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廬山的簡介
廬山簡介:
廬山,又名叫做匡山或者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內經緯度是東經115°52′—容116°8′,北緯29°26′—29°41′之間。
東邊依偎婺源、鄱陽湖,南邊靠近滕王閣,西邊鄰近京九鐵路大通脈,北面好像枕在滔滔長江上。廬山全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峰是漢陽峰,總海拔1474米。
(1)蘆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廬山的旅遊景點中最具有名的就要是三疊泉瀑布了李白曾經在《望廬山瀑布》中寫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描寫三疊泉瀑布的壯麗景象。
因為三疊泉瀑布的水從大月山流出,緩慢淌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飛瀉到第二級大磐石,再稍做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磐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
雖然三疊泉現在名聲最為顯赫,但實際上卻是廬山眾多瀑布中被發現得比較晚的,直至宋紹熙二年才被一個砍樵人發現。
據說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前往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曾感嘆道:「自聞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濺雷噴雪,發夢寐也。」
❷ 廬山有什麼相關的故事和傳說
1. 傳說一,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萬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
2. 傳說二,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
(2)蘆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 匡俗,據周景式《廬山記》記載,字子孝,西周威烈王時(公元前四世紀)人。 "生而神靈"。威烈王幕其才學,屢派使者征請輔佐朝廷,固辭不就,躲避到廬山深谷老林中,求仙學道, "時人敬事之"。
2. 匡俗為殷周之際人。慧遠《廬山記》中謂匡俗為殷周之際人,與奚道仙人同游廬山,隱居此地。成仙後"唯廬獨存",故將他住處冠之姓氏,叫做"匡廬'或廬",山因名"廬山",或渭越廬君兄弟七人棄官學道山中, "故世謂之廬山"。
❸ 廬山的歷史文化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 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公元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 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音xiao,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體現。
1895年起,廬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餘國建造的別墅群,廬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廬山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教堂、銀行、商店、學校、醫院,以及市政議會等,廬山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腹地的獨特代表。
1937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談話。
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次會議。
1959~1961年,毛澤東寫了《登廬山》等兩首專為贊頌廬山的雄偉秀麗和歷史文化的壯麗詩篇。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跡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唐寅《廬山圖》中的觀音橋,周敦頤寫出《愛蓮說》的愛蓮池。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廬山的山水畫也在廬山的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世界文化景觀——廬山的宗教文化則引人入勝。廬山宗教文化的獨特性則在於「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在廬山文化中尤為重要。
廬山「道釋同尊」。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公元1886年,基督教傳入廬山;公元1914年,天主教開始在廬山傳播;公元1925年,穆斯林在廬山建起了宗教活動聖所。「廬山到處是浮圖」的題詠正是對廬山千餘年來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廬山仍存有:東林寺、西林寺、黃龍寺、諾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清真寺、文殊塔等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宗教建築。 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匯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由黃祖模所導演的1980年所拍攝上映的以該山為背景主題的電影《廬山戀》,是一部以廬山為背景的愛情,時尚,風光片,也是「文革」結束後我國首部以愛情為主的電影。影片很好的展示了廬山的風光,而且造就了男女主角張瑜和郭凱敏的躥紅以及著名的被譽為「中國銀幕第一吻」的經典一吻,而其中女主角張瑜在該片當中所換的43套服裝更為經典,為此在廬山上還專門修了一座電影院,名為廬山戀電影院,從80年代至今,該電影院迄今為止35年來一直堅持全年365天,天天24小時常年不斷重復放映該片,迄今為止從未間斷,為此還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稱其為在世界上「在同一個影院常年堅持重復放映次數最多的影片」。《廬山戀》和廬山戀電影院也成為了廬山的一個新的象徵和廬山的新地標性景觀。
❹ 廬山的歷史
哈哈,我就是九江的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她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4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外國人到廬山,驚喜、贊語不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們登山後恰如其分地評說「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我們說,廬山是秀外慧中。祖國山河處處美,打個比方,如同一群美麗的少女,那廬山猶如婀娜多姿、披肩長發、帶著金絲邊眼鏡、具有研究生底蘊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如詩如畫的含鄱口上。"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天下戀",但令人神往的更是她深厚的文化內涵。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幢房,如一首詩、一幅畫、一本書。廬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廬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廬山,這座世界名山,最鮮明的特徵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廬山的精魂所在。
http://www.jiangxiok.com/web/ztjj/2003-12/1070338770.html
http://herich.51.net/html/mingshan/lushan/
現在廬山的保護情況還是不錯的,地方領導比較重視,要知道九江很大一部分收入就來自廬山旅遊,所以對廬山的重視也很多,我認為廬山文化保護的還是比較好,如果說破壞可能就是索道吧
保存廬山文化是我們九江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保護好廬山美麗的風景文化,主要就是在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好古跡,加大投入,實行景區遊客總量控制,加強宣傳等等
在當今全球化的北京下,文化的保護問題不僅是廬山,也是全國面臨的的嚴峻問題,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❺ 廬山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❻ 廬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廬山簡介:
廬山,又名叫做匡山或者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經專緯度是東經屬115°52′—116°8′,北緯29°26′—29°41′之間。
東邊依偎婺源、鄱陽湖,南邊靠近滕王閣,西邊鄰近京九鐵路大通脈,北面好像枕在滔滔長江上。廬山全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峰是漢陽峰,總海拔1474米。
(6)蘆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廬山的旅遊景點中最具有名的就要是三疊泉瀑布了李白曾經在《望廬山瀑布》中寫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描寫三疊泉瀑布的壯麗景象。
因為三疊泉瀑布的水從大月山流出,緩慢淌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飛瀉到第二級大磐石,再稍做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磐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
雖然三疊泉現在名聲最為顯赫,但實際上卻是廬山眾多瀑布中被發現得比較晚的,直至宋紹熙二年才被一個砍樵人發現。
據說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前往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曾感嘆道:「自聞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濺雷噴雪,發夢寐也。」
❼ 蘆山縣的歷史文化
蘆山秦並巴蜀之際來建縣,距今源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縣城因系三國時蜀漢大將姜維屯兵時所築,故又稱「姜城」。縣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樊敏闕及石刻、平襄樓、青龍寺大殿和省級保護單位王暉石棺。八月綵樓會(包括蘆山花燈和蘆山慶壇)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縣博物館館藏文物9000餘件,尤以漢代文物聞名海內外,漢代石獸佔全國同類文物數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蘆山又有「漢代文物之鄉」的美譽。
1992年,蘆山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
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59.5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
❽ 廬山的歷史
在晚白堊紀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廬山斷塊山的雛形,至古近紀、新近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才形成了雄偉峻峭的廬山斷塊山。
300萬年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曾產生過4次冰期,此種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蝕作用特別強烈,在高大的斷塊山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蝕地貌景觀,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萬年以來的冰後期,由於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著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異常雄偉壯觀,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化價值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 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廬山的山水畫也在廬山的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廬山「道釋同尊」。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公元1886年,基督教傳入廬山;公元1914年,天主教開始在廬山傳播;公元1925年,穆斯林在廬山建起了宗教活動聖所。「廬山到處是浮圖」的題詠正是對廬山千餘年來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廬山仍存有:東林寺、西林寺、黃龍寺、諾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清真寺、文文殊塔等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宗教建築。
❾ 廬山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廬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廬山的歷史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在他的《史記·河渠書》中首載「廬山」,並記錄秦始皇、漢武帝南巡時「浮江而下」、「過彭蠡,祀其名山川」以來,廬山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宮於廬山,並御書「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廬山隱居讀書,登基後舍宅為寺取名開先。南唐後李煜又建圓通寺。宋太祖賜白鹿洞書院國子監印本《九經》,敕書院為「白鹿國學」。又賜額開先寺「開先華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廬山為「廬岳」,「爵以尊號,祿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別為天池寺敕額。清太祖賜開先寺御書《般若心經》等。
廬山歷代發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變、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古代至近代,廬山曾經有三個時期體現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著名學者胡適1928年指出:廬山有三處古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講話。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三次會議。
廬山和中國歷史,特別是現代歷史緊密相連。它與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為世界矚目。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廬山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定位,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作為廬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廬山山水文化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傳承關系,其價值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相結合的文化體現。
2006年5月23日,在廬山畫院成立廿周年之際,中國文化報第三版發表專刊,題為:「讓廬山山水與文化魅力同在」指出:廬山為:田園詩的誕生地,山水詩的策源地,山水畫的發祥地。從而確定了一個「詩畫」的廬山山水文化特徵。
一、廬山山水文化的客觀性及存在形式
大自然賦予了廬山奇異的風光及自然風貌,而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廬山也留下許多文化的積累。廬山山水文化的客觀性就體現在廬山的文化遺存和遺跡之中,其中最為直接地表現形式就是廬山的田園詩、山水詩、山水畫。
據統計留存於今的古代詩詞,以表現廬山題材的多達四千餘首,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田園詩、山水詩、自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遠,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朱熹、明代李夢陽、唐寅、清代康有為等諸多名家,以及近現代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毛澤東、郭沫若等都有不同題材的詩詞表現廬山。
而山水畫的留存也不計其數,很難統計,代表性的有東晉顧愷之《雪霽望五老峰》、五代荊浩的《匡廬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明唐寅的《三峽橋》清代石濤的《廬山觀瀑圖》、清代的張大千的《廬山圖》等。現代的畫家表現廬山的作品更是難以計數,著名的有傅抱石、劉海粟、吳湖帆、應野平、陸儼少、錢松岩、白雪石、黃秋園等眾多大家。
而今,表現廬山美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傳統的古典田園詩、山水詩被新的自由詩體,以及其它文學形式所代替,山水畫亦出現了代表的時代特徵的表現形式,其它的繪畫形式為油畫,水粉、水彩、版畫等多種形式也有眾多的表現廬山風光和廬山情懷的作品。除此以外,廬山的風光攝影也是一種十分豐富而美感很強的藝術形式,應當說是新時代廬山山水文化的重要形式。
二、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精神
廬山山水文化不僅有著豐富的藝術形式,還包涵著豐富的藝術內涵,並體現了廬山歷代文化的傳承精神。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精神體現在豐厚性、唯美性和抒情性上。
豐厚性。體現在廬山文化的開放性上,歷代的文化在廬山都留下痕跡,如廬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廬山不同時期,先後占據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時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帶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文化,並遺留下深刻的時代文化痕跡,從而也體現出廬山山水文化的豐厚性。
唯美性。是廬山山水文化的又一主要特徵,廬山山水本身的秀美雄奇,為廬山的山水藝術鋪墊了唯美的特徵,許多畫家是有感而作,有感而創,他們被廬山的山水秀美所征服,被留存於世的精典詩句所折服,所以創作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具有較高的唯美特徵,反映出廬山山水文化中的情景交融,物我皆意的美的境界。
抒情性,從古典的山水詩、田園詩中,廬山的山水畫受到極大影響,詩中的情懷,詩中的意境,往往用山水畫來表現更為直接、更為痛快。可以說山水畫和山水詩、田園詩是孿生的子妹,它們彼此吸納互為傳播、互相影響,因為它們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真切的感受所傾瀉,廬山的自然之美,不能不喚起詩人畫家的情懷,不能不叫詩人畫家所動心,所以「詩情畫意」是廬山山水文化的一個特徵。
三、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定位
廬山山水文化是廬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廬山山水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體現在於廬山的文化藝術之中,這里不僅包括古典的田園詩、山水詩,還包括古典的山水畫及文化遺跡,不僅包括現代的和當代的文化載體,包括詩歌、散文、史籍,而且包括現代和當代的繪畫、攝影、影視等多種形式的。它們共同體現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價值,當今廬山的發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為依託來發展的,而往往更多地依託於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觀來發展的。因此文化的價值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趨向。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就是繼承了千古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發展自身的文化潛力,從而體現文化的價值,當今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可以說是文化本身價值的發揮。
四、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趨勢
探討和研究「廬山山水文化」,是一項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工作,是對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和「文脈」的研究,了解了廬山山水文化的起源、傳承。抓住了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文脈就像掌握了廬山山水文化的主線,那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應當有什麼樣的趨勢呢?筆者認為,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趨勢具有包容性、本土性、發展性的三大趨勢。
包容性,我們分析廬山山水文化將其定位於山水詩、田園詩、山水畫的影響關系,是為了分析文化的特徵,其實「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來自什麼方面、什麼方向,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宗教的、民俗的,共同的影響才稱其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發展才能活躍,才能興旺,所以包容性是廬山文化的一大特徵。
本土性,將是廬山山水文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我們分析研究廬山的山水文化,其實也是研究「本土文化」只不過是「本土文化」的山水部分。我們說越是民族性的,越是具有世界性。因為世界的文化就是由各國民族性的東西組成的。同樣道理「本土性」就是「文化性」的體現。
發展性是廬山山水文化的又一趨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我們不可能只有繼承而無發展,發展是繼承的必然,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們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繼承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基礎上的發展,如何發展當下廬山山水文化是我們探索的目標,我們要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強的「發展性」來打造當今的廬山山水文化,將廬山的山水文化精神傳承下去,為後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神的產品。
廬山,這座世界名山,最鮮明的特徵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廬山的精魂所在。
❿ 廬山的人文歷史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
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
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
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
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
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10)蘆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
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
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
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
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
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
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
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
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