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黃坑歷史文化

黃坑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7 04:49:56

A. 4. 結合明清皇陵試述中國的史葬文化

堪輿雖虛幻飄渺,潮汕各地不獨庶民百姓,即縉紳士大夫亦多惑於此說,篤信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能使先人入土為安外,還可福蔭後代,而葬於歹地,則會殃及後人,況人子事親,送終卜葬也孝道之一。為謀一方福地,當然是不遺餘力。近人徐珂(1869-1928)在《清裨類鈔》中記潮人熱衷墓葬雲:
潮人溺於風水之說,妄思趨吉避凶。既葬其親,復出諸土,水之,火之,兵之。瘞骨以壇,曰金罐。易其處,曰翻。甚有屢遷而卒暴露之者。
術家認為,人稟陰陽五行之氣,葬順乘生氣,因氣源於脈,脈為龍,而土為龍之母,土肥而氣壯,氣壯脈真,故萬物能在土中生長(圖一)。清無錫探花,刑部尚書秦蕙田為揭陽鄭養性所撰的墓誌銘最具代表性,描述其墓地形勝雲:
岐嶺之北,赤嶺之陽,營高敞地,水深山蒼,形者曰吉,神其永藏。
潮汕地區負山面海,境內少高山而多丘陵和平原,又河網交織,優良的自然地理為風水術的應用創造了理想場所。毗鄰江西和福建又為兩地輿家提供了便利。兩宋以後,從江西和福建往潮汕的大量移民,也給這二大風水術流派(形勢派和理氣派)的交匯和融合提供了實踐機會。明清以來的潮汕地區的風水術,簡單地區分出那一家屬形勢(巒頭)派和理氣派(三元)派已沒有什麼意義了。吾潮較為成熟的風水術(巒頭理氣會合二為一),可見清中後期的澄海東湖人蔡本江所著《地理辨正求真》一書,蔡氏昔習堪輿術而未得真傳,後因客游奉天,偶遇一金姓欽天監院人,隨杖三年,始得真詮,方知今是而昨非,真訣及諸法為:
「用二氣河洛之理,洞造化運行之機;審來山以定雌雄;察金龍以明向背,觀血脈以究源流;認二爻以定蹤卦;用翻倒訣以量山;覽十二方星巒之吉,用仙人徑以步水;收二十四路來水之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專生旺之氣,龍配向而向合水,山水不犯死煞之侵」。又以「天心正運,龍宮交會,玄空真諦,都天大卦,收水火,正龍岡,安天機,收陽神,五星躔次,月將加監,儀禽奇遁,吊泊飛宮;四課三傳七百二局,以及真祿馬真貴人太陽太陰到山到向分金之下」。

① 蔡本江所學堪輿術,有巒頭(形勢)法,理氣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門遁甲術,六壬神課以及通書擇日(扌克 擇)法等,內容龐雜,幾乎囊括了與易學有關的神秘文化。能熟練按其理法行事者,即使在今天,也是以成為一個專家級的人物了。
現還操其業者,理法雖各有側重,但普遍認為,墓葬論形勢(巒頭)不外乎一情字,論理氣(三元)不外乎一時字,合情合時則為吉,無情失時則為咎;而結穴大小系於形勢,發福遠近則系於理氣。
一、潮汕墓地的選擇。
潮汕墓葬(陰宅)風水的選擇,同樣遵循「陰非一線不斂」以緊拱入首處專以細合為合法。主要是依據《河圖》、《洛書》及陰陽八卦,察看周圍的龍、砂、水、穴、向五方面內容,其中『龍認生死,穴認真假,砂認粗秀,水認曲直,向辯純疵』,並參考元運衰旺情況而定。
1 隱喻性。
俗話說葉落歸根,根作為人類的安息地、靈魂的棲寄所,能歸根於大地,就意味著人倫之本,種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歸。在高誘注《淮南子.地形訓》中以「五陵為牡,溪谷為牡」。即丘陵高敞,陽也,故為牡;溪谷污下,陰也,故為牡。術家以為,地的結構是山為骨,水為血,而土為肉,一如人類,凡體格魁梧,血氣強盛者,必精神勃勃,易成大業,衰弱者反是。輿家尋龍,皆以祖山(廉貞火)發脈,按山體的五行類象火、土、金、水、木、節節相生為貴,廉貞火山發脈後,至土形山,接連二重土,而後是金山,或穿帳後幾重金,金後變水形,水後變木形,及至結穴處,或沖天木,倒地木,均俱為天地結作之龍,前面所說的潮汕自然地理多為丘陵和平原地帶,是為嶺南山脈和武夷山脈的龍脈行至盡處(圖二)。
至於結穴,《地理五訣》:「凡尋龍逐節行來,見束氣清真,穴星特起,開口下手,是地結穴矣。」穴為生氣薈萃之所,其象形極為明顯,猶如人體,首為來龍發脈之所,兩側開帳之勢,即大龍虎砂,是人的左右手,人的兩股,為內砂小龍虎,氣聚於中,即穴結於陰部,猶如男女相交,而能生育(圖三)。
穴星諸形不同,行龍結穴處也不同。金星形圓,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曲,火星形尖(圖四),潮汕民間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節,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窩,土星葬角(均以正體論),又因火性至燥,金入而熔,木至而焚,水入而涸,土入而焦,是處除多用於建神廟外,作為葬地,至今尚可見者,不外一二而已。而木星結穴就不同了,自祖山(火山)發脈後至結作處,多是木形星,體有坐、立、橫(眠)三勢,單橫體就有交枝、曲尺、玉枕等三分。民間地師總結木星(龍)結穴為:楊柳(木)花開結枝頭,貪狼開叉結腳頭,曲尺木枝結在節,倒地梅花目目結。清末民初潮汕輿師王南昌在其手定本《真傳卦例妙訣》一書中,對五星葬法要訣歸納為「金空不可當心下,土實須從角上栽,水星葬項金星嘴,木直須從節上埋」。
在木龍與穴地的關繫上,龍貴陰,陰則脈氣強盛有力,穴貴陽,陽則和氣有濟。穴也有陰陽之分,陰來陽受,陽來陰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龜蓋,土分五色,即是真穴。如穴結在山窩者則多雜土,結在山陵者則多風化土。
2、技術性
(1)點穴。傳統的點穴及下經法是:如後龍如首豐肥,形如龜蓋,方為正氣。在龍虎砂內的內明堂之間下一羅經,用線牽至近穴處兩水交匯處,看其羅經處盤方位在何分金字向,先定下穴位屬何局,再用線牽至後龍入首處。三合法(四局)的看法是:看羅經內盤方位內在何分金字向,以定龍的生、旺、死、絕後在內明堂中,將水上撥在羅經的墓、絕、胎方。三元理氣作法則是看零神水是否合水口等。
(2)認向。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認來龍生死貴賤和穴的脈氣有無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其中砂觀粗細美惡,前後左右高低務必相稱,面向相顧,處處合情,方稱全美。水察陰陽屈曲環抱與否,而認水立向為最關重要,要玄竅相通(玄即向,竅為內水口)一般的立向是羅經的地盤正針(內盤)用於立向格龍;人盤中針(中盤)用於消砂,天盤縫針(外盤)用於納水(判斷水流方向)。民國潮安吳師青的實踐經驗是,「察墓地時在墓碑案上立盤,以格內水口(如斗池),看巒頭及外水口,可在墓碑頂上立盤」②。潮汕傳統水法有以三合四局認生旺水到堂立朝,如貪富貴者,可棄生朝旺,圖嗣續者,則棄旺迎生,後水歸墓庫,再加上時間選擇得當,便可發福。在立向上,單指朝向本無所謂吉凶,只有與羅經中二十四山一百二十分金中的四十八分金為吉度與七十二分金不吉部分(即差錯,空之,孤虛,煞去)同長生十二宮(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中的以胎養冠臨旺六秀、生臨旺為三吉,衰死病絕為黃泉這一些東西結合起來,方能消砂納水,斷其凶吉。我們從不少鄉村族譜中,可以看到不少姓氏對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風水術中的龍、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贊美有加,如下面表中。

墓主 基地形勝 墓地分金 資料來源
陳泰初(宋哲宗紹聖年間授潮州通判)
墓在揭陽黃岐山油麻埔,喝形狐狸『獻』, 穴自黃岐山中峰落脈,後倚巍峨秀峰、前銜雙溪綠水,桑浦山及月潭山、梅崗峰等遙相對峙呼應。 座向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針丁酉、丁卯分金。 《泰初陳公陵圖重修記》
袁英礻右 (元由進士任廣西思明路教授) 墓在揭陽霖田都三十嶺潭頭媽山,喝形「美女梳妝」,前玉枕,後雙金,左粉匣,右牙梳,水旋青龍山。俗有『日觀千燈、夜受百拜』之譽。 座辰向戍。 清光緒《袁氏族譜》
魏吉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太常寺博士,潮州通判魏廷壁之父) 墓在澄海鹽灶西北,脈發蓮花山,經三十六峰而結穴,喝形「雙飛蝴蝶」。墓前至海邊為萬畝平原,鹽灶萬家燈火,如萬盞燃燭;面前牛溪河(內水)匯東隴、磷溪鹽鴻三江之水,迴旋折入內湖,韓江(外水)自東隴流經墓前,注入內海,外有六公里長的五嶼山為案。 辛乙兼酉卯,水出巽方。 《澄海文物志》、《粵東魏氏族譜》
陳振東(漁湖西寨陳氏始祖) 墓在月譚山南麓,亥龍入首結穴,喝形為「蜈蚣戲水」。穴前諸水屈曲而去,出水口有雌雄二狗山捍門,前有龜蛇二丘及天馬雙峰遠朝近對成正案,案外尚有峰巒如文筆插天,貴人掛榜,諸吉咸備。 坐亥向巳兼壬丙,用中針丁亥丁巳正針,辛亥巳分金,收左邊卯水上堂,向上巽巳水上堂而歸西丁方入庫。 《西寨村志》江經略《溪南陳宅振東公柯氏媽佳城吉穴管見》
揭陽謝氏一世、二世、三世祖 墓在潮陽隆開都林溝,壙形白馬翻肚。層巒 翠,高峻巍峨,其山脫落埠陵數十餘里,微沙飄渺;左坑右海,逆水僥前,吭水出而海水入,瀅洄墓前,交匯約八九曲,海門諸嶼羅列,朝拱墓前;遙見大湖,海水不知出沒,地之靈地也。 坐申向寅。 《揭陽市區謝氏族譜》
(3)潮汕墓塋泥水建築的作法。
潮汕墓塋的作體形局主要由山龍走勢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決定,如屬木龍的山體,應先考慮作為水木局形體,分金三合的,如亥卯未木局,可作為水木局處理,巳酉丑金局,可作為金水局處理,取其水木相生,金水相生。同樣,如墓面上方的月畔形為金形,則墓碑為土形,卷柱上的裝飾線可為水形紋,取其土生金,金生水,水為財取其相生,財運旺盛。其中以金水局、水木局形體較為大方得體,其他較為常見各形體主要特徵是,金要圓,土要方,木要成條狀,而火局形體多用於低窪地陰氣重而陽氣不足的地方。
至於穴位的深淺正偏,則視四周形勢而定,一般以下葬時棺木上面與墓碑上「祖******之墓」的『墓』字下面同一水平線為度,但如果碰到山龍來勢兇猛,尚未聚氣,就應深葬,開壙時以見土色美麗為度。但總的來說,原則是脈落不能離開棺槨,棺槨不能離開脈落;高處不能露在風上,低處不能失去脈落。葬法均離不開「蓋」、「粘」、「倚」、「撞」四式。如「蓋穴」為高意龍自平陽地而來,為陽來陰受,脈氣沒有強弱順逆之分,可略葬其頂;「粘」穴,粘為連,龍從高山而來,脈氣有強弱之勢,要陰來陽受,強來弱受,須用「粘」式方可不離方寸;因民間認為,脈氣聚於頂者,定為「粘」穴,脈氣聚於正中者,必是「撞」穴。脈氣慢緩,法宜吞入,不能脫脈,脈氣急猛,法宜吐出。如四山高大,恐其壓穴,法宜淺葬,四山低平,恐其招風,法宜深葬。「倚」穴氣脈較為曲折,應於折曲處下手,穴深為棺槨高度三分之二,「撞」穴脈氣較直,可用吞放法,情況特殊者,還應用特殊技法,如脈落下墜者,須用懸空棺槨,黃岐山走馬龍中的跪(踏)棺拜墓(碑),桑浦山中的潮陽周光鎬墓用懸空棺法,均屬典型的葬法。
(4)數理性
至於塋體大小壙位深闊,除受結穴星體最響外,深度及闊窄採用紫白洛書說,即潮汕所稱的丈桿法,作墓塋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離破軍等,寸白起例如乾起四祿木,震起七赤軍等;鑿壙用地母卦尺法起星例和寸白起星例,其尺法起例如巽山右弼乾巨門等,寸法起例有乾起一白(水),離起二黑土等法,二卦中末數屬一、六、八者以吉論。此外,還有用其他尺法的,如陰宅專用的生老尺和丁蘭尺,在潮汕民間頗為流行。如生老尺的生老病死苦五字,每字一寸,一二六七寸屬生老,五字依次輪流,能合成生老二字為吉,病死苦三字為凶。揭陽黃岐山四大各穴的「象挨磨」墓地,墓主謝廉靜(1383-1451)的墓碑尺寸就是採用丁蘭尺(即魯班尺寸法配合九星寸法而定)(圖五),碑寬5.2尺(取旺字),碑 6.1尺(取興字),中央主碑1.8尺(取財字)×3.8尺(取丁字)③ 。碑面至前方斗池邊應以步數定尺寸,不可放盡,最好是定放「粘」步,如3步為「粘」。從墓前祭床上面的墓碑長度應比墓面至斗池的距離少一寸以上,如等長,稱為磕頭,長於此段距離,則稱為跌下井池,均屬不吉。又如普通人家,不講排場,墳面以4.2尺開腳,則兩側的卷柱高度應在1.9尺或2.1尺為宜,橫額為1.2尺為宜,這種尺度配合築造的墓塋較為美觀得體,狀如一把穩重交椅。同時還要注意卷柱的高度與墓碑上刻攜的「祖*****墓」的關系,柱能高出於名,而不能出(低)於姓。此即潮汕民俗所謂只能出名而不能出姓的說法。如碰到高山陽氣重,墳面可用直板增加其陰氣,在平陽陰氣重的地方則墳面採用軟板增加陽氣,總之要做到形局陰陽相配得當為吉。作為墓前標識和紀功之用的墓碑,已成為墓葬風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上面可以看出,墓碑作為喪葬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原葬之風的產物,也是死者身份等級的象徵,帶著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和封建等級制度的烙印,以及地方民俗傳統習慣。
至於墓邊的土地神位,潮汕民俗視墓前水口方位和三方吊照而定,民間傳說,可達到平衡作用,如兩側龍虎砂手當一方稍遜時,土地神位可安於此方,以補其不足,故有『一土當三山』之說。還可利用土地神位照顧因自然環境與房份對應關系中的稍遜一方。如三方吊照的亥卯未木局,神位可定乾甲丁方向。民間迷信水口方位與墳主子孫各方位有一定的關系(圖六)。因水口放在其中的某一方而對其他房份不利而引起的家庭之間、兄弟之間致傷之事,屢見不鮮。如「黃岐水四大名穴之一的『絲線吊金鍾」,民間傳說由於俗師誤看為瓜地,在墳上加蓋亭子而成絕地。另如上面所說的『象挨磨』這口穴地,穴前正方流水去,為美中不足者,術家謂此葬後將出現×房稍遜,為避出家族中出現的矛盾,在挖墓穴時採取深挖,再墊以厚層稻草,使棺材能隨時間推移逐年下降,最後平衡了各房份的利益關系。
(5)祝訣和忌諱
對於輿師及泥水匠來說,能尋到一處好地後,還不能算萬事大吉,施工也並非八方無忌,祖宗傳下自我保護意識和措施還相當多。築墳墓時,還有一定的諱忌和祝訣。起工時,如遇《通書》上所說的殺師日殺師時巡山羅猴,穿山羅猴等神煞,就要採取避讓,制化等措施。王南昌在論《天地殺師日》時雲:「書說犯殺師八座日,師人在華蓋青龍方坐立安身,則師人無礙,究之此地,龍來劍脊(即殺師龍),落氣雄急或石嵯峨,縱非此日亦必殺師,如非劍脊之龍,或犯此日,為師者,宜預(定)日牽定分金,臨葬之時,莫在場,遠避之則吉,雖華蓋之位可以,不如遠走為上策。看來操業者,。顧忌甚多,還應時刻牢記安全第一的觀念,做到眼觀八路,耳聽四方,方能平安大吉。輿師及築工(泥水師)要將行繩系於褲腰上,意在擋住羅猴這一凶神,而盛放工具的籃子要放在吉方(即穴位的來水方),如犯上通書上所說的煞日(如三煞日,劫殺日),也可由孝子先行起工,因孝子身有穿麻衣,百煞無忌,但也可以看出師者的心虛和風險轉嫁心理。起工時,用鹽和米、糖攪拌後,撒於四方,落葬時,再用此法重復一次。
為謀求築工時的順利和彩頭,可念祝決或禱告,以祈求未來好運。開壙時雲:『興工築土,富貴萬古』;落葬時雲:『落葬得良時,富貴千萬年』;『葬龍身,富貴兼財丁』;升墓碑可念:『吉日吉時安墓門,子孫五代俱同堂』;『大門來升,富貴兼財丁』;撒五種子時念:『種子播四角,房房發』。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況
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說由來尚久,受江西和福建兩地風水學說的影響以及宋明理學在潮汕的傳播,特別是朱熹出於禮制目的而倡導的葬說,無疑促進了潮汕地區民風對墓葬的崇尚,明陳洪漠《治世余聞》下篇卷四載:「近來士大夫多信地理,程篁墩代謝於朝注《雪心賦》,林見素都憲偕謝評事遍游閩中。則自朱晦庵已深信之,蓋其天分之高,又與胡五峰、蔡西山、陳北溪諸賢相與,講明益精,其說事多奇中。諸賢與潮汕關系十分密切,潮地崇尚風水,不能不說與此無甚聯系。
在迷信陰宅風水能比蔭後人和維護封建禮教方面,朱熹是這樣認為的:葬之為言藏地,所以藏其祖之遺體也,以子孫而藏其祖考之遺體,則必致其謹慎、審重,誠敬之心,以為安固久之計,使形體全,而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
朱熹的這一觀點在潮汕有不少崇拜者和追隨者,並與這里的士人有一段不淺的淵源,因朱熹還是潮汕宋代龍圖閣學士劉 門人,朱曾游潮時,謁其師廬墓,題一聯雲:「地形金木水火土,世裔公侯伯子男」④。可見潮人推崇墓葬風水由來已久。
清鄭昌時《韓江聞見錄》記明萬曆癸末進土林熙春的祖墓在桑浦山東麓,其墓喝形為『蓮葉蓋金龜』,誠為一方美地,有傳奇色彩的是,每逢科舉之年,林氏子孫有獲雋者,穴前平坡田中輒先抽茁蓮花,而且歷驗不爽。
據《榕東郭氏族譜》載:南明兵部尚書郭之奇祖墓在普寧黃坑都山步鄉五龍尖,其山分支特起,五屏山西北向,屏角曜氣亂石林立,中脫嫩龍數十丈,平關無片石,但仍吐火唇作順局,且左右坑風射立,此地難入一般地師時眼,實此穴為麒麟吐火,傳說之奇之父擇地至此,也疑穴不佳,時恰聞山間小兒邊走邊唱:「麒麟吐火人不識,時師誤認退田筆」。郭父聽後即有所悟,隔天遂定此穴,並立陰坐甲抱庚,兼卯酉、庚寅庚申分金,陽坐卯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墓主郭善,號南峰,葬後不數十年,即出郭之奇。郭善也以曾孫郭之奇累贈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兵二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又有識者見此地,謂此恰合《雪心賦》中的「屏角出旗槍,末朝將相也」。郭氏拜相南明小朝庭。《揭陽縣志》及《韓江聞見錄》均有所術,後郭之奇生卒果如其言。
因相信地靈人傑,對於一方佳城,不少姓氏的譜牒不厭其煩地對其祖墓地形勝進行稱譽,如揭陽謝氏《玉路家譜》小序:
三世祖考西河公,妣池氏,葬於隆井都林溝,壙形白馬翻肚,瞻其層巒聳翠,高峻巍峨,其山脫落埠陵數十餘里,微沙飄渺,青草不生,左坑右海,逆水繞旋,前臨大池,後倚壁峰,坑水出而海水入。瀅洄墓前交匯約八九曲溯流,巍巍三墓品字桿立,坐寅向申,與海門所齊肩,團團嶼羅列,朝拱墓前,遙見大湖,海水不知出沒,地之靈也。
為尋求一方吉壤而不惜延請堪輿名師進行十年尋龍,三年點穴者大有其人。翁萬達與林大欽為卜地葬親事,「徐按地理,擇風水之佳者與吾子參論」。「追憶去歲,歷秋冬二時,雖屢與我丈相見,然多談風水、地理、方中之術」⑤。並與鄒一山、胡思岩諸名師共同印證山水龍脈吉穴。林熙春與輿師葉印峰每多同行,踏遍青山,尋龍點穴。黃滄溪與輿師黃悟言友善,經常結伴驗穴,近人江泰舉輿家傳抄的黃悟言察看漁湖溪南始祖陳振東墓穴時有詩贊曰:
(一)
帝旺朝來趨面前,一團和氣發田莊。
爵高位重名遠播,金谷豐盈有剩錢。

(二)
武曲朝來最是奇,兒孫金榜有名題。
若見水流從吉位,鍾鳴鼎食不須疑。

(三)
蜿蜒屈曲勢盤旋,變出金星居水邊。
亦旺人丁亦寶貴,兒孫應待紫微垣。

明清的潮汕社會名流喜談風水,與職業輿家過從甚密,除講究墓葬風水外,還對山川形勢、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多採納輿家意見,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水文化現象。
三、由爭奪墓地而引起的官司
潮汕地區人多地少,再加上對喪葬的迷信,如盡人倫孝道,以死者入土為安,使其魂靈得以安寧,擁有一方好的墓地還能蔭庇後人富貴騰達的作用,因此為爭奪一口風水寶地而引起的官司糾紛或械鬥就在每一個宗族中時有發生,被他人扒了(或侵佔)祖墳,就等於被斬斷了富貴和子孫興旺發達的希望。豪強巨族對一方好的墓地巧取豪奪,命運不好的,也希望能通過在此安墓先人,以改變家族命運,但是靠近或侵佔他人的好地是一種侵犯。扒人家的祖墳,更會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明隆慶五年進士、潮陽峽山人周光鎬長兄周竹岩,為擇一地葬父,而屢更卜,後既得一地,將舉事,有豪族來爭,先生(周竹岩)則投袂起曰:「我厝我父,身可枕弋死也,何怒鄰構亂之族為哉」⑥。大有頭可斬,血可流,爭葬地絕對沒有商量餘地。
據《槎橋楊氏世系族譜》(民國十五年(1926年)丙寅修訂)記載:槎橋鄉三十二世祖楊傳開葬於南山水浩內溪尾前大蟹山左腳,此地系與東坑村林亞列所買,及建築費龍銀叄佰余元,葬後十餘年,被東坑村林×春(即××之子)、張××(即三二軒人)糾集歹徒毀傷棺,祖考骨骸暴露無遺,無端造禍侵佔,此仇不共戴天。譜中寄望後日子孫如能進身,當報斯仇,是所至囑。
近年新編的《喬林族譜》也載其明十世祖林潮貴考妣合葬於崎山古潭埔,於清時被賊×××劫毀,將屍丟於深潭,地另葬墳三口,此官司打到吳六奇處和察院,『奈本府吳諱穎得他夜金,審無相干,察院經駁二次,駁語甚妙』。看來官司還有得打,而且要打贏的希望渺茫,因此譜中特別強調:『為子孫者,此恨不可不報』。象這類為墓風水地而引起的官司可以在各姓氏的族譜中經常看到。及此造成的後果是宗族大傷元氣,損失慘重。正如翁萬達論潮汕民風時所說的『寧破資薪一勝為榮幸』⑦。這一陋習,清藍鼎元在《潮州風俗考》中批判說:「酷信青烏家之說,謂富貴出自墳墓,沉迷風水,爭訟盈庭。堆埋盜骨。凶惡無所不至」。
四、潮人對風水術的認識和批判
政治上的失意及科舉上的失敗等原因,潮汕不少仕宦人物也將注意力轉移到風水術的研究上來,清末豐順丁日昌第二子丁乃潛(字訥庵),入民國後,絕意仕路,深居簡出,『治醫及詩,窮年益專,聞及堪輿星卜』。輿師徐展綏,是晚清揭陽名人姚秋園妹夫,因為姚家營築幾口墳墓後,不出四五年,姚家即兒孫次第誕生(男女孫媳大小25人,外甥10人),子輩又學業有成,遂聲名大著(當然不能排除姚秋園的推介和宣傳),「邑中縉紳數家尋墓地,決可否,必得徐覆視,一言而定,丁訥庵晚治形家言,尢傾言焉」。⑧
學者翁輝東,專治潮汕文化,足跡遍及桑浦山,曾題詠桑浦山脈雞籠山雲:「渾脫若雞籠,秀娟如靜孌。堪輿家者言,桑浦山之膽」。青烏家又雲桑浦山東西兩菱池和梅林湖和湯湖為四大幕庫,翁輝東又有詩題詠:「子午卯酉方,名四大幕庫。東西兩菱池,正當水去處」。足見翁輝東對桑浦山風水寶地的推崇。
更有甚者,兒孫因為一個夢而不惜折騰長眠於地下的祖宗。惠來湖仔寨×××卒後,『初殯於孫氏墩,後因形家言,改卜賴氏地,既葬,神夢其七男楨曰:蛟龍豈池中物耶,楨驚覺,思之曰,神殆謂殆地非吉歟?遂究心青烏子術,芒鞋希服,櫛沐風雨,往來群山中,數年無可者,後得一地陰陽交會,於法當昌』⑨。最後才心滿意足,又做起子孫今後會昌盛的美夢。
有較達觀者,認為築墳塋,只是遵先賢之訓,隆追遠之儀,葬埋非為觀瞻,以盡孝道而已。漁湖長美袁氏,是揭陽望族之一,祖墓多葬於揭陽卅嶺山一帶,其第二十一世祖光史公即葬於此,『是穴萃然起於平地之中,環以溪山,左右映帶,脈分金鉤之墟,氣吞黃岐之湖,崢嶸蒼莽,綺綰綉錯,一邑巨觀也』。但其後人袁公潛認為,『塋域之築、非為美觀,誇形勢而冀邀福也』,立墓只是遵先賢之訓,隆追遠之儀,便於後人記憶和紀念而已,為圖一吉穴吉時,讓先人停棺寄厝於荒山野嶺,牛眠(即吉地)待卜,他年為狐食狗咬,徒增悲傷而已⑩。洪陽鄭國藩也深有感嘆地說:「夫自堪輿之說興,人之惑於禍福,葬極心力,陰謀詭計,冀得一當以償者,比比然矣」。「卒之,謀不必得,幸而得,富貴之應,渺若捕風,或且適當其反,豈地理固無賃歟!」⑾。
針對潮俗民風中為擇一善地葬其親而停喪不葬陋習,不少潮籍士大夫在得到教訓中逐漸覺醒起來,明萬曆癸未進士,戶部待郎林熙春,是明代潮州大力倡導風水學說的重要人物之一,傳至其第六代孫林世榕,登清康熙已酉(1705年)舉人,授陝西藍田令。林世榕原也沉溺於風水之說,後因擇地葬其母而有瓦屋三喪之舉,又看到社會上喪葬人家『每寄棺於僧寺廊廡間,或傍牆隈為殯宮,壘壘百十區,令皆頹坦覆瓦,棺親縱橫,風悲日火巽 ,骸骨狼籍,傷哉!』⑿林世榕有感於此,『嘗著《歸厚錄》二卷以垂勸戒,蓋推論風水之無憑』⒀。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狀元林大軟在《潮州風俗考一文中,也將潮汕這陋習列為應當及早改革的內容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咸豐己未(1859年)進士,大埔人何探源,由庶吉士改官四川閬中知縣,閬中作為為2300年歷史的巴蜀重鎮,其城市風水格局以及由風水理論所構成的古代城市環境意象,至今還被國內外不少學者視為至寶,何探源雖曾主政閬中,但不輕易迷信風水學,歸官後,對世俗痴迷青烏家言者進行大力抨擊,曾作大埔新樂府七章,其中之一是譏風水術典籍《青囊經》:
《青囊經》,衍為理氣與勢形。楊曾二脈復嗣出,《鉛彈》秘鑰何紛紜。朝師主葬暮師發,一絲一縷一粥一飯憑枯骨。地理豈無傳,嵩生岳降皆名山。扶輿清淑生氣全,相陰陽兮觀流泉。不謂後人變本而加厲,瑣屑推求競新異。江湖衣食恃長,富貴強宗隨布置。果然操術擅神奇,安用沿門求廈庇,大家巨室多牛眠,往古人稀得地便。但見兒孫列綽楔,那識宗祖培心田。更有一言等愚瞍,碑骸辨色分休咎。五尺誰窺也封,百年那有骨不朽。試看荒冢埋斷莽,往往石碣光氣黝。我持此論俗所訶,請下轉語平其波。仁人厚葬重慎始,不近城郭崖谷瀕江河。不邀福利不尤怨,毋輕遷徙窮岩阿。洗骸斫棺例所載,三尺懍懍當如何?嗜好沉溺心術壞,公庭亡骸幼罐虛訛。《青囊》幾卷讀不易,吉壞只在方寸地⒁。

B. 清遠黃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學校座落在清遠市文化園區,位於清城區東城街,與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相鄰,1.
在舊站回坐207(去白廟的)公車,答在實驗中學那個路口下車,往前走大約10分鍾就行。1.如果在新城客運站坐你就要走出站,,,右手邊有一個小的路口,看到208(洲心到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公車(大概2.5-4元),在實驗中學路口下車,往前走。2.沒有直達車經過田家炳,最好走去中冠客運站或贏之城,也是坐208(洲心到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因為比較偏僻,最好有伴一齊去學校地址:清遠市清城區東城大學路電話:0763-3937222
0763-3937333
關於那裡的生活,你去這個看看吧:

C. 我看有的地方現在都在辦有擺攤證,不知道黃坑這邊有沒有

這是全國政策,應該可以的!

D. 有誰知道明朝抗倭將領的簡歷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回。漢族,山東蓬萊人答(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1]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E. 黃坑茶來自哪

黃坑村是蕉嶺縣新鋪鎮轄屬的徐溪范圍的小山村,因村裡山坡地「豬兜窩」種茶產茶而遐爾聞名。而今,人們只記住了黃坑茶而漸漸淡忘了黃坑村。
這一天陽光明媚,邀了幾個朋友,驅車沿石窟河堤公路約40分鍾路程,拜訪了黃坑茶廠長曾德文先生。此行之意,自然是因茶識人了。
「黃坑茶」是蕉嶺茶系列中的一個老品牌,它屬綠茶類。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廣東省茶葉認證會上曾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可,近幾年,在「單樅茶」消費遭遇熱了又冷的時候,黃坑茶的口碑在茶業界鵲起。黃坑茶樹屬『水仙細葉青』品種,畝產量成品茶只有30~40公斤。黃坑茶具有色淡青而泛金黃,炒豆香而略帶墨蘭韻,味醇正而喉甘津潤的特徵;若再用黃坑村山泉水沖沏,茶之甘盡甜來的韻味更地道幽長。曾德文先生道出,黃坑頭春茶市場前景樂觀,目前年產茶量只有700~800公斤的規模。
黃坑茶現已冠名「中國黃坑茶」的品牌。我向曾德文先生建議:產品上應刻印製茶人的姓名,以保證品質信譽;並建立一個黃坑茶葉博物館,以展示它的歷史淵源。他非常贊同說:誠信是茶取信於人的橋梁,茶的品質應體現為人的德行。其實即是其經營策略中「文明誠信、德聚其昌」藏名句的詮釋。看來,人世間已有「以茶會友」的道理,亦有「以茶識人」的心路。願黃坑茶走出山村幽谷,以品牌優良的信譽,供有茶緣的朋友共享。
黃坑綠茶,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銀灰顯霜,湯色清綠,香氣醇濃,滋味某醇爽滑。據清康熙元年出版《鎮平縣志》記載,該村於1662年開始種茶,後經不斷改進制茶工藝,成為有其傳統的、香醇甘滑的黃坑茶。
黃坑茶是眾多飲料之中的佳品,它不僅方便、經濟、衛生,還能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素以香,甘,醇著稱。具有助消化,除脂減肥,提神解渴等特殊功能,馳名海內外。

F. 浙江省目前的七個歷史文化名城是那幾個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浙江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處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 雁盪山風景名勝區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莫干山風景名勝區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仙都風景名勝區 江郎山風景名勝區 仙居風景名勝區 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 方岩風景名勝區 百丈祭飛雲湖風景名勝區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的天姥山風景名勝區

西湖 宋城 雷峰塔 杭州樂園 未來世界 東方文化園 野生動物世界 雙溪竹海 千島湖 瑤琳仙境 浙西大峽谷 安吉竹子博覽園 烏鎮 西塘 大慈岩 大明山 南潯 太湖 富春桃源 桐廬垂雲通天河 鹽官觀潮 嘉興南湖
魯迅故里 柯岩 蘭亭 會稽山 五泄 新昌大佛寺 普陀山 溪口
滕頭 寧波天一閣 天下玉苑 雅戈爾動物園 丹山赤水 五龍潭 中國漁村 寧波松蘭山海濱
天台山 仙都 八面山影視城 長嶼硐天 臨海江南長城 雁盪山 楠溪江 天目山 溫州江心嶼 龍游石窟 仙居 江郎山 義烏國際商貿城 諸葛八卦村 仙華山 雙龍

G. 誰知道韶關的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H. 黃坑中學的學校簡介

江西遂復川縣黃坑中學,開辦於制1968年,原址在黃坑鄉黃塖村鼓架嶂。1975年遷址周遠村廖屋坪,至今已有38年的歷史。學校在黨和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歷代師生共同努力下,相較過去學校有了很大變化,獲得了很大發展。現有700多名學生,13個教學班,43名教師,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人,中學一級教師8人。校園面積11032.18平方米,建築面積4122平方米,有實驗室兩個,有圖書室一間,水泥球場一個,水泥乒乓球台三張。校園內樹木成行,綠坪如茵,花壇整齊劃一。硬化道路交叉有序,上下操場彩磚生輝,組成優美的自然環境;雕塑、名人像、名言、校園標語、文化長廊構成濃厚的文化氛圍,環境育人的氣息十分濃郁。

I. 浙江省有幾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幾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J. 漳州哪裡有涉及歷史文化

漳州(含各縣)有涉及歷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平和文物遺產
曹岩寺:曹岩寺遺址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東2公里 唐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寺於寶歷三年(827)始建,清末毀。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現可見三進殿堂基址,第二進面闊32米。
赤草埔陶窯遺址:赤草埔陶窯址 [平和縣九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山兜窯址:山兜瓷窯址 [平和縣文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九昆船山遺址:九昆船山遺址 [平和縣南勝鎮龍心村北1.5公里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瓦窯崗遺址:瓦窯崗遺址 [平和縣長樂鄉聯三村西北500米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牛頭城遺址:牛頭城址 [平和縣小溪鎮縣黨校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城牆殘長23米,高4米,寬1.5米。城門門額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疇拱極」。兩側各刻張淵源詩句:「元世來作避秦人,祖居雲雯成故跡。明時得逢建武日,舊居*42溪肇新營」。

官峰窯:官峰瓷窯址 [平和縣霞寨鎮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堂:又名羅寨庵,在平和九峰復興村。祀晉謝安、謝玄。

東門頭牌樓:位於平和九峰東門城隍廟口。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表南京東城兵馬指揮司曾璋之父曾宗齡、母張氏的功德而立。
貞烈坊:位於平和九峰下北村頂倉東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儒士楊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鍾騰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黃國梁宗祠府宅。

黃梧宗祠:在平和國強霄嶺村。為黃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黃梧建。

厥寧寨:又名豐作厥寧寨,俗稱,寨仔。在平和蘆海蘆峰村。乃由圓樓與樓包組成的,平面呈五大圓圈、總直徑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築。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林氏家廟,是辛亥革命「護法運動」閩南軍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建。

吳鳳宗祠:吳鳳宗祠 [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追來堂:楊厝追來堂 [平和縣九峰鎮楊厝坪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楊氏宗祠。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歷朝有重修。

威惠廟:威惠廟 [平和縣九峰鎮東門外城東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陳聖王(陳元光)。廟佔地面積474平方米。建築分兩組,以南北座向相對而成。始建開基廟,坐北向南,前殿已毀,現存建築面積120方,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分前門,廂房,正堂。正堂為歇山頂。空間開闊明敞。枋、斗拱樸素無華。出昂頭,均保存宋元風格。

高隱寺:高隱寺 [平和縣大溪鎮赤安村高隱自然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期始建。祀觀音。寺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分前門,走廊,佛堂。主建兩側為廂房。前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祀彌陀。走廊硬山頂。佛堂依山而建,雙層閣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走廊左側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節孝坊:何氏節孝坊 [平和縣坂仔鎮東古洋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為旌表員生遺孀何氏守節育兒而建。

紫陽大宗(包括義祠):紫陽大宗 [平和縣九峰鎮城東村縣後山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間(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廟:曾氏家廟 [平和縣九峰鎮平和二中大門左側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元年(1573)始建,歷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縣九峰鎮大洋坡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弘治五年(1492)始建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縣蘆溪鎮東200米路口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土地革命時期,紅四團以此為駐地和活動地點。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縣小溪鎮坑裡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濟陽堂:濟陽堂(江氏家廟) [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心田宮(包括賴氏家廟):心田宮 [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賴氏家廟 [心田宮東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廟:新寨廟 [平和縣霞寨鎮建築村城自然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中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總兵府(及誥封亭):總兵府 [平和縣大溪鎮店前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陳升家廟
距廟西北向200米圩內,有「誥封亭」,六角。磚石結構。亭內立碑6通,記述康熙十三年(1674),陳升隨康親王率兵進台灣平定三藩亂的功績。

「卧龍洞」等摩崖石刻:卧龍洞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於路口山石上,刻有楷書「小龍湫」三字,字徑0.33米。落款炎「微壘居士」,字徑0.07米。據林氏族譜記「微壘居士」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隱士之號。

樹坑村摩崖石刻:樹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樹坑村東南200米的山崖上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豎刻行書:「望瀑」,每字高0.32米,寬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約0.08米。據林氏族譜記述,系南宋隱士「微壘居士」所書。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國」 :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水口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巨石上刻楷書「漳南佛國,龍泉勝境,南無阿彌陀佛」字徑1米多。

方頭墩摩崖石刻:方頭墩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樂北下村方頭墩水口道內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石雕:石雕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記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記事題刻 [平和縣九峰鎮塔山六角亭後50米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寬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僉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就擒戳,次月盡班師」。記述俞大猷、謝敕征討並擒獲張璉的史實。

平和縣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輪機廠,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現由平和博物館收藏。碑長2、62米、寬1、01米、厚0、12米,為明翰林院編修、國史實錄文林郎黃道周撰拜書,碑記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縣的經過及頌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秀峰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塊約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為「軍還軍,民還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齊示」。每字0.1米見方。字跡清晰,書者不詳。

後溪村口東岸界牌、摩崖石刻:後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東1公里處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坪鄉農民協會舊址:上坪農民協會舊址 [平和縣九峰鎮積壘村一坪 192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26年,中共黨員朱積壘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黨組織,成立了平和縣第一個農民協會。

舊址上坪村朱氏宗祠,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牆上保存有農民協會書寫的「二五減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標語。

紅三團團部遺址:紅三團舊址 [平和縣國強鄉政府院內 193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6年11月,紅三團閩和南特委在此召開過六次重要會議,討論有關「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和紅三團赴漳浦縣整編等事宜。

舊址陳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僅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

紅三團北上集中處:紅三團北上抗日集結地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 1938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2月,閩南各路抗日武裝在此集結、整編為新四軍第四團,北上抗日。集結地為平和縣中山公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

特委機關: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寨鄉東南方紅仔山,紅仔山亦稱「紅軍洞」,1932年鄧子恢受中央委派在此組建「閩南」特委,也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團主要駐地。

焦山窯: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勝鎮東向15公里歐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始建於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禪宗高僧楊義中創建。由山門、鍾鼓樓、大雄寶殿、塔殿組成,重檐歇山頂。現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屬文物眾多,碑刻有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諷撰文之《三平廣濟大師行錄》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黃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賢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為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築,其影響力遠遠超越國界。現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師的寺廟已近百處,遍布海外華人聚居地,僅台灣寶島就達20多處,是聯結海外僑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三平寺還是我國新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團和第九團會師三平院,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閩南特委,使三平寺成為當時閩西南革命政權的中心。

慈惠宮: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山格鎮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歷清、民國及1992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觀音,嘉靖後,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繼光,於正殿右側設戚及部將神位。建築總面積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石、磚、木結構。前進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脊裝飾繁麗,顯出較高工藝水平。後進為單檐懸山式屋頂,屋頂脊貼式瓷構件。主體建築主體建築由前廳(拜亭)、迴廊、正殿組成。明間正殿懸掛明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題詠「白雲深處」匾額。

琯溪大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小溪鎮民政八一服務社後,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陳元光。廟前門及走廊已毀,現存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抬梁式硬山頂。

侯山宮(侯山玉壁等石刻) :縣文物保護單位。

萃文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水門巷,始建於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碧樓前,據傳,,該井始建於明代。井呈八角形,無井圈,外沿寬4米,井口寬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為基石,上部為鵝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細花崗岩條石,以八卦圖格局鋪砌,八卦井外圍原用高1米條石,環豎一周作為護欄,供取水人擱置扁擔或雜物。今井沿條石上面尚遺存護欄方形、圓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該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黃田村族人主要飲用水之源。(據族人說,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維持一天,隔天發生大地震,時縣城東牆震塌十多丈(查:與史實吻合)。族人稱奇,敬為神井。

林氏宗祠: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安厚鎮龍頭村。始建於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霞寨鎮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廟座向東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觀音菩薩。建築面積180平方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依次為前門樓、天井、兩側為廂殿,磚木結構,抬梁式硬山頂。正殿明間尚保存一對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廟前右側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陳元光平閩時,曾於此岩扎防,石上刻「扎營地——松溪慈恩」「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跡清晰可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惜紙塔及白石庵: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峰鎮平和縣東門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現存為光緒己未年(1895)重建,青磚砌疊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層空心磚塔。平和文廟落成後,為焚燒科舉鄉試廢棄文章字紙,特選縣衙東北白石岩,建此磚塔,體現「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為惜紙塔附屬文物,位於惜紙塔東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米,平面呈長方形,並排開列,為人字架七檁穿斗式結構。梁架簡朴無華,供奉南海觀音,風景優美,是旅遊、避暑好勝地。

孝經堂(福田家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644年),歷康熙、嘉慶重修,磚木結構。

孝思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崎嶺鄉詩坑村,始建清初(1644-1661),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布局依次為前門廳、天井、兩側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頂,木作梁架用材碩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築保存完好。門前一對「喜鵲荷花」抱鼓精細石刻及堂內完好的梭形柱,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衍慶樓: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下樓,建於清乾隆,屬圓形生土樓,外牆生土,內為青磚的土木結構,樓高三層。八開間,二進單元式。直徑23米,面積615平方米。各單元均三進結構,以前門、天井、廳堂組成,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和家庭性。在各單元二、三層朝內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戶戶相連。既利於各戶的涼曬,亦可作為內廊環全樓各單元走動。衍慶樓小巧玲瓏,保存完整,對研究福建土樓有較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萬寶山貝丘遺址: 萬寶山遺址 [龍海市榜山鎮新石器時代、西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250平方米,斷面上有貝殼堆積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殘件。採集有石錛、石斧、石鑿、石戈和夾砂灰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陶片紋飾有方格紋、繩紋、曲折紋、葉脈紋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漢遺物有乳丁紋板瓦等。

枕頭山古遺址: 枕頭山遺址 [龍海市九湖鎮青銅時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採集有石戈、錛石、石鑿、石斧、石鏟、石矛、石鏃,網墜和夾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紋飾有豎籃紋、斜方格紋、繩紋、乳釘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領罐、淺盤、盆等。

月港遺址: 月港遺址 [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 明代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原為龍溪縣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設置海澄縣。因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貿易興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現尚存碼頭七處。

白雲岩: 位於龍海顏厝洪坂村東南的白雲山北面,系唐虔誠禪師卓錫處。這里依山遞高存有三座古建築:前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為紀念朱熹而建

滸茂東門城堡: 滸茂東門城堡遺址 [龍海市紫泥鎮城內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槍城遺址: 位於龍海港尾石坑村西側臨海的山崗上,與鼓浪嶼、圭嶼鼎足而立。

槍城為鄭成功鎮守廈門時的重要外圍據點。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城牆依山用三合土築成,總面積2540平方米、東西寬42米、南北長68米、在高1·2米處放置槍眼。

現殘存四周圍牆,殘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 [龍海市海澄鎮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 在龍海港尾石坑村東側的嶼仔尾鏡台山上,與廈門胡里山炮台南北對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鎖鑰」之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閩浙總督鄧廷禎為配合林則徐禁煙,加強戰備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擴建。1840年8月24日,英艦追逐中國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艦。1937年9月3日,日艦向我挑釁,南炮台打響了閩南抗日第一炮,日艦「若竹號」中炮沉沒。炮台平面呈橢圓形,周長約240米,圍牆高6米(濱海處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條石混合建築,設女牆、垛口、槍眼,內置兵舍、濠溝、彈葯庫、練兵場。炮台配德制克虜伯主炮1門、副炮3門。今已在炮台牆內東北側發現石構炮座2處、副炮1門,牆外發現「播盪煙塵」石匾1塊。炮座直徑各為12米,座距8米。炮長3米,炮口內徑0·20米,外徑0·38米,後徑0·60米。

晏海樓: 位於龍海海澄鎮人民路中段東側。明萬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創建,是屹立於古月港的軍事瞭望台,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用八柱架梁築成八角形,故又稱八卦樓。

岱仙岩康長史祠: 俗稱仙祖廟,位於龍海九湖圓山琵琶坂。祀道士、醫家康長史。始建於唐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龍海市榜山鎮普邊村泗州佛祖廟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龍海市榜山鎮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壺嶼石橋: 在龍海角美橋頭村,建於元。《鳳山嶽廟: 鳳山嶽廟 [龍海市岳嶺山上榜山鎮與海澄鎮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龍海角美東美村南園。石仿木結構,三門四柱,坊柱頂端置青石圓雕石獅4隻。正匾兩面分鐫「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誥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二任秩滿誥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等字。正樓橫梁還刻有「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寶殿: 位於龍海角美流傳村東,供奉神農。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有明、清時期的題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礎等構件。殿為三開間三進,中有二天井。正殿單檐歇山頂。

西昆慈濟宮: 俗稱西門庵,在龍海角美石美村西門,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詳,宮內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碑記。宮坐東北朝西南,面積297·75平方米,三開間二進。宮內還存有明海防館遺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設海防館鎮記」、「邑侯徐公修城設館功德碑」等石碑斷決。

紫雲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石碼高坑村卿山上。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呂濱溪曾隱居岩內讀書,後中解元,於是出資重修塑三寶佛金身並題額「紫雲岩」。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今尚存清康熙、光緒及1948年的碑記和歷代摩崖題刻多處。

龍鷲堂: 龍鷲堂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清順治、道光、同治年間均有修葺。堂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保存有元代柱礎2個,凸雕雲鶴、蝙蝠紋飾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龍石柱2根、石獅1對、麒麟1對,重修碑記3通。

龍應殿: 龍應殿 [龍海市榜山鎮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流傳): 流傳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玉江): 玉江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翼晉宮、楊氏牌坊: 翼晉官 [龍海市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應寺: 龍應寺 [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樓: 萬安樓 [龍海市程溪鎮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七年(1802)建。樓平面呈圓形,直徑25米,高16米,佔地面積550平方米。四層,底層用花崗岩塊石砌成,二層以上生土夯築。每層8間,門廳與樓梯同一開間,最上層設有閣樓。樓層內側有可環繞的通廊。二、三層外向疊長方形小窗。樓開一大門置二重門框,外框用長方形石砌成,內框拱券形門。樓坐東北向西南,雙向坡頂。樓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塊石砌成,井四周用鵝卵石鋪成。門上匾「萬安樓」三字。

圓明庵: 圓明庵 [龍海市榜山鎮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隆教鄉黃坑村。南太武山東與金門島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與廈門島的五老峰隔海對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處,名勝古跡24處。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九龍江北溪西岸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鄴山講堂是明末黃道周講學處,著名學府。現講堂已毀。周圍岩石上刻有黃道周書「蓬萊峽」(字徑0.6米)、「芙蓉峽」(字徑1.3米)、「鳥道不絕風雲涌」(字徑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徑0.6米)。還有龍溪人、乾隆(龍辰1748年)進士黃寬題「黃岩洞」、「靜如太古」。黃可潤題「得珠」、「冠峰」、「蕉葉」等。
靖海將軍施琅功德碑: 位於龍海石碼龍海橋琵琶街90號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後廢。現碑尚存,碑高3·2米,寬1·2米,厚0·8米。碑額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兩旁為二龍奪珠和鶴鳥圖案,四周飾以花框,正文記載靖海將軍施琅平台功績,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晉江人,字尊侯,號琢公,初為鄭芝龍部將,清順治間隨芝龍投誠,授同安副將,康熙間擢水師提督,統兵平台灣,盪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許提督碑亭: 位於龍海港尾亭仔嶺下。清雍正年間為許良彬建。亭為四方形,重檐堆脊頂石結構,亭高4·5米,寬2·86米。亭上橫額有「欽賜祭葬」題刻,亭中豎一高3·03米、寬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為「太子少保光祿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地方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事務,帶紀錄二次,賜謚壯毅文齋許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許良彬,字質卿,龍海東園人。自幼研讀孫、吳兵法,後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門參將,升至廈門水師提督。誥授榮祿大夫左都督,加贈太子少保,卒謚壯毅,賜全祭葬,晉贈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漳浦亭埕村。

紅軍洞: 樵坑山紅軍洞 [龍海市程溪鎮白雲村 1931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故居: 王占春故居 [龍海市九湖鎮鄒塘村 1905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鎮鄒塘村人,中共黨員,閩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縣尫仔石山戰斗中犧牲,時年27歲。

王占春創辦夜校校址: 南坑夜校舊址 [龍海市程溪鎮南坑村 1927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為祠堂,面積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有庭院,正中是大廳,兩邊為廂房。

紅軍游擊隊隊部: 在龍海市東泗鄉卓港村。系磚木水泥構築的三層西式樓房(天主教堂)。1932年,蘇靜和蘇精誠在海澄組織一批貧苦農民籌集了30多條槍支,成立一支游擊隊,蘇精誠任隊長、蘇靜任政治委員,以卓港為據點。並與紅三軍的十九團,紅四軍的二十八團取得聯系,接受紅軍布置的宣傳、籌款、帶路及翻譯等任務。後來,游擊隊大部分隊員編入「紅三團」地方部隊,蘇靜、蘇精誠參加了中央紅軍。

中山亭: 中山亭 [龍海市石碼鎮中山公園 1924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雲蓋山: [浮宮鎮田頭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節孝坊: [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廟: [角美鎮埔尾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石碼鎮解放北路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洲慈濟宮: [角美鎮石厝村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謝太傅廟(又稱積蒼廟): [顏厝鎮古縣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惠宮: [海澄鎮黎明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隱宮: [角美鎮田裡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正順祠: [榜山鎮蘆州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祀謝安神像。祠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為大門亭、埕院、祠堂。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堂內保留著清代花崗岩雕刻石鼓1對。

壁榮宮: [白水鎮白水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鎮外樓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鎮玳瑁山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都護墓: [角美鎮石美村 唐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中憲墓(七省巡按墓): [東泗鄉漸山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李中憲墓]

佛祖宮: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獅岩: [九湖鎮衍護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祠堂: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礁關帝廟: 位於角美鎮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於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現為明代建築物,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輔信將軍廟: 位於東園鎮東園村。始建於宋代,明清時期多次修茸。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分前後兩座,單檐歇山頂。內有宋圓石柱一對。明清柱礎、石雕對聯等。另有清同治、民間時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廟: 位於九湖鎮田中央村圓山南側。始建宋代,現為清代建築物。

奕德堂、陳氏宗祠: 位於東園鎮鳳山村,宗祠坐東南向西北。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

鄭和廟: 位於角美鎮鴻漸村北向,始建於明未,歷代屢毀,屢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歇山頂,單進式,面寬一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30.25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平方米。

閱讀全文

與黃坑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