日本戰犯谷壽夫在南京被槍決
1948年4月 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產生 發展原因及重要發展時期的表現特徵
通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來的建設實踐,一些城市提高了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其歷史文化的認識,要變拆除歷史街區為保留改善歷史街區,要變分散的點的保護為整體的面的保護,要變消極保護為積極保護,將保護、利用同發展結合起來,走新型產業化道路,以發展促進保護。這是好的趨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發展的主流,我們應大力宣傳其理念與作法。為此,在這里我們提出「發展」、「公正」、「轉移」、「參與」、「改善」、「尺度」、「院落」、「肌理」八點看法,以期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得到科學的保護與發展,取得生態平衡,環境友好,節省資源,經濟實用,適宜人民,富有文化的綜合效果。
一、發展——發展產業經濟,以發展促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需要投入資金的,資金從哪裡來,一是靠國家和所在省區政府撥款,二是靠自己發展城市的產業經濟,自力更生。根據當前我國的經濟實力來看,主要靠上邊撥款是不現實的,應該樹立起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發展城市地方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保護,保護、利用同發展相結合。如西安市,它從公元前11世紀在灃水兩岸建立豐京、鎬京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先後有10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全國著名六大古都中,建都王朝最多、時間最長,其地上地下文物古跡數量居全國之冠,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發展「一五規劃」起,是我國重點規劃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現已建成為我國新興工業基地之一,第二產業以機械、紡織為主,兼有冶金、電力、化工、建材、電子、食品、輕工等門類,自改革開放以來,西安市又調整了第二產業,擴展了電子、高新技術、航天科技產業等,同時按照自身的特點,擬大力發展文化等第三產業,制定了老城「唐皇城」的文化復興規劃和西安市文化特點的區域規劃,包括臨潼國際旅遊、藍田美玉文化、長家生態居住、戶縣農民畫、周玉老子文化、高陵現代農業等內容。西安市的觀點和作法是正確的,既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又重視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認識到保護與發展二者的互動關系,協調發展第二產業經濟和文化、服務等第三產業,符合西安屬於初等發達水平的城市特點,以這樣的發展促進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又如南京市,它是全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現已發展了多種工業,化學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還有電子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通過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前幾年制定出《南京老城保護和更新規劃》,突出保護和發展老城文化,以「十里秦淮」、夫子廟、城南小街巷,將秦淮片區顯現出傳統文化;以原有空間尺度、優美環境,將明故宮片區顯現出明代文化、民國文化;以大單位綠地空間、石城山水情趣,將山西路片區現出民國文化、學院文化;以南京山川形勝、城市建設有機相融,將鹽倉橋片區顯現出山水文化、民國文化;以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時代感,將新街口中心區顯現出現代文化;這樣建設,將明城牆內的面積為40平方公里的老城顯現出2400多年城建歷史文化,既保護與更新了南京老城,又同時發展了南京城特有的歷史文化產業,一舉兩得。這個《南京老城保護和更新規劃》榮獲了2003年度建設部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
還有一個好實例,就是福建的泉州、廈門、漳州三市,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三市地區經濟發展迅速,GDP佔全省的一半以上,人均GDP已達2000多美元以上,其經濟發展促進了三市的歷史文化保護。2001年泉州市老城中心區中山路保護與整治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秀獎;2002、2003年,泉州、廈門分別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和「國際花園城市」稱號。目前,有人提出推進泉廈漳三市聯盟的對策建議,加強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共建區域的生態環保產業和基礎設施以及文化、旅遊產業等。這一建議如被採納、實施,將會促進三市的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
二、公正——重視社會公正,保留舊城居民
社會公正,反映在城市與建築中,就是要關懷城市廣大居民及其弱勢群體,公正地縮小貧富人在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里的差距。
在城市發展中,舊城區要有老居民,促進城市社會和諧。最近網上有文──《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要「把窮人趕出市中心」》,確實有些城市已經這樣做了,有些仍在維持現狀,這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舊城區要改善或改造,應保留老居民,部分有條件願意遷出的,要疏散出去,政府給予傾斜政策幫助留下、遷出的居民提高生活居住環境水平。如北京二環內的舊城區要有經濟適用房居住區,不能將經濟適用房都建在四、五環區,目前二環內的房價已漲到萬元、兩萬元一個平方米,老居民弱勢群體無法承受;若按市場經濟來操作,老居民被遷往郊區,舊城區就變成了富人住區,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活特點將消失,北京就變了「味」,特別是從社會公正、社會穩定來看,舊城區內富人、窮人都要有。現世界上修建了許多居住混合區,不強調單獨修建富人區,有模糊界限、互補心理平衡和調節自然空間環境之意,但從根本上看,還是要建設大眾需要的質好價廉的住房。前面提到的福建泉州舊城區中山路保護與整治項目,其作法就不是「把老居民窮人趕出市中心」,值得宣傳推廣。相反,現在正在進行的北京前門外大街及其東部地區的整治項目,就是將老居民、老字型大小一律遷出,按規劃建商業建築和幾百幢高檔四合院住宅,以後誰出高價誰回來,原住戶委託房屋開發公司幫助搬遷,這種不公正的簡單贏利的違背社會道德的作法,實應及時糾正。
社會公正,還體現在城市公共設施安排上,不能只從賺錢出發,要方便大眾的生活。對於城市大眾衣食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要作妥善安排,這才是真正為城市廣大居民服務。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西雅圖市中心靠海邊依然保留著為一般市民服務的海鮮市場,建築為一、二層的原有房屋,但整潔有序;我們在美國東海岸現代化城市波士頓,看到其市中心市政廳後仍保留著為廣大市民服務的大眾化老商場,對比之下,而我們的北京西單、東單等菜市場都被取消,改為商廈高樓,這不是為賺錢又為什麼?我們認為這是沒有為大眾生活服務觀念的結果,應予糾正。2005年上海市規劃局編制《上海市菜市場和公共廁所規劃布局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中心城區將新增200多個菜市場、800多座公共廁所,菜市場是以500米為服務半徑,公廁是以300米為服務半徑考慮的。這種為大眾生活方便的服務思想,值得北京和一些其他城市學習、效仿。
三、轉移——轉移其他中心,確保歷史文化
除大城市外,其他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區面積大都在10多平方公里左右,當這些城市發展到中等規模後,都應該考慮多中心的布局,將行政、經濟、商貿、科教等等中心轉移到新城區,使舊城突出其歷史文化中心的特徵,這是歷史文化名城共有的一個特點。在確保舊城成為歷史文化中心的前提下,有些中心亦可放在舊城,但大多數的歷史文化名城應將其他中心遷出,如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市紹興,在老城內修建了玻璃幕牆的行政中心辦公樓,拆除了大片的水鄉民居,破壞了紹興城的歷史文化面貌。西安市的城市總體規劃作了分散、多中心的安排,正在將市行政中心遷至舊城外北部地區,帶動新城區的發展,這種轉移的作法,還可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其最重要的好處是確保了西安市舊城的歷史文化不再受到破壞。經過改革開放後一段時期的城市大發展,青島市較早地理解了分散多中心城市規劃布局的優點,很快地將城市核心從舊城中心遷至東部,全市行政中心機構在東部建起,僅市政協統戰機構留在舊城,這一轉移帶動了東部新城區的發展,與此同時北部新城區、西部新城區,連同舊城形成分散的四個重點城區,沿膠洲灣再發展一些新城區,以環形路相接組成多中心的網路化城市群,這種分散、多中心式的城市發展,使青島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優化,並緩解了舊城的矛盾和壓力,確保了青島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得到更多的存在。
四、參與——群眾參與改建,提高居住水平
為了落實舊城街區保持原有特點的改建,並符合我國當前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實力情況,當地群眾參與改建是個好辦法。有一個實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1987年7月我們出席在英國布萊頓召開的國際建築師協會大會期間,主持會議的國際建築師協會主席哈克尼向我們介紹他為倫敦舊城一個住宅區所做的改建工程項目,他採用的是一種新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材料,適當增加一些結構骨架鋼木材料,在住宅布局方面作了改善、調整,提高了居住水平,組織住戶群眾參加施工改建,全改建區建設費不多,地皮費沒有,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頗受倫敦老居民和查爾斯王子的稱贊。正因為哈克尼先生為城市大眾辦了好事,他被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選為主席,後又被選上國際建築師協會的主席。這個群眾參與改建的方法,我們宣傳了10多年;我們中國建築學會和有關院校,曾多次邀請哈克尼先生來華講學,在重慶、北京、南京、深圳、廣州等地,他都介紹過他的這項改建工程實例經驗,受到歡迎。目前,各地城市建設都在貫徹政府提出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不妨在我們歷史文化名城舊城區改建中,多試試這種作法,多留下一些老居民,多改建多保留一些適合小康社會標準的舊城建築。群眾參與,不僅是參加改建工程的勞動,還對改建規劃設計提出符合生活方式和新的需求,這一方面的參與內容,是建築、規劃師進行建築創作、規劃設計的思想源泉,設計創作源於生活,所以老居民的參與是必要的。再者,將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些老居民中的一部分還可集資,解決部分的改建工程資金問題。群眾的利益,群眾的事情,群眾參與辦理,這種自力更生民主化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各地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主管部門要很好地繼承這一優良傳統,重視群眾參與改建,提高老居民的居住水平,保存城市歷史文化的特點。
五、改善——採用微循環法,改善基礎設施
歷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區,環境要比新城區差,舊城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老化,道路、上下水管網、電力、電訊、冬季取暖以及公廁、垃圾站和生活服務商業等設施都不能適應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如何解決呢?一種作法是大拆大改,全部拆除,蓋起新的高樓大廈,基礎設施相應全新配套,老居民遷出,個別有錢的花高價回來住高樓,如北京西城區金融街區的作法,這種毀壞歷史文化街區的思想與作法極不可取,應受到社會的譴責。2005年北京提出的故宮緩沖區保護規劃中,對緩沖區內的舊街區採用「微循環」和「有機更新」的方式是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對區內的胡同、四合院嚴格保護,原則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則不再繼續加寬,對上述的基礎設施積極改善,而不是全部廢除,重新建新的。這種「微循環法」,既可確保舊城歷史文化長存,又可改善、提高舊城居民的生活環境,符合我們目前的經濟水平,值得各地效仿。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舊城區的發展,著眼點是改善其基礎設施,改善其生活居住環境,逐步減少對區內的水體、空氣的污染,改善其建築空間容量,逐漸增加些綠地面積,這些內容是重點。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總的原則是逐步改善,而不是進行大的改造。
六、尺度——積極實施減法,保持尺度和諧
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中心區應是核心保護區,一定要控制好尺度,不能修建高大體量的新建築。如泉州市舊城市中心區中山路等成片維持原有建築、街道的尺度,在保護與整治建設過程中沒有插進層數高、體量大的新建築,亦未拓寬成大馬路,保護了原有空間環境風貌。又如廣東省中山市,其舊城規模不大,進行了全面的整修,街道沒有展寬,改為步行街,建築尺度未變,依然是原有的韻律節奏,保存了原有的形象。北京舊城中心區的核心區,即北京故宮周圍地區,2005年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了這個地區的緩沖區保護規劃方案,為保護故宮加上了「保護罩」,為此北京開始行動,對緩沖區內不符合控制要求的建築進行整治,現已將鼓樓前右側的地安門百貨商場樓減去了兩層,保留高10米多的三層,它與高8米左右的沿街建築同30多米高的鼓樓建築相比,約低了3至4倍,突出了鼓樓;同時將位於南池子東側的市房管局辦公樓拆掉了頂上三層,保留下的三層建築同南池子沿街一、二層房屋尚可協調,不凸顯,以保持整體建築群的尺度和諧。北京的這一舉措,是在國際和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影響下實施的,但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扭轉過去在歷史文化名城舊城中心區插建高大體量新建築、破壞尺度和諧的錯誤觀念與作法,值得各地反思,並作出實施減法的調整規劃。
在這里,我們特別關注幾個極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首先是西安,其明代舊城中心點鍾樓廣場,20世紀90年代所作的鍾樓、鼓樓呼應的廣場西北角地區規劃與建設,建築尺度、體量掌握的非常好,整體和諧,但該廣場的西南角、東北角矗立著兩個大體量的建築,尺度過大,破壞了鍾樓、鼓樓應有形象,為了保護好這一核心區建築群的整體尺度和諧的面貌,對這兩幢建築要進行減法整治。其次是蘇州,其舊城中心區觀前街,新建高大的商業建築群尺度過大,亦破壞了蘇州水鄉精美自然的風貌。1959年規劃界前輩程世撫先生在進行蘇州市舊城規劃時,對人民路兩旁的建築挨戶調查,盡量保持原有尺度加以改善提高環境質量,這種思路與作法值得今日的規劃人員效仿。還有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市紹興,其舊城區中心區街道以及舊城內新建的行政辦公樓與其他建築,都應考慮實施減法,以保持舊城整體的尺度和諧。
七、院落——保留院落天井,建築自然共生
中國城市肌理的最小細胞是合院或天井這一組織結構,它是建築與自然融和的極好形式,合院可自然通風、採光、冷暖聚氣,天井可夏日遮陽、冬日進光,在院中栽植花木,使人接近自然,它還能起到交通樞紐的作用,綜合起來,其優點很多,非常適合人們的生活與活動。
這一院落建築布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建築的一大特色,無論北方、南方、西部地區,無論住宅、公共建築,大都採用這種布局形式,從挖掘實物來看,已有3000多年延續的歷史。所以在歷史文化名城舊城中要保護好這一特色,在新建區中要繼承並根據新的需求發展它。
提起院落,有人誤解這是中國特有的,其實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只是不像中國這樣普遍和有一定的規模和格式。國外有近2000年的實物存在,即挖掘出的公元79年8月被埋在義大利龐貝城住宅及其庭院,後人稱其為列柱圍廊式庭院,在此院周圍是柱廊,中間作成綠地花園,有的是水庭內院,中心為方形水池,設有噴泉,周圍種以花木,這種中庭式宅院源於希臘,所以說這種院落式布局起碼在2000年前就在歐洲出現。埃及的卡納克阿蒙太陽神廟實物,說明院落式布局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非洲存在。6世紀初在義大利羅馬附近創建的修道院,後影響到法、英等地,其布局亦為院落式。在公元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是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東到印度,西到西班牙,院落式建築到處可見,一直延續下來。這些實例在我所著《世界園林發展概論》一書中都有論述。
中國院落式布局的特點是,強調中軸線,沿中軸線布置許多院落,再大的規模,平行中軸線在兩側軸線上再建一連串合院,中間有通道連接。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的四角並無拐角房間,四角以廊圍合,以利通風採光。典型的最大的類型最多的實例就是北京故宮紫禁城。我們應重視院落組織結構這些特點和優點,它是城市的氣眼,這個通天接地的自然空間,有著光風聚氣的非凡作用。在此所提的「聚氣」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物質的自然、技術方面,即自然通風採光與冷暖的聚氣功能;另一是精神的社會、哲學方面,它是反映中國哲學理念、家族、宗族聚集思想的組織形式。這種布局在同自然天地結合與安全等方面,要比城市中多建巨大建築優越的多。所以我們認為,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對於院落、天井組織的建築,可分為三種類型與作法。第一種是在核心保護區內,需要按原樣保護的建築,就必須以原有傳統布局的院落、天井樣式加以修繕保存;第二種是外圍保護區范圍內,可適當調整建築高度,但不能破壞城市原有肌理,這種建築類型也要作成院落式或天井式,其層數在控制數內增加一些,如北京菊兒胡同院落式公寓的作法;第三種是在舊城范圍外的新建區,新建築創新的自由度較大,但要「新而中」,最好採用創新的院落式。最近幾十年有人提倡建造巨型城市建築,這個建築就是個小城市,在建築里生活、工作都解決了,看起來生活方便,但從節約資源、環境友好、身心健康來衡量,其弊端多多,實不應採納。我們在歷史文化名城新區內應少建或不建巨大建築,重視建築與自然的結合,發展院落、天井式建築,多一些自然採光通風,節省資源,創造適宜人們生存的城市與建築環境,還可同舊城建築取得有機的聯系。
八、肌理——保持城市肌理,新舊有機結合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舊城的肌理,包括道路網布局結構、建築布局結構和尺度體量與立體輪廓結構以及城牆、護城河、城門結構的肌理等,這是整體保護的基本點。目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能夠作到這一點的為數極少,如山西的平遙、遼寧的興城等。福建的泉州市舊城肌理的整體保護也是不錯的。福州市正在亡羊補牢,舊城內「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上名人集中的居住地,這里保留著自唐末以來的街區格局,是一個由古老的街巷、古河道、橋梁、坊垣、榕樹組成的商貿與居住區,它是福州市的地道的歷史文化,但前一時期將此區的改建,包給了李嘉誠屬下的一個地產開發公司,這個公司根本不顧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將三坊A、一坊二期工程改得面目全非,毀掉了歷史文化和原有舊城肌理。2006年初,福州中止了這個合同,現按全面保護的原則進行調整,保持舊有街區的結構和建築面貌,使這一地區的肌理得以保存。
下面舉幾個舊城肌理整體保護較好,且舊城與新城區結合緊密的城市實例,並說明新舊結合要注意的兩點作法,一是綠帶分隔聯系,二是主要道路連通。
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班牙的巴塞羅納,從其1891年的規劃建設圖中可以看到,舊城的肌理保持原樣,密度很大的老城區街巷結構系統保存不變,建築按原樣修繕保留,新城區的幹道沿舊城東側面和西南側連通,舊城內的南北向主要道路Rambles路與新城區南北向幹道通過加泰羅尼亞廣場連接,現Rambles路改為步行街,已是歐洲的一條著名的街道,直通海濱前的哥倫布紀念碑廣場。這個城市保持舊城肌理、新舊有機結合的作法,很有參考價值。我國的西安市、南京市是兩座保留明代城牆、護城河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實在可貴,盡管在舊城區內蓋了些大體量的高層、多層建築,需要採用減法加以調整,但在保存肌理、尺度、韻律等方面,總的來看,在國內也算是好的。新舊城區的結合,這兩座城市是完美的,都有環舊城城牆、護城河的寬闊綠化帶將新舊城區分隔開來,又是這條優雅自然的綠化帶把新舊城區有機結合在一起。西安市舊城中心的兩條軸線北大街、南大街和東大街、西大街向北、南、東、西延伸同新區幹道連通,同時平行軸線的其他方格網幹道延伸與新城區方格網幹道連接,形成整體。南京市舊城縱橫兩條中軸線,北面中央路通過中央門,南面中華路通過中華門,東面中山東路通過中山門,西面漢中路通過石城門,同新城區幹道連通,構成一體。西安、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持城市肌理、新舊有機結合的經驗是值得各地參考學習的。
通過上面結合實例的分析,可以說明發展產業經濟、以發展促保護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經濟基礎;社會公正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社會保證,促進其社會的生態平衡;轉移其他中心,是確保、突出名城歷史文化的重要措施,群眾參與改建,是體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戰略思想,既符合社會進步,又加快改善、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大眾生活環境質量的步伐;採用微循環法、改善基礎設施是符合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國情,既可節省資源、環境友好,又可落實歷史文化長存;積極實施減法、保持尺度和諧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基本面貌特徵的較好方法;保留院落天井、建築自然共生是保護和體現歷史文化名城基因的基本特點;保持城市肌理、新舊有機結合是保護與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特徵。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地去進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可使拆改歷史文化較多的發達、初等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亡羊補牢,可使保存歷史文化較多的欠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未雨綢繆,提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水平,為保存世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作出新貢獻。中國建築學會顧問 張祖剛
『肆』 南京歷史文化,人文
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長江三角洲,寧鎮丘陵山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
南京總面積6598平方公里。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其中,鐵硫儲量佔全省40%左右,鍶儲量和品位居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江寧的湯山溫泉、江浦的湯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礦泉尤為聞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壯麗秀美,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可見南京美景勝境之一斑。
今天的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一座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全國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國華東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大商埠。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與北京、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1949年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紅旗插在了門樓上,建立了人民政權。
『伍』 江蘇的歷史文化名城
從1982年起,國務院先後三次(分別是1982年2月8日、1986年12月8日、1994年1月4日)批准並公布了9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1982年批准並公布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南京、蘇州和揚州三座江蘇城市入選,其他21座城市分別是北京、承德、大同、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延安;這24座歷史文化名城堪稱整個中國全部歷史文化名城(鎮)的代表。
從首批24座入選城市來看,歷史文化名城須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如北京、南京、蘇州、廣州、洛陽),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如遵義、延安);在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有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
到1994年1月,99座歷史文化名城被公布後,至今未有新的城市增加,目前歷史文化界有呼聲要求再增加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但「99」這一數字顯然是被賦予含義的。
加上後來兩次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共有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常熟、徐州、淮安七座城市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下面這些是國務院在批准並公布時的書面文字,是最權威的入選解釋。足以為樓主所提的問題做答案:
南京,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四,為東吳、東晉、南朝、明朝等建都的歷史名城,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文物古跡很多,有石頭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宮遺址、太平天國王府、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處、中山陵等。
蘇州,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五,春秋時為吳國都城,隋、唐為蘇州治所,宋代為平江府。歷來是商業手工業繁盛的江南水鄉城市,與杭州齊名,並稱「蘇杭」。保存著許多著名的古代園林,集中了我國宋、元、明、清建造的園林藝術精華。
揚州,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六,春秋吳王夫差開始在這里築「邗(hán)城」,隋朝開鑿大運河以後,更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沖,工商業發達,文化繁榮,是歷史上聞名的商業城市和中外友好往來港口。有唐城遺址、史公祠、平山堂、瘦西湖、何園、個園等文物古跡。
鎮江,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十,春秋時稱朱方、谷陽,秦稱丹徒,三國時孫權築京城後稱京口,北宋始稱鎮江,為府治。沿長江有著名的京口三山,金山有金山寺、慈壽塔、「天下第一泉」等;焦山有定慧寺和「瘞鶴銘」等著名碑刻;北固山有甘露寺及宋鑄鐵塔等,南朝梁武帝稱之為「天下第一江山」。市內文物古跡有元代石塔,石塔附近還保持著古街道風貌,還有清代的抗英炮台和紀念辛亥革命先烈的伯先公園,南郊風景區有招隱寺等。
常熟,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十一,商末稱勾吳,西晉建海虞縣,南朝梁時稱常熟,自唐以後為縣治所在。古城布局獨特,城內有琴川河,西北隅有虞山伸入,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現虞山上保存有明代城牆遺跡,城內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格局。文物古跡有商代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齊興福寺、宋代方塔、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虞山風景秀麗,有劍門奇石、維摩寺、辛峰亭等名勝。
徐州,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十二,堯封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春秋有彭城邑,戰國時為宋都,項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國時為徐州州治,清代為府治。自古兵家必爭,是有名的軍事戰略要地。文物古跡有漢代戲馬台遺址、興化寺、大土岩、淮海戰役烈士陵園,還有漢墓多處,出土有漢畫象石、兵馬俑、銀鏤玉衣等。所轄沛縣有元代摹刻劉邦「大風歌」碑。南郊有雲龍山、雲龍湖風景區。
淮安,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十三,位於江蘇省北部,秦漢設縣,隋、唐至清歷為州、郡治,元、明以來,漕運、商業發達,為運河要邑。城池始建於晉,元、明增築,三城聯立,至今格局未變,尚保留有部分城牆遺跡。文物古跡有周恩來同志故居、青蓮崗古文化遺址、文通塔、金代銅鍾、關於培祠及墓、鎮淮樓、韓侯祠、勺湖園、漂母祠、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等。
『陸』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什麼文化故事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自此之後,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
在孫吳之後,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後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因此今日雖然南京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歷史歲月並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餘韻。
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你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的歷史名稱極多(依照時間順序):
例如:金陵邑、建康、建業、江寧、集慶、上元、南京。 因為地理環境的伏勢,歷代南京皆為軍事或商業重鎮,甚至是為首都。所以宮殿遺址極多。
(1)冶城:吳王夫差所建。
(2)越城:越王勾踐滅吳,建越城,算是最早的古城。
(3)金陵邑:楚滅越,建「金陵邑」。
(4)漍東吳建業城:就是前的「金陵邑」。
(5)東晉;南朝改名「建康」。
(6)隋代南唐又改「江寧城」。
(7)明代改名「南京」-相對於「北京」,朱元璋改建重修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設防城市。
黃帝 - 屬江南。
唐虞夏商 - 屬揚州。
周 - 為吳國,吳王夫差築治城。
春秋戰國 - 初為吳國,後為越所滅,范蠡築城於長干(今名越城),楚滅越,置金陵邑,屬江都郡。
秦 - 改為秣陵縣,又置丹陽江乘二縣,均屬鄣郡。
西楚 - 項羽稱霸,地屬西楚。
西漢 - 先後屬楚國、荊國、吳國,景帝時屬江都。武帝元朔初析江都為丹陽、湖熟、秣陵三侯國。
元狩元年後屬丹陽郡。為揚州刺史治理,隸縣有秣陵、江乘、丹陽、湖熟。
東漢 - 因襲西漢,存湖熟侯國置丹陽,分揚州置吳郡,置建業。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城石頭,改為建業。二十六年徙丹陽郡,治建業。
三國吳 - 自武昌徙都建業,南京之建都自此始。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封孫楷為丹陽侯,復改建業為秣陵縣。
東晉 - 元帝渡江建都於此,改建業為建康,改丹陽太守為尹,以江寧為琅琊國,東平蘭陵等郡,屬南徐州。成帝時置淮南郡,屬揚州。
南北朝 - 宋建都於此,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並隸丹陽尹。齊因宋舊。梁武帝於秣陵置同夏縣,改南琅琊為琅琊郡,置丹陽尹及南丹陽郡。陳文帝天嘉五年,罷南丹陽郡。宣帝太建十年立建興郡,屬揚州。
隋 - 廢丹陽郡,於石頭置蔣州,依漢置太守。江寧縣屬蔣州。大業初改蔣州,後名丹陽郡。揚州初治蔣州,後以江都為揚州。
唐 - 高祖武德二年,置揚洲東南道行台尚書省,三年H江寧、搮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陽、安業二縣。更江寧曰歸化。六年並安業入歸化,又更歸化曰金陵。七年平輔公佑,更名蔣州,置金陵縣,廢東南道行台為揚州大都督府。九年廢都督,徙置江都,更金陵名曰名下,丹陽隸宣州。
五代 - 吳天佑十二年楊吳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義二年改都督府為金陵府。太和五年楊溥建都於金陵。天祚元年以金陵為齊國,封李升為齊王,又二年禪位給升,都金陵者四年。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宋 - 宋太祖開寶八年平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真宗天禧二年以升州為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高宗南渡改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於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宋地誌》:「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高宗南渡,詔改建康府,紹興七年駐蹕,置留守。」
建康 - 是孫吳及東晉建都之處,龍蟠虎踞,北枕長江,東有鍾山,南有秦淮,西有鳳凰台,行勢險要。建康是南宋重要的戰略據點,又是南宋行都,管轄一路軍民財刑賦重任大員都雲集在此。宋代方誌中可以看出南京具備了軍事以及經濟的角色,在地位的重要性上不言自表。
元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開省,大德元年,益都新軍萬戶府自寧國移鎮建康路。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 -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直隸中書省。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金陵遂為留都。
清 - 順治二年平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設經略招撫內院大學士。四年改經略招撫為總督,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治所及江寧府治皆在此。十八年為左布政使,領安慶等府州,分置右布政使,駐蘇州,領江寧等府州。康熙三年改總督,專轄江南省,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二十一年復改總督,轄江南、江西二省。乾隆二十五年,復設江蘇布政使司於江寧府。
『柒』 南京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回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答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捌』 讀圖說史(共6分)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稱,在近代發生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請回
(1)《南京條約》,1842年。
(2)南京大屠殺。距今年。感想自主回答,勿忘國恥等即可。 (3)渡江戰役 『玖』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國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今棲霞地區已有農業文明產生。 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拾』 南京的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與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