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看法,並舉例說明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復護規劃應涉及這兩制方面 首先物質遺產如 歷史文化遺址 或古跡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歷史文化 特色
對歷史文化名城物質遺產保護規劃應採取 梁思成的理念 「依舊護舊」。以河北省正定縣為例 正定縣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底蘊 以「九樓 八塔 四大寺」著稱。對舊址的保護應遵循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原貌 並建立相關保護區 使之成區域化鏈條化集中保護;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 中山文化 和常山文化 以及文化名片 「趙雲故里」等 保護規劃應採取開放 發展的態度 打上正定特色 提高競爭力 建立相關保護制度 進行宣傳 推廣 帶動相關物質性文化遺產 的發展 如旅遊等
總之歷史文化名城應採取二者相互影響 相互促進的大方針 對重點區域如 隆興寺 趙雲等文化名片進行開放式推廣 相互帶動 共同進步。
望採納
2. 請闡述歷史建築保護的意義(不少於100字)
1、歷史建築保護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
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
2、歷史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
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 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3、歷史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
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
4、歷史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
如果一個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
中國著名的歷史建築主要包括軍事建築、宮殿、宗教或祭祀和園林建築等。
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布達拉山上,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後經歷次擴建,是西藏最大的宮堡式建築。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的東大殿和日光殿分別是歷世喇嘛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場所和寢宮。
3. 如何看待歷史文化建築,我對這塊挺感興趣的
歷史文化建築,它承載了歷史的印記和文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現在所欣賞到的實物建築,還有他內在的人文精神和寶貴財富!
4. 為什麼重建歷史建築
重建 重修歷史建築 是保存、讓後人見證歷史的一種手段。很重要的。
建築物年代久遠之後,飽受風吹日曬,難免有破損失色,重建是用現代的技術還原當年的場景,讓後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 現在的古建築很多都是重建的,為什麼卻要說是很久以前建的,誤導人
現在人都抄是商業利益至上的思襲想奴隸,跟歷史和文物粘邊的東西誰不願意往古老和悠久的方向靠?古老和有歷史傳承的東西才吸引人,價值才大。實事求是就是暴露弱點,跟風的人還怎麼產生羨慕和追求的慾望?虛假宣傳卻是善意的謊言,即使明知道有水分,人們還是願意被欺騙,這是商家在利用人群的精神缺陷,實實在在的利益驅使,誰能有什麼辦法呢?
6.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對後世的影響 麻煩具體些,500字左右,我要具體的影響
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一、穴居
《易·系辭》曰:「上古穴居而野處」。隨著原始人營建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提高,穴居從豎穴逐步發展到半穴居,最後又被地面建築所代替。
二、巢居
《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從此建築不僅具有了它的物質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義,促進了建築技術和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真正建築誕生
農耕社會的到來,引導人們走出洞穴,走出叢林。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7. 重建歷史遺跡,有利於鄉愁文化的發展嗎
重建歷史遺跡,其實從根本上來講是有利於鄉愁文化的發展的,而且重建歷史遺跡可以讓人們聯想到當時的歷史情況,其實重建歷史遺跡也是回顧歷史的一個表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適合於人們懷念歷史,而且也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藉助這樣的優勢來帶動這個城市,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方面的發展,相對的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重建歷史遺跡,在這個過程中,這座城市的歷史也會被人們口口相傳,所以在一些小孩子並不了解的歷史故事上,又得到了一次傳承,冥冥之中也會影響很多孩子的人生道路。所以從整體上來講,重建歷史遺跡,對於這個城市文化的傳承,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有著很深刻的意義的。
8.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9. 《榫卯》帶給你對古建築文化與保護哪些思考
慶幸的是,現實中總有一群人懷著獨特的情懷,用無形的力量感召著更多人前行,追尋古建築的靈魂。2015年5月,中國共產黨網和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中國古建築的靈魂——榫卯結構》的文章,引發了相當一部分網民的關注,該文通過33種榫卯模型,著力使大家拾起已被遺忘的靈魂,一起感受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建築文化。今天電影《榫卯》的出台和網友的支持,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人開始在思考,開始在追尋古建築的靈魂。其實導演甘小二所表達的就是獨特的情懷,一種家國情懷,只是表達的角度不同,切入點不同,我們期待通過這部電影,可以讓驚艷千年的榫卯觸動你我的靈魂。
10. 歷史建築拆除復原就能挽回嗎
6月8日,有媒體曝光了上海靜安區巨鹿路上一處優秀歷史保護建築被完全拆毀,改建為一處貌似現代風格建築的消息。記者了解到,靜安區已經介入調查,並要求業主對建築進行復建。
這處被拆毀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位於巨鹿路888號內,目前這里大門緊閉,院牆有一人多高,內部建築被全部用綠色網罩包裹得密不透風,從馬路上看不到裡面的情況。但有媒體曝光,原來的歷史保護建築已經被拆得面目全非,基本盪然無存,業主還在原址上蓋了鋼筋混凝土的貌似現代風格建築。
日前,媒體對巨鹿路888號優秀歷史建築違規拆除一事進行相關報道,靜安區委、區政府目前已明確分管副區長牽頭相關部門組成專項工作小組,研究部署相關工作。
據了解,巨鹿路888號是上海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保護類別為「四類」(即建築主要立面不得改變,內部允許改變)。該房屋系私人產權房,按規定可以正常交易過戶,並於2015年2月完成交易過戶登記,程序合法。同時,該房屋在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時,區房管局與購買人簽署了《優秀歷史建築保護要求承諾書》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要求告知書》。《承諾書》中明確:受讓人在使用和日常養護中要愛護優秀歷史建築,不得擅自改動建築的外部立面、內部空間及其裝飾,不得擅自改變建築的使用功能。但房屋業主在未辦理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對房屋主體進行拆除重建。
對此事,靜安區已開展查處工作,具體情況如下:
經調查,今年3月31日,「12345」市民熱線接報稱該處有違搭。靜安寺街道城管中隊獲悉後上門查勘,當時房屋並未遭到破壞,也無違搭。5月18日,區房管局收到電話投訴,次日即上門調查,並發現房屋內部結構被拆除,隨即要求立即停工,但施工方拒不配合。經多次聯系,區房管局於6月2日下午聯繫到業主的委託代理人王女士。6月5日,區房管局立案,6月6日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並先後三次約談王女士,要求停止一切違法施工行為。王女士現已承認違法事實和行為,願意配合委託有資質的單位,盡快恢復房屋原貌。
根據以上調查情況,靜安區專項工作小組將抓緊推進下一步相關工作:一是盡全力恢復原狀。區內富有歷史建築修繕經驗的單位全面接管,全面調閱原始圖紙,努力追尋已拆除的原始材料。根據房屋部分尚在的牆體,已組織專家對建築開展復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論證,並在市有關部門指導下開展修復方案設計工作。二是依法嚴肅處理。市、區相關部門聯手嚴格依照《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查明事實真相,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具體處理情況第一時間向社會和媒體公布。三是舉一反三,吸取教訓。區相關部門要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嚴格加強對歷史建築的管理,依託當前正在開展的優秀歷史建築「一幢一冊」建檔工作,落實最嚴格的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機制,接受社會和媒體的監督。
靜安區新聞辦
2017年6月8日
追問
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建築被拆毀:是誰在讓巨鹿路哭泣?
一棟明文規定的歷史保護建築,在光天化日下被拆個精光,而監管部門前後半年毫不知曉。這樣的事發生在上海,不斷強調保護歷史建築、保留城市文脈、構築人文之城的上海,教人瞠目結舌。
若不是近日媒體披露,巨鹿路888號的「改造工程」或許還將緊鑼密鼓下去,直至一座嶄新的時髦的鋼結構的或許屬於「後現代」或者什麼風格的建築正式亮相,成為成片歷史保護建築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而它的「前身」,已經存留近一個世紀並本應持續保留下去的出自鄔達克之手的老洋房,則只能「永遠地」留在一些有心人的記憶里,並因其肉身消失而被更多人忘記。
這就是一棟老建築以8000萬元價格轉手賣出之後的下場。業主的任性毀了一段城市記憶,至於其是完全無知,還是有意為之,我們還不知曉。能確定的是,在這起個案中,針對歷史保護建築的諸多法律法規、制度規范,均被熟視無睹,如同廢紙。
對老建築懷有感情的市民,把這件事寫到了微信公號里,起了個標題叫「巨鹿路在哭泣」。誠哉斯言。而我們所知道的是,並不止巨鹿路會「哭泣」。
這些年,類似事件並不是孤案。像巨鹿路這棟老洋房一樣,近年也有不止一處掛牌或不掛牌的老建築被公然「誤拆」,待到人們驚覺要保護,已經為時已晚。
上海並不是一座善於遺忘的城市。恰恰相反,上海正在努力成為一座倍加珍惜歷史記憶的城市,不然也不會將舊區改造中的「拆、改、留」方針改成「留、改、拆」,也不會把「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寫進城市綱領性質的黨代會報告。這些年,亦有大批來自方方面面的有識之士為歷史建築保護奔走呼告,傾注心血。只可惜,整座城市的努力付出,有時候依然難敵個別人士的肆意妄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只是巨鹿路在哭泣。為這座百年建築的遭毀,整座城市都在哭泣。
而哭泣過後,我們又能夠做什麼?
僅僅譴責業主,或是指著資本罵「任性」,已經無濟於事。作為一起違法行為的當事人,這位業主所應受到的不只是譴責,還有法律的懲處。但人們不無擔心的是,既有的法律制裁方式,或許並不足以達到懲戒的目的——根據目前的行政處罰,業主可被處以建築重置價三至五倍罰款,並責令恢復原狀。但誰都知道,錢很多時候並不是問題,而一棟拆得幾乎不留只磚片瓦的歷史建築,還能「恢復」什麼原狀?
監管者的失責,亦應被嚴肅追問。歷史建築的交易、改造,程序並不簡易,也都有法可依;既然要嚴格保護,自然需要密切關注、嚴格監管。但長達半年時間,所在地的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對大規模的違法施工行為竟毫無察覺,存在於基層的管理真空,及其背後暴露出的「文化無意識」,無疑更教人痛心。
上海要採取最嚴格措施保護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文脈——這一條,是上海業已明確的方針,亦是整座城市大部分人的共識。但有了共識,還需真正落實。無論對各層級的管理者,還是城市的參與者來說,將共識變為現實,都是需要小心翼翼、切實努力的事,不然稍不留神,就可能抱憾終身。
這棟被拆的老洋房,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事已至此,它不能被輕輕放過,人們需要通過公正、公開、嚴肅的追責處理,看到捍衛城市人文和法治尊嚴的決心;更需要通過由此展開的延伸努力,去彌補潛在的隱患和漏洞——法治是否健全、措施是否有力、監管者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意志還有沒有短板,這些都需要細加追問,勤加改進。
而一切努力,是為了不要有下一次悲劇,再不要有悲劇。
上海不能再「哭泣」。